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严重者出现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病死率高。本病主要在东南亚、太平洋地区和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国家中流行。亚洲热带地区至少有8个国家,登革出血热成为儿童住院和死亡的十大病因之一。 我国广东省、海南省、广西省从1976~1991年曾约有14次规模不等的登革热流行,  相似文献   

2.
《中国热带医学》2015,(1):2+129-130
什么是登革热登革热是由蚊子叮咬人传播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临床上可分为四个血清型,各个型都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导致出血、休克甚至死亡。登革热如何传播登革热通过带有登革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  相似文献   

3.
登革热患者整体护理中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绮玲  区健茹 《广东医学》2003,24(8):806-806
近期登革热在东南亚地区正大面积流行 ,而我省气候温和 ,也有较多的病例发生。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通过媒蚊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流行于夏秋的 7~10月 ,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其发病急骤 ,以高热、皮疹、剧烈头痛、肌肉关节痛、颜面及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等为主要特征。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症是其严重的临床类型 ,可致命。由于该病易被误诊 ,所以医护人员必须特别注意。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因此正确的护理和健康教育对登革热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现将我科2 0 0 2年 7~ …  相似文献   

4.
《疑难病杂志》2007,6(6):349-349
今年以来,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委内瑞拉、巴拉圭、多米尼加等国家相继出现登革热流行,我国广州、北京等地也发现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报告。登革热(DHF)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分为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DHF)、登革休克综合征(DSS)3个临床型。  相似文献   

5.
登革热是由属于 B 组虫媒病毒的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生往往引起流行。登革病毒感染的另一临床类型为登革出血热,病情严重,死亡率高,主要致死原因是由综合因素特别是大量血浆外渗引起的休克。抢救休克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补足血容量,以维持生命器官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巳知的4型登革病毒中的任何一型所致的感染,在临床上既可表现为登革热,也可表现为登革出血热。  相似文献   

