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韶琼 《国医论坛》2002,17(3):17-17
四诊是中医认识和掌握疾病的基本手段 ,中医各科诊断疾病都离不开四诊。在皮肤科 ,四诊的运用更有其独特之处和侧重之点 ,现概述如下。1 望诊为先为主望诊就是医生运用视觉 ,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情况及其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 ,以了解健康或疾病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望诊在中医各科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诚如《灵枢·本脏》篇云 :“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藏 ,则知所病矣。”在皮肤科诊断中 ,望诊则尤为重要。面对患者 ,首先要望 ,主要观察皮肤 ,注意其部位、数目、大小、颜色、形状、分布排列、边缘、表面情况和分泌物等 ,通过望诊便对疾…  相似文献   

2.
闵长州 《新中医》1996,28(9):27-28
功能性水肿为本虚标实证,临床可分为气虚型,湿阻型,肝郁型及阳虚型等4例,分别采用益气利水,运脾祛湿,理气化湿,温阳利湿法治疗本病80例,近期有效率为91%,一般缓解后适当巩因治疗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3.
望、闻、问、切乃中医诊疗疾病的传统方法.随着X线、CT、核磁等一些先进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当今一些医师对于癌症的诊断过多的依赖于影像检查而忽视了四诊的应用价值.本文就中医四诊在癌症的早期预测、诊断与治疗中的一些独到之处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4.
中医四诊常用术语简介刘耕尧辽宁中医学院(沈阳110032)编者按刘耕尧乃辽宁省名老中医之一,曾留学日本,潜心研究医学,临证经验丰富,并有博闻强记之专长,熟记中医药方500余首,只要你提出方名,他一挥而就,药味分量丝毫不差。著有《中医四诊常用术语》(内...  相似文献   

5.
自 1999年 2月至 2 0 0 0年 6月 ,我科收治晚期癌症伴水肿 35例 ,现将辨证施护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5例 ,男 19例 ,女 16例 ;年龄 31~ 70岁 ;病程最短 1个月 ,最长 1年。 35例中颜面浮肿 3例 ,四肢浮肿 2 7例 ,伴胸水或腹水者 5例。血白蛋白≤ 30 g/ L,BU N≥ 11.5 mm ol/ L,肌酐≥ 2 40 mm ol/ L 2 5例。 B超检查 :胸腹水 <5 0 0 m l2例 ,5 0 0~ 10 0 0 m l2例 ,>10 0 0 ml1例。1.2 辨证分型 :35例中风水相搏型 4例 ,湿热蕴结型 8例 ,脾肾阳虚型 2 3例。2 辨证施护2 .1 加强生活护理水肿病人的皮肤因水…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伤寒论》中望闻问切四诊运用的方法及在辨证过程中作用进行了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对中医无证可辨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无证可辨包括多种情况应区别对待。理化检查正常,病人有症状、体征者,传统的四诊方法收集的临床资料对类证鉴别、预后判断有重要作用。结合现代理化指标,提高中医诊疗客观性的同时,不能忽视传统诊疗方法对疾病诊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时所遵循的理论体系之一,其中,中医诊断学四诊的采集是辨证论治的核心。通过望、闻、问、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辨证,从而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对于四诊的把握,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增加了临床和教学工作的困难。现代智能技术发展迅速,为中医诊断的创新带来活力,学习近几年有关智能技术在中医诊断四诊中的应用,发现四诊的现代化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于系统的四诊合参的研究有所欠缺,忽视中医整体观,尚未发挥在临床和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8.
望、闻、问、切是中医学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也是中医院护士进行护理程序的手段之一。在急诊工作中处理各种急性腹痛患者的分诊工作的护士,应尽快针对病史、主要症状运用四诊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疾病的诊断要点,在短时间内对病情迅速做出判断,尽快将患者分至各科以得到及时治疗。现将分诊工作体会介绍如下。1方法在急性腹痛的分诊工作中,我们采用较多的是以望诊、问诊为主,辅以闻、切诊以迅速作出判断。在本院,急性腹痛多涉及外科、内科,其次是妇科,儿科并不多见。1.1外科急性腹痛本类多由暴饮暴食、劳逸起居失常、寒温不适、虫积、砂石等引起…  相似文献   

9.
中医诊法的内容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望诊是察看病人的神气、颜色、形体、动态、舌象以及排出物等: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问诊是询问病人的自觉症状、与病情有关资料等;切诊是切脉和触按病人身体有关部位,测知脉象变化及有关异常征象。  相似文献   

10.
曲雪东  滕晶 《河南中医》2016,(2):222-223
脉诊在中医的诊断过程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但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过程中的重要部分,服务于疾病诊断,对疾病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但不是疾病诊断的唯一手段。四诊合参,综合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疾病资料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因此,在脉诊过程中要结合其他三诊,这样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才能更加准确的体现脉诊的意义;另一方面,对于个别患者,通过脉诊与其他三诊结合从而对疾病做出相应判断,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  相似文献   

