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髂后上嵴取骨切口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髂后上嵴取骨切口的改进。使术后的并发症减少。可推广应用。方法:以往的髂后上嵴取骨切口为平行髂嵴或髂嵴上的横切口(对照组)。改进的切口为垂直于髂后上嵴脊柱旁开8.0cm的斜切口(改进组)。自1996年2月-1998年10月共施行髂后上嵴取骨98例,其中改进组48例,对照组50例,就其临床效果及随访记录进行分析。结果:改进组中取骨切口并发症如;术后血肿、切口深压痛、皮肤麻木、敏感等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改进的髂后上嵴取骨切口术后并发症少,取骨量如常,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髂骨是自体骨移植的最好供区,髂骨取骨术是常见手术。自1982年7月19977月采用髂前、髂后嵴为供骨源取骨共406例,通过3月~3年随访,发现并发症55例,且髂后嵴区并发症较髂前区少。现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406例,其中男325例,  相似文献   

3.
双侧纵中1/3腹直肌蒂真皮脂肪岛状瓣隆乳一例刘丽王琛陈彦伟梁敏华洪基琼1病例介绍女,28岁。3年半前因双胎妊娠后腹壁松弛下垂,呈轻度围裙状畸形,双乳对称性萎缩扁平,1996年10月来我院求治。手术设计下腹壁梭形切口,上缘为沿脐上缘至双侧髂前上棘的弧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重建钢板经髂后上棘骨内置入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后环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重建钢板经髂后上棘骨内置入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后环损伤28例,同期处理骨盆前环损伤。结果 24例获得随访12~42个月。按Tornetta等骨盆骨折复位标准,优良率83.3%;按Majeed疗效评价标准,优良率87.5%。结论经髂后上棘骨内置入重建钢板重建骨盆后环力学稳定性好、适应证广、操作简便、损伤小,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创定点髂后棘取骨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6月至2018年5月收治需植骨的骨延迟愈合、骨不连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采用微创定点髂后嵴取骨,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性取骨。统计并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并随访植骨后治疗骨延迟愈合、骨不连的骨愈合情况。结果 a)实验组:手术时间为(15.70±3.61)min,手术切口长度(1.42±0.28)cm,手术出血(16.05±4.72)mL,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局部血肿是唯一的并发症,3例患者出现局部血肿,均可自行消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手术时间(37.90±4.99)min,手术切口长度(5.02±0.50)cm,手术出血(49.50±8.72)mL,术后2例出现伤口感染、愈合不良,2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3例出现取骨部疼痛,2例出现髂骨凹陷。b)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手术出血对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植骨后治疗骨延迟愈合、骨不连的骨性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定点髂后棘取骨与传统开放性取骨,均可达到自体髂骨移植的目的,但微创定点髂后棘取骨具有手术损伤小、出血少、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陈德松1陈德荣2蔡佩琴1顾玉东1李建伟31994年4月~1996年2月,我们收治了7例下肢麻痛患者,经反复检查,发现大腿外侧上方针刺感觉显著减退,髂前上棘下方1.5cm~3.0cm处叩之发麻,诊断为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均经局...  相似文献   

7.
髂骨瓣移位术后并发腹壁巨大切口疝一例董立新,李雪峰,李惠民,朱建跃患者男,67岁。股骨颈骨折术后3年,左下腹部反复两次出现巨大包块,于1990年11月8日第3次入院。3年前跌伤致左股骨颈骨折,骨牵引1周后行带旋髂深血管肌骨瓣移位,钢针内固定术治疗。术...  相似文献   

