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绍了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传统针灸疗法和微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出"石氏中风单元疗法"是综合治疗中风病的新方案,值得推广应用,最后提出了针灸治疗中风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相似文献   

2.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在《针灸捷径》中详细记载了该病的针灸治疗处方、补泻方法及不效原因.从注重阴阳辨证、通调任督以及补泻分明三方面来分析针灸处方的思路.认为其构思巧妙,配伍精当,对于临床中风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我院近3年中风恢复期的住院病历,集中进行筛选、分型,收集中风恢复期的循证证据,组织专家研讨论证,优化中风病恢复期的针灸治疗方案,客观总结和评价该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形成以针灸为主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路径,并制定了以针灸为主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路径标准。实施针灸为主治疗中风病恢复期临床路径,在提供标准化诊疗服务的同时提高了临床疗效,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突出了中医特色。  相似文献   

4.
胡雯 《中国针灸》2004,24(6):408-408
中风病中脑溢血,即出血性中风,最常见的是高血压性脑小动脉破裂出血。国内统计,高血压患者约有1/3的机会发生脑出血。脑溢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发病急、进展迅速的最严重的病症,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此外,还有非高血压性病因如脑动脉淀粉样血管病、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等。我院脑外科开展“脑立体定向手术”以来,笔者就脑出  相似文献   

5.
中风属于现代医学脑血管病的范畴,其中包括出血型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和缺血型的短暂脑缺血发生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脑血栓形成等。该病发展迅速,且病情复杂而多变,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重要病种之一。1992-2004年,笔者采用中药及针灸等方法辨证治疗中风患者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3,(9):1740-1743
目的:观察应用针灸为主的临床路径在治疗中风病恢复期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中风病恢复期的患者随机分为路径组40例和非路径组40例。路径组按制订好的中风病恢复期患者临床路径表实施每天的治疗和护理工作,非路径组进行中医常规治疗,并于治疗前、治疗出院前、入组3个月分别运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表、Barthel AD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中医主要症状积分表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出院时较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显著改善(P<0.05),出院后3个月路径组两项评分较出院时仍有改善,且均优于非路径组(P<0.05)。同非路径组比较,路径组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比例明显下降、中医特色治疗、中医辨证治疗率、患者满意度均明显提高(P<0.01)。结论:实施中风病恢复期针灸为主治疗的临床路径可有效提高中风恢复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质量,并能有效提高临床质量控制和科室协作能力,提高患者满意度和自我康复意识,为中风病患者的长期康复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明清时期针灸治疗中风病的选穴规律及治疗特点。方法:以确定关键词作为检索词进行条文检索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对收集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中医药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获得了明清时期针灸治疗中风的常用腧穴、常用特定穴、常用腧穴在十四经和人体部位的分布及治疗方法特点。结论:明清时期取穴以阳经腧穴为主,主要分布在头颈及四肢部,以五输穴和交会穴为多;治疗方法为刺法为主,灸法为辅。  相似文献   

