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卫华 《光明中医》2006,21(12):6-10
本文通过对人体经气(营气和卫气)的特点及其循行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营气和卫气的循行分布均存在着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都是以大脑和心脏为中心来进行循环运动,从而周流不息.因此,笔者根据中医基础理论来进行推导.结论:卫气运行的原始动力是先天之精气,而直接动力则是依靠大脑的思维活动以及大脑所拥有的卫气,营气运行的原始动力也是先天之精气,直接动力则是依靠心脏所拥有的卫气;大脑和心脏是人体十二经脉中经气的指挥调控中枢,其中,大脑是人体手足六阳经脉经气的指挥调控中枢,心脏是人体手足六阴经脉经气的指挥调控中枢.  相似文献   

2.
从现代科学看中医中营卫二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无论现代科学或传统中医都认为人体各组织得到营养和抵抗疾病侵入能力都要依靠一种流物质来传递。传统中医认为是营气和卫气来传递,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而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而现代科学认为体内组织得到营养和抵抗疾病是依靠体液传输而达到目的。人体的体液大约占体质量的60%。其划分如下:体液(60%)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管外液(组织间液15%)管内液(血浆4%,淋巴、脑脊液1%)而血液中可划分如下:血液细胞成分(45%):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55%)有机物:蛋白质(7%,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糖类(0.1%)脂质(1%)废物(尿素,肌酐,尿酸)…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回顾,结合营气和卫气的特点及其循行分布,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营气和卫气的循行分布是以大脑和心脏作为中心,从而推导出大脑和心脏是人体经气的指挥调控中枢。并根据气和血是神和人体功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得出大脑和心脏是人体的生命调控中枢。  相似文献   

4.
卫强营弱的观点源于《伤寒论》,目前认为是桂枝汤的病机,但笔者通过阅读《素问》《灵枢》,分析营气、卫气的特点,认为卫强营弱并不是单纯的指太阳中风证,而是卫气、营气在一定诱因下其各自的生理特性显露于外,而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导引是中医的灵魂,其不同于现代医学的对抗治疗,基于卫强营弱的本质,可以引导卫气、营气各循其道,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医理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数千年来凭借其祛病健身之功能 ,保证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 ,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东方文明。近几十年为了弘扬祖国医药文化 ,期望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但由于在研究方法上还常常沿用西方思想文化的逻辑寻找出路 ,总难免会使中华传统医学的本来面目失真 ,其中以经络研究最为明显。愚以为要解开中医理论之谜 ,必须以中华古典哲学为前提。西医病因病理学以分析实证哲学为基础 ,认为凡有疾病器官或组织必然有病变 ,治病先要找到人体上的病灶 ,即从有形部位查找病因。华夏先哲立足于有形和无形、有象和无象 ,从整体综合…  相似文献   

6.
从发生学观点探讨营卫之气产生的演进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生学观点研究,营卫二气均同源于水谷之气的精华部分,化演于中、下焦,上达上焦心肺以输布。营卫二气均行于脉中,但卫气,可行于脉中,亦可散在于脉外,亦可随营气而运行至全身各处。在脉中,营卫二气不独立存在,而是以混合乏清气存在。只有当卫气逸出脉外,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独立的营、卫二气存在。营卫二气的病理根本,在于营卫二气虚引起的营卫失调。  相似文献   

7.
人体生物场的一些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人体信号系统论甘肃大石镇释法宏人体存在着信号系统。中医所讲“心神”、“肝魂”,道家所讲“三神”、“三尸”,佛家所讲“法身”、“四魔”,儒家所讲“良知”、“良能”等等,都是不同渠道的信号代称。生命存在不同层次的“自我”,一层比一层精微,最核心是“非色非...  相似文献   

9.
营气流注分析评价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王鸿谟 《中国针灸》2005,25(1):49-52
目的:分析营气流注理论及其实际意义.方法:以<内经><难经>和历代注解为依据,对参与营气流注的经脉数目及其骨度分寸,营气流注说与实际呼吸脉动比例,人体心率脉率、呼吸次数比较,营气流注说与早期经脉理论比较,营气流注说与周天度数比较等进行分析验证.结论:营气流注说理论自相矛盾,不符合人体实际,可能是古代人为构想产物,应该重新验证评价.  相似文献   

