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肝病毒感染是持续血液透析(HD)病人的主要并发症,由于尿毒症病人常有免疫应答缺陷,因此对不同疫苗,包括乙肝疫苗的应答功能下降。由于重组乙肝疫苗价格昂贵,故寻找一种成功的接种方法甚为重要。本研究目的是了解重复小剂量皮内注射乙肝疫苗是否具有扩大免疫接种效果的作用。交地35例HBs-Ag、HBs-Ab、HBc-Ag、HBc-Ab阴性HD病人分为三组。Ⅰ组14例,HBsAg5μg/2周皮内注射;Ⅱ组13例,HBsAg2.5μg/2周,共5次,然后改为每周一次皮内注射;Ⅲ组8例,HBsAg10μg/4周,共5次肌肉注射,然后改为5μg/2周皮内注射,各组乙肝疫苗均用至血清转化,即出现抗HBs。  相似文献   

2.
长期血透病人处于获得乙肝的高危状态,而且对乙肝疫苗的反应率会低。据报道,重组r-干扰素(rIFN-gamma)具有调节细胞及体液免疫的作用,为了确定rIFN-gamma作为重组乙肝疫苗的佐剂用于血透病人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透患者在长程血透治疗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通过总结进一步降低血透患者上述病毒感染率。方法:收集2004年12月~2009年12月底在我院行规则维持性血液透析半年以上者共381例,每半年检查其血清HBV标志物(HBV-M)、HCV抗体(抗HCV)和抗HIV等情况;2008年1月起严格把抗HCV阳性的血液透析患者与HBsAg阳性患者单独分区和分血透机进行血液透析。比较各患者HBV-M、抗HCV和抗HIV变化情况,同时对比分区分机前后HBV和HCV感染情况。结果:(1)HBV-M检查及HBsAg抗原阳转率:2004年底~2009年底,HBsAg阳性患者分别为3,4,4,7,13,16例,增加的阳性患者均为新进入血透患者,维持性血透患者HBsAg阳转率均为0;(2)抗HCV检查及阳转率:2004年底~2009年底,抗HCV阳性患者总数分别为52例(43.3%),50例(32.3%),40例(25.8%),46例(29.9%),37例(18.8%),27例(11.3%);2005年,2006年和2007年阳转数分别为5例,2例,6例;2008年和2009年没有抗HCV阳转患者;分区分机血透后的两年和前面3年比较,抗HCV阳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抗HIV检查及阳转率:所有381例患者在随访期内没有发生抗HIV阳性。结论:在广泛应用促红素减少输血后明显降低了血透患者HBV和HCV感染率,进一步对HBV和HCV感染者采取分区分机的原则和隔离血透的治疗措施,降低了血透患者感染HBV和HCV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血透)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以及瘦素与贫血的关系。方法:83例血透患者分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组及非EPO治疗组,28例未行血透治疗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及24例健康体检者为透析前及健康对照组。ELISA法测定血清瘦素水平,计算各组体重指数(BMI)。测定血常规、血液生化、铁蛋白、转铁蛋白、C反应蛋白及甲状旁腺激素,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透患者血清瘦素水平高于透析前肾脏病患者及健康人,后二者之间血清瘦素水平无明显差异;女性血清瘦素水平高于男性患者;血透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与血红蛋白及转铁蛋白正相关(P〈0.05)。结论:血透患者血清瘦素水平高于透析前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及健康成人,女性高于男性。血透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与患者的血清胆固醇水平、BMI以及血红蛋白正相关。透析治疗对血清瘦素无影响。血透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升高,不仅仅是GFR下降引起,也是对慢性肾衰竭时血红蛋白减少的一种代偿。  相似文献   

5.
长期给予结合磷的铝制剂及/或因透析液中含有铝可引起铝在慢性肾衰血透患者中的蓄积。铝负荷过多可引起抗维生素D的骨质软化症、脑病和贫血。在这些患者中,血清铝浓度常增高。但对血透患者测定血清铝的意义和区分有无铝中毒尚不能肯定。 Gilli等发现血清铝浓度不能反应铝摄入的累积量,且无助于判断铝蓄积的危险。Gundy等认为血清铝浓度超过7μmol/L(18.9μg/d1)将提示有铝  相似文献   

6.
