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观察运动康复疗法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的治疗效果,选择住院的慢性心衰患23例,分为运动治疗组13人,对照组10人,运动治疗组病人进行运动康复治疗7—8周,对照组则不连行运动治疗,综合观察患运动前后的有关指标.并评价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发现:运动康复疗法是安全有效的.可促进临床表现的好转.在心功能改变不明显的情况下,增强患的运动能力,明显提高患的生活质量;检测血浆心纳素、内皮素可作为判断运动疗效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实施运动康复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83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41例,常规护理)和运动康复组(42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运动训练)。疗程均为8周,随访12个月。患者心功能以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表示,以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同时测定6min步行距离(6MWD),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代谢当量(METs),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分表示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记录12个月内的再入院率和死亡率。结果:两组治疗8周时LVEF、LVEDd、NYHA分级均显著改善(P均〈0.05),且与常规护理组相比,运动康复组LVEF[(54.7±6.2)%比(65.4±8.7)%]、LVEDd[(49.6±8.3)mm比(40.2±9.3)mm]、NYHA分级[(2.7±0.8)级比(1.9±0.9)级]改善更显著(P〈0.05);6MWD[(122.7±9.2)m比(175.6±8.7)m]和METs[(5.8±1.8)比(8.4±2.4)]也明显增加(P〈0.01),血浆BNP水平[(43.4±9.8)pg/ml比(31.7±8.9)pg/ml]明显降低(P〈0.05);运动康复组康复训练中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12个月时,运动康复组MLH-FQ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68.9±7.9)分比(45.65=8.2)分,P〈0.053,因心衰再入院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9.5%比24.4%,P〈0.05)。结论: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实施运动康复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增强运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为观察运动康复疗法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选择住院的慢性心衰患者23例,分为运动治疗组13人,对照组10人,运动治疗组病人进行运动康复治疗7—8周,对照组则不进行运动治疗,综合观察患者运动前后的有关指标,并评价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发现:运动康复疗法是安全有效的,可促进临床表现的好转,在心功能改变不明显的情况下,增强患者的运动能力,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检测血浆心纳素、内皮素可作为判断运动疗效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4.
步行运动训练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的康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步行运动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康复的效果,探寻合理的运动方式。方法:621例Ⅱ~Ⅲ级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3组:A组(212例):按设定的运动处方进行康复训练;B组(203例):鼓励患者多做运动,但无运动处方;C组(206例):不改变原有生活方式,不限制日常活动。经过6个月的随访,对比各组的血压、静息心率、6min步行距离、心脏超声检查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末内径(LVEDd)等的变化。结果:运动训练前3组间一般情况、血压、静息心率、6min步行距离和左室功能无明显差异,6个月后各组死亡情况没有显著差别;A组总再次住院例次和心血管疾病再次住院比率明显低于B、C组(P均0.05);A组与运动训练前及B、C组比较静息心率明显下降,6min步行距离和LVEF显著增加(P0.01);3组血压和LVEDd无明显变化。结论:按运动处方进行步行训练方式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康复是有效,并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在慢性心衰病人临床治疗中配合应用康复医疗的作用。方法 :42例 度慢性充血性心衰病人 ,按心功能分级 ( ~ 级 )分成 3组。待病情稳定后开始分阶段的康复运动 ,同时进行教育、心理调整。结果 :病人全部康复 ,出院时心功能均达 级 ,平均住院时间为 14.5 5± 7.0 2天 ,安全性达 95 % (40 / 42 )。结论 :慢性心衰病人临床治疗中配合应用本康复程序可以达到早下床、早活动、早出院 ,促进康复的目的 ,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后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变.方法:对60例老年慢性心衰病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运动康复疗法,并与58例非康复组进行对照比较;观察出院时病人 6 min步行距离、运动耐量、平均住院日和心功能变化,同时测定血浆脑钠肽(BNP)含量,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定;观察随访一年时病人的心功能、再住院率和死亡率.结果:出院时康复组运动贮量、生活质量明显提高,NYHA心功能级别显著改善(P<0.05或<0.01),BNP水平和心室重量指数(LVMI)则显著降低(P<0.05);较之对照组除上述指标显著改善(P<0.05~<0.01)外,6 min步行距离增加非常显著(P<0.01)平均住院日显著减少(P<0.05);随访一年时康复组病人的心功能、6 min步行距离、运动贮量、生活质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E/A比值均明显增加,NYHA心功能级别显著改善(P<0.01),左房内径(LAd)、LVMI以及再入院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运动康复可以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率和死亡率;长期运动康复可能有改善心肌的重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运动康复改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4,他引:7  
