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脑出血微创术后早期应用纳络酮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纳络酮对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恢复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96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随机分成纳络酮 (Naxolone)治疗组 (n =4 8) ,观察治疗早期患者生命体征 ,颅内压变化和远期疗效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纳络酮治疗组患者呼吸循环恢复较稳 ,术后一周内纳络酮组脑水肿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 <0 .0 1) ,意识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 3个月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大剂量运用纳络酮可以降低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伤残率 ,缩短昏迷时间 ,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纳络酮对急性重型脑梗死近远期的疗效。方法对51例重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成纳络酮(NLX)治疗组(n=26)和对照组(n=25),观察治疗早期病人颅内压、头颅CT脑水肿变化、近远期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后2周内NLX组病人颅内压显著升高和重度脑水肿者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NLX组治疗2周后意识转清醒率(34.6%)高于对照组的(20%)(P<0.05)。病后6个月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重残率明显减少(P<0.05),死亡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早期大剂量运用纳络酮可以降低重型脑梗死病人颅内压的升高幅度,缩短昏迷时间,降低病残率,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纳络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纳络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9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分成纳络酮治疗组(52例)与常温治疗组(46例),观察病人神志、颅内压与治疗效果,并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纳络酮组病人伤后颅内压升高的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纳络酮组伤后1周意识转清醒(23/52)显著高于对照组(13/46)(P<0.05)。纳络酮组与对照组死亡分别为10/52和14/46。恢复良好分别为27/52和15/46,纳络酮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纳络酮可以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的升高幅度,缩短昏迷时间,提高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纳络酮治疗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纳络酮治疗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 5 7例病例随机分成纳络酮组 2 9例 ,对照组 2 8例。 2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纳络酮组再接受纳洛酮 (首剂 2mg ,iv ;d 1~ 3,0 .4mg·kg- 1·d- 1,d 4~ 6 ,0 .2mg·kg- 1·d- 1,d 7~ 10 ,2~ 4mg·d- 1)治疗 ,并制订观察指标。结果 :纳络酮组的意识转清醒率、治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6 2 % ,5 9% ,vs 36 % ,32 % ,P <0 .0 5 ) ,伤残病死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41%vs 6 8% ,P <0 .0 5 )。治疗过程未发现由于用药造成的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应用大剂量纳络酮可以明显提高治愈率 ,降低伤残病死率 ,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并有助于改善远期生活质量。大剂量静脉推注纳络酮十分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丙戊酸钠在脑肿瘤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5 0例脑肿瘤病人随机分成丙戊酸钠治疗组 (丙戊酸钠组 ,n =77)和对照组 (n =73) ,观察手术后病人的生命体征、癫痫发作、颅内压和脑水肿变化情况。结果 :脑肿瘤术后丙戊酸钠组病人癫痫发生率 (5 % )、颅内压显著升高 (8% )和重度脑水肿 (4 % )与对照组 (分别为 19% ,2 2 % ,16% )比较差异有显著和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5或P <0 .0 1)。 2组治疗后 3wk病人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致残率 (5 % )明显低于对照组 (15 % ) (P <0 .0 5 )。结论 :脑肿瘤术后早期应用丙戊酸钠可以降低癫痫发生率 ,减轻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升高幅度 ,减少致残率 ,促进病人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持续颅内压监测对脑出血术后早期颅内压的监测作用,并评价纳络酮对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 将65例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纳络酮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于术后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并评价临床疗效和患者预后,分析纳络酮对它们的影响.结果 颅内压的改变与患者预后具有相关性,颅内压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治疗组颅内压水平及脑水肿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治疗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救治中起着重要作用,纳络酮能有效地降低颅内压,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β-内啡肤(β—EP)、强啡肤A1—13(DynA1-13)和亮氨酸脑啡肤(L—ENK)的含量变化及纳络酮对其影响。方法:将60例脑出血(IC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纳络酮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纳络酮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络酮3.0mg/d静脉滴注,两组均治疗14d。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60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当天(治疗前)和治疗14d血浆和脑脊液中B—EP、DynA1-13、L—ENK的含量变化,并与正常组比较。