秦红  余文  陈立红  关馨 《护理学杂志》2004,19(17):65-66
对北京市5所三级甲等医院297名临床护士进行乙肝疫苗注射情况问卷调查。结果52.53%(156/297)的人注射过乙肝疫苗,其中认为有必要再次注射乙肝疫苗者54.49%(85/156);47.47%未注射乙肝疫苗者其原因依次为会保护自己无需注射、没有时间及不愿自费注射等。提示临床护士乙肝免疫率低,自我保护意识差,应引起医院管理者及护士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  相似文献   

7.
专科学校乙型肝炎普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专科学校学生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为制订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 测5届在校生2353人乙型肝炎4项指标,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HBsAg阳性率及抗 HBc阳性率逐年降低、疫苗 的接种率和抗 HBs阳性率逐年升高;城市学生疫苗接种率及抗 HBs阳性率较农村学生高(均P<0.01),HBsAg 阳性率及抗 HBc阳性率较低(均P<0.01)。结论重视青少年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加强其免疫作用,定期复查,及 时了解体内抗体的效价,并加以防范是阻止乙型肝炎在校内流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60ug乙肝疫苗应用于常规乙肝疫苗无应答人群的免疫效果.方法:对2012年7月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电信局、移动公司、海事局三个单位中1 08名血清中的HBsAg、抗-HBs、HBeAg、抗-HBe及抗-HBc均为阴性,以往接种常规乙肝疫苗无应答人群接种60ug乙肝疫苗,1月后检测血清抗-HBs指标.结果:接种后抗-HBs阳转率为86.11%;抗-HBs GMT(95%CI)为122.103(101.364-149.653).结论:60ug乙肝疫苗在受试人群中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建议对乙肝疫苗常规免疫无应答人群和不能按要求程序全程接种三针常规乙肝疫苗人群,接种60ug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9.
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标志检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血透患者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方法 在60倒尿毒症血透患者中,采用第二代酶联免疫法测定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同时采用套式多聚酶联反应(PCR)法测定HCV-RNA。结果 27例抗HCV-HgG阳性,24例抗HCV-IgM阳性,37例HCV-RNA阳性,总阳性率为63.3%;输血组的HCV感染率为69.6%,而非输血组HCV感染率仍高达42.9%;透析时间大于3年者,HCV的感染率达100%。结论 血透患者HCV感染是相当严重的,其中输血为HCV传染的主要途径,但可能还存在经透析装置等其它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HBs Ag阳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HBV DNA含量与胎盘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进一步研究胎盘组织在HBV宫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以30例HBs Ag阳性足月妊娠孕妇产前外周血及胎盘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孕妇外周血HBV血清标志物;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孕妇外周血HBV DN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胎盘组织HBs Ag和HBc Ag表达情况。结果 30例HBs Ag阳性孕妇中,HBe Ag阳性18例,HBe Ag阴性12例。HBV DNA104 IU/ml者17例,HBV DNA 102~104 IU/ml者13例。21例胎盘组织HBs Ag和HBc 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胎盘HBV感染率为75%(21/30),HBs Ag和HBc Ag阳性率分别为55.67%(17/30)和70%(21/30)。HBe Ag阳性组中胎盘组织HBV感染率为88.89%(16/18),高于HBe Ag阴性组41.67%(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HBV DNA高含量组(104 IU/ml)胎盘组织HBV感染率为94.12%(16/17),高于低含量组(102~104 IU/ml)患者的胎盘感染率38.46%(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血清HBe Ag阳性和高病毒载量是发生胎盘组织HBV感染的高危因素。胎盘组织是HBV宫内感染传播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我院近年来6例工作人员被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污染针具刺伤后紧急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被预防针刺伤的医护人员在反复挤压伤口、反复局部消毒后尽可能早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周后注射乙肝疫苗。被丙肝病人针具刺伤后注射胸腺肽注射液。结果立即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及胸腺肽,其能随时中和进入血液的HBV、HCV病毒,是迅速有效的人工被动免疫;HBV进入肝细胞大量复制前即刺激人体产生抗-HBs形成主动免疫,清除HBV。结论此种处理方法是有效、可靠的,说明乙肝免疫球蛋白、胸腺肽与乙肝疫苗及时实施序贯注射是有效保护该类伤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抗HLA与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链相关基因A(MICA)抗体的表达对移植肾功能和急性排斥反应的预示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流式液相芯片技术检测41例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后的抗HLA和抗MICA抗体,其中37例接受了1、3、6个月及1、2、3年的动态随访.