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众所周知,此书之全名应为<伤寒杂病论>.由于历史的原因,仲景的原作被"一分为二",初经晋王叔和编次整理,将<伤寒论>部分单独分出来,后来<伤寒论>又经宋代林亿等校订,即从宋代起留传下来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本书,其内容十分丰富和精湛,言简意赅,法简完备.本文仅就<伤寒论>六经理论的临床应用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2.
针对<伤寒论>中的汗法是指辛温发汗发散之法的观点,提出了仲景所用汗法乃实指通过宣通肺卫肌表而开腠驱邪之法,并从表实表虚证中汗法、以针助药施汗法、解阳郁面红身痒之表郁轻证之汗法、汗后调护及杂病中汗法之应用五方面,列举了汗法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体现,同时提出了温病中所用辛凉清解疏通营卫之汗法与<伤寒论>之汗法实乃同法之说.  相似文献   

3.
周玉和  许吟 《中医研究》2004,17(1):15-16
东汉医学大师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不但为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而且还为汤液治病开辟了广阔途径.其载方历经临床验证,功效卓著,被后世医学家誉为"医方之祖".李东垣说:"仲景药为万世法,标方之祖,治杂病若神".医家所称之经方,盖指<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所载方剂而言.  相似文献   

4.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05,4(5):24-26
<伤寒杂病论>是经典临床医学著作,既是提高临床治病登堂入室的必备阶梯,又是指导临床辨治疑难杂病的入门向导,如何学好用好<伤寒杂病论>?如何用较少的时间而获得较多的知识?如何提高学习效率与应用能力?如何使认识思维与理解能力都有全新的跨越?其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对<伤寒杂病论>字、词、句有系统、全面、客观的认识,对此必须既要懂得医理来源于文理,文理充实于医理;又要懂得"句"是由字、词的有机整体结合,"词"是由"字"的巧妙构思组成,"字"是词、句的基本单位与要素.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方剂的运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它与<伤寒论>原为一书,合称<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晋代王叔和将伤寒部分单行编纂整理后,<金匮要略>始另列问世.<金匮要略>是一部以"脏腑辨证"为核心治疗杂病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之作.<金匮要略>共22篇,包括所论疾病40余种,所载方剂248首(其中4首方剂只有方名而没有列药味),主要以脏腑经络为基本论点,采用了病与证相结合并根据脏腑病机进行辨证的辨证方法.该书对后世内科杂证、外科杂证、妇科杂证,以及皮肤科杂证等的辨证论治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对上述各科的逐渐独立与完善具有重大影响,可谓开中医临床各科论治之先河.本文谨就<金匮要略>运用方剂的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伤寒杂病论>方被后世尊为经方.经方配伍精当,疗效卓著.仲景曾在其<伤寒论>原序中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清代伤寒大家柯韵伯在其<伤寒论翼>中也说过"六经为百病立法".说明经方可广泛地适用于临床各科.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学习经方、使用经方,今特将用经方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体会总结于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家骏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0):1777-1778
2关于张仲景自序问题 前言:"张仲景自序"如果被看作为<黄帝内经>中之"黄帝岐伯对白",则读者自会明白这是假托黄帝岐伯以写文章来表达作者本意.然<伤寒论>之"论日",被作为张仲景"自序",并进而作为考证张仲景生卒年代之依据,被看作真是张仲景自己写的文献,那就有必要考证一下了,这到底是否是张仲景自己所写?否则会引入歧途,对读者有明显误导作用.事实上已有不少专家学者,都相信此序系张仲景之自序.(应予注意的是:所谓自序就连<伤寒论>原著亦未标示"张仲景序",仅是"伤寒卒病论集,论曰"),并以此而推断一些史实:如"伤寒杂病论"、还是"伤寒卒病论"?是"十卷"、还是"十六卷"?等等,这些本来史实有据,不会引起混淆的问题,由于"自序"的"认定",反而引起了学术界的混淆,更有甚者把欧阳修写的<新唐书>中所记载的<伤寒卒病论>篡改为<伤寒杂病论>[1],如此引证文献实不可取,所以似有必要加以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关于水饮的治法、理论完备,方药俱全,验之临床,屡有效验.仲景治水之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水气病的证候、治则及相应方剂在"八法"中均有体现.<伤寒论>治水重在因势利导,妙在对比施治,至今对临床仍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吴茱萸汤见于仲景<伤寒杂病论>,主要治疗阴寒内盛,浊阴不降所致的阳明寒呕,少阴吐利和厥阴头痛.我根据<伤寒论>第337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以本方治疗厥阴头痛,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是一部以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经典医著,其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八法俱全,历来被医家推崇和研究,尤其是对<伤寒论>中"存阳气"的温阳法,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其研讨甚多,而对其<伤寒论>中"存津液"之养阴法认识不足,论及较少.总览全论,可知仲景在充分保护机体阳气的前提下,也充分注重了"保养阴津"的学术思想,论中对养阴法的运用极为广泛.本文就<伤寒论>中有关养阴法的辨证论治方面运用试作以下浅探.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并未明确提出"同病异治"之法,但通过对<伤寒论>各篇条文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先师仲景通过辨证将病与证相结合,临床表现相同的疾病,但因其证不同,而治疗方法各异,并不拘泥于一方一证,在方剂运用上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的精神.笔者分别从脉象、病因、病机、病位四个方面论述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运用这一法则治疗疾病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冯欣  刘亚峰  王博 《光明中医》2008,23(2):162-163
1 由乌梅丸看厥阴病的证治之法 既然厥阴病,证属于寒热错杂,阴阳混淆,那么治疗时,则应该寒热二法兼顾.我们从<伤寒杂病论>原文中的乌梅丸证条文与乌梅丸的方剂组成来看厥阴病的证治之法.<伤寒杂病论>原文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非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则呕.  相似文献   

