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理论与前贤论述为基础,从肝主筋论述了慢性疲劳的病因病机及证治:一是"肝主筋"明确指出筋与肝在生理上的关系,人的运动源自筋力,筋得肝气滋养则柔顺有力;二是"肝气衰,筋不能动"则从病理上指出筋不能动是由于肝气衰所致;三是肝气衰的原因有情志过极、饮食失调、劳神过度等;四是肝气衰的临床表现分为肝主疏泄的异常及肝主筋的异常,即表现为精神情志的异常与疲乏无力;五是治疗当以补肝气、调气机为其基本治法,生黄芪为补肝气之要药,重者用生晒参以补元气达到补肝气的目的。本研究拓展了慢性疲劳辨证论治的思路,对于以脑力劳动为主要受累人群的慢性疲劳中医药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现代中西医汇通医家张锡纯提出"肝为气化之始"的理论,认为元气萌芽于肝,肝乃元气发生之始,将培养于脾、起源于肾之元气,通过升达引导,布于胸中,乃为大气,化为胸阳。肺居胸中受胸中大气(胸阳)的庇护和润养。中医传统观点认为正气内虚,邪毒内侵,阴阳失调,是肺癌患病的基础,与肺、脾关系最为密切,却不知肝为气化之始,肝气充旺,元气上行注入胸中,方能源源不断的形成胸中大气(胸阳),起到扶正祛邪抗癌的作用。作者认为,肝气郁滞或肝气亏虚,元气匮乏,宗气不足,胸阳乏源,以至癌毒犯肺是形成肺癌的主要原因,并且采用温补肝气、条达肝木、扶正抗癌为主治疗肺癌,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具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从肝论治血管性痴呆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般认为,血管性痴呆(以下简称“VD”)的发病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施治中以脏腑辨证为核心,用药上多从补肾填精、化痰逐瘀入手。但笔者认为,VD的病机与肝的关系更为密切,故从肝论治不失为治疗本病的一种主要方法。 1 理论依据 《素问·调经论》曰:“血并于上,气并于下,乱而善忘。”肝主上升之气,气不升而降,责于肝,诚如《类证治裁》云:“凡上升之气,皆从肝出。”VD多发于年事高者,年老则体衰,五脏功能衰退以肝脏为起始点。《灵枢·天年》云:“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七十岁,脾气虚……。”…  相似文献   

4.
“肝生于左”,是《内经》对藏象肝的生理特性的高度概括,揭示了肝具有升发功能的实质,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助肺气肃降以调畅气机,济心之君火以温通血脉,启肾中元气以固护生命,协脾胃运化以化生气血,帅卫气达表以抗御邪侵等。其临床意义在于说明肝病多与升发失常相关,如肝气上逆、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风内动等,由肝升发太过所致;而肝气郁结、肝气虚衰、肝气虚寒,则为肝升发不及之变。此外,“肝生于左”还说明了肝病多见左侧部位的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5.
李秀华 《四川中医》1993,11(1):14-15
著名老中医史方奇主任医师认为肝的疏泄功能如果失调,则肝郁困脾,使气血逆乱,肝脉瘀阻,气血水湿相互抟结,最终导致肝脾肾俱虚,正虚邪实之重候,因此,肝郁困脾,气血失和是形成肝硬化之关键。在治疗上,应以调气和血为总纲。所谓调气,并非单纯行气破气,而是调气乱为气正,使气以行血,行而勿散;所谓和血,亦非单纯破瘀散结,而是平血逆为血和,活血滞为血行,使血布周身而无偏盛偏衰,无凝滞而不妄行,从而使血以载气,行中有守,逆乱之气血复其气行血守之常,则肝气条畅,  相似文献   

6.
论肝气证治     
“气”是机体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所谓“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疏泄是肝气生理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肝气疏泄是具有调了情志活动,保持心情舒畅,疏通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分泌、水谷的消化,血流的通畅等,都与肝气疏泄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但肝气的功能活动又有赖于肝贮藏的血液作为物质基础以供养。所以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气为阳,血为阴,故有“体阴而用阳”的生物特点。若肝疏失调,即可表现神志、消化、气血等功能性的病证。如疏泄不及则肝气不用,可见神志抑郁证;如疏泄太过,便肝气有余,可出现肝气亢奋…  相似文献   

