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联合测定血清TBA肝功能酶学在肝癌肝硬化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5项检测指标联合检测在肝癌、肝硬化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联合测定肝癌、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γ-L-谷氨酰转肽酶(GGT)五项指标的含量。结果:肝癌、肝硬化与慢性肝脏疾患间的五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联合测定上述指标,能提高肝癌、肝硬化诊断的完整性及符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五项(HBV-M)联合病毒DNA(HBV-DNA)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方法HBV-M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V-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FQ-PCR)检测。结果HBsAg+各组HBV-DNA阳性率显著高于HBsAg^-各组p〈0.01;HBsAg^+各组HBV-DNA拷贝数显著高于HBsAg^-各组p〈0.01。结论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五项联合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有利于对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和病程监控。  相似文献   

3.
血清酶在肝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体血清中有近百种酶一但只有少数酶与疾病诊断有关,现对诊断肝病时的血酶清做如下简述。1转氨酸肝脏内转氨酶正常情况下为血中含量的100倍.如果释放的转氨酶全部保持活性,只要1%的肝细胞坏死,便足以使血清中活性增加一倍。所以,血清转氨酶活性是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标志。临床上常用的转氨酶有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其中GPT对诊断肝病具有较大意义。1.1GPTGPT显著增高,见于各种肝炎的急性期和活动期,中毒性肝细胞损害等。其中度升高,见于迁延性及慢性肝炎、肝癌、肝硬变等。轻度升高,见于阻塞性黄殖,胆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在乙型肝炎患者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选择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A组和研究B组,每组各40例。研究A组患者为轻型慢性乙型肝炎;研究B组患者为重型慢性乙型肝炎;另外选择40例体检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3组研究对象均采集静脉血液样本,测定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水平、总胆红素(TBIL)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A)。比较3组研究对象的检验结果及经对症治疗后的免疫功能水平。结果:研究A组和研究B组患者的Ig A、Ig G、Ig 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研究B组患者的指标最高;经治疗后,有效患者的Ig A、Ig G、Ig M、TBIL水平低于无效患者,而PTA高于无效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验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免疫蛋白水平,能够为其病情的诊断、疗效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D-glucosamindase,NAG)活性对临床乙型肝炎诊断的价值.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健康体检者和乙型肝炎患者,分别测定血清中NAG的活性.结果 乙肝患者血清NAG活性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血清NAG活性测定对乙型肝炎的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酶学检查诊断胃癌的现状,着重讨论了十余种酶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研究中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种血清酶活性联合检测对诊断和鉴别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速率法检测121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3种血清酶。结果3种血清酶联合检测其平均阳性率以肝癌最高为66.0%,其次胃癌组43.3%,直肠癌组39.0%,肺癌组34.7%,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3种血清酶活性联合检测,提高了临床检测肿瘤的敏感性、有效性。在疗效监测方面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9.
本文报告用斑点杂交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在各型乙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在208例单纯HBV感染者。HBV—DNA阳性率的高低依次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与反映肝脏损害程度的谷丙转氨酶无相关性。e抗原阳性组的HBV—DNA阳性率及阳性测定值显著高于e抗体阳性组和二者皆阴性组,HBV—DNA与肝组织HBcAg有较好的相关性,其阳性率的高低可能还受年龄、其它嗜肝病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肝功能相关的血清酶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俸家富  涂植光 《医学综述》2007,13(3):225-231
