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中风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相安 《中医药学刊》2002,20(2):207-208
“百病皆源于肾衰精竭”,指出,中风不论是虚症,还是实症,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不论是心火暴甚,还是肝火自旺,都是因肾衰精竭所致,认为,肾衰精竭是导致中风的重要根源,同时也是致成损命短寿,百病峰起,五行逆乱的重要根源,家传溢阴潜阳益元汤对中风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百病皆源于肾衰精竭”。指出 ,中风不论是虚症 ,还是实症 ;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 ,不论是心火暴甚 ,还是肝火自旺 ,都是因肾衰精竭所致。认为 ,肾衰精竭是导致中风的重要根源 ,同时也是致成损命短寿、百病峰起、五行逆乱的重要根源。家传滋阴潜阳益元汤对中风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89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风又名“卒中”,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所致,临床表现以猝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常以痰热、腑实、瘀血的症状为突出表现,根据病理变化的不同,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2000-01—2006-12,我们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89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辨证治疗中风病2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通过对248例中风病临床分型分析,以气虚血瘀证最多,占38.31%,其次为阴虚风动证,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本组病人不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均采用中药辨证治疗基础上,口服中成药及静脉滴注活血化瘀针剂以加强活血化瘀、涤痰通络这一治疗法则,总有效率为84.27%,其中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95%和83.24%,对血液流变学、脑出血患者治疗前后脑CT对照观察,认为 一  相似文献   

5.
中风的发生与瘀血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活血化瘀法是治疗中风的有效方法,不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在急性期都可选用活血化瘀药来治疗,但在治疗这两种类型中风时要正确地选择活血化瘀药。  相似文献   

6.
对中风病因病机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以“因虚致瘀、瘀阻脑络,血瘀生风”为本立论,阐述了其与中风发病之内在关系。并认为瘀血证候贯穿中风整个病变过程,活血化瘀法对于缺血性中风或出血性中风的治疗,皆是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7.
广文 《家庭中医药》2005,12(12):15-15
在生活中,常听到一些人对中风半身不遂患者关切地说:“捂着点别着风。”他们错误地认为中风是由于受“风”引起的。因此,家中一旦有中风病人,不论在家或是住院,都特意紧闭门窗,穿长衣长裤,即使大热天也这样,惟恐病人再“受风”,其实,这样做对病人是不恰当的。中风是祖国医学对因动脉硬化而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一般分为出血性中风和局部暂时缺血性中风两种。出血性中风是脑血管破裂出血压迫到其他脑组织引起的,通常在白天情绪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中风属中医"血瘀证"范畴。缺血性中风是现代医学的病名,传统中医对中风无缺血性与出血性之分。本病由于供应脑的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等自身病变使管腔狭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中风与气虚血瘀病机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缺血性中风的病机较复杂,有风、火、痰、瘀、虚之分。笔者立足临床,通过对缺血性中风古今文献的整理,认为气虚血瘀与缺血性中风的相关因素、先兆症、临床表现、现代病理机制密切相关,是缺血性中风的重要病机。 1 缺血性中风相关因素与气虚血瘀的关系 1.1 年龄大小 缺血性中风多发生在40岁以上,尤以50~70岁为多[1]。《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说:“每见中风之人,必中年以后。”为什么步入中年以后缺血性中风发病率增高呢?因为中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血由强到弱不断衰减,影响气血运行。如《杂病源流犀烛》云:“人至五六十岁,气血就衰,乃…  相似文献   

10.
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经验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风亦名“卒中” ,现代医学将之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其中 ,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有高血压性脑出血 ,而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TIA等。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因而致的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的一类疾病 ,并被列为中医“四大证”之首 ,故对于本病的防治历来被古今医家所重视 ,而著名老一辈中医学者论治本病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亦各得要妙。1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较多 ,病机复杂多变。任继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甚详且别有见地 ,以病因有三 ,一为情志失调 (…  相似文献   