7.
近世医家张锡纯,学识渊博,笃于实践,其理论尊经而不落俗套,其临床注重实效,发前人所未发,创见颇多,其中尤以肝脏气阳不足的观点更是醒人耳目,启迪思路,兹就《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关论述浅析如下。1.考生理病机,独创气阳不足肝体阴而用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这里所说的“气”、一阳”即是肝脏的生理活动和功能。如《内经·天命篇第五十四》曰:“五十岁,肝气始衰……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内经·上古天真论第十一》中也说:“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都说明了这一点。但反观历代医家,在凡叙及肝气、肝阳二词之时,都是…  相似文献   

8.
邱啸  魏凤琴 《中医药导报》2020,26(4):119-122
探讨张珍玉从肝论治湿邪为病学术观点的立论基础及临证经验;张珍玉主张外湿致病可伤肝,内湿致病不离肝,以气为中介,肝主调达,畅达脏腑气机以祛内湿,"肝主候外",健卫气以治外湿。通过养肝血调肝气复人体气机之常以祛湿,其中调肝气祛湿,有疏肝祛湿法与舒肝祛湿法之别,疏肝为肝气疏泄太过而设,舒肝为肝气疏泄不及而伍。  相似文献   

9.
<正> 李东垣根据《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创立治疗气虚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用以治疗因“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而致的脏器下垂,气虚发热证。自金元迄今,均宗李氏之言,因循相沿,多无异辞。但笔者认为本方应是治疗肝气虚衰的有效方剂,今不揣谫陋,以陈管见。一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血属阴,气属阳,称为体阴用阳,故肝虚证有属于血亏而体不充的,也有属于气衰而用不强的。”  相似文献   

10.
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肝血是肝气活动的物质基础,肝气是肝脏升发疏泄的一种正常功能,二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血证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  相似文献   

11.
<正> 肝主疏泄,以字义而言:疏是疏通、畅达;泄是宣泄。肝主疏泄是对肝性柔和、喜条达、不郁不亢的疏泄气机这一生理功能的概括。这种特异的气机运动形式,体现在使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调畅。人体脏腑气血,处于不断的升降出入运动之中。脾升胃降,肝升肺降,肾水宜升而心火宜降,肝气宜升而胆火宜降等等。其中脾升胃降,为脏腑气血升降的枢纽。但是脾胃上下升降运动有序,运化健旺,必须得到肝的疏泄。唐容川谓:“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水之气以疏泄,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肝气疏泄正常,气机调畅则气血充盛,精神焕发,心情舒畅,善于谋虑,思维与动作敏捷。这是由于肝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血属阴,气属阳,故谓肝体阴而用阳。肝的阳气是肝气升发和疏泄的一种能力。肝的阴血  相似文献   

12.
刘艳 《天津中医药》2000,17(6):45-46
祖国医学十分重视肝在人体的重要作用,肝的生理功能的核心是体阴而用阳,以肝气为用,调畅全身气机,肝之疏泄、藏血、调节血量的功能均为肝气调畅之结果.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自古有“肝无补法”之说,治疗肝病多主疏破攻伐,然攻伐滥用,疏泄过度则易伤肝气,肝气损伤则诸症丛生,不可不慎。张氏曰:“世俗医者,动日平肝,故遇肝郁之证,多用开破之药。至遇木盛侮土以致不能饮食者,更谓伐肝即可扶脾。不知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而萌芽于肝。凡物之萌芽皆嫩脆易于损伤,肝既为元气萌芽之一,而开破之若是,独不虑元气之萌芽乎?”并指出“肝无补法,原非见道之言。”肝属木脏,体阴用阳,具疏泄条达之性。肝气虚弱则其用不达。或不能疏土而为腹胀少  相似文献   

14.
气血失调为妇产科疾病中最常见发病机理之一,其中以气分病变伤及血分者,应用调气法治疗常获良效。何谓调气?张景岳说:“邪气在表,散即调也,邪气在里,行即调也,实邪壅滞,泻即调也,虚赢困倦,补即调也。”兹分述笔者临床应用的体会1 平肝降逆法治经行吐衄 降逆,即降敛上逆之气的方法。临床以肺胃之气上逆,肝气过于升发而上逆为常见。常用方法有肃肺降逆、和胃降逆及调肝降逆。《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此火有实火与虚火之别。若中怀抑塞、木郁不达、郁极化火、肝之气火上逆,可发为吐血、呕血、衄血。《血证论》曰:“盖肝气上干,从浊道则吐,从清道则衄。”冲脉隶于阳明而附于肝,经行时冲气旺盛,此时若冲气挟肝气上逆,气逆火炎、  相似文献   