11.
中医诊断现代化是未来中医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望、闻、问、切四诊信息客观、规范地采集和分析是实现中医诊断准确的基础。文章立足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阐述中医四诊现代化研究的原理、技术与应用现状,并进一步总结中医四诊现代化研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13.
陈谨教授辨脉治疗水肿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逾八旬的陈谨教授系国家级名中医.从医从教六十余载,学识渊博,经验甚富,享誉津门。本文仪将陈师辨脉治疗水肿经验整理如下,以供参考。1脉浮数者,宜宣解利水为佳水肿之患.只要切之获浮数二脉者,病势每每初起身热,微恶寒,或咽喉肿痛,或身发疮瘦,迅即一身患肿,乃内为湿毒变盛,或毒热内蕴,未能清解宣透,内归肺脾.复感风热毒邪.奎遏于肺,致肺失宣降,水道不通,又涉脾失转输,水湿内停,二者均可致水邪泛滥叽肤,即成水肿。正如《济生方·水肿论冶》云:“又有年少,血热生疮,变为肿满,饭渴小便少.此为热肿。”案例:苏…  相似文献   

14.
感冒、水肿、便秘证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了对感冒、水肿和便秘等中医内科疾病的独特认识,并附病案佐证。  相似文献   

15.
水肿,是儿科临床常见病证。现将近年来我科收治的重症小儿水肿患儿完整临床资料及个人辨治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系住院患儿,诊断及治愈标准均按《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1]及《江苏省疾病诊断、治愈、好转标准》[2]给予双重诊断。本组患儿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0~3岁2例,4~6岁3例,6岁以上3例;主要症状为高度浮肿(系指具有浆膜腔积液)5例,少尿4例,呕吐1例,发热2例,并发肾衰2例,心衰1例,高血压脑病1例;疾病为重症肾小球肾炎2例,原发性肾病4例,难治性肾病2例;中医辨证属阳水者1例,属阴水者7例。理化检查血象明显增高(系…  相似文献   

16.
浅谈藏医诊断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藏医诊断学是藏医基本理论。关于藏医诊断方面记载有38种方法,比此更为详尽的诊断分为1200多种方法,这些都离不开望、触、问三个诊断方法。诊断疾病,须从引起疾病病因、病缘、饮食、起居中去分析,找出真正原因,特别是要清楚地知道发病的外缘,因为因与果是不会发生矛盾的。从性质、症状方面诊断须注意诊断的基础、诊断的对象、诊断的途径、诊断的方法。所谓性质,就是指龙、赤巴、培根三者。须将其增长、耗损、蓄积、升起、紊乱等阶段的症状分析清楚,最后归纳为寒与热两种性质。所谓诊断的对象,就是从五官及其五境、五种污物来检查。五官是眼…  相似文献   

17.
管荣朝 《光明中医》2009,24(11):2179-2179
本文从肝脾肾三脏着眼论述了特发性水肿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特点,提出了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温肾助阳三种常用治法,并强调了活血化瘀在特发性水肿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辨证治疗慢性肾炎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君 《新中医》1997,29(3):22-24
对50例慢性肾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肾两虚型,脾虚湿浊型,肝肾阴虚型,分别给予健脾益肾,健脾化湿,滋养肝肾治疗,结果:完全缓解19例,基本缓解15例,好转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并地慢性肾炎水肿,尿蛋白和药物选择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郭海玲 《北京中医》2001,20(3):61-61
例1,孙某某,男性,50岁,病案号:21795.因水肿、喘憋二月于2000年7月4日入院.患者于二年前活动后见阵发性胸憋闷、气短,未经治疗.近二月出现水肿明显,少尿,喘憋加重.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查体:脉搏:110次/min,血压:20/16kPa.双肺底可闻及湿罗音,心界向两侧扩大,律齐,未闻及杂音,肝脾未触及,双下肢Ⅲ°可凹性水肿.心电图示ST-T改变,超声心动及心三位片提示:扩张型心肌病.入院中医诊断:水肿,西医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脏扩大,心功能Ⅲ级.入院症见:双下肢水肿明显,少尿,喘憋,气短乏力,腰膝酸重,舌质暗淡,舌体胖大,苔白略腻,脉沉细无力.依舌脉症辨证为心肾阳虚,水湿内停,治以温阳利水佐通脉化瘀法.方药:附子15g,桂枝15g,白芍10g,茯苓30g,白术15g,生姜3片,黄芪30g,丹参15g,三七粉1.5g(冲).服用14剂后患者水肿已消,喘憋大减,夜间已能平卧入睡.出院后继服1月,随访至今,未复发.  相似文献   

20.
李景  王世东  傅强  赵进喜 《中医杂志》2010,51(10):922-923
1 病历摘要蔡某,女,73岁.主因血糖升高35年,下肢浮肿1年余,加重2个月,于2008年12月9日入院.患者1973年发现血糖偏高,当时查空腹血糖7.84mmol/L,于当地医院诊为\"2型糖尿病\",先后服用优降糖、二甲双胍等,未监测血糖.2007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小腿水肿,至北京某医院就诊,查24h尿蛋白定量为6.25g,白蛋白偏低(具体数值不详),诊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改用诺和灵30R控制血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降压、保护肾功能,水肿减轻后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