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的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为RPF的影像学表现。5例均行CT、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5例中弥漫型4例,肿块型1例。CT平扫可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扫描显示不同程度强化,MRI T1WI、T2WI呈低信号。结论:RPF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提示其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的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为RPF的影像学表现。5例均行CT、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5例中弥漫型4例,肿块型1例。CT平扫可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扫描显示不同程度强化,MRI T1WI、T2WI呈低信号。结论:RPF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提示其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lsis,RPF)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加深对此病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RPF患者11例,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均行CT平扫,其中9例同时行增强扫描;6例行MRI检查;6例行IVP;11例行彩超检查。结果:11例中病变位于腹膜后9例,1例为弥漫型并累及肾周;1例位于盆腔内骶骨前方;肿块型8例,弥漫型1例。CT平扫可见腹膜后软组织肿块及纤维索条影,增强扫描示6例不同程度强化,3例强化不明显。6例行MRI检查,T1WI呈低信号,T2WI为信号不均,5例等低信号,1例略高信号。11例超声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输尿管不同程度的扩张积水,1例显示骶骨前方不均匀低回声团块,形态不规则,8例显示腹主动脉周围见团块状、索条状低回声包绕。6例IVP检查者中5例表现为双侧肾盂、输尿管中上段扩张积水,下段输尿管逐渐变细;1例表现为右侧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结论:影像学检查是发现和诊断RPF的重要手段,通过病变CT、MRI信号的不同表现,结合临床检查,可为疾病的分期和疗效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PF)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均经病理证实为RPF患者的CT及MRI平扫和增强的影像表现特点。结果 RPF的CT表现为腹膜后弥漫性软组织影或肿块,早、中期增强呈轻、中度强化,晚期无强化。MRI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病变早中期增强呈轻、中度强化,晚期增强无强化。结论 CT及MRI对腹膜后纤维化的分期及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腹膜后纤维化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翔  章士正  赵峰   《放射学实践》2010,25(6):669-672
目的:评价影像诊断腹膜后纤维化(RPF)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9例RPF的IVP、CT、MRI表现。5例行IVP检查;9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采用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处理;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影像学表现腹膜后不规则形软组织病变,包绕腹膜后大血管,多伴有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结论:IVP、CT、MRI检查是发现和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CT和MRI能很好显示RPF病变的各种表现,有利于分期及疗效监测。综合分析各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RPF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1例腹膜后纤维化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探讨腹膜后纤维化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1材料与方法本组11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37~79岁,平均年龄55·1岁。临床症状为腰痛3例,腹痛3例,双下肢胀痛2例,3例为其它疾病(右侧睾丸积液、糖尿病)入院治疗体检发现。全部患者均行B超及CT检查,11例患者中7例行IVP检查,4例行同位素肾图检查,经膀胱镜逆行输尿管插管造影3例,钡灌肠2例,MRI检查3例。2结果直接征象:3例CT平扫中下腹部腹膜后可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位于脊柱前方,包绕腹主动脉、下腔静脉…  相似文献   

7.
腹膜后纤维化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的CT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为RPF患者的CT平扫和增强扫描图像特点.结果 RPF CT表现为腹膜后弥漫性斑块或肿块及腹膜后脏器的受累,多伴有肾盂积水和输尿管扩张.结论 腹膜后出现弥漫或肿块样病变合并肾及输尿管积水可作为CT诊断RPF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患者 男 ,38岁。于 1982年起出现双眼痛伴眼混和性充血和畏光流泪。全身乏力 ,腰酸痛 ,午后低烧 ,每次持续 1月左右。查体见两侧小腿伸侧中下交界区皮肤非隆起红斑、局部疼痛 ,愈合后局部色素沉着。于 1985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剖腹探查术 ,于腹膜后肾门附近仅取活检 ,病理诊断为纤维肉芽组织 ,符合急慢性炎症。于 1990年眼部症状进一步加重 ,并出现口腔溃疡 ,在上级医院诊为“角膜炎”且疑诊“白塞氏病” ,应用激素、中药等药物治疗有一定效果。近期腰痛加重 ,并出现恶心、呕吐 ,遂于 2 0 0 2年 11月 19日来我院就诊。CT表现 :肾门至腹…  相似文献   

9.
