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扬州市城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及导致营养不良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年龄〉65岁,血液透析6个月以上的排外糖尿病肾病的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血液净化中心患者47例作为老年组。选择〈65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采用同样方式进行营养状态评估。结果老年组体质量、皮下脂肪、血红蛋白、血白蛋白、前白蛋白、肌酐、尿素氮均低于对照组,但Kt/V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尿素氮增幅与体质量的下降呈负相关。老年组蛋白质和热量摄入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超敏CRP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强优质蛋白质及热量摄入有利于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2.
《中国医药科学》2017,(19):105-108
目的探讨家庭跟进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8月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家庭跟进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营养指标水平、KDQOL-SF评分结果。结果干预后,干预组Hb、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Hb、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营养指标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KDQOL-SF得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KDQOL-SF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KDQOL-SF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跟进护理能够显著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在调节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急性时相蛋白合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3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LC组66例和对照组66例.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改良主观全面营养评价法营养不良评分(MS)、体质量指数(BMI)、标准化蛋白分解代谢率(nPCR)以及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血红蛋白(Hb)、肌酐(SCr)、尿素氮(BUN)、钙(Ca)、磷(P)、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等生化指标.结果:2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LC组hs-CRP、MS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血清Alb、PA、Tf、Hb、BMI和nPCR水平较治疗前提高(P<0.01或P<0.05),对照组Hb、PA较前提高(P<0.05).治疗3个月后LC组hs-CRP、MS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Alb、PA、Tf、BMI和nPCR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卡尼汀通过抑制正性时相蛋白合成,促进负性时相蛋白合成有效调节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急性时相反应,从而改善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和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肠内营养联合血液透析对老年尿毒症患者营养状况、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院内收治的62例病情较为稳定的老年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在行血液透析后给予院内常规医护处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肠内营养方法,对两组干预前后患者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体能、躯体疼痛、健康状况及体能所致工作生活限制等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透析后给予肠内营养液可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提高前白蛋白及血清白蛋白的水平,改善老年尿毒症患者临床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药实践》2020,(2):155-158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结合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2月维持血液透析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运动疗法结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营养状态、生活质量及负性情绪水平。结果:两组干预前营养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营养状态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理状态、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负性情绪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疗法结合护理干预可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态,缓解负性情绪,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药房》2015,(12):1637-1639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35例)。所有患者均使用4008B血液透析机,每周透析3次,每次4 h。与此同时,对照组患者给予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血红蛋白未达标者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10 000 U/周,皮下注射;合并高血压者给予降压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片400 mg,口服,ti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清转铁蛋白(SF)、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ALB、PA、SF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CRP、IL-6、TNF-α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Scr、BU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可改善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及营养状况,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甘晓英  冯芸  李青春  胡仁红 《江西医药》2021,56(8):1220-1221,1262
目的 探讨PG-SGA营养干预法对维持性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透析患者120例,按照盲选法将12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PG-SGA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合患者自评和医护人员的评估,进行PG-SGA的营养干预护理方法.比较6个月后两组透析患者的自身营养状况(本研究重点在体重指数BMI、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指标上).结果 实验组透析患者的自身营养状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G-SGA的营养干预护理方法能显著改善透析患者自身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通量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和营养状态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高通量透析组与常规血液透析组,以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治疗前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12周后的血浆总蛋白水平、血浆白蛋白水平、体重指数、血浆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a、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结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前的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通量透析组治疗12周后各血浆细胞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微炎症状态明显改善(P< 0.05),营养状况指标明显改善(P<0.05);常规血液透析组治疗12周后各血浆细胞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营养状况指标改善也不明显.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与常规血液透析相比,高通量透析能有效清除微炎症细胞因子,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层次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动态变化特点。方法选择我院确诊但未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CRF患者65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0~44岁)15例、中年组(45~59岁)27例、老年组(≥60岁)23例,分别于首次透析前及透析治疗1、3个月后采集外周静脉血5mL,同时选择我院正常健康体检者20名,作为对照组,体检当日采集静脉血5 mL,分别监测Treg,T细胞亚群CD3~~+、CD4~+、CD8~+的动态变化,并检查肾功能。结果 1透析前,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T细胞亚群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CD3~+、CD4~+均低于对照组(P<0.05);透析1个月后,各组CD3~+、CD4~+均上升,以青年组上升幅度最高,与中年组、老年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透析前,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Treg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组CD4~+CD127-Treg/CD4~+T、CD4~+CD25~+CD127-Treg/CD4~+T细胞均降低(P<0.05);透析后,各组CD4~+CD127-Treg/CD4~+T、CD4~+CD25~+CD127-Treg/CD4~+T细胞均有所上升,以青年组上升幅度最大,与中年组、老年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血尿素氮(BUN)、肌酐(Cr)、白细胞计数(WBC)均低于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P<0.05);透析后,各组BUN、Cr、WBC指标均降低,青年组BUN、Cr、WBC降低幅度均高于中年组与老年组(P<0.05);中年组透析1个月后BUN、Cr、WBC降低幅度高于老年组(P<0.05)。