8.
中风病是寒地高发病之一,其治疗、预防一直是现代医学研究的重点。寒地独特的环境气候、生活起居、饮食习惯形成了以风、寒、燥、痰热邪气为主的病理邪气。寒地中风病临床特征及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风邪袭络,内外为患;寒滞经脉,肌肤失养;燥热伤津,虚风内动;痰热窜犯,闭阻清窍。治疗上立足脑府,病症结合,以头针增效;重视手法,温通先行;分期辨证,精准治疗;调护上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6,(3):484-485
目的:介绍张争昌主任医师按经络脏腑辨证治疗中风恢复期肢体言语等功能障碍临床经验。方法:跟师学习,总结所长。结论:张争昌主任医师在临床治疗中风病恢复期肢体言语等功能障碍主要采用头体针结合的治疗方式,根据患侧肢体功能障碍类型选用不同经脉腧穴,注重针灸补泻原则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2007年以来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通过对近5年针刺治疗中风的文献研究,对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治疗原则进行综述.结果:肯定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效果,并提出现阶段针灸治疗中风治则研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古代针灸防治“中风”处方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瑞峰  蒋松鹤 《针刺研究》2006,31(5):308-310
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中关于中风的针灸处方的收集整理研究,认为古代针灸治疗中风处方除了急救开窍促醒方之外,还可以分为三大类:综合方、大接经方、培元方。反证了中风的病机为阳虚风邪卒中,而肾间动气不足是阳虚之本,以此指导临床取得了一定疗效。此外,预防中风选穴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应局限于足三里、绝骨二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回顾了近5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总结用于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各种针刺、电针、灸法、针药结合疗法。探讨其理论基础及选穴规律,以指导针灸治疗的临床实践,得出针灸在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治疗中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代轶楠  郑苏  廖旭  李明芬  彭力 《世界中医药》2023,(11):1628-1634
脑卒中(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致死、致残率的特点,给人类社会造成了较大的负担。针刺作为一种凸显中医特色与优势的疗法,其绿色、安全同时可以促进神经可塑性,在脑卒中后神经恢复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然而脑卒中后针灸治疗的机制尚未阐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具有无创、安全、高时空分辨率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通过运用该技术,针刺的脑效应机制研究也步入可视化阶段。随着rs-fMRI技术的逐步成熟,rs-fMRI技术数据处理方法也在不断变革。rs-fMRI数据处理方法从功能分化和功能整合2个角度研究大脑活动,前者强调单个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信号的特点,如通过局域一致性、低频振幅等方法;后者则研究多个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时间序列信号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种子点相关分析、独立成分分析等方法。近年来针灸治疗脑卒中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方法研究进展做一个概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国内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研究现状,总结规律,为临床决策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围绕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实践中相关的重点问题系统检索相关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针灸治疗本病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共检出301篇有效文献,分别发表在102种期刊上;以临床研究类文献为主;综合疗法是常用治法;环跳、阳陵泉、委中、昆仑、秩边、承山等为常用穴位。结论:针灸疗法对本病有很好的止痛作用,并且具有见效快、有效期长的优点,值得临床广泛使用;但目前临床研究水平偏低,针灸作用机理研究匮乏,样本含量低,研究标准混乱,需进一步加强高质量临床试验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研究进展情况。方法:搜集2007年以来国内相关杂志的论文进行分析并进行评述。结果:近5 a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刺与康复训练结合的研究以及针药结合的研究。结论:针灸治疗中风的疗效肯定,但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针灸治疗的优化方案、各种疗法相结合的研究、腧穴的选取及特异性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急迫性尿失禁的诊疗特点。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 CNKI,1979~2013年)、维普医学资源数据( VIP,1979~2013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1979~2013年), PubMed(1966~2013年)中针灸治疗急迫性尿失禁的文献,分析总结针灸对其治疗时的辨证特点、选穴、配穴、针刺频次、疗程、疗效。结果:纳入19篇文献中,针灸治疗急迫性尿失禁取穴采用腰骶部膀胱经取穴为主:会阳(12/17,70.6%)、次髎(9/17,52.9%)、肾俞(7/17,41.2%)、中髎(5/17,29.4%)、三阴交(6/17,35.3%);针灸方法以电针为主12/17,占70.6%;频次每日1次常用,疗程是以20次左右为主。结论:目前针灸治疗该病最常用辨病为主的诊疗方法,取穴采用腰骶部膀胱经为主,常用腧穴为会阳、次髎、肾俞、中髎、三阴交,针灸方法以电针为主,频次每日1次为主,电针疗效优于酒石酸托特罗定片(舍尼亭)和盆底肌训练法,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卒中单元在针灸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卒中单元是治疗卒中最有效的模式,中医针灸治疗中风与卒中单元有相似之处,针灸在卒中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的作用,应该充分发挥针灸在卒中治疗中的作用,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卒中单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阳痿的选穴及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阳痿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生物医学及PubMed5个数据库中关于针灸治疗阳痿的临床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将纳入文献中与治疗选穴相关的资料录入Excel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并使用SPSS Modeler18.0软件中的Apriori关联规则方法对所选穴位进行关联分析,并通过软件"网络图"功能得到关联网络图。结果:筛选后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32篇,选穴总频数251,选穴频数前3位依次为关元(24次)、肾俞(22次)、三阴交(18次);膀胱经穴位最多,占总体选穴的27.14%(19/70);选穴部位以腹区(21.43%,15/70)和腿区(12.86%,11/70)为主;配伍关联中,关联度最强的腧穴配伍为肾俞与关元、关联度最强的经脉配伍为膀胱经与任脉,关联度最强的腧穴部位配伍为腿区与腹区。结论:针灸治疗阳痿阴阳并治,注重肾和阳气的固护,临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检索近20年来针灸治疗多汗症的临床研究文献,总结针灸治疗的不同方法及疗效。针灸治疗多汗的疗法从传统的针灸到针灸与火罐、中药等的结合疗法及耳针、穴位注射、敷贴、刺络放血等新的方法。虽针灸疗法多样,但均疗效确切,且针灸结合疗法较单纯的针刺疗效更显著。针灸治疗多汗症具有独特的疗效,且操作简单安全,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