8.
骨折不连接、延迟连接和假关节治疗的首选植骨材料为自体松质骨。若缺损甚大需多次植骨,可在原松质骨供区重复取骨。但迄今尚无量化或时间数据供临床医师参考,以确定再次取骨的功效和最适间隔时间。本研究旨在确定曾取松质骨之供骨区能否成为再次供骨的可靠来源。取12头雄犬(>2岁),其骺板均已闭合。掀起右侧髂嵴而不切断蒂部相连之骨膜,挖出靠近髂后上棘处内外皮质之间长3cm、深1.2~2.5cm的松质骨,其边缘系一钢丝作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术供区的晚期并发症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16例颈椎伤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术.髂前上棘后2~3cm处沿髂嵴向后作切口,取全层髂骨.切口置半管引流,加压包扎2~3d,24~48h拔除引流管.术后24h可在颈托保护下坐起或下地活动.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84个月,平均15.4个月.供区严重并发症3例,占18.8%.结论: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术供区并发症将对患者工作生活造成明显影响,不容忽视.临床上应重视取骨手术技巧及颈椎伤病新术式新材料的应用以减少或杜绝供区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术供区晚期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术供区的晚期并发症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16例颈椎伤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术.髂前上棘后2~3cm处沿髂嵴向后作切口,取全层髂骨.切口置半管引流,加压包扎2~3d,24~48h拔除引流管.术后24h可在颈托保护下坐起或下地活动.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84个月,平均15.4个月.供区严重并发症3例,占18.8%.结论: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术供区并发症将对患者工作生活造成明显影响,不容忽视.临床上应重视取骨手术技巧及颈椎伤病新术式新材料的应用以减少或杜绝供区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带筋膜蒂第一掌骨棒移位治疗腕舟骨骨不愈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介绍带筋膜蒂第一掌骨棒移位治疗腕舟骨骨不愈合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987~1996年,对40例42侧腕舟骨骨不愈合,采用带筋膜蒂第一掌骨棒移位治疗。术中凿取2.0cm×0.3~0.4cm第一掌骨近端桡侧骨条,骨条近端骨膜与筋膜形成与骨条相连的筋膜蒂,其宽度超过骨条的2倍。将骨棒置入舟骨骨孔内。术后管型石膏固定3个月。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年,平均1.5年。按本组功能评定标准:腰部骨折的优良率为91.7%;近1/3骨折的优良率为25%;远1/3的优良率为50%。结论第一掌骨骨棒的优点是包含了骨膜、骨皮质和松质骨,骨瓣有一定的强度和血供,具有成骨及固定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髂骨取骨术是常见手术,虽然手术小,但其术后并发症比较多,如果不加以重视,给病人造成的痛苦很大,应该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其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疼痛、腹胀、神经损伤、血肿、髂骨骨折及感染。自1992年10月至1998年10月,我们对手术切口给予改良,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术后随访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21例,男81例,女40例,年龄21~65岁,平均41岁。随访时间1~6年,病例全为髂骨前段取骨。二、治疗方法传统的切口是从髂前上棘沿髂嵴的皮下缘向后作皮肤切口,而我们将手术切口给予改…  相似文献   

13.
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切除后缺损的修复冯明录我院1991年~1992年3月,收治4例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男1例,女3例。年龄27~59岁。手术切除病损骨后,采用吻合血管腓骨头段移植修复缺损3例,单纯腓骨头段移位修复1例。术后3例创面1期愈合,1例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4.
自1991年6月~1999年6月,我们应用带缝匠肌蒂骨瓣转移治疗股骨颈骨折,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男性,年龄24~65岁,平均42岁,均为外伤性。头下型4例,经颈型8例,都有错位。伤后至手术时间约1周~3月。2.手术方式:入院后行下肢皮牵引7~10天。仰卧位,取髋关节前外侧切口,注意保护股外侧皮神经。然后从髂嵴切开深筋膜,切断臀中肌和阔筋膜张肌的起点,在髂骨翼外侧剥离臀中肌及阔筋膜张肌达髋臼上缘。从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间隙分离,显露缝匠肌的起点。用骨刀在髂前上棘处…  相似文献   

15.
腰椎骨包虫病1例报告王,日迪,特木其乐图包虫病是一种牧区人畜共患的流行性寄生虫病。人感染棘球绦虫幼虫后引起肝、肺损害,而累及脊椎的骨包虫病少见。现报告1例。患者女,40岁,牧民。因腰痛3年,加重3个月伴双下肢不全瘫,于1992年3月29日入院。否认外...  相似文献   

16.
经皮穿针治疗髂前上棘骨折17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卫国 《中国骨伤》2006,19(1):49-49
髂前上棘骨折临床少见,自2000-2004年,我们采用经皮钢针挑拨复位固定的方法治疗此类损伤17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7例,男13例,女4例;年龄15~39岁,平均23·6岁。14例为运动损伤,3例为外力打击伤。受伤时间2h~5d。术前均拍X线片证实。2治疗方法取仰卧位,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局麻成功后,将患侧下肢屈髋屈膝,术者站于患侧,用手扪及髂前上棘骨块及髂前上棘撕脱处,先手法推挤髂前上棘骨块,使之复位。若复位困难,可选择1枚直径2mm的钢针经皮穿入骨块,用钢针向髂嵴方向挑拨骨块,同时用手向上推挤骨块使之复位,另选择1枚直…  相似文献   

