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影响子宫颈癌复发的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影响子宫颈癌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收治的116例子宫内膜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探讨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与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临床分期、不同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中患者的缓解曲线比较,结果均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年龄、有无肌层浸润患者的缓解曲线比较,结果均P〉0.05,无统计学差异。COX回归多因素分析,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对生存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病理类型、组织学低分化、淋巴结转移、期别晚是复发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于我院诊治的子宫内膜癌100例,进行随访,复发28例(复发组),未复发72例(未复发组)进行高危因素观察.结果 子宫内膜癌复发率28.00%,两组高危因素比较浸肌深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与复发有着密切关系,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 TVCDS)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的效果。方法选取72例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行TVCDS检查,术后病理证实为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采用诊断试验 ROC法来分析TVCDS对肌层浸润程度的诊断效果。结果浸润程度与子宫内膜厚度、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等密切相关( P <0.05);TVCDS筛查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的灵敏度为84.0%,特异度为89.4%,准确度为87.5%;TVCDS与病理分期诊断筛查子宫内膜癌的一致率为72.2%。结论 TVCDS可较准确地辅助诊断子宫内膜癌并且判断肌层浸润深度,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子宫内膜癌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子宫内膜癌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观察。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治疗后出现复发患者5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该院同期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未复发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子宫内膜癌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病理分级、肌层浸润程度、腹水细胞学分型、淋巴结转移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肌层浸润深度、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为子宫内膜癌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4.55、4.39、3.33,95% CI =1.79~11.17、2.08-9.13、1.47-8.51)。结论子宫内膜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肌层浸润深度、腹水细胞学、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因此术后选择合适辅助治疗方案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邓海燕  杨进琼 《河北医药》2008,30(4):440-441
目的研究分析盆腔淋巴结转移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情况,为合理性治疗子宫内膜癌提供依据。方法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35例作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期术中未作淋巴结清扫术1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2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病理(类型、分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年生存率研究组为77.14%(27/35),对照组为66.67%(8/1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盆腔淋巴结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无淋巴转移者(P〈0.01)。结论病理分化程度低、深肌层及宫颈或附件(浸润)、远处转移、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是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第二人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C-erB-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三者在30例正常子宫内膜、30例子宫内膜息肉及8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临床意义及相关性,并将其与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组织细胞学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 C-erB-2、ER及PR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组与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C-erB-2阳性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细胞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ER阳性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细胞学分级及肌层浸润相关(P<0.05);PR与组织细胞学分级、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3)C-erB-2与ER的表达呈负相关(r=-0.247,P<0.05),ER与PR的表达呈正相关(r=0.756,P<0.05).结论 在子宫内膜癌中,C-erB-2、ER及PR 联合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指导内分泌治疗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方旖骅  周猷伟  颜士杰 《安徽医药》2013,17(12):2058-2060
目的 比较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搜集该院2011年1月-2013年2月收住入院的经手术-病理分期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166例,分为绝经前组76例(45.78%)和绝经后组90例(54.22%),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发病相关因素和病理特点.结果 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临床表现均以阴道异常流血为主.两组在孕次、产次、未产人数、肥胖人数、合并高血压、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脉管浸润、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内膜癌家族史、合并糖尿病、宫颈受累、附件转移和淋巴结转移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在绝经前患者中的发生率增高,其发生与雌激素关系更密切.绝经前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组织学分化较好,深肌层浸润、脉管浸润较少,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较高,恶性程度低于绝经后子宫内膜癌,如早期诊断并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KAI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子宫内膜癌、2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1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KAI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KAI1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子宫内膜癌中KAI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非典型增生组及正常子宫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子宫内膜癌中KAI1蛋白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AI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的恶性进展过程中表达逐渐下降,其可能成为估计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老年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TAT3)的表达。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经手术切除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98例(观察组)和子宫肌瘤患者60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标本组织中STAT3、ER、PR的阳性表达率进行比较,并观察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STAT3、ER、PR的临床病理表达关系。结果观察组的STAT3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ER及PR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STAT3、ER及PR的阳性表达率在不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及有无存在淋巴结转移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STAT3的阳性表达率随着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而ER及PR的阳性表达率则相反。结论STAT3可作为对老年子宫内膜癌发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生物学指标,在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超检测血流阻力指数(RI)联合血清CA-125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65例,进行彩超声检查并检测其血清CA-125水平,分析RI值、CA-125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级、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盆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RI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升高、肌层浸润深度的增加及盆腔淋巴结转移而降低;CA-125随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升高及盆腔淋巴结转移而升高(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彩超RI值与CA-125水平与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术前进行彩超检查肿瘤血流RI以及血清CA-125水平对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艳  岳天孚 《天津医药》2012,40(10):998-1001
