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郝印卿 《山西中医》1989,5(2):48-50
拙文“《伤寒论》中太阳伤寒证与麻黄汤证(以下简称“拙文”),在《山西中医》1988年4期发表后,承蒙赵体浩、张喜奎二同志错爱,特撰来大作“35条中‘发热,、‘恶风’二症”(以下简称“大作”)以赐教。拜读之后,对二氏高见,(?)心仍不敢随声附和。本着辨章学术,衷于一是之旨,兹再稍申鄙见,冀进一步就正于博雅。一、“如不发热,尚不成其为定性的太阳病”并非拘牵“大作”对“拙文”中“如不发热,则无论其它症状如何,尚不成其为定性的太阳病”的提法,认为“大有拘牵之嫌”;并主张“对于确定太阳病  相似文献   

2.
恶风与恶寒是很常见的自觉症状,<内经>中就有描述.风邪与寒邪虽然经常相提并论,但恶风与恶寒却是感觉不同、表现不同、所提示的病理意义亦不同的两个必须加以分辨的症状,<伤寒论>中论述甚多,并以此二者作为诊断的重要指标,来分辨性质不同的证候,进行迥然不同的治疗.但后世对此分辨不够严谨,甚至认为恶风、恶寒只是轻重分别而已,因此,笔者就<伤寒论>范围,对恶风、恶寒从症状表现、证候性质方面进行辨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3.
陈保红 《光明中医》2008,23(9):1247-1250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一部奠定我国临床医学基础的名著,该书以六经辨证所创立的方剂,因其药味少,配伍精当,疗效显著,被后世医家称之为经方。全书中共有375方、397条。载有“发热”的条文计有103条,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可知其发热在临床诊断上的重要。《伤寒论》对发热一症的描述有“发热”,“潮热”,“往来寒热”,“身无大热”,“身灼热”等等。  相似文献   

4.
边玉麟 《河北中医》2000,22(12):947-949
恶风与恶寒是很常见的自觉症状 ,《内经》中就有描述。风邪与寒邪虽然经常相提并论 ,但恶风与恶寒却是感觉不同、表现不同、所提示的病理意义亦不同的两个必须加以分辨的症状 ,《伤寒论》中论述甚多 ,并以此二者作为诊断的重要指标 ,来分辨性质不同的证候 ,进行迥然不同的治疗。但后世对此分辨不够严谨 ,甚至认为恶风、恶寒只是轻重分别而已 ,因此 ,笔者就《伤寒论》范围 ,对恶风、恶寒从症状表现、证候性质方面进行辨析与讨论。1 症状辨析恶风 ,描述的是病人惧怕、憎恶外界的风 ,不但怕寒冷之风 ,即使温暖之风亦同样感觉不舒而憎恶。如恶…  相似文献   

5.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东汉末年张仲景之《伤寒论》为中医之经典,集理、法、方、药于一书,主要研究外感热病,故发热为该书最常见的症状,其发热条文占398条中的十分之七。发热包括微热、无大热、潮热、往来寒热等,对《伤寒论》中的发热条文进行归纳及辨证探讨,可有效指导中医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6.
发热一证为外感热病的主要症状 ,《伤寒论》中记述发热尽达 116条之多 ,其中有翕翕发热 ,住来寒热 ,寒热如疟 ,时发热 ,潮热 ,身热 ,微热等。而各经病发热又有不同的特点 ,现分述如下。1 太阳病发热太阳病发热 ,时伴恶寒或恶风 ,身虽发热 ,仍自觉有洒洒寒意 ,这是太阳表证发热的特点。太阳主表 ,统摄营卫 ,营行脉中 ,卫行脉外 ,外邪侵袭 ,卫在外与邪相争故发热而恶寒 ,《伤寒论》第 2条中风证 ,第 35条伤寒证均提出了发热一证 ,而《伤寒论》第 3条更明确指出“太阳病 ,或已发热 ,或未发热 ,必恶寒 ,体痛 ,呕逆 ,脉阴阳俱紧者 ,名曰伤寒”。…  相似文献   

7.
李克忠 《中医研究》2003,16(4):14-15
衄,意为出血,或渗于肌肤,或出于鼻腔,或溢于齿间。《伤寒论》中所言“衄”者,多指鼻腔出血。论中涉及衄血者原文近十条次。其证分虚实,治法有别,亦或不必治之,兹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对于发热的论述约占条文十分之七,然主要讨论由外感而引起。其发热类型有微热、烦热、恶热、潮热及往来寒热等,其性质有实证、虚证及虚实挟杂之证。笔者就《伤寒论》的发热证治规律探究如下,以冀对临床辨治有一定指导意义。1 《伤寒论》的发热证治规律 发热亦称身热,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循其因机,在表者多为外感风寒,邪正相争,营卫失和;在里者则为表邪入里,化热成实,里热蒸腾;还有病邪在半表半里或表里同病,亦有真寒假热、水极似水之  相似文献   