17.
我们自1992年以来,应用Staheli加盖术治疗30岁以内的青少年髋关节半脱位〔1〕。临床应用15例,随访9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手术方法取SmithPetersen切口,在髂骨嵴下方2~3cm作与之平行的直切口,至髂前上棘水平再作纵弧形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跨供区髂骨皮瓣一期修复肢体大面积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髂骨皮瓣进行解剖学研究,提出采用旋髂深动脉、旋髂浅动脉串联供血的跨供区髂骨皮瓣新术式.模拟该术式,采用墨汁灌注的方法对跨供区髂骨皮瓣的供血面积及血流量进行测量.采用此术式一期修复四肢大面积骨与软组织缺损患者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17~68岁,平均36岁.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对跨供区髂骨皮瓣的血流量进行测定.结果 模拟术式的新鲜尸体墨汁灌注墨染结果:髂骨瓣,从距髂前上棘(15.8±3.2)cm处可见墨染情况;皮瓣,以髂前上棘为中心上及(8.6±2.4)cm、下达(5.4±2.6)cm、向内至(5.8±2.6)cm,向外至(24.6±5.8)cm均可见墨染情况.血流量测定结果显示:皮瓣周缘的血流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在灌注后第3天增加变缓,进入相对平台期.临床应用的32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除1例患者经二次手术骨折经22个月愈合外,其余31例患者骨愈合时间为9~19个月,平均12个月.结论 跨供区髂骨皮瓣血供充分,可一期修复四肢大面积骨与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髂骨瓣临床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8年6月,采用旋髂深血管支髂骨瓣对1例股骨骨不连和5例胫骨骨缺损或骨不连的患者进行骨缺损修复.术前注射造影剂后采用CT扫描,应用Amira4.0软件对髂骨瓣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构建患者个性化骨瓣.根据患者骨缺损大小,进行个性化骨瓣三维构建,对患者进行髂骨瓣的点、线、面描记,用以指导手术切取. 结果三维重建患者个性化骨瓣6个,所重建个件化髂骨瓣能够清晰显示血管、骨骼及其毗邻结构的三维关系.6例患者所显示的骨瓣主要血供主干都与术中检查相符.术前测量旋髂深动脉起点距髂前上棘平均4.28 cm,旋髂深动脉主干血管外径平均为2.4 mm,穿支血管数平均为3条.术后6例患者获6个月~2年1个月(平均1年3个月)随访,髂骨瓣全部成活且Ⅰ期愈合,术后3~5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 结论通过血管造影下肢CT扫描,采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供髂骨瓣的三维动态解剖,重建的组织瓣能够准确地标示术中切取范围,避免了术中血管的副损伤,保证了髂骨瓣良好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0.
成人髂骨钉钉道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对中国成人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髂骨锚固通道各参数进行影像学测量,探讨髂骨钉置入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对60名中国成人进行髂骨三维重建,在斜侧位图像上测量双侧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连线全长及此连线与坐骨切迹上顶点的距离,在沿该连线截面图像上测量双侧钉道通路中髂骨两个狭窄点松质骨与皮质骨的厚度、髂后上棘至第二狭窄点的长度等影像学参数。结果参数均值的95%置信区间: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全长为(140.6±1.1)mm,髂后上棘咬除深度男性为(16.9±0.6)mm、女性为(15.9±0.8)mm,过第二狭窄点长度男性为(67.1±0.6)mm、女性为(70.1±1.4)mm,坐骨切迹上顶点到髂后上棘-髂前下棘连线距离为(18.3±0.8)mm,第一狭窄点松质骨厚度男性为(11.0±0.7)mm、女性为(9.0±0.8)mm,皮质骨厚度男性为(17.3±0.6)mm、女性为(15.7±0.7)mm,第二狭窄点松质骨厚度男性为(11.8±0.7)mm、女性为(8.1±0.7)mm,皮质骨厚度男性为(22.7±0.3)mm、女性为(19.1±0.8)mm。各参数变异度较大,且除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全长及坐骨切迹到该通道高度外,其余各参数男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人髂骨由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存在一个直线骨性钉道通路,且该钉道通路中有两个狭窄点,对髂骨钉起锚固作用,通过两个狭窄点的髂骨钉可保证进钉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