目的:探讨影响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经病理学证实的26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阴性组,分析2组肌层浸润、病理类型、宫旁受累情况、分化程度、年龄、腹腔细胞学结果及血清CA125水平的异同,并对上述指标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268例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0.07%(27/268),主要转移至髂外淋巴结和闭孔淋巴结(占81.48%),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9.68%(6/62).淋巴结转移率在深肌层浸润、非内膜样癌、中分化和低分化内膜样癌、累及宫颈或宫旁组织、血清CA125水平升高及年龄≥60岁的患者均分别显著高于无肌层和浅肌层浸润、子宫内膜样癌、高分化内膜样癌、仅限于宫腔内、血清CA125水平正常及年龄<60岁的患者(均P<0.01),而腹腔细胞学阳性与阴性者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内膜样癌分化程度、肌层浸润和血清CA125水平是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深肌层浸润、中低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和较高的血清CA125水平可作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陈瑞莲  郑秀  李励军 《中国医药》2010,5(12):1170-1173
目的 检测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和P14ARF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FHIT、P14ARF基因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腺癌、3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FHIT、P14ARF蛋自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FHIT与P14ARF关联性.结果 FHIT在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3%、63.3%、100%,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不典增增生FHIT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14ARF在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7%、73.3%、90.0%,子宫内膜腺癌P14ARF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HIT的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的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分级、肌层浸润和淋巴转移相关(P<0.05),P14ARF的阳性表达仅与子宫内膜腺癌的组织分级相关(P<0.01).FHIT与P14ARF蛋白之间的阳性表达在子宫内膜腺癌中存在明显正相关性(r=0.396,P<0.01).结论 FHIT、P14ARF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逐渐升高.在子宫内膜腺癌中,随着细胞分化程度由高到低,两者的表达逐渐减少,随着子宫内膜腺癌手术-病理分期的提高、子宫肌层浸润的加深和淋巴结的转移,FHIT表达逐渐减少,两个指标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两个指标的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病理相关性因素,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风险.方法 本研究选择我院收入的早期胃癌患者共168例,所有病例标本均为手术完整切除的标本,标本经病理证实癌组织均局限于黏膜以及黏膜下层,检测早期胃癌患者病理特征,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共分析了168例早期胃癌患者标本,其中淋巴结转移28例,淋巴结转移率16.7%.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中显示,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脉管侵犯为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分析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脉管侵犯为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脉管侵犯为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硒结合蛋白-1 Caspase-3 Ki-67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硒结合蛋白(SBP)-1、Caspase-3、Ki-67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为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SBP-1、Caspase-3、Ki-67在70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并选取25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20名正常子宫内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正常子宫内膜中SBP-1、Caspase-3、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100%、5%;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中SBP-1、Caspase-3、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72%、60%;在子宫内膜癌中分别为60%、50%、74%。SBP-1、Caspase-3、Ki-67分别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年龄无关(P>0.05),与组织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转移有关(P<0.05)。Caspase-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年龄、临床分期和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转移无关(P>0.05),与组织病理分级有关(P<0.05)。Ki-67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组织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转移有关(P<0.05),与年龄无关(P>0.05)。在子宫内膜癌中,SBP-1与Caspase-3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467,P<0.05),SBP-1与Ki-67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414,P<0.05),Caspase-3与Ki-67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523,P<0.05)。结论 SBP-1、Caspase-3、Ki-67可作为子宫内膜癌组织的标记物,其相关性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EG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与EGC的预后相关,与该因素其他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均不是EGC预后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 EGC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EGC预后相关,应注意提高EGC检出率,以降低胃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马蔚  李建军 《安徽医药》2015,36(9):1124-1127
目的 探讨B超、CT及MRI在子宫内膜癌手术前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1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均进行了B超检查,其中40例患者实施了CT检查, 43例患者实施了MRI检查。结果 B超对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差。CT对肌层浸润的诊断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较低(K=0.326),而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较高(K=0.702);MRI对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结果与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好。结论 MRI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未绝经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绍芳  薛凤霞 《天津医药》2007,35(5):341-343
目的:分析未绝经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分析349例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绝经状态分为未绝经组(41.5%)与绝经后组(58.5%),比较2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未绝经组合并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低于绝经后组(24.8%vs36.8%,24.1%vs52.0%,17.9%vs27.9%,均P〈0.05),但未绝经组合并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肿瘤家族史及内膜增生的比例较高(均P〈0.05)。绝经后妇女以阴道排液为主诉的比例较高(P〈0.01)。2组均以内膜样腺癌为主要病理类型,但未绝经患者组织分化较好,深肌层浸润及腹腔细胞学阳性比例低于绝经后组(均P〈0.01)。未绝经组的5年生存率为91.71%,高于绝经后组的71.92%(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绝经状态、宫颈侵犯、淋巴结转移、浆膜受累、特殊病理类型及组织低分化是影响内膜癌预后的独立性相关因素。结论: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差异,未绝经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王淑敏  程建新  刘鹿宁 《河北医药》2009,31(17):2217-2219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及腹腔冲洗液细胞中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β-连环素(β-catenin)的表达和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urvivin、VEGF和β-catenin在49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及腹腔冲洗液细胞标本中的表达。结果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和子宫肌层浸润深度有关(P〈0.05);VEGF的表达与子宫肌层的浸润深度有关(P〈0.05);β—catenin的表达与组织病理分级及子宫肌层浸润深度有关。三者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580、0.663、27.104,P〈0.01)。在子宫内膜癌腹腔冲洗液细胞中,Survivin与组织病理分级、子宫肌层浸润有关(X^2值分别为8.075、9.323,P〈0.01);VEGF与子宫肌层浸润和手术病理分期有关(X^2值分别为11.617,10.597,P〈0.01);在子宫内膜癌腹腔冲洗液细胞中Survivin与VEGF具有相关性(r=6.282。P〈0.05)。结论Survivin、VEGF和β-catenin与子宫内膜癌的发展侵袭相关;三者共同作用促进子宫内膜癌的发展和侵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