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局部麻醉药主要包括酯类和酰胺类。在局部麻醉药应用过程中,不良反应主要有两大类,神经毒性和心血管毒性。所以,局部麻醉药在应用过程中,要严格注意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以提高局部麻醉药的应用效果。局部麻醉在临床应用广泛,而  相似文献   

2.
局部麻醉药物常用于手术中暂时性阻断患者的部分神经传导功能,产生麻醉作用,或在创伤后有针对性地对部分组织进行镇痛。相比于全身麻醉药,局部麻醉药对生理状况影响较小,既能保持患者神志清醒,又能减轻疼痛,然而其临床应用仍受系统毒性、局部组织毒性、作用时间、穿透性不足等方面的局限。纳米技术能帮助其穿透生理屏障,延长神经阻滞时间,降低毒副作用。此外,通过构建光响应释放体系,局部麻醉药物制剂能实现按需释放,提升了药物效果和安全性。然而,光响应释放体系也存在生产成本高、批次间均一性差、组织穿透性低等不足,应用仍然受限。本综述根据目前研究进展,对主要的几种剂型进行介绍和分析,希望能为局部麻醉药物的响应性释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局部麻醉药脊髓神经毒性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局部麻醉药广泛应用于椎管内麻醉,其安全性及可能存在的神经毒性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局部麻醉药心脏毒性反应是临床上局部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实施过程中罕见、但可能是致命的并发症。由于缺乏特异性的拮抗药物,对症治疗是目前临床医师最主要的处理手段。本文综述现有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案例,介绍一种有可能给救治局部麻醉药心脏毒性反应带来革命性改变的药物——脂肪乳剂,供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丁丙诺啡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作用分析。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按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在ASAⅠ-Ⅱ级分类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局部麻醉药采用0.15%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制造成混合溶液20 ml,观察组应用丁丙诺啡1 mg与局部麻醉药混合液,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单纯应用局部麻醉药混合液,不应用丁丙啡诺。记录术中(麻醉后30 min-1 h),术后4、8、12、24 h各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分(VAS评分),同时评估术后镇痛效果持续时间(术毕到术后VAS〉3分的时间),并记录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术后观察组在各时间点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持续时间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臂丛神经阻滞时加用丁丙啡诺能显著增强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并延长术后镇痛的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眼科应用的局部麻醉药是麻醉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及能阻滞神经传导的药物。能用于临床者不多,必须具备以下性能和特点: 1.发生作用快、麻醉力强。2.毒性小,不损害组织,无刺激性,不使角膜上皮剥脱。3.能透过粘膜,并能在组织中弥散。4.水溶解度高,性质稳定,能耐高温蒸气消毒而不被分解。5.局部作用可逆,无副作用(例如不引起眼压、瞳孔反应和调节力的变化)。6.安全性大,吸收后无明显毒性。  相似文献   

7.
林通  龚岚 《上海医药》2016,(21):6-9
局部麻醉药在眼科的各类操作和手术中应用广泛,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主要是表面麻醉药滴眼液。3.5%利多卡因眼用凝胶是眼科表面麻醉用新品,与表面麻醉药滴眼液相比,具有麻醉效果更好、有效麻醉作用时间更长、术中重复给药次数减少、角膜上皮毒性降低并能保护眼表等特性。本文介绍3.5%利多卡因眼用凝胶及其药代动力学、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药物不良反应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 ,给予正常剂量药物出现任何有害和与作用目的无关的反应 ,包括药品的副作用、毒性反应及变态反应等。现将耳鼻喉科用药时常见不良反应综述如下。1 局部麻醉药常用为局部浸润麻醉用药。如 :普鲁卡因 (奴佛卡因 )、利多卡因 (赛罗卡因 )。本科常用于手术时皮下浸润麻醉 ,或封闭疗法 ;丁卡因 (地卡因、潘托卡因 )常用于咽喉部检查时喷喉 ,或鼻部手术时用棉片或纱条贴附麻醉。该类药物主要在意识清醒及远膈脏器活动基本正常条件下 ,以适当浓度作用于外周神经 ,在局部阻断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 ,引起可逆性感觉消失。当浓度增加时也可抑制运动神经的功能。1.1 不良反应 ①局麻药过量、高浓度或误将药物注入血管等原因可造成血药浓度高 ,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产生抑制作用 ,这是局麻药中毒的主要原因。中枢神经系统 :局部麻醉药吸收入血管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通常其对抑制性神经元的抑制作用比兴奋神经元强 ,先表现兴奋型症状 ,如不安、激动及颤抖 ,进而 (或一开始 )发生惊厥 ,随后可导致延脑抑制引起呼吸衰竭。心血管系统 :主要降低心肌兴奋性 ,减弱心肌收缩力 ...  相似文献   

