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是清化痰热的代表方剂,孙思邈认为其病机为“胆寒”。其实,“胆寒”与“痰热”并不矛盾,通过对温胆汤方证的脏腑病位分析、方荆寒热属性讨论,揭示“胆寒”与“痰热”的因果关系。并列举临床运用温胆汤治疗的多种病证及其症候特征、病机要点、方剂加减配伍规律及医案一则。  相似文献   

2.
<正>二陈汤源于宋代《大平惠民和剂局方》卷4,用于"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不和"[1],由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组成。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可燥湿化痰、和胃止呕;陈皮温燥,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化则痰亦化,此合乎"治痰先治气"之法。二药配合,能加强祛痰和胃止呕的作用。配用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和中补脾,使脾健而湿化痰消。全方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意,此方被后世称为"祛痰之通剂"。二  相似文献   

3.
刘琼教授认为亚急性咳嗽在初期多以风寒、风热、凉燥、温燥为主,以风燥之邪伤肺,肺气失于宣将,发为咳嗽;咳嗽迁延不愈,表邪已去,病久伤及脏腑,或化燥伤阴,或灼津为痰,痰湿、痰热内蕴,三焦失司,既而发为"顽咳""久咳"。辨证方面,刘教授认为当首先辨干咳、湿咳,再分表里虚实及所属脏腑,治疗应以治肺脏为主,还应兼顾肝、心、脾、肾等他脏,从整体论治,重视祛痰、泻火、祛风。湿咳偏于风寒,可用止嗽散加减;偏于风热者,可用桑菊饮加减。湿咳为痰热证,方用清金化痰汤;为痰湿证,方用二陈汤。干咳偏于温燥,方用桑杏汤加减;偏于凉燥,方用杏苏散;干咳无表证多用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及小柴胡汤合二陈汤。  相似文献   

4.
湿与痰在病机和病证上有共通性。病机上,湿与痰俱为津液代谢异常产物,其性重浊黏滞,易于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病证上,二者俱属阴邪,随气升降,流布全身,致病广泛。湿痰常交互为患,病位主要在肺脾肾,分属三焦。笔者将温病学派辨治湿温的丰富理论引申转化用于痰湿证的治疗,提出治痰亦需分三焦,痰湿在上焦宜开泄肺气涤痰,在中焦宜健运脾气而祛痰,在下焦则应温肾气、助气化而化痰的观点,兹详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全生指迷方》茯苓丸由半夏、茯苓、枳壳、风化朴硝4味药组成,有燥湿化痰、行气散结之功,在临床适用于痰湿壅滞脏腑、流注肢体筋脉以及痰气结聚所致的各种病证,是治疗湿痰证的代表方剂之一。  相似文献   

6.
李婷  陈晓东 《中医药学刊》2010,(7):1514-1516
目的:研究哮喘病病机之痰与饮。方法:运用数据库软件处理1310首古今哮喘方剂,通过分析其组方配伍规律总结蕴涵于其中的病机及治法。结果:哮喘方剂组方配伍重点在化痰、利水与其它功效的组合上。结论:通过组方配伍的分析总结出饮聚痰壅为哮喘病发作的主病机,痰与饮作为不同的病机应分而论之,积饮不散遂变成痰,痰饮之寒热错纵复杂。  相似文献   

7.
彭欣  王冰  秦林 《山东中医杂志》2009,(12):827-828
二陈汤中配伍乌梅,多认为是取其酸收润燥之性。但分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方的用药规律,发现乌梅是祛痰止咳的配伍常用药。乌梅敛肺而不敛痰、生津而不滋腻,可佐制温燥以"减毒";其长于止咳化痰,又可协助祛痰而"增效"。二者兼论,方能全面体现出乌梅在二陈汤等祛痰方中的双重配伍价值。特别是针对后世"用二陈而畏乌梅"的局面,尤其应当强调:乌梅为二陈汤中的有效药物,不可随意舍弃。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许叔微《普济本事方》中使用虫类药的方剂可知,许氏运用虫类药组方治疗疾病范围广,使用多种虫类药物且喜同用数种,多取虫类搜剔活血、化痰、通络之效,配伍他药多取辛热温燥之品,化裁虫类药古方以力求效验,并且开络病证治之先河。  相似文献   

9.
虽然历代医家为我们创制的众多经世名方有着严谨的组方法度及显著的疗效,然而疾病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所以应用古方时不能墨守成规,当因病、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变通,使方药与病证吻合,即“师其法,不泥其方”,以确保方剂的疗效。笔者将应用古方治疗脑中风时如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调整药物配伍及用量的经验介绍如下。1痰瘀互结为脑中风的主要发病机理,方药配伍当注意痰瘀同治脑中风是本虚标实之病证,其本在阴阳气血亏虚、脏腑虚损,病之标为风、火、痰、瘀。我们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认识到脑中风的发病诱因虽有多种,而发病时“痰瘀互结…  相似文献   

