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上病下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前言“上病下取”源于《内经》。属于《内经》中的“远道刺”(九刺中的一种 )。如《灵枢·官针》篇说 :“远道刺者 ,病在上取之下 ,刺府俞也。”这是指病在上部头面、躯干而取下肢穴位的方法。《灵枢·刺节真邪》篇中明确指出 :“刺府俞治府病。”这是治疗六腑病的配穴方法。《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 :“合治内府。”具体指出了治疗六腑病时可以取六腑的“合穴” ,认识到合穴治疗脏腑疾病的重要作用。由于疾病的部位同针刺穴位相隔较远。所以称“远道刺”———即“上病下取”。“上病下取”是诊治疾病的一种配穴方法。当疾病表现的症…  相似文献   

2.
秦师博览众书,精于辨证论治,针刺配穴严谨,主张针药结合,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证。学术上能博采众长,衷中参西,提出了“主取督脉,以治四肢疾病”的观点,是当今针灸界的佼佼者.一、辨证正确,治疗精当辨证正确,配穴精当,是秦师疗病的特色,他认为:治病必须“辩证求因,审因论治”,只有辨证正确,治疗才能无误,只有切中病机,直捣病所,方能克敌制胜。秦师临症,首先务必辨清病在何经何脏,气血孰盛孰衰,寒热阴阳,邪正偏胜,然后再组方配穴.对虚损病人,常从脾胃入手,取足三  相似文献   

3.
合募配穴的理论依据及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募配穴是将下合穴与本经募穴相配的一种配穴方法。合募配穴相互协调,在脾胃病的治疗中疗效确切,是针灸特定穴相配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就近年来合募配穴的理论研究以及临床中关于合募配穴在脾胃病治疗中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上病下取配穴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尼莫地平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0%,对照组为68.O%,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病下取配穴法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分析总结欧阳群教授在治疗痛证的取穴经验,取夹脊穴治疗脊柱相关性疼痛;取腰背部腧穴治疗脊髓神经段管辖处大面积疼痛;根据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选穴原则,选取经验穴治疗上部或下部痛证;根据上下对应、左右对应原则选取对应穴,治疗四肢关节痛证。  相似文献   

6.
《针灸甲乙经》记载了大量的针灸治疗处方,其取穴的特点体现在辨证取穴、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以及单穴的应用和特定穴的应用等方面。在配穴上,有特定穴相配、前后配穴法、表里配穴法、上下配穴法、远近配穴法等特点。这些取穴和配穴的方法对针灸临床治疗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阳阳  郭义  王超 《新中医》2014,46(7):15-16
<正>"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等,选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加强腧穴之间的协同作用,相辅相成,提高治疗效果。配穴方法可概括为按部配穴和按经配穴两大类。前者包括远近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后者主要包括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等"。以上是《针灸学》教材中对于配穴方法的定义和分类[1]。在笔者看来,配穴方法的定义尚有不完善之处;配穴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针灸大成》月经病的诊治规律。方法:全面摘录《针灸大成》中有关月经病的条目,利用Excel表格记录所涉及穴位归属的经脉、出现的频次和穴位的特定穴属性。同时,对条文中所涉及的治疗方法、特殊病因及临床表现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在取穴归经上多取任脉和足太阴经上的腧穴,分别占总频次的22.81%和19.30%;在部位上多选用四肢部及胸腹部的腧穴,四肢部的取穴频次占总频次的55.26%,胸腹部的取穴频次占总频次的31.58%;在特定穴属性上多选用交会穴和五输穴,分别占所有特定穴使用频次的37.96%和25.93%。结论:《针灸大成》诊治月经病先治未病,善于调护,辨证论治,首审病因,强调月经病发病与冲任二脉以及肝脾关系密切,选穴遵循局远配穴法,多选用四肢部的特定穴,针法灸法并重,为后世治疗月经病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杨介宾教授临床擅长应用特定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及八脉交会穴)、注重同名经配穴、四肢疾患多配夹脊穴及倡导担截配穴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0.
正"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分别是指"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也就是通其下而上病愈、治其上而下病愈的一种临证治疗手段。《灵枢·始终》载:"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所以笔者认为凡是通过中药、针灸"下取"而治疗上部病证,"上取"而治疗下部病证的方法,都属于"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范畴。"上病下取"和"下病上取"这两种治疗方法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治疗法则,也是提  相似文献   

11.
《针灸甲乙经》(下简称《甲乙经》)中取两穴或两穴以上的条文共 1 5 2条 ,占治疗内容总条文(1 0 4 5条 )的 1 4.5 % ,所占比率虽然不大 ,但蕴含了古人配穴的思路和方法 ,是宝贵的用穴经验。综合《甲乙经》的针灸配穴治疗内容分析 ,发现相互配合使用的腧穴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主要体现在不同特定穴的互配及配穴部位的特异性。1 从特定穴角度看《甲乙经》的配穴特点1 .1 五输穴与五输穴相配  在 1 5 2条条文中 ,除去 3 9条经脉穴治疗 ,其余 1 1 3条条文中 ,有 6 8条有五输穴参与治疗 ,占6 0 %。其中最常见的配穴形式是五输穴与五输穴相…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索古医籍中针灸治疗瘿病的相关文献,总结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取穴规律。方法:确立瘿病的相关检索词,依据中医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中的文献条目构建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考察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腧穴和经脉使用频次、腧穴间配伍规律、特定穴使用情况及腧穴分布情况。结果:古代治疗瘿病以近部选穴为主,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腧穴为天突、肩髃、气舍、天府、臑会,使用频次靠前的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任脉、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腧穴间配伍形式包括局部配穴、本经配穴及同名经配穴,以局部配穴为主,选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选用腧穴多位于颈项部和上肢部。结论:古代治疗瘿病注重近部选穴,多取循经颈部经脉上腧穴,腧穴间配伍以局部配穴为主,多使用交会穴,所选腧穴多分布于颈项部和上肢部,可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2):161-16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电针治疗下运动神经源性尿潴留处方用穴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相关临床文献,经过筛选,提取电针选穴信息建立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结构单穴最常用穴位为三阴交,双穴最常配伍的是三阴交、阴陵泉,最常配伍的两条经脉为足太阴脾经和任脉,特定穴中以经脉交会穴、募穴、合穴使用最频繁,五腧穴中又以合穴使用最多。结论三阴交是电针治疗下运动神经源性尿潴留的重要穴位,多选用三阴交与高频穴位配伍,配伍规律以上下配穴、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为主。重视阴经穴,特定穴是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经脉交会穴、募穴及合穴为主。  相似文献   