分析抗HLA和抗MICA抗体的特异性,及其与血清肌酐和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结果 移植前共有9例(22.0%,9/41)预存抗HLA或(和)抗MICA抗体,其巾抗HLA抗体阳性2例(4.9%,2/41),抗MICA抗体阳性6例(14.6%,6/41),抗HLA和抗MICA抗体均阳性1例(2.4%,1/41).另外有5例抗MICA抗体可疑阳性.除1例的抗MICA抗体为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外,其余均为非供者特异性抗体(NDSA).37例随访者中,6例新生抗HLA抗体(16.2%),3例新生抗MICA抗体(8.1%),新生抗HLA抗体者的抗体滴度在随访3年中呈现上升趋势.9例预存抗体的受者,有4例(44.4%,4/9)发生排斥反应;6例新生抗HLA抗体的受者中,有3例(50.0%)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而3例新生抗MICA抗体的受者均无排斥反应发生,二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抗HLA抗体产生较早(术后3 d和7 d)的2例受者均检测到抗HLAⅡ类DSA,其移植肾均因排斥反应而切除.预存抗MICA抗体,且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者在随访的每个时间点上的血清肌酐水平均高于预存抗MICA抗体但无排斥反应者(P<0.05);移植前抗HLA和抗MICA抗体均阴性者,术后发生排斥反应者在随访的每个时间点上的血清肌酐水平均高于抗体阴性且无排斥反应者(P<0.01);无论是新生抗HLA抗体还是抗MICA抗体,移植后1个月发生排斥反应者的血肌酐均明显高于抗体阴性且无排斥反应者(P<0.01).结论 预存和新生抗HLA抗体是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因素,而供、受者HLA和MICA基因错配是产生新生抗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感染HBV的慢性肝炎病人具有抵御HBV的特殊免疫反应 ,对在肝移植后自发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体 (抗 HBs)的变化尚无报道。作者对 5 0例病人中产生自发性抗 HBs的 2 1例进行了报道 ,这些病人在肝移植后接受单一的拉米夫定预防性治疗。结果发现在肝移植后平均 8天 ( 1~ 43天 )可检出血清抗 HBs( >1 0mIU/mL)。每一病例 ,在无任何血制品输注的肝移植术后 7天 ,一系列血清标本均表现出抗体滴度呈 1 0 0 %以上的增加 ,在 3个月内 ,抗 HBs滴度增加到最高峰值 ,其中有 1 0例病人的的峰值 <1 0 0mIU/mL ,5例病人的的峰值为 1 0 0~ 1 0 0 0…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DOQI)指南推荐自体A-V内瘘(AVF)做血透患者的首选长期血管通路[1],其次为长期导管等,但我科超过60%的患者首次血透用临时性插管做血管通路,增加了感染、血栓等并发症的风险。为了解三种不同血管通路对血透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我们检查了这三种血管通路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显示临时性颈内静脉留置导管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透(maintain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透前后血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以30例非CKD患者为健康对照组,并选择我院60例病情稳定且近期无急性心血管事件的MHD患者,分别检测同一次血透前后血清BNP水平,同时应用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Ds)、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LVM),探讨BNP与MHD患者左心室结构、功能和血容量的关系。结果:(1)MHD患者血透前、后血清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透析后BNP水平较血透前显著下降(P0.01);(2)MHD患者LAD、LVDd、(LVDs、IVST、LVPWT、LVEF、LV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MHD患者血清BNP水平与LVDd、LVDs、LVPWT、LVM呈显著正相关,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与LAD、IVST无显著相关性;(4)MHD患者单次透析超滤量与血透前后BNP差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MHD患者BNP水平普遍升高,并且与左心室功能及血容量负荷密切相关,对评估MHD患者心功能状况、指导超滤量的设置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观察血液透析(血透)患者体内脂多糖结合蛋白(LBP)/CD14的变化,并结合血透时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6(IL-6)和内毒素的变化,探讨LBP/CD14系统在血透时尿毒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鲎试剂、ELISA和细胞原位杂交等技术分别观察血透和未透析患者血浆LBP、TNF、IL-6和内毒素水平及单核细胞内CD14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1)血透患者血浆LBP水平较未透析者显著升高,单核细胞CD14mRNA表达也明显增多,两者在透析中变化更明显;(2)血透时血浆TNF、IL-6水平显著升高,与血浆LBP水平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血透时血浆内毒素水平较低(<100ng/L)。