9.
眩为眩晕;冒者通帽,盖也,蒙也,首如蒙物而晕。眩冒并称,即头目眩晕如蒙物。《伤寒伤》中有关眩冒症者条文凡12条,内容涉及太阳、少阳、阳明诸经之病。证有虚实之辨,阴阳之分;治有补泻之异,塞温之别。下面就此作一探讨。 1 眩冒之辩证 1.1 因实之眩冒 1.1.1 风阳上扰之眩冒……  相似文献   

10.
发热症在临床是种常见症,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伤寒论》发展创造了关于发热症的辨证涵义,并有很多治疗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1.
人的体质有偏热和偏寒之别,在生活上也各有不同的嗜好.偏热的体质平素贪凉好冷,偶食辛辣或狗肉、牛肉,便见牙龈肿痛,大便干结,多是阳性体质.若食生冷、海带、萝卜、梨等,就有腹痛、泄泻和偏寒的多是阴性体质.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因体质属阴属阳的不同,在相同的病因作用下,证候不一样,其治疗的方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12.
罗迪  曾丽娟 《光明中医》2010,25(2):188-189
《伤寒论》中,胸满是疾病六经传变中的一个较常见病症,本文通过分析胸满症的病机及其治法,初步揭示出张仲景对胸满症辨治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孙红旭 《中医研究》2010,23(11):7-8
<正>《伤寒论》中有关二便的论述有三十余条,涉及六经病各篇。其中对二便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二便关系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对现今临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伤寒论》中二便病症的病因病理、相互关系表现形式、临床意义及其治法方药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一、寒厥:1.阳衰阴盛之寒厥:“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第353条)据阳衰阴盛之理,临床且可见恶寒踡卧、四肢不温、呕吐下利、舌淡苔白,脉沉微或微而欲绝等症。治当四逆汤回阳救逆,阳回则噘逆止。如成无己曰:“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也。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不足,阴寒加之,阳气不相顺接,是致手足不温而成四逆也。此汤申发阳气,却散阴寒,温经暖肌,是以四逆名之。”  相似文献   

15.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其病因繁多,病机复杂,类型多样,性质难辨。因此,探讨发热病机,认识发热特点,区别发热性质,会直接影响治疗和预后。在此笔者对《伤寒论》中有关发热论述进行剖析,以示同行。1六经发热特点及病机太阳病发热:有翕翕发热与恶寒发热之分,前者属中风证,后者属伤寒证。翕翕发热必伴汗出,淅淅恶风等。病机:腠理疏松,外感风邪,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这种营卫失调的病机简称“营弱卫强”。恶寒发热必伴无汗而喘、体痛等。病机:卫表暂虚,寒邪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这种营卫失调的病机简称“营郁卫闭”。…  相似文献   

16.
1邪热塞肺证之“无大热”63条日“发汗后,不可更行枝枝汤,汗出而瑞,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7条日”下后,不可更行桂技场,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现论中太阳表证,下之微喘.表未解者,当以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枝枝证反下之.下利脉促,汗出而喘者,其表未解,宜葛根条连场。上述有关“无大热”二条,其证均为热邪内迫于肺之候一热郁熏蒸则汗出,气逆不降而喘作,其热在里而不在表,所谓“无大热”仅指体表温度而言。凡临床所见.若邪热在肺作险者,常可见到发热,甚至高热.切不可拘于“无大…  相似文献   

17.
徐骁  成肇仁 《光明中医》2008,23(2):158-160
心烦是《伤寒论》中非常普遍的症状,遍及六经,即六经皆有心烦。《伤寒论》在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系统地创立了心烦症的辨治理论体系,为后人完善心烦症的证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素问·咳论》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伤寒论》、《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咳症治法,体现了“本之于诸脏,标之于肺”的治疗思想,且法、方严谨,切用临床。现将其约为十二法。一、解表宣肺法(《伤寒论》35条) 本法为治疗风寒犯肺咳嗽之主法。肺司气,主宣主降。缘风寒束  相似文献   

19.
1 阳明中寒之成因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 ,阳明病多为胃实热之证。因病传至此 ,正盛邪实 ,故病在阳明多表现为热症 ,然由于病邪性质及患者体质的差别 ,阳明病亦可表现为寒症。纵观太阳篇及阳明篇 ,可知阳明病之成因可分为二 ,一者为由它经 ,主要是从太阳经之邪传来 ,此多从阳化  相似文献   

20.
对《伤寒论》心悸证治探析.即心阳虚致悸;心阴阳两虚致悸;心脾不足气血两虚致悸;阳气郁遏致悸;太阳病误用泻下致悸;少阳中风误用吐下致悸;少阳伤寒误汗致悸;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致悸;心阳虚水停下焦致悸;胃阳不足饮停干中致悸;太阳病水停中焦致悸;少阳病水停心下致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