脑出血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结果:(1)脑出血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β—EP、DynA1-13含量在发病后即明显增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2)脑出血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β—EP、DynA1-13、L—ENK含量,治疗结束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3)治疗结束后纳络酮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脑出血后血浆和CSF阿片肤含量异常升高;(2)纳络酮能拮抗阿片肽的异常升高,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纳络酮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早期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纳络酮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影响。方法对12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纳络酮治疗组(n=67)和对照组(n=60),观察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远期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络酮组患者呼吸循环较快恢复稳定,呼吸异常(27%)和心律异常(64%)明显减少(P〈0.05),脑水肿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纳络酮组治疗两周后GCS评分及伤后6个月GOS评分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运用纳络酮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疗效确切,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β-内啡肽(β-EP)、强啡肽A1-13(DynA1-13)的含量及纳络酮对其影响.方法:将60例脑出血(IC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纳络酮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纳络酮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络酮3.0mg/d静脉滴注,两组均治疗14d。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60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和治疗14d后血浆和脑脊液中β-EP、DynA1-13的含量变化,并设立正常对照组,观察不同部位、不同出血量时上述指标的变化,观察纳络酮对血浆和脑脊液中β-EP、DynA1-13的影响。结果:(1)脑出血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β—EP、DynA1—13含量在急性期较正常组明显增高,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2)不同部位出血患者之间血浆和脑脊液中β—EP、DynA1-13含量的差别不大,无显著性差异(P〉0.05);(3)脑出血患者血浆中β—EP、DynA1-13含量与出血量呈显著正相关(r1=0.663、r2=0.480,P〈0.01),脑出血患者脑脊液中β—EP、DynA1—13含量与出血量呈显著正相关(r1=0.645、r2=0.380,P〈0.01)。(4)脑出血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β—EP、DynA1-13含量,治疗结束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1)β—EP、DynA1-13参与了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2)纳络酮能拮抗β—EP、DynA1-13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纳洛酮(NLX)及神经节苷脂(GM1)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将76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NLX及GM1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36),观察治疗时期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头颅CT变化和远期疗效。结果NLX及GM1治疗组病人呼吸循环较快稳定,呼吸异常(15%)、心律异常(20%)及伤后1周颅内压显著升高(20%)和重度脑水肿者(20%)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NLX及GM1治疗组1周后意识转清醒率(35%)及伤后3个月恢复良好率(4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重残及死亡率(25%)明显减少(P<0.01)。结论NLX及GM1治疗组可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的升高幅度,缩短昏迷时间,降低伤残率,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提高恢复良好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相关性。方法将OSAHS并发急性脑出血患者30例设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非OSAHS并急性脑出血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昏迷程度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昏迷程度较对照组重,预后较对照组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AHS并发急性脑出血患者昏迷程度重,预后较非OSAHS急性脑出血患者差,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和血清心肌酶谱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96例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人院后12小时内心电图检查,对有异常者再行心肌酶谱检测,同时进行干预,并观察其动念变化。结果:9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73例心电图异常(76.04%),出血性卒中的心电图异常率与缺血性卒中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73例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有心肌酶谱改变42例(57.53%),出血性卒中组心肌酶谱改变与缺血性卒中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52例有意识障碍与21例无意识障碍患者心肌酶谱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后,部分患者的心电图、心肌酶谱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应加强心电监护,有异常者及早进行干预,使可逆性的心肌损害得到恢复,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在急性脑出血管疾病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分析。方法:将某院脑科于2016年1月~2018年2月就诊的急性脑出血管病患者90例采用抽签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5例)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联合组(45例)采取优质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照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焦虑评分(SAS)、睡眠评分(PSQI)。结果:干预后联合组患者NIHSS、SAS、PSQI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采取优质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与睡眠情况,减轻患者病后焦虑。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出血量在30~50ml的患者,CT导向下行穿刺治疗,与同期收住的内科保守治疗的病例为对照组,观察觉醒时间,重残率、死亡率.结果微创治疗术后意识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且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明显提高,重残及病死率显著下降.结论微创治疗明显优于内科治疗.  相似文献   

15.