7.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引起的一种虫媒传染病,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全世界将近一半的人口有罹患 DF 的风险。 DF 在临床上分为 DF 和重症登革( severe Dengue),后者包括登革出血热(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每年重症登革病例达500000例,其中大多数患者为儿童。2014年 DF 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出现历史上最严重的疫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为此,本文对 DV 和DF 的概况作一综述,供广大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8.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属于黄病毒科,是一种蚊媒急性传染病的病原体,所致疾病主要有登革热(Dengur fever,DF)、登革出血热(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多发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该病具有世界性,全世界每年有上千万病例,过去25年约有3 500人死于此病.近年来,此病又有暴发流行的趋势.在临床上,登革热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等,同时伴有白细胞减少;登革出血热则以高热、出血、休克和高病死率为特征;登革休克综合征则以临床过程较严重,伴有休克综合征为特点.本文就登革病毒的主要诊断方法及其疫苗研制的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DengueViruses)引起的一种蚊媒急性传染病;其传播迅速,发病率高。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严重程度的不同,当前世界卫生组织的临床分型方法是将其划分为三型:典型(古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后两者发生出血和休克,病情凶险,病死率远较前者为高。本病在世界各地的流行至少已有200年历史。1779年 Daberti 在开罗首先描述此病。1869年伦欺皇家内科学院命名为登革热,并沿用共名至今。“Dengue”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是“撒娇“或“装腔作势”。这是形容本病急性期由于关节疼痛,走路的步态有些像“撒娇”或“装腔作势”的样子。1906年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报道了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病理与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为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登革热是一种虫媒传染病,在热带和亚热带100多个国家流行,其病原体为登革病毒,感染登革病毒的部分患者可发展为严重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在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伊蚊中,登革病毒随血液被蚊虫吸人中肠进行复制.新形成的病毒颗粒分散到不同的器官或组织增殖,最后进入唾液腺,再次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到下一个宿主.感染期间,蚊对病毒的...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自80年发生Ⅲ型登革病毒引起的登革热爆发流行后,85年又发生Ⅱ型登革病毒导致的登革热流行。据统计因登革热住院病人中76.14%为登革出血热,明显高于1980年。Halstead 认为黄病毒属病毒的非中和性抗体能提高登革病毒在单核细胞中的复制。受染的单核细胞产生血管渗透因子并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006年7月至9月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登革热的认识水平。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77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C6/36细胞进行血液登革病毒(DEV)分离,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与基因测序进行分型和鉴定。结果277例患者的年龄在9个月-78岁,平均36岁,男148例,女129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0%)、皮疹(85.2%)、头痛(69.3%)、全身肌痛(51.3%)、骨痛(39.0%)、恶心呕吐(39.4%)。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分别占75.5%和62.5%,血液生化ALT升高占59.6%,AST升高占81.6%。低钾血症占53.8%。病原学检查登革病毒IgM阳性占90.6%,开始出现阳性的时间为病程的第3—10天,平均为6.2d。20例患者的病毒培养液经RT-PCR和基因测序证实为登革病毒1型感染。临床分型均为典型登革热。结论此次广州地区流行的登革热为登革病毒1型所致。病例符合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肝损害较多,部分病例出现低钾血症,未出现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综合征。患者经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海南省登革热历年流行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南省继1979~1982年发生经病原学证实的由Ⅲ型登革病毒引起的登革热流行后,于1985~1988年及1991年又两次发生经病原学证实的由Ⅱ型登革病毒引起的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流行。现将这三次流行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登革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登革病毒的传播,登革热已经成为热带及亚热带地区重要的,快速增长的公共卫生问题。登革热和严重的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症已威胁到全球25亿人的健康。目前,迫切需要一种安全、有效的登革疫苗。然而,基于接种疫苗可能使个体在登革病毒感染时易于发展成严重登革热的担心放缓了登革疫苗的发展。人们已经研发了一系列的候选登革疫苗,包括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嵌合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核酸疫苗。其中一些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本文仅就登革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报道了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发病机理、临床治疗和展望,给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登革病毒感染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越来越频繁,爆发日益增加,发生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综合症(DHF/DSS)的病例数也呈现增加的趋势.每年,全球范围内有将近一亿人感染登革热,其中大约有50万例登革出血热.目前,登革病毒引起的DHF/DSS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本文主要就宿主免疫功能异常与登革病毒致病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白细胞总数与登革热临床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2014年广州市白云区确诊的登革热病例中随机抽取典型登革热病例308例、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病例79例。回顾性收集其人口学信息及临床资料,分别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相对于血小板计数正常组,血小板计数中度减少组和重度减少组发生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风险均更大,调整后OR值分别为5.02(95%CI:2.01~12.79)和13.45(95%CI:1.50~304.60);而血小板轻度减少组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后OR值为1.23(95%CI:0.61~2.60)。相对于白细胞总数正常组,白细胞总数轻度减少组或重度减少组发生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风险也更大,调整后OR值分别为4.39(95%CI:1.22~28.13)和7.20(95%CI:1.97~46.65)。结论登革热患者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总数减少程度越大,出现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9.
1982年上半年马来西亚又有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流行,病例从1981年年底开始增加,到1982年6~7月达到高潮,至8月9日止已发现529例登革热和337例登革出血热,死亡22例(病死率6.5%),死者多为年长儿童和成人,大多数病例没有实验室资料,但从吉隆坡少数病例的调查结果来看是登革病毒1型和2型在流行。流行区多属西部各省,最近漫及Kelantan的东北省。该省曾于1975年有过流行。预防措施是有效地消灭黑斑蚊的滋生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2013年登革热(denguefever,DF)暴发疫情的情况,掌握其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登革热病例资料,采集急性期患者血清标本,用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核酸,并进行登革病毒C/PreM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013年8~11月,瑞丽市共确诊登革热232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45例(62.50%),缅甸输入性病例87例(37.50%)。2013年瑞丽市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发病率为77.69/10万。主要流行地区为瑞丽市城区(53.45%,124/232)、姐告镇(16.81%,39/232)和勐卯镇(8.19%,19/232)。经序列测定,获得17株病毒的C/PreM区基因核苷酸序列,系统进化分析表明,5株为登革Ⅰ型病毒,12株为登革Ⅱ型病毒,均与东南亚登革病毒流行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瑞丽市在2013年发生了输入性和本地感染并存的登革热流行,并存在登革Ⅰ型和Ⅱ型病毒共同流行,来自缅甸的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是引起本次登革热本地流行的主要原因。加强输入性病例的监测和管理是防止该病再次流行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