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髋部骨折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单中心2 85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2 859例髋部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完善老年髋部骨折的防治手段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0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入院的所有髋部骨折患者病例资料,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机制、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手术方法等信息,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结果 (1)本院的髋部骨折收治总数逐年增加,其中股骨颈骨折的占比最高(1 602/2 859,56.03%),股骨粗隆间骨折次之.(2)髋部骨折患者年龄52~104岁,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71~80岁组最多,占37.39%(1 069/2 859).(3)髋部骨折病例中女性所占比例(1 916/2 859,67.02%)高于男性(943/2 859,32.98%).(4)受伤机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走中自行摔伤导致骨折最多,占87.65%(2 506/2 859).(5)骨折类型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股骨颈骨折较多,男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比例较高.(6)所有患者中合并有糖尿病(765/2 859,26.76%)或心脑血管疾病(739/2 859,25.85%)的病例数最多.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以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其在年龄、性别、受伤机制、合并症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这为进一步改善髋部骨折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微创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强直的疗效.方法 2006年6月至2009年7月,13例(21髋)髋关节强直患者在微创入路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年龄20~66岁(平均46岁),病因为:强直性脊柱炎5例(10髋),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6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继发严重骨性关节炎2例(3髋),髋关节感染后遗强直畸形2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后X线影像学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89例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后的X线DR影像表现,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结果 本组89例患者中22例髋部有异常X线表现,其中假体股骨头下沉3例,髋臼结构异常并发脱位1例,并发骨折2例,骨溶解2例,碎骨片及异位骨化钙化14例.结论 X线平片是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最为常用和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普通非骨水泥股骨假体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2008年1月-2011年11月期间行普通非骨水泥柄髋关节翻修手术的18例患者进行影像学和临床疗效评价。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患者年龄45~76岁,平均58岁。行髋关节翻修的原因:假体周围感染10例,无菌性松动8例。所有患者翻修手术前后均行Harris评分和髋关节X线正侧位检查。结果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30个月。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39(23~53)分,截止最近一次随访评分均数增加至92(84~96)分。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3个月完全负重,原有的疼痛也得到缓解。仅1例术后3个月门诊随访时诉大腿外侧有不适至轻度疼痛,口服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胶囊75 mg 1/d,两周后症状消失。最近一次随访时,所有股骨假体均获得良好的骨长入。无明显并发症。仅1例术后两周脱位,给予手法复位单侧髋关节“人”字形石膏固定6周,随访6个月,未再脱位。结论普通非骨水泥股骨柄是部分髋关节翻修术中股骨假体翻修的良好选择,近期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张辉  四川简阳  )  陈俊  四川简阳  )  田鹏  四川简阳  ) 《中外医疗》2013,32(13):34-35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性分析该院收治的33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全髋置换术,观察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3例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状,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优14例,良15例,可2例,差2例,有2例切口轻度感染,治疗后痊愈,3例发生短暂性精神障碍,镇静治疗后无碍,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平均(4.93±2.96)d,住院时间平均(17.96±4.52)d。结论对高龄股骨颈患者性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状较少,临床疗效显著,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陶对陶全髋关节假体行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患的早期临床疗效及应用体会,指导临床合理规范应用该技术。方法:对27例(30髋)陶对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随访,应用Harris评分以评估髋关节功能,记录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0(7~36)个月,30髋的 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从术前47(33~52)分到术后3年的86(57~97)分,最后一次随访时为95(62~100)分,2例患者术后轻微疼痛,无严重疼痛的发生。结论:陶对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髋部骨折的性别及年龄分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髋部骨折在不同性别及年龄间的分布。 方法 我院1992 年-2011 年,〉50 岁的髋部骨折患者总计2 454 例,分为男、女两组,组内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5 组,分析髋部骨折在性别和年龄之间的分布,不同髋部骨折类型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分布。分析髋部骨折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 结果 髋部骨折男性占40%,女性占60% ;71-80 岁患者占39.57%,81-90 岁患者占28.24%。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性别(P <0.05,r =13.955) 和年龄(P <0.05,r =111.285) 与髋部骨折相关。 结论 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有性别、年龄分布差异,总体上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治疗依从性、髋关节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76例,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予以相同的手术治疗。