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中医》1988年第4期发表了“《伤寒论》中的太阳伤寒证与麻黄汤证”一文,拜读后受益非浅。但对35条“发热”、“恶风”二症的见解,不敢苟同,今略陈管见,敬请指教。文章在解释《伤寒论》35条的“发热”时说:“发热是体内营卫振奋达表抗邪的反映,如不发热,则无论其它症状如何,尚不成其为定性的太阳病”。笔者认为,任何一症,只有与其它症状结合在一起,才具有辨证施治的意义,一旦它症发生了  相似文献   

2.
拜读了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吴官华大作,“浅谈‘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一文(原载《湖南中医杂志》1987年第2期,以下简称吴文),受益非浅。勇于探索,实乃中医之幸甚。诚觉病、证之规范  相似文献   

3.
真武汤载于《伤寒论》凡两见。一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以下简称“太阳病中篇”)第84条;二是“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少阴病篇”)第316条。这两条原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指明本方证的始末特征,而其联系则着重暗示本方证的病理机括。由此看来,两条原文的内涵极富,外延甚广,为我们临床应用本方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依据,兹分析如下。一、原文解说“太阳病中篇”第84条说:“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太阳病在,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选读》教材认为第96条之“往来寒热”属于少阳病症,表现为发热恶寒交替。通过进一步研读《伤寒论》原文,笔者认为第96条所论为柴胡证。在《伤寒论》中,柴胡证不同于少阳证,而是太阳病的变证,主要症状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基本病机是表寒里热。少阳证主要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病机为胆火上炎。往来寒热是柴胡证之热型,体现了柴胡证“半在里半在外”的病位及太阳病渐趋阳明病的病势。往来寒热并非“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而是患者在持续发热状态下,时感恶寒、时觉恶热,恶寒与恶热交替而作。太阳病向阳明病的传变存在着发热恶寒→往来寒热→发热恶热的热型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23条(宋本编码,下同)与27条皆言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然治有桂枝麻黄各半汤与桂枝二越脾一汤之殊。本文试对两汤证之“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从病机异同、证候识别,类证似辨三个方面,简析如次。病机异同发热恶寒,系太阳表病特征,邪势重则恶寒著,邪势微则恶寒轻,既云“热多寒少”,其恶寒轻  相似文献   

6.
<正> 《伤寒论》第2条日:“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 缓者,名为中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日:“中风为之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也”。上述两条病名虽都为中风,但两者截然不同,前者为证候名,后者则为病名,故虽名同而义异。现区别如下: 1 病因病机的区别:《伤寒论》所谓之中风,即太阳中风,其病机如《伤寒论》第12和97条所述:“太阳中风,阳浮阴弱…”、“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  相似文献   

7.
《陕西中医》编辑部转来马启昕先生《也谈治病求本》一文(以下简称“商榷”),读后深感受益。马先生在“商榷”一文中,对拙文《治病求本初探》一文中“病机实为治病所求之本”提出非议,今拙笔以复。《商榷》一文在“病机为治病之本的局限性”中提出“试问不同的疾病而有相同的病机,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型而有同一病机时,就能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吗?”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拟从以下两方面述及:  相似文献   

8.
六经非“经”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病,自宋·朱肱《类证活人书》直以“太阳经”、“阳明经”等称之以后,汪琥响应此说,谓“仲景书止分六经,不言手足,其实则合手经而皆病。”(《伤寒论辨证广注》)遂致“六经”之说蔓延开去,沿袭至今,影响甚大。《伤寒论》诸多谬说曲解者,皆与这一“经”字有关。今当力斥其非,拨乱反正。三阴三阳六病不能称“六经”的理由一、“六经”之说原著没有根据仲景只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等,从未说过“太阳经病”、“阳明经病”、“太阴经病”。《伤寒论》全书找不出“六经”二字,“六经”之说,实强加于仲景。诚如章太炎先生说:“仲景本未用  相似文献   

9.
《金匮·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第2条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对于“不恶寒”之语,历代医家多认为是病人没有“恶寒”的感觉,即病人不怕冷;亦有医家避而不谈,搪塞了事;有的则不加解释,随文敷衍。笔者对此不敢盲从,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对于这个问题,《论注》结合节(1)条云:“无汗反恶寒为刚(痉),有汗不恶寒为柔(痉)”;《辑义》引《神巧万全方》及《活人书》云:“太阳  相似文献   

