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周伟梁  秦伟毅  苏磊  华黎电  彭雄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6):1582-1583,1585
目的探讨腹内压(IAP)检测在临床危重病患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用膀胱测压法对256例患者检测腹内压,分别记录每例患者入院时和入院后d1、d2、d3IAP值,对数据进行汇总与分析。结果 256例患者中,内科腹内压﹤10mmHg者12例、10~14mmHg17例、15~24mmHg14例、25~34mmHg11例、≥35mmHg15例;外科腹内压﹤10mmHg者42例、10~14mmHg21例、15~24mmHg67例、25~34mmHg39例、≥35mmHg18例;内、外科患者IAP平均值分别为(15.8±4.2)mmHg和(17.3±5.7)mmHg,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67,P﹤0.05);对33例腹内压≥35mmHg的17患者行手术减压治疗,死亡5例,非手术治疗的16例患者均死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3,P=0.0001);死亡组患者31例,腹内压平均值为(31.7±3.9)mmHg,存活组患者225例,腹内压平均值为(14.8±3.2)mmHg,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092,P=0.001)。结论腹内压高低与患者病情及预后有密切关系,对重症患者入院后进行腹内压测定有助于病情的评估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
腹内压监测在腹腔间隙综合征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洁明  冯丹 《现代医院》2005,5(11):54-55
目的探讨腹内压的监测方法对腹腔间隙综合征的诊断意义。方法对可能发生腹腔间隙综合征的病人进行腹腔内压测定(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结果根据腹腔内压测定结果可及时得到治疗和护理,提高危重病人的治疗效果。结论腹腔间隙综合征以多脏器功能损伤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关系,腹腔间隙综合征一经诊断需及时腹腔减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高压综合征(ACS)的紧急诊疗与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5年诊治的ACS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中6例行急诊腹腔减压并治疗原发疾病。另2例行保守治疗。行急诊手术的6例均获救治,各例经腹腔减压后各种紊乱的生理指标即时恢复正常;保守治疗的2例均死亡。结论急诊行腹腔减压是治疗ACS的唯一的有效方法。针对各种可以导致腹内压异常升高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可有效预防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现代医院》2019,(10):1540-1542
目的探讨腹内压联合胃残余量监测在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观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8月住院治疗的通过鼻空肠管进行肠内营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26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监测手段不同分为A、B、C三组,每组患者88例,A组联合腹内压和胃残余量监测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 B组仅观察腹内压监测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 C组仅观察胃残余量监测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比较各组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腹胀、呕吐、腹泻)发生率,置入营养管术后第72 h、6 d和10 d的血清CRP、血清钙、腹腔内压、腹腔引流量,以及各组治疗效果(腹痛缓解时间、ACS发生率、达到目标喂养量的住院时间以及行胰腺坏死组织清创术比率)。结果 A组腹胀、呕吐和腹泻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三组患者术后第72 h的血清CRP、腹腔内压和腹腔引流量均开始下降,血清钙均开始升高,A组患者第6天和第10天的血清CRP、腹腔内压和腹腔引流量下降幅度较B组和C组更大,血清钙升高幅度较B组和C组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A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较B组和C组患者短,ACS发生率以及行胰腺坏死组织清创术比率较B组和C组患者低,A组住院时间也显著少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通过加强监测腹内压和胃残余量来控制患者肠内营养的量及速度,能有效避免不耐受症状的发生,使患者早日达到目标喂养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合并腹腔间室综合征(ACS)接受腹腔开放术后器官功能的变化及临床结局,分析腹腔开放治疗对病人预后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 方法:收集SAP合并ACS并且接受腹腔开放减压的病人10例.记录腹腔开放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器官功能指标和病人的临床结局.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例病人,平均年龄为(47±13)岁,胆源性胰腺炎为主要患病原因(6/10).行腹腔开放减压术的具体原因分别为血流动力学紊乱5例,呼吸功能衰竭3例,肾功能衰竭1例,腹腔出血1例.腹腔开放减压后腹腔压力(IAP)明显下降[(30.4±3.062) mmHg vs(14.5 ±1.179) mmHg,P<0.05)],但血流动力学和器官功能指标变化趋势各异.10例病人中死亡5例,病死率为50%. 结论:腹腔开放减压可明显降低SAP合并ACS病人的IAP,但仍会导致继发性器官功能损害,影响ACS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王丹心  韩健美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426+3428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后腹内压升高对器官功能的损害及预后的影响,及时发现腹腔压力的变化,避免腹内高压。方法对心脏术后可以引起腹腔内压力增高的病人采用膀胱内压力监测进行预防性监测。结果对心脏术后患者行常规监测,发现腹腔内压力增高比例非常高。结论应对心脏术后高危人群常规进行腹内压监测,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创伤后腹腔间隙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于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期间接收的腹部严重创伤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的20例患者的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0例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的严重腹部创伤患者中,治愈17例,占85.0%,死亡3例,占15.0%;术后有2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2倒并发腹腔脓肿,1例并发肠梗阻.结论 对严重腹部创伤患者进行腹内压监测可及早诊断腹腔间隙综合征,及时予以剖腹探查术以及腹腔减压治疗,可提高临床治愈率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汪海芹  马婕 《现代医院》2014,(10):67-69