10.
许公岩先生精于湿证辨治,并创制"苍麻丸"作为治疗湿证的代表方剂。在对呼吸系统咳、痰、喘病因病机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许公岩先生认为痰饮水湿内停可致咳、痰、喘,治疗当以理脾为关键,采用苍麻丸加减论治。苍麻丸通过苍术、麻黄的不同比例配伍,可达到汗、利、化的作用,同时体现了理脾宣肺的肺脾同治、调畅气机升降出入、推化寒湿等治法,广泛应用于因湿邪引起的一系列病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正> 1.祛痰剂的涵义是什么?试述其适应范围。答: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排除或消解痰涎作用,以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祛痰剂。本类方剂统治痰证。痰证的范围甚广,其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故俗有“痰为百病之母”之说。祛痰剂除治疗咳嗽有痰、胸闷憋喘一类呼吸系统病变以外,亦可用于痰饮留聚其他脏腑之恶心呕吐,眩晕,心悸失眠,中风,癫狂及痰滞经络所致的瘰疠,痰核,流注等等。2.祛痰剂分为几类?各适应哪些病证?答:痰证的种类很多。常因病因、部位及病程  相似文献   

12.
痰、火是心悸发生发展常见的病理因素。心为火之脏,痰火可直接影响心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心悸的发生。黄连温胆汤有清火化痰之功,尤擅于治疗证属痰火扰心之心悸。该方选药精妙,配伍严谨,为历代医家治疗心悸的重要方剂之一。刘中勇认为此方具有清热泻火、宁心止悸、化痰安神之功,将本方加减用于治疗因痰火内扰导致的心悸病证,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3.
五积散源于宋朝《太平惠民和济局方·伤寒门》,由白芷、川芎、甘草、茯苓、当归、干姜等15味药物组成,具有解表温中、燥湿化痰、理气活血之功效。临床上疼痛风湿相关疾病大多病程较长,具有病势缠绵,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的特点,寒、湿、痰、瘀为重要病理因素,其病因病机与五积散之适应症较为相符,因此,临床上治疗疼痛风湿相关疾病每获良效。五积散全方药物众多,却配伍精妙,兼顾气、血、痰、寒、食等诸症,临床上凡是辨证为表里气血的寒湿痹阻者皆可应用本方。  相似文献   

14.
吴哲  常青 《天津中医》2001,18(3):18-19
酒渣鼻相当于中医文献所称之“酒槽鼻”,笔者临床观察发现本病患者可见到“痰热”证候,根据中医学理论,提出其病位在肺,患者喜食辛辣,滥服温燥补益药物及湿热儿肺而致热郁肺是其主要病因病机所在,采用中药清肺泻热,祛痰化之湿之疗法,选清宁散加味以治,获取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化痰药是临床常用的药物,据《中药大辞典》所载,已阐明直接具有祛痰药理作用的中药有82味,尚未证实的及间接发生排痰作用的药物更众。虽历来对化痰、消痰、涤痰、豁痰、坠痰、逐痰之不同名称,且随痰证之病因而有宣肺化痰、清热化痰、润肺化痰、燥湿化痰、祛寒化痰、治风化痰之分,但对化痰药祛痰之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今温习有关药物、方义,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试对化痰药之祛痰机制作一探讨,冀为引玉之砖。一、截痰止源之法  相似文献   

16.
方剂的配伍理论,实乃一种制方模式,它是从众多方剂中总结出来的治疗规律。脏腑辨证是中医临床诊断脏腑病证的主要手段,也是临床遣药组方的主要依据。本文主要从脏腑生理功能以及脏腑辨证在方剂配伍中的运用来略论脏腑辩证对现代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引经药在方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经药 ,亦称“引经报使药” ,俗称“药引子” ,在中医方剂组成中称为“使药” ,常与君、臣、佐药相配伍而组成方剂 ,协同发挥最佳疗效。引经药是说用某一药物在治疗上对某脏腑、经络的病证起着显要作用 ,同时可引导其它药物对某脏腑、经络的病证起主导治疗作用。引经是归经与配伍理论结合的发展 ,通过配伍引经药 ,有些药物可改变其它药物的作用方向或部位 ,或使其作用侧重或集中于特定的方向或部位 ,甚至可直接影响和引导正气以及病邪。易水学派张洁古依据《内经》理论 ,对药物的引经进行了深入探讨 ,创立了“引经报使”理论 ,他认为取各药…  相似文献   

18.
《温病条辨》一书对寒湿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病位、辨证纲领、治法、方药性味配伍等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建立了一套辨治寒湿病的完整体系。吴鞠通认为,寒湿之病乃由内外之邪合而为病,其病机为寒湿伤阳,病位涉及上中下三焦,其中以中焦脾胃居多,其兼证、变证繁多。对于该病的治疗,吴鞠通善用性味配伍理论,在寒湿病辨治中最常用的方剂性味配伍方法为苦辛法,临床常根据其病位、病机、治法等不同进行具体运用。通过探析吴鞠通辨治寒湿之病,为现代临床寒湿所致之病的辨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国药多以方剂形式提供临床。掌握方剂配伍规律可谓国药研究之脊梁和灵魂。经方配伍规律可概括为奇方、偶方及其反佐方3种形式。奇方由君、臣、佐/使三项组成,偶方由君、臣二项组成,概称组方三二律。反佐乃就“佐君”言,指药性之寒热温凉与病性一致。反佐方就是具有这种特定含义的偶方。通过优化方剂配伍和总体调节及脏腑之间相关协调机制,以实现或接近方证相应。  相似文献   

20.
归经理论之形成与发展对中医组方配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阐析方剂组成原理与指导组方配伍两方面。其对组方配伍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按经络归经配伍组方、按脏腑归经配伍组方、按部位归经配伍组方以及选用引经药配伍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