14.
针刺治疗局限性硬皮病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针刺治疗局限性硬皮病30例。病变在前额者主穴取上星、阳白、头维,配穴取印堂、太阳;病变在上肢者主穴取大椎、扶突,配穴取血海、三阴交;腰背下肢合并病变者主穴取腰阳关、环跳、秩边,配穴为三阴交、承山。使用烧山火手法,使局部产生温热感。经过1~6个疗程治疗,30例全部治愈。表明针刺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5.
史巧  王宏伟 《四川中医》2021,39(2):42-45
通过对标本根结和气街四海理论研究及针灸治疗妇科疾病有关资料的总结,进一步探究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在妇科疾病上的应用.标本根结阐述了经气的升降出入,上下内外的对应关系,强调了四肢与头身的密切关系,为远近配穴和特定穴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气街四海说明了人体头、胸、腹、胫部的分段关系密切,强调了俞募配穴的重要性,联络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处方规律和配伍特点。方法收集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古代文献,进行人工录入并校对,建立标准库与古籍库,选取其中治疗中风后失语的相关条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原则,对所选腧穴、经络进行统计分析,探索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腧穴、经络运用规律及配伍特点。结果共筛选出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腧穴处方相关条文63条,共使用穴位达45个,总频次达308次,腧穴频次在10以上的有百会、哑门、足三里、肩井、合谷、风池、曲池、间使、关冲;配伍结果显示,排在前三的为百会→肩井、足三里、百会→风池、曲池、足三里→风池;所选穴位以头面部位为主。所有腧穴共涉及13条经络,足少阳胆经、督脉经络上的腧穴使用个数、频次排名靠前,用穴个数、频次之和均超过总数的2/3。共使用特定穴32个,占总腧穴71.11%。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腧穴处方遵循局部取穴、辨证取穴、循经远取相结合,所选腧穴以阳经腧穴为主;重视特定穴的使用;配伍方法有:本经配穴法、上下配穴法、阴经与阳经配穴法、前后配穴法、近远配穴法、阴经与奇经配穴法、五输穴与原穴配穴法、五输穴与络穴配穴法、五输穴与交会穴配穴法等。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辨证和针灸治疗的临床思路,概括病机特点,总结治疗规律,对近10年的52篇针灸临床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根据中医针灸理论,结合笔者的临床体会进行了论述.认为本病以气阴两虚为本,血瘀脉络为标;常多脏受累同病,但重在肝、肾、脾、胃.治疗原则当标本兼顾,以通为要,从整体入手,调理脏腑.组方配穴常用四肢穴配合脏腑俞募穴,远近结合,佐以随证配穴.针灸疗法应早期介入,多法合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王威 《河南中医》2008,28(3):60-61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中医辨证、针灸治疗的临床思路,概括病机特点,总结治疗规律。方法:根据中医、针灸等相关理论及临床研究文献,结合自己临床体会,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针灸治疗本病,标本兼顾,整体调节,疗效确切,且远期效佳;取穴原则、穴位、方法等均与疗效密切相关。本病病机以标本两虚为之本,脏腑失调为之标;多脏受累同病,重在脾胃肝肾。治疗原则当标本兼顾,以通为要;整体入手,调理脏腑。组方配穴以四肢穴、腹背部穴为主,结合随证配穴。针灸疗法应早期介入,多法合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五门十变是古代先贤仰观天象,融汇易理的一种法则。通过查阅古今文献,了解五门十变法的渊源、学说基础。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最早将该法系统地运用于针灸配穴上,并称其为五门十变配穴法。研究五门十变法与经络系统的关系及其在针灸上的取穴原则和临床实践,依据易理之法将十天干和十脏腑所对应的经络相配,再采取对位法的方式,两两配为一组,该法舍去时间的限制,抛去算法的束缚,又与辨证结合紧密,相比之前的配穴更具备一些优势。五门十变配穴法分为互合法和化合法。互合法是取与病变经经气相通的经络的本穴进行治疗,多用于四肢病变。化合法则是在十天干配对成五个属性后,通过辨别脏腑经络的虚实,运用五行之间相生的法则,基于子母补泻法下的应用,多用于内科病。五门十变法的通经理论是对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的一个补充,更是对中医理论的补充和诠释。文章旨在探寻五门十变法在针灸临床上的指导价值,拓宽针灸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思路,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0.
针灸处方是针灸治病的关键因素之一,处方组成是否合理与治疗效果直接相关,在正确的处方原则指导下选穴,会取的较好疗效。根据疾病发生的部位不同、原因不同、症状不同,分别采用"对位原则""对因原则""对症原则",选取不同的主穴和配穴治疗疾病;人体经脉的气血流注随时间而变化,采用"对时原则",在不同的时间,选取相应的主穴和配穴治疗疾病;另外,可根据疾病的不同,采用"对病原则",选取不同的主穴和配穴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