王京娥  陈燕  高山  周兴盛  乔叶红 《河北医药》2016,(18):2733-2736
目的:观察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凝溶胶蛋白(GSN)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检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诊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78例,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组。根据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分为轻度17例,中度36例和重度25例。根据脑出血量分为:小量出血组36例,中量出血组27例和大量出血组15例。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将出院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43例和预后不良组35例。选择同期就诊单纯脑出血患者和单纯高血压患者分别为脑出血组(45例)和高血压组(35例)。选择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观察高血压性脑出血组,脑出血组,高血压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 IGF-1、HMGB-1、GSN 和 MIF 水平,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清 IGF-1、HMGB-1、GSN 和 MIF 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出血面积的关系,各指标与预后和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高血压脑出血组的 IGF-1和 GSN水平明显低于脑出血组,高血压组和健康对照组( P <0.01),高血压组和脑出血组的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 P <0.01);高血压脑出血组的 HMGB-1和 MIF 水平明显高于脑出血组,高血压组和健康对照组( P <0.01),高血压组和脑出血组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01)。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 IGF-1和 GSN 水平随着神经损害程度和脑出血面积的增加而降低( P <0.01),预后良好组的 IGF-1和 GSN 水平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 P <0.01),而 HMGB-1和 MIF 水平神经损害程度和脑出血面积增加而升高( P <0.01),预后良好组的 HMGB-1和 MIF 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 P <0.01)。并发现 IGF-1水平与 HMGB-1( r =-0.457, P <0.05)和 MIF( r =-0.536, P <0.05)呈负相关,与 GSN 呈正相关( r =0.754, P <0.05);HMGB-1水平与 GSN 呈负相关( r =-0.486, P <0.05),与 MIF 呈正相关(r =0.864, P <0.05),GSN 与 MIF 呈负相关( r =-0.758, P <0.05)。结论IGF-1、HMGB-1、GSN 和 MIF 参与了高血压性脑出血疾病的发生发展,对于判断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情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并发呼吸骤停患者急救前采用静脉注射盐酸纳洛酮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71例颅脑损伤并发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抢救前注射盐酸纳洛酮,对照组不注射.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恢复自主呼吸的比例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颅脑损伤并发呼吸骤停患者,急救前采用静脉注射盐酸纳洛酮,对恢复自主呼吸有显著性疗效.  相似文献   

17.
脑出血急性期血糖升高与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血糖升高患者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方法将8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以急性期血糖值分为血糖升高组和血糖正常组各42例;治疗1个月后测定其糖耐量试验前及后30、60、120、180min时血糖(BG)、血胰岛素(Ins)水平,计算其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结果服糖后30、60min时血糖升高组的BG(10.76±2.41、9.51±0.94mmol/L)比血糖正常组(8.25±1.64、7.13±0.28mmol/L)高(P<0.05);血糖升高组的空腹Ins水平(12.37±11.25mmol/L)比血糖正常组(8.76±12.13mmol/L)高(P<0.05),服糖后30、60、120、180min时血糖升高组的Ins水平(96.42±30.58、83.64±24.05、74.63±20.46、35.48±11.32mmol/L)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相应时段的Ins(57.34±21.34、46.31±17.52、39.37±14.32、20.14±7.28mmol/L)水平(P<0.01);血糖升高组空腹ISI(-1.82±0.74)则低于血糖正常组(-1.34±0.56)(P<0.05),服糖后30、60、120、180min时血糖升高组的ISI(-3.45±1.59、-2.97±1.34、-2.74±1.05、-2.24±0.65)均低于血糖正常组相应时段的ISI(-2.97±1.25、-2.65±1.07、-2.36±0.84、-1.87±0.58)(P<0.05)。治疗30d后血糖升高组的NDS(23.16±10.78)高于血糖正常组(19.43±11.26)(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