目的:观察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后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变。方法:对60例老年慢性心衰病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运动康复疗法,并与58例非康复组进行对照比较;观察出院时病人6min步行距离、运动耐量、平均住院日和心功能变化,同时测定血浆脑钠肽(BNP)含量,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定;观察随访一年时病人的心功能、再住院率和死亡率。结果:出院时康复组运动贮量、生活质量明显提高,NYHA心功能级别显著改善(P<0.05或<0.01),BNP水平和心室重量指数(LVMI)则显著降低(P<0.05);较之对照组除上述指标显著改善(P<0.05~<0.01)外,6min步行距离增加非常显著(P<0.01)平均住院日显著减少(P<0.05);随访一年时康复组病人的心功能、6min步行距离、运动贮量、生活质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E/A比值均明显增加,NYHA心功能级别显著改善(P<0.01),左房内径(LAd)、LVMI以及再入院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运动康复可以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率和死亡率;长期运动康复可能有改善心肌的重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医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心功能Ⅱ级的冠心病人38例分为两组,康复运动组20例,平均年龄56±4.2岁,EF=0.32±0.12,对照组18例,平均年龄55±3.1岁,EF=0.33±0.14。两组常规治疗相同。康复运动组予设计逐步递增运动量方案活动八周,以活动前后自测脉率.自觉症状为控制调整活动量指标,对照组限于卧室内活动及坐  相似文献   

9.
将161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分成两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运动康复治疗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并观察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D-D、FIB显著下降(P〈0.05),PT、APTT变化不明显(P〉0.05),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认为运动康复治疗可减少CHF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  相似文献   

10.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康复训练对其心功能及体力恢复能取得良好效果已事众所公认,但临床医师对心衰患的康复活动多持谨慎态度,因而对其研究、献报道很少,我们要求着慎重态度进行初步研究,今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运动训练前、后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和E-选择素(sE-selectin)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23例CHF患者6 min步行运动试验前、后血浆sICAM-1、sVCAM-1、sE-selectin水平,并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18例患者运动训练一个月后进行了随访。结果:CHF患者基础状态血浆sICAM-1、sVCAM-1和sE-selectin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且sICAM-1、sVCAM-1水平与心功能密切相关(P<0.05);运动后即刻sICAM-1、sVCAM-1水平较运动前升高(P<0.05),而sE-selectin水平运动前、后无显著性差异;康复训练一月后,无论基础状态还是运动后,sICAM-1、sVCAM-1水平较前次实验明显降低(P<0.05),而sE-selectin水平无显著性变化。结论:CHF患者血浆可溶性粘附分子水平较正常升高,6 min步行运动试验升高CHF患者血浆sICAM-1、sVCAM-1水平,接近日常生活活动强度的运动训练可降低该二者水平。  相似文献   

12.
50例心脏再同步治疗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中、术后并发症死亡病例分析.方法 心力衰竭患者50例,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35~79(62.18±13.16)岁,其中扩张性心肌病3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缺血性心肌病10例,三度房室阻滞3例.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37例、Ⅳ级13例.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系统(CRT,含CRT-D),平均随访(22.1±12.8)个月.结果 50例患者中49例成功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系统,成功率为98%.植入术中、术后相关并发症包括:冠状静脉窦夹层3例(6%),心脏静脉穿孔1例(2%),右心室穿孔1例(2%),膈肌跳动1例(2%);死亡4例,其中围手术期死亡2例.结论 CRT植入术有一定的风险,主要与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植入过程有关,但亦可能与右心室电极导线相关.应掌握好适应证并作好充分的准备,规范操作,严密观察;同时规范随访和程控,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苗的影响。方法将60例NYHA心功能Ⅱ-Ⅲ级心哀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常规抗心哀治疗,训练组予以有氧操训练1次,d,疗程10周。两组均分别在入院后24h内(治疗前)及治疗10周后分别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及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比较两组前后的结果。结果治疗10周后,两组6分钟步行的行止距离及LVEF均有所增加,且训练组增加更明显。结论适量运动训练与其他常规药物联用可显著增强心哀患者的运动耐量,可作为该病治疗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4.