结论 血透患者体内LBP/CD14系统明显上调,这可能与血透时全身炎症反应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注射部位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 EPO)对维持性血透(MHD)患者贫血指标的影响,以及患者对疼痛感受和并发症的观察效果比较,为临床选择rh EPO的最佳注射部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疼痛数字评估量表及自设血液透析患者舒适度调查表对48例维持性血透患者行三角肌下缘皮下注射rh EPO 6个月后改为肘关节伸侧皮下注射6个月后分别进行疼痛、出血、皮肤瘀斑、舒适度及贫血指标比较,并对维持治疗效果再次进行比较。结果:与常规三角肌皮下注射相比,肘部伸侧皮下注射的疼痛得分低,出血情况和皮肤瘀斑发生率减少,舒适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贫血指标的比较中,除维持量的血清铁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36),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注射部位使用rh EPO治疗肾性贫血均能有效改善血透患者贫血情况,肘关节伸侧皮下注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疼痛明显减轻,局部副作用少,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长期血透患者中,约86%产生瘙痒。本文旨在观察长期血透患者血清标志物变化与瘙痒程度的关系。 54名长期血透患者(其中10名女性),年龄25~79岁,已作透析3~123月。连续7天日夜分开列表记录。根据瘙痒程度计分自0至100分。同时在血透前测定血尿素、肌酐、尿酸离子钙及血清总钙、血磷酸根、镁、铝、碱性磷酸酶和甲状旁腺素,并记录有无肾性骨营养不良。结果瘙痒程度与血镁和磷酸根浓度呈正相关(rs=0.38和0.33,P<0.01),两价离子化合物中仅磷酸镁化合物与瘙痒相关(rs=0.47 P<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维持性血液透析(Hemodi al ysi s,MHD)患者为乙型肝炎病毒(Hepat i t i sB Vi rus,HBV)感染的高危人群,改善其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应答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通过临床发现,相当多的MHD患者对常规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答差,血清转换率低下。本研究探讨了对MHD患者应用胸腺肽a1改善其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应答的效果。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的方法,将79例具备正常转氨酶水平、HBsAg(-)、Ant i-HBc(-)及Ant i-HBs(-)的MH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MHD患者39例,进行常规疗程(O月、1月、6月)肌内注射普通基因重组乙肝疫苗,10μg/针,每次注射剂量为2针20μg,共三次6针,总剂量为60μg;B组MHD患者40例,按A组方法行乙肝疫苗接种,随后行胸腺肽a1皮下注射,每次1.6mg,每周2次,连续用4周(共8针),第一针在疫苗注射后立即皮下注射。以乙肝表面抗体滴度≥10 ml U/ml为产生保护性血清转换。注射结束后3个月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分析两组之间保护性血清转换率及抗体滴度水平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有26例产生了保护性抗体,保护性血清转换率为66.67%,B组患者有37例产生了保护性抗体,保护性血清转换率为9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B组的抗体滴度明显高于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抗体滴度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肌酐水平、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MHD患者对常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低下,胸腺肽a1可明显改善MHD患者的免疫应答,增强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故可减少MHD患者感染乙肝的概率,改善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致敏肾移植受者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链相关基因A(MICA)抗体的表达对术后早期排斥反应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致敏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20%)29例,肾移植前采用蛋白A免疫吸附柱进行处理,检测吸附前后患者体内的抗MICA抗体表达情况.受者术后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糖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分析抗MICA抗体表达水平与排斥反应和移植肾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29例受者中,抗MICA抗体阳性者8例(27.6%,8/29),表达6种抗体者1例,表达3种抗体者1例,仅表达1种抗体者6例.抗MICA抗体阳性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37.5%(3/8),抗MICA抗体阴性组为38.1%(8/21),二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群体反应性抗体(PRA)≥40%者抗MICA抗体的表达率为43.8%(7/16),明显高于PRA<40%者的7.7%(1/13,P<0.05).抗MICA抗体阳性受者的血肌酐水平在术后1周时为(135.4±21.4)μmol/L,明显高于抗MICA抗体阴性者的(108.6±31.6)μmol/L(P<0.05);术后2周时,抗MICA抗体阳性者的血肌酐降至正常范围,与阴性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经蛋白A免疫吸附处理后,其抗MICA抗体持续降低.结论 抗MICA抗体在致敏患者中表达率升高,对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的恢复有影响;蛋白A免疫吸附可有效去除致敏患者体内的抗MICA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