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正> 傅氏认为:“古人所立治痰之法,皆是治痰之标,而不能治其本也。如二陈汤,上、中、下、久、暂之痰皆治之,而其实无实效也”。傅氏按发病的规律,将痰疾分为初病之痰,已病之痰,久病之痰。其一,初病之痰:即“伤风咳嗽、吐痰是也”。方用陈皮、半夏、花粉、茯苓、苏子、  相似文献   

2.
彭顺林教授将鼻渊病机归纳为"湿热痰瘀,上焦痹阻",治疗以清热化湿为大法,根据鼻渊病机及鼻窦自身生理特点,在处方用药中强调:"清热化湿,三焦分消""轻可去实,上焦宣痹""痰瘀互结,随症加减".并认为疾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存在虚实转化,临证应当灵活辨证,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3.
痰和饮都是脏腑病理变化的产物 ,两者虽然并称但有所不同。水液病理产物中 ,质地稠厚的叫痰 ,清稀的叫饮。痰不单指呼吸道分泌物由咳嗽咯吐出来的有形之痰 ,而泛指痰饮引起的一类病证 ,如 :瘰疠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而未排出的痰液 ,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的痰称为“无形之痰”,它的形成古人云“积水成饮 ,饮凝成痰”。傅青认为 :“古人所立治痰之法 ,皆是治痰之标 ,而不能治其本也 ,如二陈汤 ,上中下久暂之痰皆治之 ,而其实无实效也。”1 按发病规律将痰分类1.1 初病之痰 :即伤风咳嗽 ,吐痰是也。方用陈皮、半夏、花粉、…  相似文献   

4.
依据《温病条辨》和《吴鞠通医案》有关咳嗽的医论及医案,对其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认为吴鞠通治疗咳嗽的特色是三焦辨治。上焦咳嗽,其治在肺法宜轻宣;中焦咳嗽,治在脾胃,法宜调和;下焦咳嗽,治在肝肾,法宜咸寒,或通肝络。  相似文献   

5.
依据《温病条辨》和《吴鞠通医案》有关咳嗽的医论及医案 ,对其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 ,认为吴鞠通治疗咳嗽的特色是三焦辨治。上焦咳嗽 ,其治在肺 ,法宜轻宣 ;中焦咳嗽 ,治在脾胃 ,法宜调和 ;下焦咳嗽 ,治在肝肾 ,法宜咸寒 ,或通肝络。  相似文献   

6.
咳、痰、喘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三大主症,全国名中医张之文教授基于叶天士辨治久咳思想“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是病不独在肺矣”,认为本病治疗重在调治肺、脾、肾三脏,提出“开上、运中、奠下”治疗原则。病在上焦,肺失清肃,气易壅滞,治宜开宣肺气;病在中焦,脾失健运,痰浊内阻,治宜温运脾气;病在下焦,肾失摄纳,气促而喘,治宜补纳肾气。急性加重期开上为主;稳定期运中、奠下为主,或三法同用,同时兼顾兼夹证治疗。  相似文献   

7.
刘铁军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余载,学识丰富,在辨治脾胃病方面经验丰富,临证屡起沉疴,疗效卓著。临床多采用三焦辨证治疗呃逆,每多效验。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三焦辨证用药原则,刘师认为对呃逆的治疗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现将老师运用三焦辨证治疗呃逆验案三则介绍如下。上焦呃逆案治上焦如羽:呃逆在上焦者,其病机重点在肺,其辨  相似文献   

8.
温病过程中常会出现三焦俱病的情况,即上、中、下三焦同时出现病症。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将三焦俱病分为挟湿与不挟湿两类,其中挟湿一类更为多见,且较之不挟湿一类病势急重。治法上,不挟湿类三焦俱病重在攻下,并多合用清法、化痰法与开窍法;挟湿类三焦俱病则依据辨湿与热之轻重、辨病势急重之所在,治在上焦或中焦,或三焦并治。  相似文献   