常规护理组予以围手术期骨科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予以综合性护理,两组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护理干预组总依从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94.74%vs 76.32%)(χ2=5.21,P〈0.05);护理干预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92.11% vs 73.68%)(χ2=4.55,P〈0.05);护理干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7.89%vs 26.32%)(χ2=4.55,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效果较确切,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其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小切口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髋部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切口微创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髋部骨折的可行性及结果。方法:自2003年1月~2006年2月,采用Hading入路切8cm切口,微创为25例高龄患者(85岁以上)进行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男20例,女5例,年龄86~94岁,平均90岁。股骨颈GardenⅡ型7例,GardenⅢ-Ⅳ型15例,粗隆间骨折Evan分型Ⅳ型3例,均采用Plus公司的假体及工具完成手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天数以及精神状态和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25个月,小切口对髋关节局部解剖、生物学环境干扰小,平均手术时间50min,围手术期出血量、引流量平均200ml,平均住院2周,术后2~4d有3例出现一过性精神障碍,1例深静脉炎发生,术后平均2d下地。结论:小切口微创技术可选择性的用于高龄髋部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其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仅为8cm,并不影响关节假体的置换及位置,术后早期下地疼痛轻、功能恢复快。对高龄老人精神状态变化、睡眠活动定型的“颠倒黑白”应该有良好的心理安慰与治疗。积极的预防性的开展一般抗凝、机械抗凝、药物性抗凝综合抗凝治疗,提高高龄髋部骨折置换术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工作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2013年 3月~2016年4月对75例(92髋)强直性脊柱炎伴髋骨性强直患者行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并进行12~24月的随访,通过 对手术前后患髋VAS疼痛评分、关节总活动度、整体功能改善情况、就业情况进行比较,根据Harris评分系统、BAFSI、BASDAI 评分进行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的关节总活动度、临床症状以及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极大改善。VAS疼痛评分由术 前(6.51±1.32)分降至(2.47±0.38)分,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22.51±3.32)分,增加至术后2周(89.17±2.52)分,髋关节总活动 度由术前0°提高到末次随访时(171.50±30.30)°,BAFSI评分由术前(6.21±2.6)末次随访时(2.3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优42髋,良38髋,可12髋,优良率达87%。术后6个月和12个月,75例患者中,6例和32例恢复正常工作。所有病 例术后均无血管神经损伤,X-ray未见感染、脱位,其中1例术后4个月因术髋疼痛拍片见假体松动,5例发生异位骨化。其中 BrookerⅠ级3例,Ⅱ级2例,未见Ⅲ、Ⅳ级异位骨化。结论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伴髋骨性强直的有 效手段。关节置换术后可帮助患者早期恢复工作,提高生活及工作质量,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患者腰臀比与糖脂代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 IGF-1)、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收治的PCOS患者110例作为PCOS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腰臀比、糖脂代谢指标、IGF-1以及稳态模式IR指数(HOMA-IR),其中糖脂代谢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B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和空腹胰岛素(FINS)。将PCOS组中腰臀比≥0.80的患者纳入腹型肥胖组,<0.80的患者纳入非腹型肥胖组,比较两组糖脂代谢指标、IGF 1及HOMA IR。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COS患者腰臀比与糖脂代谢、IGF 1及IR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腰臀比对PCOS患者糖脂代谢异常、IGF 1及IR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COS组腰臀比、2 h PBG、LDL-C、TG、FINS、IGF-1、HOMA-IR水平均明显增高,HDL-C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FPG、T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腹型肥胖组相比,腹型肥胖组2 h PBG、LDL-C、TG、FINS、IGF-1、HOMA-IR水平明显增高,HDL-C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FPG、T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COS患者腰臀比与2 h PBG、TG、IGF-1、HOMA IR呈明显正相关,与HDL-C呈明显负相关(P均<0.05)。腰臀比对PCOS患者血糖、血脂代谢异常及IR均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821、0.793、0.782)。结论:PCOS患者尤其是腰臀比较高的患者表现为明显的糖脂代谢紊乱、IGF-1异常增高以及IR,且腰臀比对PCOS患者糖脂代谢异常、IR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反刍性沉思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19年3—11月在广州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24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事件相关性反刍性沉思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希望水平量表进行调查。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反刍性沉思水平进行分析。 结果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侵入性和目的性反刍性沉思总分为(14.56±4.57)分、(13.29±4.48)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Harris髋关节评分、社会支持及希望水平是侵入性反刍性沉思的主要影响因素(F=26.533,P<0.001;R2=0.326,调整R2=0.314);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社会支持及希望水平是目的性反刍性沉思的主要影响因素(F=41.964,P<0.001;R2=0.534,调整R2=0.522)。 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反刍性沉思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临床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情况采用个体化干预,重视社会支持和希望水平对其反刍性沉思的影响,引导患者向积极认知加工转变,最终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3.