腹膜后纤维化的CT、MRI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腹膜后纤维化的CT、MRI表现。方法:本组经临床病理证实病例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48.0岁。特发性6例,非特发性2例。8例全部进行了CT扫描,其中2例作了强化扫描,1例进行了MRI扫描。结果:8例中病变呈弥漫性3例,肿块性5例。CT平扫可呈低密度、不均匀密度或等密度,增强扫描显示不同程度强化。MRI、T1WI、T2WI呈低信号强度。结论:本病为一种CT扫描表现多变的少见疾病,如腹膜后出现弥漫或肿块样病变合并肾及输尿管积水时应考虑到本病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MSCT MPR、CPR和CTU技术诊断腹膜后纤维化(RPF)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纤维化的CT资料,分别由2名高年资医师采用盲法对RPF病变位置、边界、密度、对周围组织的侵犯和强化情况进行评价,所有患者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组(CPR)和CT尿路造影(CTU)技术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CT平扫表现腹膜后近似于肌肉密度的不规则形软组织病变,12例中7例(58.3%)包绕腹膜后大血管,6例(50%)伴有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增强扫描示9例(75%)病变不同程度强化。结论:MSCT可显示腹膜后纤维化的特征,采用MPR和CTU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治群  夏黎明   《放射学实践》2011,26(3):339-342
目的:探讨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IRPF)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IRPF患者的MRI图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腹部MRI常规扫描,其中5例同时行增强扫描,4例行DWI检查,5例行MRU检查。结果:IRPF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信号,包绕腹膜后大血管及输尿管等腹膜后器官,早期病变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病灶明显强化,DWI上呈稍高信号;中晚期病变T2WI信号逐渐减低,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静脉期无明显强化,延迟期呈轻度不均匀强化,DWI上呈不均匀稍低信号。当病变包绕输尿管时,MRU检查可见一侧或双侧输尿管变细,病变段以上输尿管积水及肾盂积水。结论:MRI多序列检查有助于IRPF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腹膜后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腹膜后纤维化(RPF)的MRI表现特点,提高其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7例特发性RPF患者的MRI特点。结果腹膜后纤维化MRI表现为腹膜后不规则形的软组织信号肿块影,包绕腹主动脉,常累及下腔静脉及一侧或两侧输尿管;T1WI呈较低信号,T2WI信号强度不等。结论 MRI可清晰显示RPF的范围和并发症,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各种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肿瘤的X线、CT、MRI及超声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超声、CT及MRI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5%、90%和100%。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大小无显著差异。Cr与MRI能较直观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成分及与周围组织的情况。结论:超声、Cr、MRI均具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CT及MRI可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境界及质地,对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冯京京  陆芳  滑炎卿 《放射学实践》2016,(12):1219-1222
目的:探讨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IRPF)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4例IRPF患者的病例资料,主要观察分析病变的部位、形态、范围、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邻近器官组织的受累情况.结果:本组患者的主要CT表现为肾门水平以下腹膜后区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影,近似肌肉密度,增强扫描病灶可无强化或明显强化;包绕腹主动脉前方和/或两侧18例,向下累及两侧髂总动脉8例,累及下腔静脉前方4例,累及肾动脉1例,受累血管均无明显移位;累及输尿管致梗阻性肾积水18例,其中8例双侧受累.结论:IRPF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脑膜瘤的CT和MRI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发生在大脑各区脑膜瘤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提高定性诊断的准确率。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分布于颅内各区的脑膜瘤共136例。结果脑膜瘤具有许多CT和MRI的自身影像学特征和邻近组织间接影像学特征如脑膜尾征、瘤周环形或半环形征、皮质塌陷征、鞍结节骑跨征、肿瘤强化明显征和CT图像上的颅骨增生征、蝶骨平台隆起征等。结论根据脑膜瘤自身和邻近组织的CT和MRI特征,结合发生部位和临床表现,可明显提高对脑膜瘤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腹膜后纤维化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通过分析腹膜后纤维化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加深对此少见病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 总结我院1990年1月至2004年6月间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纤维化(RPF)病例14例,详细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其中男10例,女4例,平均年龄45.8岁。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10例同时行增强扫描;8例行MR检查;10例行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11例行B超检查。结果 (1)临床症状主要以腰背痛、腹痛(10例)及尿路梗阻(3例)为首发症状,常伴以血沉(ESR)、免疫球蛋白G(IgG)、C反应蛋白(CRP)增高及肾功能异常。(2)影像学表现:14例中11例病变位于腹膜后,肿块型10例,弥漫型4例。CT平扫可见腹膜后密度较为均匀或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显示不同程度强化;MRI在T1WI呈低信号,而在T2WI则信号强度不等。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发现和诊断腹膜后纤维化的重要手段,通过病变CT密度及MRI信号的不同表现,并结合临床检查,可以对疾病的分期和疗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诊断(附3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提高副神经节瘤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副神经节瘤37例,共43个病灶,其中32个病灶为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10个病灶为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1个颈部副神经节瘤。36例行CT检查,21例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其CT或MRI征象。结果: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肿瘤常大于5.0cm,易发生出血、坏死和囊变。CT表现为中等密渡,MRI表现为T1WI呈类似于肝组织的信号强度,T2WI高于肝组织的信号强度,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1例颈部副神经节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密度均匀,无坏死囊变,其强化特征是强化程度与颈部血管接近。结论:副神经节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的影像学特征,并参考病理分型,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0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总结其特征。结果本组病变病理包括透明血管型8例和浆细胞型2例。CT平扫为等密度病灶,4例伴有钙化,1例伴有囊变,CT增强扫描示7例透明血管型病灶有明显持续强化,1例透明血管型病变与2例浆细胞型病灶呈轻度中度强化。5例行MR扫描,4例为透明血管型,1例为浆细胞型。平扫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均为较高信号,增强扫描5例均有明显持续强化。结论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以透明血管型居多,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型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明显持续强化,且钙化常见,而浆细胞型无明显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