10.
《素问·至真要大论》(以下简称《大论》)有“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的记载。这句话,言简意赅,是中医临证大法之一。“微者逆之”,意思是病情较轻的,要逆其病气,就是说根据病变性质采用与病气相对的药物治疗,统称逆治法或正治法。它是中医临证的一般治则,初学者易于掌握,不多赘述。“甚者从之”,意思是对病情较复杂或病势较重的,治疗上要顺从其病气。如何顺从?《大论》指出:“从者反治”。很清楚,顺从就是反治。何谓反治?《大论》进一步指出:“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利条,“太阳病,项背强nit,无汗恶风,葛根场主之。”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这4条主证中皆有无汗(不汗出),三方中皆用麻黄,且38条又云,“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眼之,服之则厥逆,筋仍肉脯,此为逆也”。据此,有人提出“有汗不得用麻黄”。此言差矣。今笔者不揣浅陋,分析…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第14条载:"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伤寒论讲义》(李培生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以下简称《讲义》)讲到本条时,因其证有"汗出恶风",故认为本条之"项背强几几"为太阳中风兼证,并举宋本《伤寒论》(林亿校本)亦认为本条为太阳中风证.这样一来,因其所用方剂桂枝加葛根汤中有麻黄一味,由此又推演说太阳中风证用麻黄不妥.也就是说,《讲义》采纳了宋·林亿等的两个观点,一是本条项背强几几证为太阳中风兼证,二是用于治本条项背强几几证的方药(桂枝加葛根汤)不应当使用麻黄.《讲义》所引用林亿的这两个命题究竟是假命题还是仲景接连出现了两个"错误"?试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答:少阳夹表证即是少阳偏表病涉太阳证,既包含少阳太阳二经同时发病(合病),又包含太阳未解邪涉少阳(并病)。根据不同临床表现,证治可分二个方面。以气化病象为主者,治以汤药,如151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本条“伤寒”病经六七日不愈,仍有发热恶寒,四肢骨节烦疼,说明太阳表邪未罢,故明曰“外证未去”。但从“恶寒”的“微”,“支节烦疼”而身体不  相似文献   

14.
葛根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三条:一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以下简称《伤寒论·太阳病篇》)的第31条和第32条;一是《金匮要略方论·痉湿(日曷)病脉证治第二》(以下简称《金匮·第二篇》)的第12条。这三条原文中,表面上看,前两条为外感病而设,后一条为杂病而立。但深入探究,可以发现,此前后三条原文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兹分析如下。一、原文解说《伤寒论·太阳病篇》第31条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这里的“太阳病”,即论中原文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提纲所示的风寒表病。  相似文献   

15.
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宗少阴证用附子、太阳证用麻黄之旨,方中麻黄外解太阳表寒,细辛散少阴经寒,附子温少阴之虚,防亡阳之变,可谓温经散寒之圣剂。笔者师其法,引申应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下简称病窦综合征)屡效。  相似文献   

16.
<正> 清·薛生白在《湿热病篇》第一条“湿热证提纲”自注中指出:“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而于“二经之表”与“二经之里”所指何属,众说纷纭,未得定论,致使教学颇多不便,很有必要予以深究。纵观目前立论大体有两种趋向:一则根据本条自注中有“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故胸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第71条云:“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医宗金鉴》认为,“太阳病,发汗后,或大汗出,皆令人津液内竭,胃中干,烦躁不得眠……。”《伤寒论选读》也认为,“太阳病,若汗不如法……损伤津液,以至胃中干燥,而出现口渴,烦躁不得眠等证。……。”《伤寒论释义》、《伤寒论选释和题答》等书解释亦大致相同均认为“烦躁”是“胃中干”的结果之一。“烦躁”在《中医大辞典》中释为“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胸中热  相似文献   

18.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是太阳病误下,表证未解,热邪下利证。《伤寒论》原文: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太阳病桂枝汤证,必有发热恶寒汗出等表证,由于误下表未尽解,热入大肠必有里热之象,粪便恶臭,肛门灼热,脉滑数、口渴、  相似文献   

19.
读了《新中医》1976年第二期刊登王琦等同志写的“对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中‘卫’分证的初步看法”(以下简称“该文”)后,颇有受益。但有几点不同看法,提供商讨: “该文”以“发热,微恶寒,头痛,口干脉浮数”为“卫”分证的主要特征,似难满意,不如以“发热,  相似文献   

20.
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篇,原为治太阳病小邪留恋肌表又不得宣泄证而设。《伤寒论》原文曰:“太阳病得之九八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笔者曾以此方治疗长期低热不退二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