10.
Zhuo LS 《中国针灸》2011,31(7):661-664
效仿古人采用的体验、感受生命的方法,辅以推理,证之以古代医学典籍,结果认为经脉常以气的形式被感受到.营气即经气,它源于对呼吸的体验,而卫气则与感受睡眠有关.经脉理论部分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求诸内而不求诸外、重视生命修为和感悟的思维形式."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的理论建立在针刺"得气"来自卫气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1.
温病专题讲座:第四讲 外感与伏气,卫气营血与三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铁涛 《新中医》1989,21(7):41-43,45
外感与伏气,卫气营血与三焦,是温病学说的重要理论,同时又是有争议的问题。本讲对这些问题提出个人的不成熟见解。一、外感与伏气对温病的病因病机,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这就是伏气的来源。《伤寒论》继承《内经》这一学说,在《伤寒例》中:“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但另外提出非其时而有其气的时行病与疫气等不同于温病。《伤寒论·平脉法》:“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伏气”之说直至明代吴又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营卫的运行。方法:解读内经中营卫循行途径原文。结果:营卫周流一身上下,循行于五脏六腑;营卫随天地运转、阴阳盛衰而昼夜循行;营卫随经络,内外上下相贯循行。结论:营卫二气运行于人体经络、脏腑,循环往复,绵绵不绝,取长补短,形成一个大环,共同调节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3.
络病是当今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从《内经》时代开始,历代医家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络病的经验。然而受传统重经轻络、以经统络以及重视疾病向内传变而轻视疾病透转之机等思维的影响,严重影响了络病的治疗效果。叶天士作为络病学说的集大成者,不仅在认识络病病因病机方面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而且还认识到了经络自身固有的循环机制,提出了“凡经脉直行,络脉横行,经气注络,络气还经。”本文即从剖析经络的基本概念、络脉的生理特点及络病的概念,“经气注络,络气还经”的具体内容以及叶氏将络病辨治与卫气营血辨治理论相结合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来探析叶氏“经气注络,络气还经”的理论内涵,并加以实际应用举例,希望对于当代络病的治疗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医学与现代科学间的差异,从文化背景、思维方法等各方面已经讨论得不少。但这些差异是否意味着中医学本质上是与现代科学“绝缘”的呢?是否有可能探讨它们之间的可能联系或可能沟通之处?在中医学理论中,“精、气、神”是“人身三宝”,但气是根本,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学当然不否认人体有“器”(或‘’形”,或“质”)。但即使在今天解剖学和如X射线、CT等人体成象技术已经能提供许多关于人体的“器”的知识的条件下,中医仍然坚持“重气轻器”。事实上,“重气轻器”正是中医学的特点,也是它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生物塑化技术在人体标本制作时取得的效果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各种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让生物塑化技术变得多种多样,在实际制作时可根据具体要求选择制作技术。标本塑化是最先进的生物标本保存技术,具有无毒、无味、易保存、易清洗的优点。本文首先分析了生物塑化技术的种类,并且简要分析了塑化技术的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16.
对《素问·痹论》关于营卫之气与痹病关系的论述中“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的解释,后世注家存在着诸多分歧,主要观点有二:其一认为,营卫之气均不会令人痹,“其气”乃统指营卫二气,“病”是指痹以外的病;其二认为,痹病与营气相关而与卫气无关,“其气”专指卫气言,“病”亦指痹以外的其他疾病。本文认为,营卫之气均与痹病相关,“其气”乃指营卫之气,“病”则包括痹病在内的疾病  相似文献   

17.
基于词频分析法的中医营气卫气之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华医典》中营、卫二字的分布特点和规律,以及营气、卫气的含义。方法以"营""营气""卫""卫气"等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系统整理《中华医典》中涉及营、卫二字的论述,结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建立语料库。基于词频分析法,结合计算机数据挖掘与统计技术,定量分析营、卫二字的分布特点及规律。结果在《中华医典》中,"卫"字出现的频次最高,为13085次,占四组关键词总频次比例为47. 17%,高于出现频次比例为35. 13%的"营"。"营气""卫气"在医经类书籍和综合医书类中的出现比例分别是:"营气"平均每本出现5. 37次和3. 14次,"卫气"平均每本出现11. 76次和8. 06次。综合文献分析与词频分析,营、卫二字的概念以军事题材为主。结论 "营""卫"在综合医书类、医经类文献中出现次数最多,"卫气"出现的频次高于"营气",营气、卫气是通过营居、卫戍的概念隐喻而成。  相似文献   

18.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这是叶天士以高度概括的语言,精炼地论述了温病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病机,传  相似文献   

19.
在自然界中,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是在不断受到各种刺激的条件下,提高自身的适应性而获得生存和不断发展进化的。17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和理论学家笛卡儿指出,反射系统是“连接刺激与反应的神经通路”,因而,广义的反射学,实质上是一门研究刺激与机体对刺激的反应的学科,或者更简单地说,是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关系的学科。  相似文献   

20.
卫气、营气、宗气是中医学里三个相当重要的术语,在《内经》一书,这三个术语共出现了近200次,当中更有5篇的是以营、卫气作篇名的。笔者从“阴阳学说”入手,探讨卫气、营气、宗气的意义、属性及根源,并进一步讨论此三气在,临床上的重要性。本文认为,卫气、宗气旨在说明阳气温煦、保卫、动的属性与作用;营气旨在说明阴血濡养与静的属性与作用。卫气、宗气与营气皆根在肾,长养于脾胃,并透过心肺二脏发挥其属性与职能。透过卫气、宗气与营气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对古代医藉的理解,并加强临床上各种证候的认识与整理,及阴阳气血治则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