刘刚  张中发  李茂东 《西部医学》2007,19(2):202-203
目的总结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人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对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人粗隆间骨折32例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随访6~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仅4例偶有髋部疼痛,2例轻度跛行。结论应用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人粗隆间骨折疗效满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强直畸形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5例(8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畸形患者行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髋关节外侧切口暴露髋关节,生物型假体固定;采用Harris评分,影像学评定术前及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5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年,无血管、神经损伤,无切口感染,假体无脱位、松动,髋关节屈曲畸形矫正,8个髋关节总活动度(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6个方向活动总和)由术前平均57°增加为术后平均172°;术后髋痛消失,膝痛、腰骶痛明显改善,步态恢复正常,生活能自理,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3.6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6.8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作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强直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不同麻醉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影响,以供临床参考以及研究。方法该次研究对象从2015年2月―2016年2月于该院就诊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方便选取58例,通过动态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29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29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探究5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经不同方法麻醉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结果通过该文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90%(2/29﹚,对照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1.03%(9/2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在手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价值,可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流体悬浮床在治疗臀背部烧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使用6张悬浮床治疗臀背部烧伤患者205例,其中包括中小面积烧伤患者,创面简单清创后仰卧于悬浮床上。结果〈50%TBSA患者全部治愈,〉50%死亡8例,均因脓毒症、肺部感染等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背臀部创面结痂时间为伤后1~4 d,创面愈合时间缩短,浅Ⅱ度为(9±2)d,深Ⅱ度为(14±2)d,Ⅲ度创面焦痂完整,无明显溶痂现象。结论 卧悬浮床可以使创面愈合加速,减少感染及各种并发症发生,减轻工作量,降低患者的住院成本,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到中小面积臀背部烧伤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行全髋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获得1.5~5年随访(平均3年2个月)。结果全髋关节置换1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27例。按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8.1%,无假体松动、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结论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临床效果好,可以尽快恢复患者下地活动、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小儿急性化脓性髋关节炎98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自1982年以来收治小儿急性化脓性髋关节炎98例。发病1~5天入院者42例完全治愈;6~10天入院者12例,有10例完全治愈,2例发生病理性髋脱位;11天以后入院者44例,仅有2例基本治愈,8例髋关节不同程度活动受限,34例发生病理性髋脱位。因此笔者指出对本病早期诊断,早期有效抗菌素治疗有助于提高本病的治愈率,降低其后遗畸形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sis-related fractures)的致残情况,引起医务人员和患者重视骨质疏松症的危害,积极预防骨折的发生.方法 电话随访477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出院后的情况,包括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77例患者中,脊柱骨折88例,髋部骨折389例.电话随访88例脊柱骨折患者,骨折后半年仍感腰背部疼痛的有67例,占脊柱骨折患者的76%;骨折后1 a仍感疼痛的有48例,占脊柱骨折患者的54.5%;骨折后1 a半仍感疼痛的有29例,占脊柱骨折患者的33%.(2)髋部骨折后半年可以室外行走的有47例,占髋部骨折患者的12.08 %;可以室内行走的有199例,占髋部骨折患者的51.2%;不能行走的有143例,占髋部骨折患者的36.76%;髋部骨折后1 a可以室外行走的有61例,占髋部骨折患者的15.7%;可以室内行走的有256例,占髋部骨折患者的65.8%;不能行走的有72例,占髋部骨折患者的18.5%.(3)将可以室外行走的半年和1 a进行对比,行χ2 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可以室内行走的半年和1 a进行对比,行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不能行走的半年和1 a进行对比,行χ2 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质疏松性骨折特别是髋部骨折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且骨折后的时间是一个影响生存质量的重要变量.医务人员和患者应重视骨质疏松症,积极预防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发育性髋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 DDH)继发晚期骨关节炎的手术要点和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至2008年3月,我科对32例36髋DDH继发晚期骨关节炎患者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均在真臼处重建,骨水泥固定16髋,非骨水泥固定20髋。术后平均随访31.3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X线检查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后肢体延长(3.4±1.3) cm。并发股骨骨折2例,坐骨神经牵拉症状1例;未出现感染、脱位、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分别将术后第3天、第14天和最终随访时间的Harris评分与术前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期内X线照片未见异位骨化、假体松动、下沉等现象,无翻修病例。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发育性髋发育不良继发晚期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在真臼处重建髋臼和选择恰当假体置入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