15.
岳秀荣 《中医研究》2003,16(5):59-60
肝气虚、肝阳虚之证 ,临床时或见之。然而考历版高校本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类教材 ,于脏腑疾病诸证型中 ,未见有肝气虚、肝阳虚之证型。但求诸《内经》 ,则见肝气虚之论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指出 :“丈夫七八肝气衰 ,筋不能动。《灵枢天年篇》亦云 :五十岁 ,肝气始衰 ,肝叶始薄 ,胆汁始减 ,目始不明。”后世医家亦间或有述及此二症者。如汉代张仲景所制当归四逆汤 ,吴茱萸汤 ,即是治肝阳虚之方。明代张景岳在《求证录·真阴论》中即论及肝阳虚之证 :“或拘挛痛痹者 ,以本脏之阳虚 ,不能荣筋也。”清代 ,王旭高有补肝阳之法 ,药用…  相似文献   

16.
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 ,肝脏具有疏散宣泄的功能。肝主疏泄的功能一方面表现在调节情志 ,另一方面表现在调畅气机以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也忌过亢。如木气生发的冲和条达之象。肝脏的所谓“刚脏”之性 ,主要表现在肝气方面。若肝气太过 ,则使人急躁易怒。肝气不足则易于惊怕胆怯。肝体阴而用阳。肝主藏血 ,本属阴脏 ,肝体不足则肝用有余 ,若肝失条达则气机郁滞 ,气郁太过则化火 ,肝阴不足 ,阳必元盛 ,阳亢则易化风。所谓用阳 ,概括为肝气郁结 ,肝火上炎 ,肝阳上亢和肝风内动 ;所谓的肝气虚 ,即是胆气不足 ;所谓的肝…  相似文献   

17.
<正>"少火生气"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原文旨在阐述气味的厚薄阴阳对人体的影响,即气味纯阳而厚者为壮火,气味温和而薄者为少火;壮火使元气衰弱,少火使元气盛壮;壮火销蚀元气,少火滋养元气;壮火耗散元气,少火滋生元气。  相似文献   

18.
论肝气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气”是机体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所谓“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者,人之根本也”。就肝气而论,疏泄是肝气生理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肝气疏泄具有调节情志活动,保持心情舒畅,疏通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水谷的消化、血流的通畅等,都与肝气疏泄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但肝气的功能活动,又有赖于肝贮藏的血液作为物质基础以供养。所以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气为阳,血为阴,故有“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点。若肝疏失调,即可表现神志、消化、气血等功能性的病证。如疏泄不及则肝气  相似文献   

19.
笔者自2000年5月至2008年12月用养元气的方法,治疗患者120例,收到较好的效果。中医讲元气即火,火即元气,此乃人生命之源。人行、坐、动、转等,全仗元气。若元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矣。所以,养元气就是养生命之气。气盛则血旺,体壮。故邪不能克体,从而达到健康长寿之功。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肝“体阴用阳”理论内涵进行剖析,分别阐释了肝的“体阴”与“用阳”生理病理机制,描述了其相应证候机制与症状特点,分析了调肝经典方药的组方规律,通过临床验案证实肝“体阴用阳”的临床指导意义。认为肝的升发之性,是升发人体之气以适应天地之气升发的必要保障,是维持人体气机升降平衡的关键。肝气升发失常主要体现为升发太过与升发不及两大类型,具体分析了肝气升发失常病机特点与临床表现;提出肝藏血实为肝之收敛与涵养特性新观点,阐释了肝藏血主疏泄之间的收敛贮藏与升发条达的关系,认为肝藏血涵养收敛肝气使其不过亢,肝藏血可养魂安神,肝藏血为经血生成之源等观点。本文最终提出“平肝降逆必兼养阴柔肝,疏肝解郁亦应养肝养血,清肝泻火不忘凉血养阴”的临床调肝组方观点,具有一定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