目的观察不同体位对腹内压及腹腔灌注压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ICU的有腹内压监测适应征的78位患者分别在0°、15°、30°、45°采用测量膀胱压的方法监测腹内压,并计算腹腔灌注压。结果在腹内高压者,30°(21.46±3.91 mm Hg,p=0.001)及45°(25.69±4.09 mm Hg,p<0.001)时腹内压比0°(16.31±3.38 mm Hg)时明显升高,而腹腔灌注压45°(51.92±10.05 mm Hg,p=0.03)时明显低于0°(60.54±9.86mm Hg);在腹内压正常者30°(11.17±3.24 mm Hg,p=0.002)及45°(15.59±4.13 mm Hg,p=0.001)时腹内压比0°(7.23±2.14 mm Hg)时明显升高,而腹腔灌注压45°(60.78±9.13 mm Hg,p=0.004)时明显低于0°(71.28±8.86mm Hg)。结论危重病人不同体位对腹内压及腹腔灌注压有影响,床头角度越高,腹内压越高,腹腔灌注压越低,提示测量时应考虑体位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大黄、芒硝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无创机械通气之后出现腹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无创机械通气、抗感染、胃肠减压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大黄、芒硝腹部外敷.观察2组患者5天后腹内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等.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腹内压及PCO2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平均带呼吸机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大黄、芒硝外敷腹部对治疗COPD无创机械通气患者腹部胀气具有良好的疗效,并可间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10.
腹腔间隔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是开腹手术较为罕见的并发症,死亡率高。结合1例宫颈恶性肿瘤根治术后ACS合并切口裂开的病例,强调对于高危患者准确监测腹内压和及时剖腹手术的重要性。该患者极度肥胖,体质量指数(BMI)=40 kg/m^2,两次新辅助化疗后行宫颈癌根治术(经腹广泛子宫、双侧卵巢、双侧输卵管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第1天,持续腹胀咳嗽;术后第4天出现ACS,行开腹减压术。术后恢复良好,经过10个月的随访,未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机械通气下猪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心功能损伤变化及可能机制。 方法健康成年实验猪10头,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6头)和对照组(4头)。实验组在机械通气情况下采用水囊叠加加压法复制腹腔高压液体动物模型,对照组在麻醉后沿腹部切口置入空瘪的加压水囊后即关腹。机械通气设定: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潮气量(VT)10 mL/kg,呼吸频率16次/min,吸入氧浓度(FiO2)40%,呼气末正压(PEEP)5 cmH2O。通过加压管向加压水囊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每注入50 mL测压1次),直至腹腔压力达到30 mmHg,记录并绘制腹腔压力-增容量曲线,抽出部分注液调整腹腔压力维持在25 mmHg,连续观察4 h,并分别在建模前及压力维持后每小时由耳缘静脉抽血5 mL,行心肌酶谱检查。建模并维持腹腔压力4 h后过量丙泊酚静脉推注处死实验动物,完整切取心脏,用10%甲醛溶液固定24 h后常规石蜡包埋,冠状位连续切片(切片厚度4 μm),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在生物光学显微镜下(×200)观察其心肌的病理变化。 结果腹腔高压液体(猪)动物模型的腹腔内压力与腹腔增容量呈正相关,腹腔压力-腹腔增容量曲线为线性函数,函数方程为:Y=0.1074X-206.045(r2=0.8396,P<0.05)。与建模前对比,在建模后1 h,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a-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均升高(P均<0.05),而建模后2~4 h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机械通气下,ACS使心肌纤维嗜酸性变,心肌纤维部分萎缩,部分肥大,横纹消失,局部可见玻璃样变性,可见细胞核聚集。 结论机械通气改变了ACS腹腔压力-容积曲线的形态,机械通气下ACS发展仍伴随心肌细胞损伤和心肌酶谱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阑尾炎患者行阑尾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某院行阑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对腹腔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阑尾切除术患者431例,38例术后出现腹腔感染,发病率为8.82%。检出病原菌3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4株(94.44%),主要为大肠埃希菌(29株,80.55%);革兰阳性菌2株(5.56%),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鸟肠球菌各1株。29株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噻吩的耐药率为72.41%~93.10%,未检出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及阿米卡星耐药的菌株。结论大肠埃希菌是阑尾切除术后腹腔感染最主要的病原菌,且对大多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可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或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3.