结论 CRF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血液透析可改善其T细胞免疫,青年、中年、老年CRF患者中,以青年组血液透析后免疫及肾功能指标改善最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制剂控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7年7月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的患者8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选择氨氯地平片进行治疗,观察组40例选择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制剂进行治疗,比对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的血压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7.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124.6±10.5)mmHg、舒张压(80.5±8.4)mmH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制剂可有效控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临床疗效,降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主观营养评价法(modifiedquantitativesubjectiveglobalassessmentofnutri-tion,MQSGA)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评估中的作用及观察实施饮食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7例,随机分为饮食干预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在首次透析后及透析半年后采用MQSGA进行营养评估,同时测定部分实验室生化指标。将MQSGA评分与各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2组在实施饮食干预前后MQSGA评分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MQSGA评分与血浆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肌酐(Scr)和血红蛋白(Hb)呈显著负相关(P〈0.01);饮食干预组与对照组首次透析后MQSGA评分及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半年后,饮食干预组MQSGA评分低于首次透析后及对照组,Alb、PA、Scr和Hb高于首次透析后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QSGA作为一种简便、经济的营养评价方法,能够较准确地反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态;给予科学的饮食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血液透析治疗,治疗频率为2~3次/周,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hEPO治疗,疗程为16周。在治疗前后比较2组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清白蛋白(ALB)、三酰甘油(TG)、体质量指数(BMI)、肱三头肌处皮褶厚度(TSF),同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结果观察组治疗后Hb、HCT、ALB、TG、BMI及TSF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有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需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老年患者,应用rhEPO能改善贫血,改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3.
高卓  张赤兵  李新伦  伦立德 《河北医药》2012,34(9):1330-1331
目的 探讨左卡尼汀(L-cartinitin 左旋肉碱)改善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耐受性的作用.方法 4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左卡尼汀注射液6个月(每次透析结束后静脉注射左卡尼订1.0 g,3次/周),对比治疗前后患者透析中低血压、心律失常、心绞痛、肌痉挛等并发症的改善状况,以及治疗前后患者的透析充分性指标Kt/v、血红蛋白(Hb)、营养指标血浆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和C-反应蛋白(CRP)的情况.结果 治疗前后并发症发生例次,透析充分性及各项生化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静脉补充左卡尼汀可明显提高患者的透析耐受性,降低透析中低血压、心律失常、心绞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营养不良、贫血和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4.
陈恒燕  蔡惠群  曹惠玲  李凤英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5):115+117-115,117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相关并发的作用.方法 选择血液透析老年患者84例,均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按照对照随机的原则将以上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维持性血液透析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并发症如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等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干预作用明显.结论 通过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能很大程度降低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使透析效果更为明显,值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大量推广.  相似文献   

15.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15例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术后给予肠外营养,观察组术后给予肠内营养.观察2组术后营养状况,包括血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体质量变化情况;并记录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 观察组术后血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和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气、排便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用于胃癌全胃切除术后可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改善机体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中心32例营养不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分组比较,治疗组(B组)给予重组人生长激素,通过测定血清白蛋白、干体质量、上臂肌围等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随防3个月后,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均有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营养状况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重组人生长激素能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0月来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60例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患者,其中A组A组采用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的方法进行维透析,B组采用单纯血液透析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6个月炎症指标和营养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A组和CRP、TNF-α、IL-6、IL-8水平差值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A组治疗前后ALB、PAB、TF水平差值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能明显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微炎症状态,并间接地提高患者的营养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营养状态及贫血的关系。方法38例老年及同期42例年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于透析日空腹采血测定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转铁蛋白(TF)以及血浆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和CLIP;测定患者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AC)、上臂肌围(AMC)等。结果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TSF、AC、AMC、RBC、Hsb、Hct、TF、BUN、SCr、Alb均显著低于年轻组患者,而CRP水平显著高于年轻组患者(P〈0.05或P〈0.01);老年患者CRP与Hsb、Hct、Alb呈显著负相关(P〈0.01,P〈0.01,P〈0.05)。结论CRP是反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早期营养不良及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40例胃腺癌行全胃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EN,对照组行肠外营养.观察2组体质量、血红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IgG、IgA、IgM的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血红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IgG、IgA、Ig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IgG、IgA、IgM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EN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血液透析患者营养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玉清 《河北医药》2006,28(4):290-291
目的调查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改善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方法采用主观综合营养评估结合实验生化指标、人体测量指标及饮食评估对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观察营养状况与饮食摄入、透析充分性、透析时间、年龄的关系.结果3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营养良好16例(53.3%),轻、中度营养不良11例(36.7%),重度营养不良3例(10%),总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46.7%.各营养状况组之间血清白蛋白、肌酐、三头肌皮皱褶厚度、饮食蛋白摄入量差异显著,60岁以上老年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66.7%)明显高于60岁以下患者(41.7%).结论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与蛋白质摄入不足、血液透析过程本身、年龄及炎症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