9.
局部麻醉药(简称局麻药)通过阻断神经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钠通道,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产生局部麻醉作用。由于体循环过程,局麻药在神经、心血管系统存在引起毒性的风险,与心血管系统(CVS)相比,局麻药对中枢神经系统(CNS)更为敏感,引发CNS毒性反应的局麻药血浆浓度明显低于对CVS的毒性反应,其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可能是毁灭性的。因此,研究局麻药神经毒性作用靶点、发挥有效作用的药物,对于降低患者使用的风险,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发现的局麻药产生神经毒性作用的靶点主要有: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相关靶点、炎症信号通路相关靶点、T型钙通道相关靶点、氧化应激相关靶点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相关靶点。锂对上述靶点具有潜在治疗作用,完全逆转了PI3K/Akt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抑制;姜黄素通过增加细胞Akt的磷酸化水平激活Akt信号通路,对神经毒性具有潜在的治疗效果;虫草素通过对炎症信号通路的反向调节从而对局部麻醉药诱发的脊髓神经毒性发挥保护作用;槲皮素通过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具有降低局部麻醉剂毒性的潜力;苏马碱(P2X4受体拮抗剂)通过降低活性氧和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活性从而降低神经细胞凋亡诱导的神经毒性;另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减弱了布比卡因诱导的神经毒性和SH-SY5Y细胞的凋亡。局麻药通过阻滞神经传导发挥麻醉的功效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认可,应用日益广泛,但它的神经毒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降低局麻药神经毒性是扩大其应用的重点。本文综述了局麻药神经毒性作用靶点及新发现的具有潜在作用的药物,为局麻药更加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及其神经毒性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进一步研发直接作用于该靶点的药物提供理论基础,使预防及治疗其引起的神经毒性更有针对性。另外,许多药物对于局麻药引起的神经毒性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七氟烷作为儿童全身麻醉中常用的吸入麻醉药,对发育脑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良影响。本文从发育脑组织特点、对发育脑功能的影响、七氟烷神经毒性的机制以及减轻七氟烷麻醉神经毒性策略出发,探讨七氟烷麻醉对发育期大脑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罗-利混合液与布-利混合液骶管阻滞麻醉中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由于其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低,感觉和运动阻滞分离的特性,在临床麻醉中广泛应用.罗哌卡因应用于硬膜外腔阻滞麻醉、腰麻、臂丛、颈丛麻醉的研究较多,本文主要报道罗哌卡因、利多卡因混合剂与布多卡因、利多卡因混合剂在骶管阻滞麻醉中临床应用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麻醉是应用麻醉专业技术例如神经阻滞、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等和麻醉药例如局部麻醉药、静脉麻醉药、肌肉松弛药等,对人体疾病进行治疗或辅助治疗。除疼痛治疗,人体各个系统都有很多疾病可以应用麻醉治疗,例如循环系统的冠心病、心绞痛;呼吸系统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消化系统的顽固性呃  相似文献   

13.
罗哌卡因是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1996年在荷兰首次上市,随后相继在美国、瑞士等国家获得批准。我国于1998年首次进口罗哌卡因注射液。众多临床研究表明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局部麻醉用药。罗哌卡因在小儿阻滞麻醉中效果确切,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骶管阻滞、硬膜外阻滞、周围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等诸方面,且对运动神经阻滞较弱、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均较低。本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复方阿替卡因和盐酸利多卡因在口腔局部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69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应用复方阿替卡因和盐酸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对其注射时、术时疼痛程度、麻醉起效和麻醉中可能引发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复方阿替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时注射、治疗疼痛程度明显小于盐酸利多卡因;阻滞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时麻醉持续时间明显长于盐酸利多卡因;并无明显的毒性副作用.结论复方阿替卡因局部渗透力强,麻醉安全、有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左布比卡因是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是布比卡因的左旋异构体。其神经毒性和心脏毒性均低于布比卡因,因而具有更广泛的临床用途。本文主要针对近几年来左布比卡因的临床应用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下腹部手术普遍采用硬膜外麻醉。盐酸氯普鲁卡因为盐酸普鲁卡因的氯化类局部麻醉药,其在体内的代谢、麻醉效能与盐酸普鲁卡因相似,由于其起效快、毒性小,较高浓度时痛觉神经与运动神经阻滞完全,可应用于硬膜外麻醉。本文分析国产盐酸氯普鲁卡因硬膜外麻醉的效果,并与盐酸利多卡因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7.
翟文慧  王秋筠 《河北医药》2011,33(22):3461-3463
每年全世界超过20亿人接受手术治疗,大部分手术都是在吸人麻醉下完成的,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卤族吸入麻醉药有异氟醚、七氟醚、地氟醚等。目前临床麻醉中热切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卤族吸人麻醉药对手术患者的神经毒性作用,表现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神经元退行性病变及学习能力下降等。卤族吸入麻醉药的神经毒性与麻醉药的种类和剂量、细胞的类型有关,其可能机制也是多途径的,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是细胞凋亡,具体包括细胞内Ca^2+平衡失调、全脑蛋白质组学表达变化、β-淀粉样蛋白的增加及神经突触递质受体的变化等。本文综述了目前所发表的有关卤族吸人麻醉药物神经毒性及其机制的研究,旨在认识和了解这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正>左旋布比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是布比卡因的左旋镜像体,因其神经毒性和心血管毒性低于布比卡因,而麻醉效能与布比卡因相似,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时具有起效迅速、  相似文献   

19.
局部麻醉药使麻醉作用局限于身体的某一部分,因操作容易、安全性大、经济简便、术中患者清醒、术后恢复迅速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使用。实施局部麻醉时,操作者必须掌握药物的药理学知识和所用方法的并发症知识,但局部麻醉使用范围有限,在小儿、情绪紧张及不合作患者无法应用,对操作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以及个别患者偶有局麻药毒性反应的可能等。  相似文献   

20.
临床上椎管内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注入到椎管内腔隙,可逆性阻断脊神经传导功能或者是使其兴奋性得以减弱的一种麻醉方法。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然近年来有研究证实椎管内麻醉会导致诸多的生理反应和毒性作用的发生,并且技术操作也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从局麻药对脊髓神经的毒性作用、麻醉技术操作引起的脊髓神经损伤、硬膜外腔出血与血肿等方面对椎管内麻醉中神经系统并发症展开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