肝病是一种常见疾病,肝病的种类较多,但鉴别诊断常常较难。血清酶常用于肝病的诊断或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评估,本文罗列了目前用于反映肝脏损害的酶类,较为全面的综述了血清酶在评价肝功能方面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179例的观察,发现乙型肝炎时胆固醇含量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与肝细胞损害的严重程度相一致。重型肝炎存活组的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死亡组,存活组胆固醇含量逐步上升,而死亡组则进行性下降,提示胆固醇含量具有判断预后的价值。胆固醇含量与胆硷酯酶呈正相关,与凝血酶元时间呈负相关,说明上述生化指标在反映肝脏病变程度方面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为了解一氧化氮(NO)在肝损害中所起的作用,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NO水平。慢性肝炎组血清NO值升高、与重型肝炎、肝硬化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重型肝炎组、失代偿性肝硬化组,对照组中血清NO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PTA<40%的患者NO值与>40%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低白蛋白血症患者其NO值与正常白蛋白血症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显示在引起肝损害机制中,一氧化氮具有双重效应作用。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过氧化脂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 (CHB)、肝硬化病人血清过氧化脂质 (LPO)浓度的变化。方法 :用改良硫代巴比妥酸 (TBA)法测定 186例慢性乙型肝炎和 2 3例肝硬化患者及 10 0例正常人血清LPO浓度。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重度及肝硬化患者血清LPO分别为 (4.81± 0 .87) μmol/L ,(5 .5 3± 1.12 ) μmol/L ,(5 .96±1.0 1) μmol/L及 (6 .0 1± 0 .74 ) μmol/L ,较正常对照组 (3.86± 0 .75 ) μmol/L明显升高 (P <0 .0 1)。结论 :LPO浓度随肝炎病情发展而升高 ,测定血清LPO可作为动态观察病情 ,判断肝炎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探讨血清总胆汁酸对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判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8例、B、C不同肝功能分级的乙肝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TBA、TBIL及ALT。结论血清TBA的检测对判定乙型病毒性肝炎实质细胞的损害及功能的代偿状态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血清瘦素(leptin)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发病中所起作用及乙肝对血清leptin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并比较86例慢性乙肝病人、8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清leptin水平,并分析其与各种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 男女慢性乙肝病人血清leptin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高(t=9.50、6.82,P〈0.01);HBsAg(+)+HBeAg(+)+HBcAb(+)病人和HBsAg(+)+HBeAb(+)+HBcAb(+)病人血清leptin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leptin水平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呈显著性正相关(r=0.469~O.624,P〈0.05),而与血糖(Glu)、总胆固醇(TC)无明显相关性(r=0.003~0.245,P〉0.05)。结论 leptin可以作为一个判断慢性乙肝病人肝脏炎症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DNA定量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HBeAg 阴性CH- B 患者血清HBV- DNA 定量检测的意义。方法 应用定量PCR法对经肝穿活检确诊的52 例HBeAg 阴性,33 例HBeAg 阳性CH- B 血清进行了HBV- DNA 含量检测,并将HBeAg 阳性与阴性患者HBV- DNA 含量、HBeAg 阴性HBV- DNA 高水平与低水平患者肝脏病理损害分别进行了比较。结果 HBV- DNA 含量HBeAg 阳性患者显著高于阴性患者,HBeAg 阴性HBV- DNA 高水平患者肝脏病理损害明显重于低水平患者( 均P< 005) 。结论 提示血清HBeAg 阳性;确为判断HBV 复制的良好指标; HBeAg 阴性HBV- DNA 高水平者,尤以重视,及时给予抗病毒等治疗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我市门诊人群乙肝病毒感染模式及HBsAg携带率.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五项血清标志物.结果 门诊送检血液标本乙肝五项指标结果模式:全阴模式占15.91%;单抗-HBs:35.40%;HBsAg+抗-HBc模式:5.06%;“大三阳”:7.59%;“小三阳”:19.30%;HBsAg+抗-HBs+抗-Hbe+抗-HBc模式:2.70%;五项全阳模式:0.03%.结论 医技科室人员应加强血源性传播疾病防范意识,预防职业暴露.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及其五项同时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在其五项常见模式中的阳性表达,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6555份血清标本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eAb)6种免疫指标的表达。结果440例HBsAg(+)+HBeAg(+)+HBcAb(+)模式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87.95%;1237例HBsAg(+)+HBeAb(+)+HBcAb(+)模式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66.61%;236例HBsAg(+)+HBcAb(+)模式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82.63%;68例HBsAg(+)+HBeAg(+)模式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80.88%;26例HBsAg(+)模式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34.62%。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可补充和完善乙型肝炎五项检测的不足,能较HBeAg更好地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状态和传染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单克隆抗体,以较灵敏的免疫组化方法——IGSS法和ABC法检测了65例各型乙型肝炎患者肝活检组织中的HBsAg和HBcAg。两种方法的灵敏性近似。HBsAg 65例检出43例(66.1%),粗膜型HBsAg的检出与病情活动和严重程度一致。HBcAg 59例检出17例(28.8%),核型、浆型和膜型HBcAg均被检出,浆、膜型HBcAg的存在可能反映了病变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