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HF)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表对66例HF患进行生活质量调查,结果:q检验表明,心功能IV级组的生活质量计分与Ⅲ级组,Ⅰ-Ⅱ级组间差异非常显(P<0.01),心功能Ⅲ组与Ⅰ-Ⅱ级组间差异不显(P>0.05)。结论:HF患心功能级别与其生活质量有明显关系,心功能越差,其生活质量越差(P<0.0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心力衰竭(CHF)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活动与心功能受损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61例老年CHF患者和30例对照者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及心功能指标。结果 CHF组与对照组比较,HRV各测值均非常显著降低(均P<0.001);HRV各测值均随心功能的下降而呈递减性下降,在心功能各级别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01),SDNN和TI下降与心功能NYHA分级呈负相关(P<0.01)。结论 老年CHF患者存在着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和失衡,且与心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影响。方法 80例病情稳定的CHF患者(NYHAⅡ~Ⅳ级),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心力衰竭常规药物治疗)和治疗组(40例,常规药物治疗+曲美他嗪20mg,3次/d),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观察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记录NYHA分级和心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入选前两组基线资料有可比性,治疗后曲美他嗪组的心功能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52.5%;曲美他嗪组LVMI[(106.7±13.6)g/m~2]低于对照组[(136.7±14.8)g/m~2],曲美他嗪组LVEF(51.4%±6.9%)高于对照组(43.6%±7.7%)(均为P0.05)。末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能改善CHF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一氧化氮及内皮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血浆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ET)含量及其在CHF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比色分析法及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42例CHF患者的血浆NO及ET。结果CHF患者的血浆NO及ET(64.47±21.42μmol/L及59.71±17.26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1.62±13.62μmol/L及50.83±7.50pg/ml),且心功能Ⅲ-Ⅳ级患者的血浆NO及ET显著高于心功能Ⅱ级者。结论CHF患者的血浆NO及ET含量增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8.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因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163例CHF患者临床、心电图及血流动力学的预后价值,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29个月,心脏性死亡59例,其中猝死34例,泵衰竭死亡19例,心肌梗死死亡6例;多因素分析示,平均主动脉压、平均肺动脉压和QTc是心脏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率分析示,平均主动脉压≤12kPa,平均肺动脉压≥3.33kPa,QTc≥440ms,射血分数≤25%及有束支阻滞者,生存率显著降低。结论:低血压、QTc延长及伴肺动脉高压者预后不良,治疗中应防止过度降压和延长心肌复极。  相似文献   

19.
缬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 :探讨缬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自身对照及组间对照 ,将 5 0例CHF分为缬沙坦组 (2 5例 ) ,服用缬沙坦 80mg/d ;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 ,2 5例 ) ,疗程均为 18周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左室射血分数 (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ESV)、6min步行试验及实验室参数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缬沙坦组临床显效率 4 8.0 % ,有效率 4 4 .0 % ,无效率 8.0 % ,对照组分别为 36 .0 %、4 0 .0 %、2 4 .0 % ,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LVEF、EDV、ESV、6min步行试验相关参数均有显著改善(P <0 .0 1) ,缬沙坦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血生化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缬沙坦治疗CHF疗效肯定 ,优于常规治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双心室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介绍双心室起搏治疗心力衰竭衰竭的初步经验。方法 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男性4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8岁;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均伴有心室内阻滞。患者均植入了三腔双心室起搏器,左心室导线通过冠状静脉窦插入心脏静脉侧分支或侧后分支。结果 所有患者植入起搏器后临床症状改善,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同步性改善,舒张期充盈改善,二尖瓣返流减少,此外,双心定起搏后,所有病例QRS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