9.
傅青主所著男科三卷,谈症不失古人窠臼,制方不失古人准绳,只论病之形,不言病之脉,用药纯和,无一峻品,辨症详明,颇切实用。一、审症求因从因论治疾病的发生以邪气、脏腑、病形三个要素为基础,邪气即致病的因素,脏腑及其五体、五窍、经络、气血均可成为受邪侵袭的病位,病形包括症状、体征如发热、咳嗽、呕吐、泄泻等。傅山男科根据症状辨证论治,就是依据一定邪气侵袭一定脏腑,形成一定病机,反映一定病形——症状,抓住症状,阐明病机,落实病位,分清邪气,以达“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决诊以进行辨证论治的。例如痰嗽门。初病之痰,为伤风咳嗽吐痰,方用二陈加花粉、苏子以消痰,其目的是去上焦之痰,上焦之痰,原在胃中,而不  相似文献   

10.
吴鞠通从三焦辨治咳嗽。上焦咳嗽,因之于肺,主以轻宣;中焦咳嗽,关乎脾胃,重在调和;下焦咳嗽,归属肝肾,或用咸寒,或以通络。本文选取《吴鞠通医案》中三则治咳案,分析其独特的治疗思路:呛咳难治,立论痰瘀,化裁苇茎;中虚饮咳,治在建中,补土生金;悬饮喘咳,通络逐饮,法宗十枣。最后对吴氏治咳常用药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11.
干眼属中医"白涩症""干涩昏花症""神水将枯""燥症"等范畴。本文从三焦理论着眼,查阅文献并总结三焦功能失调对干眼的影响,归纳出三焦气化失司是干眼气血津液亏虚的根本原因。认为干眼的发生,就三焦的生理功能而言,归因于三焦"主水道,主诸气"的功能失调;就三焦的结构而言,主要责之上焦肺、中焦脾、下焦肝肾。病在上焦,治以清华灵空;病在中焦,治以脾胃之体用各适其性;病在下焦,治疗重在培本,兼顾疏肝。干眼的治疗,不能拘泥于某一脏腑,应整体调理三焦、统筹兼顾脏腑气血津液,肺、脾、胃、肝、肾各司其职,气血津液才能循化有道,目珠得润。  相似文献   

12.
吴鞠通为温病四大家之一,以脏腑部位分三焦,首创三焦辨证理论。吴氏从三焦论述咳嗽病因病机:一因上焦肺宣发肃降失常,二因中焦脾胃气机之枢升降失司,三因下焦肝肾之体阴用阳失宜。由此提出上焦咳(辛凉解表法、清暑化湿法、轻宣外燥法)、中焦咳(肺肠合治法、健脾化湿法、益胃生津法)、下焦咳(通络化饮法、滋补肝肾法)8类治法。文章梳理、总结吴鞠通从三焦论治咳嗽的有关病因病机论述、治疗方法等,以期为临床治疗咳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保津滋阴疗法的基本規律 吳鞠通运用“內經”三焦名目,并吸取叶天士学說,將温病分列上、中、下三焦;“俾閱者心目瞭然,胸有成局,不致临証混淆,有治上犯中,治中犯下之弊”。“条辨”三焦为温病辨証論治的纲领。其基本涵义有下述三个方面:1.在病程上:上焦代表初期,中焦代表极期,下焦代表末期。2.在病位上:上焦指肺和心包,中焦指胃和脾,下焦指肝和腎,3.在病理上:上焦多屬表热,中焦多屬实热,下焦多屬虛热。  相似文献   

14.
1精于辨证,“温、化、宣、敛”四法详参1.1温法温化、温润之法。适用于咳嗽痰湿偏盛者。咳嗽一病,不论寒热、虚实、新久,致病之邪皆以“痰”为首。痰为阴邪,其性黏滞,易伤阳气,痰之形成,总为本虚标实之证。治咳首先应治痰,而治痰首宗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大法,即非温热助阳之药不能温通气机,逐散痰饮,阳通则气机得畅,三焦得通,水津循行无滞,痰饮得散,则咳嗽自平。临床运用:温化痰饮宜小青龙汤;温润止咳多用止嗽散。  相似文献   