13.
读伤寒话奔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铮  傅延龄 《吉林中医药》2008,28(7):538-539
奔豚首见于<内经>,详论于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论述奔豚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伤寒误汗伤阳,一是惊恐所致.是由于水火既济的升降运动突然被打破而出现的阴阳失调的紊乱状态,而不是传统医家认为<伤寒论>第117条中奔豚病的病机是心肾两虚,阳虚阴盛,内外皆寒,寒气上逆.故此本病的阳虚是一过性的心肾阳虚.  相似文献   

14.
伤寒与杂病虽然在概念上有着明确的区分,但是杂病与伤寒的临床症状常常十分相似,杂病与伤寒又常相兼而发病,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也要求伤寒杂病合论,再加上伤寒日久不愈可转为杂病等等,这些因素都注定了伤寒与杂病合论的必须性.有鉴于此,笔者特以《伤寒论》太阳病篇的部分条文为主,撰文揭示《伤寒论》中所蕴含的伤寒杂病合论思想及其应用.文中所引《伤寒论》条文均以重庆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1]为准,《伤寒论》条文后标注的数字,亦本该书.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考证,诠释了<伤寒杂病论>中"须臾""洒""霍""搏"的含义,对于<伤寒杂病论>基本理论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秀枝  许春华 《光明中医》2009,24(9):1638-1639
金匮要略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笔者多次拜读,深深领会其中蕴涵的丰富的辨证法思想,并用于指导临床,获益非浅.  相似文献   

17.
李浩  康卉  赵文明 《北京中医药》2009,28(3):223-224
基于老年患者多以肾阴不足、心火旺盛、心肾不交为中医基础病机特点,谨守"滋肾阴,泻心火"之法,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应用经典<伤寒论>黄连阿胶汤治疗老年诸多疾病,临床疗效明显,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伤寒杂病论>对呕吐一证辨证准确,立法严谨,治疗精当.笔者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系统学习,同时借鏊<素问.咳论>相关理论,提出"呕吐虽多,无非胃病"、"五脏六腑,六淫之气皆能致呕,非独胃者"的观点:结舍<难经>"一脏脉象十变"、"五行生克主导疾病传变"等认识,进一步把握了呕吐病理演变规律,藉此达到明晰呕吐证治、掌握<伤寒杂病论>学习方法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首创小柴胡汤于<伤寒杂病论>中.考<伤寒论>、<金匮要略>关于小柴胡汤证治条文20条.其中从事骨伤科20余年,用小柴胡汤其能调胆理骨,又有理肝化瘀,还可和枢利颈.所以在骨骼愈合,清理恶血,治疗颈椎病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訾明杰 《北京中医药》2005,24(6):349-350
作为东汉医学著作典范之<伤寒论>[1],撷<灵枢>、<素问>之精华,采百家之古训,将伤寒与杂病共论、汤液与针灸并施,辨证灵活准确,用药精巧恰当,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清代医家沈金鳌云:"仲景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活;三百九十七法,法法皆通."在这"法法皆通"中亦包括了针灸疗法.针灸治病的原则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就提出:"凡用针者,虚者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