The results are reported of a postal survey into current trends in the management of compartment syndrome and the use of compartment pressure monitoring (CPM) within Scottish trauma units. The majority of consultants in the study felt that all patients, especially the obtunded, with suspected compartment syndrome should be diagnos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clinical review and CPM. 73% had CPM devices available representing an increase of 27% compared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UK data. 43% improvised a device using a standard CVP/Arterial-line, transducer and monitor. Marked variation in threshold pressure was noted with the majority recommending perfusion pressure (PP) of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intracompartmental pressure (ICP) < 30 mmHg for intervention. We have found no published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CPM in itself is harmful. Although a marked variation in intervention threshold exists in the literature, we would support a perfusion pressure of < 30 mmHg as being a safe, familiar and conservative intervention threshold, particularly when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clinical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14.
宣恩胜 《现代保健》2014,(13):42-44
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以供参考。方法:将本院2010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肠梗阻患者105例纳入本研究,均置入肠梗阻导管治疗。观察置管后症状缓解情况,并对比置管前后患者腹部周径、腹腔内压力、梗阻近端肠管最大横径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置管3 d后所有患者腹痛、腹胀症状均缓解或消失,肠鸣音恢复正常。与置管前对比,置管后第3天患者腹部周径、腹腔内压力、梗阻近端肠管最大横径等指标明显减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肠梗阻导管应用于急性肠梗阻的治疗中,可迅速缓解梗阻症状,有利于后期手术治疗的实施,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高位隐睾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总结腹腔镜下10例(12侧)隐睾的诊治经验,并结合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6个月,9例满意,1例位置偏高。结论腹腔镜可准确定位诊断和治疗高位隐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泌尿外科术中尿外渗导致的腹腔高压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 2013年5月—2020年8月诊治泌尿外科手术中尿外渗所导致的腹腔高压综合征患者19例,均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其中2例同时行开放手术减压,对比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呼吸、动脉血氧分压、尿量、肾功能和腹腔压力的变化。结果 19例患者除1例死亡外,其余18例通过综合治疗均获治愈。治愈患者治疗前动脉血氧分压为(59.56±3.34) mm Hg、血肌酐为(164.94±75.10)μmol/L、尿量为(0.83±0.24 )mL/(kg·h)、腹腔内压为(23.61±2.77) mm Hg;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分别为(91.61±3.32) mm Hg、(160.22±76.01)μmol/L、(1.59±0.44) mL/(kg·h)、(14.06±3.92) mm Hg。均获明显改善,(t=23.07、5.63、8.67、12.18,P值均<0.05)。结论 及时的内科综合治疗和手术减压是治疗术中尿外渗导致的腹腔高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减少术中尿外渗才能避免泌尿外科腹腔高压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腹内压监测在辅助IAH/ACS高危病人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2月上海长征医院综合ICU需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且存在IAH/ACS高危风险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零感~?尿动力监控仪监测腹内压,n=60)和对照组(传统水柱法监测腹内压,n=60),比较两组病人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胃残余量、腹内压及营养液喂养情况等。结果 :实验组的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7.92%vs 28.33%,P0.01;平均胃残余量、腹内压均低于对照组[(50.12±10.66)ml vs(101.54±25.81)ml、(8.28±2.35)cm H_2O vs(12.36±2.51)cm H_2O,P0.05],实验组病人肠内营养液目标喂养完成率及达标时间较对照组均有改善[88.3%vs.71.7%、(2.94±0.78)d vs.(3.78±1.02)d,P0.05]。结论 :腹内压监测可辅助IAH/ACS高危病人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降低病人胃肠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病人营养耐受程度,改善肠内营养目标喂养情况,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ICU患者经膀胱内途径间接监测腹腔内压力(IAP)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100例腹腔间隙综合征(ACS)患者,经膀胱内途径在平卧位、不同角度半卧位、端坐位、左右侧卧位、中凹位下测量IAP,并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IAP测量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患者IAP测量值受性别、体位、 BMI及机械通气流量的影响(P <0.05)。在以平卧位为基础体位的情况下,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IAP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 BMI、机械通气流量(P <0.05)。结论在予以ICU腹内高压患者经膀胱内途径IAP测量时,应注意体位、性别、机械通气流量及BMI对IAP测量的影响,确保测定条件适宜,以提高IAP测量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崔红霞  刘炳敬  张超 《中国卫生产业》2013,(26):127-127,129
目的自制腹壁切口皮下负压引流装置(以下简称该装置)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9—2012年将负压引流导管置于皮下脂肪层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经腹壁切口的患者中,40例患者切口甲级愈合,1例因切口缝线松弛,闭式引流失败而感染。余患者术后7~11d拆线,术后5~20d拔管,感染率约在2.4%,随访0.5~3年切口无裂开无排异反应及切口疝形成。结论该装置能提高腹壁切口甲级愈合率,提高患者恢复期的满意度,且经济、简便易操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