15.
肺癌的发生发展及传变,与温病学说的三焦辨证不谋而合,符合"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的传变规律。肺癌病在上焦,多见肺热痰瘀证、脾虚痰湿证,治宜清肺除痰,化瘀散结;病在中焦,多见肺热腑实证,治宜清热宣肺,泄热通腑;病在下焦,多见气阴亏虚证,治宜益气养阴,滋补肝肾。  相似文献   

16.
湿与痰在病机和病证上有共通性。病机上,湿与痰俱为津液代谢异常产物,其性重浊黏滞,易于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病证上,二者俱属阴邪,随气升降,流布全身,致病广泛。湿痰常交互为患,病位主要在肺脾肾,分属三焦。笔者将温病学派辨治湿温的丰富理论引申转化用于痰湿证的治疗,提出治痰亦需分三焦,痰湿在上焦宜开泄肺气涤痰,在中焦宜健运脾气而祛痰,在下焦则应温肾气、助气化而化痰的观点,兹详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2 湿热病——三焦辩证 三焦辨证是根据湿热邪气伤人之后在发展变化中上下相传的待点,结合所伤害的脏腑部位划分的。同时又标志着湿热病初、中、末三个阶段。因此三焦辨证不仅是湿热病发展中三类证候类型的概括,而且标明了这三类证候之间由上到下,向纵深发展的有机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2.1 上焦湿热:上焦湿热是湿热病初起阶段,一般热象不甚明显,重点在于湿。其来路有二:或因湿热邪气相结合侵袭人体,或因感受湿邪,久则郁而化热,渐成湿热之证。湿热邪气在上焦侵袭于肺,使肺的宣发、肃降功能障碍,卫外功能失常,而出现卫气同病。症见发热恶寒,身热不扬,头痛重胀,周身沉重,胸闷不饥,口干不欲饮,或见大便溏滞、小便黄少,舌苔白腻、脉濡。治宜宣化湿热。方用三仁汤或藿朴夏苓汤。上焦湿热的另一种特殊情况是,因湿热  相似文献   

18.
刘伟伟  黄东辉 《新中医》2024,56(12):187-190
从三焦气化论治小儿鼾症,认为肺脾肾三脏亏虚、三焦气化失常、痰瘀内生是小儿鼾症的基本病 机。治疗时应明确病因病位,表证尚在者,病位在上焦,宜散邪、通窍、宣肺;脾胃不和、痰瘀内生者,病位 在中焦,宜健脾、化痰、散瘀;肾虚兼有肝郁者,病位在下焦,宜疏肝、益肾、温阳。  相似文献   

19.
席宝鸿 《西部中医药》2003,16(10):26-26
癃闭是指以小便点滴量少,甚则闭塞不通为特征的疾患。多见于年老体弱或久病体虚者。《素问》:“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灵枢·本输》:“三焦者实则闭癃,虚则遗溺。”可见,很早以前人们就对此病有所认识和了解,知其病位在膀胱,病之因果与三焦密不可分。无论湿热、气滞、血瘀、气亏等终致三焦决渎不利,而发此病。分析其病机之所在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应着眼于“三焦”。陈修园言:“三焦者上中下三焦之气也,焦者热也,满腔中热气布护,能通调水道也,为心包络之腑属火。上焦不治则水泛高源,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  相似文献   

20.
痰和瘀是阴精为病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表现,阳气失调则阴精为病。"怪病多见于痰""百病多兼痰";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畅则痰消,气结则痰生。痰水与瘀血胶凝即为痰瘀。慢性支气管炎与痰的关系固然十分密切,与瘀血的关系更不可忽视;长期咳嗽、气喘,日久累及心脏,可伴紫绀、青紫舌等;初病在气,肺病气滞,滋生痰浊,日久由气及血,久病伤血,形成瘀血;久病入络,痰浊与气血相结,壅塞肺络。痰瘀胶凝,互化、互患有3条途经:1痰→气滞→瘀;2瘀→气滞→痰;3气滞→瘀→痰,故须痰瘀同治。临证有时虽只表现出痰或瘀,因痰瘀互化互患,故须痰瘀兼顾,治痰为主佐以治瘀,治瘀为主佐以治痰,或两者并治;当以辨证处方为基础,加入桃仁、郁金、丹参、虎杖、地龙等活血祛瘀通络之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