11.
扶正固本与缺血性中风全脑保护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哲 《新中医》2007,39(10):1-2
缺血性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扶正固本法直接针对核心病机,调补阴阳气血,改善脏腑、气血功能和全身机能状况,充分调动和发挥人体的自主调节能力和祛邪能力,在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该法还能起到整体调节、改善内环境、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保护的作用,具备全脑保护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风后遗症主要以口眼斜、肢体偏瘫、语言蹇涩为主证。中风后遗症无论是虚证还是实证,究其总的病机亦无非是气血淤滞,经脉闭塞。故临证当以“通”字立法。“通”者,通行经脉也。补气行血亦通,滋阴潜阳亦通,活血化淤亦通,清火化痰亦通,总之“通”之含义不可拘泥,但总离不开气血两个方面。《内经》云:“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少阳,中于背则下太阳。”阐明了中风之证,以三阳经络首当其冲。“头为诸阳之会”,足三阳经从头走足纵贯全身,统领全身气血。三阳经当中又以“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而与气血的关系最为密切,《内经》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因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广东省中医院(510120)邹旭,陈秀华,梅广源关键词缺血性中风,中西医疗法,综述缺血性中风是危害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约为出血性中风的3倍。近年来国内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进展较快,现综述如下。一、病因病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风又名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变。中医认为它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半身不遂。《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描述中风为“忽眩冒而颠疾”。张仲景《金要略·中风历节》篇云:“邪入于腑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两者均认为中风的发病部位在头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运用于头部检查以后,中西医结合学者提出将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和混合性中风三大类。出血性中风中风指非外伤引起的血液从破裂血管直接进入脑部。临床上,出血性中风起病急、症状多、变化迅速常危及生命,是…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还是混合性中风,其病变关键均为血瘀,故临床只有把握好血瘀证之类别、属性、发生、发展机理和传变演化规律,并以客观证候为依据,方可对证施治。  相似文献   

16.
中风病发病与肾水亏虚、肝风内动、脑髓气血逆乱等证机有关,三者存在递发关系,“肾-肝-脑”轴失调是中风病核心病机。在经络与功能上,督脉同肾、肝、脑有着密切的联系,针刺督脉腧穴是调节“肾-肝-脑”轴、治疗中风的有效方法。临床及研究证实,百会、大椎穴是治疗中风重要穴位。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对中风理论与治则的新认识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中风的传统理论要发展,中、西医治疗要革新,急性期活血化瘀是关键。只有把中、西医理论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互相渗透,形成新的中风理论体系,才会在治疗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此提出如下新认识。一、中风的病因病机不论缺血性中风或出血性中风,都是气虚血瘀,本虚标实。气虚是致病的根源,血瘀是病邪的核心。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是"同源异流",多是在脑血管硬化的基础上出现的缺血或充血,即血管内压减低(血流缓慢——低动力)或增高(血流加快——高动力〕所致的两种不同病证(梗塞或出血)。这是由慢性虚证  相似文献   

18.
中风病发病与肾水亏虚、肝风内动、脑髓气血逆乱等证机有关,三者存在递发关系,“肾-肝-脑”轴失调是中风病核心病机。在经络与功能上,督脉同肾、肝、脑有着密切的联系,针刺督脉腧穴是调节“肾-肝-脑”轴、治疗中风的有效方法。临床及研究证实,百会、大椎穴是治疗中风重要穴位。  相似文献   

19.
“中风”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而脑血管意外又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属于这两种类型的中风患者,均采用中医化痰开窍法治疗,结果收效满意,现举验如下。正急性出血性中风这类患者以突然昏迷、偏瘫、失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祖国医学认为其病机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痰浊内蕴,亢阳引动痰邪上扰,清窍气血逆乱,正如《索问·调经论》云:“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由于本病的病机关键为痰浊气血上犹神明,故治疗时常宜采用化痰开窍,滋阴潜阳,炼风醒脑之法。病案举例:张某,男,73岁,农民…  相似文献   

20.
中风包括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大类,它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中风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瘀血阻于脉络,故活血化瘀法应贯穿于中风治疗的始终。对于缺血性中风,在急性期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但是传统的观点认为,在出血性中风的急性期,应该避免使用活血化瘀药物,王永炎教授通过多年的研究,认为无论出血性中风的核心病理仍然是“痰瘀互阻”,因此治疗中主张早期标实者以活血化瘀、通腑化痰为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