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原发性输尿管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原发性输尿管肿瘤发病情况和诊断方法进行了讨论,并对本病手术方式进行了分析。方法 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全程肉眼血尿的16例患者,进行术前检查,并经术后病理报告移行细胞癌。结果 术前检查结果分别为:16例静脉尿路造影中,4例不显影,12例肾积水;膀胱镜检14例中,3例输尿管口肿瘤;逆行肾孟造影11例,5例插管受阻,6例输尿管狭窄;B超检查6例,均示肾积水,其中输尿管肿瘤6例,腹膜后肿块1例;CT检查3例,腹膜后肿块1例,2例肾积水;尿脱落细胞检查6例,2例查到肿瘤细胞。16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检16例均示移行细胞癌。结论 认为对早期单发病例可行姑息性手术,对浸润性的高级期肿瘤应作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术后必须随访膀胱镜、B超等。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输尿管癌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原发性输尿管癌18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和腰痛。术前明确诊断15例,误诊3例,18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报告17例为移行细胞癌,1例为移行细胞癌并小灶性鳞癌,18例均得到随访,原发性输尿管癌发病率远较泌尿系其它部位上皮肿瘤发病率低,这可能与尿液在输尿管停留时间较短有关,肿瘤绝大多数位于输尿管下段,其诊断较为困难,认为泌尿系造影,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输尿管癌的主要方法,尤其是逆行造影。手术以半泌尿系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肾盂癌的诊治水平。方法 依据临床表现及综合应用Bus、Ivp、逆行肾盂造影(RP)、CT、膀胱镜及输尿管镜等检查,诊断肾盂癌15例。其中混合癌4例:肾盂癌合并同侧输尿管癌1例,肾盂癌合并同侧输尿管癌及膀胱癌3例。结果 15例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移行细胞癌14例,鳞状上皮癌1例。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并定期行膀胱灌注化疗,定期复查膀胱镜。结论 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是肾盂癌的最常见症状,肾盂癌的诊断以尿路造影和CT检查为主,联合其他检查可提高确诊率,减少混合癌的漏诊和误诊率。肾、输尿管全段及膀胱袖口状切除为标准手术方式。术后定期膀胱灌注化疗有利预防膀胱内种植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原发性输尿管肿瘤发病情况和诊断方法进行了讨论 ,并对本病手术方式进行了分析。方法 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全程肉眼血尿的 16例患者 ,进行术前检查 ,并经术后病理报告为移行细胞癌。结果术前检查结果分别为 :16例静脉尿路造影中 ,4例不显影 ,12例肾积水 ;膀胱镜检 14例中 ,3例输尿管口肿瘤 ;逆行肾盂造影 11例 ,5例插管受阻 ,6例输尿管狭窄 ;B超检查 6例 ,均示肾积水 ,其中输尿管肿瘤 6例 ,腹膜后肿块 1例 ;CT检查 3例 ,腹膜后肿块 1例 ,2例肾积水 ;尿脱落细胞检查 6例 ,2例查到肿瘤细胞。 16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检 16例均示移行细胞癌。结论 认为对早期单发病例可行姑息性手术 ,对浸润性的高级期肿瘤应作输尿管全长切除术 ,术后必须随访膀胱镜、B超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导自1961~1980年收治的肾盂肿瘤27例,其中移行细胞乳头状癌23例,鳞状细胞乳头状癌2例,葡萄簇肉瘤和息肉各1例。手术方法有肾切除、肾大部输尿管切除、肾输尿管全切除、肾输尿管部分膀胱切除、肾输尿管全膀胱切除、肾盂切开、肾活检。随访结果,肾输尿管全切除优于其它手术。各型肿瘤以移行细胞乳头状癌预后较好。本文并着重讨论了肾盂肿瘤的预后与病理、手术方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付风林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5):2332-2333
目的:提高原发输尿管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4例原发输尿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静脉肾盂造影(IVP)、B超、CT、MRI对原发输尿管癌确诊率分别为12.5%、29.1%、52.9%、71%.24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19例为移行细胞癌,3例为腺癌,2例为鳞癌.其中G1 8例,G2 10例,G3 6例.Ⅰ期7例,Ⅱ期9例,Ⅲ期6例,Ⅳ期2例.1例术后3月因全身衰竭死亡,2例1年零3个月后因转移死亡,3例6个月~3年再发膀胱癌行TURP或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术,3例失访,余均随访.结论:各种检查方法在输尿管癌的诊断中有局限性,综合多种检查可提高原发输尿管癌确诊率,治疗以手术肾、输尿管袖口状膀胱切除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经后腹腔镜下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联合经尿道行膀胱袖状切除术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手术方法及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对8 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后腹腔镜联合经尿道电切,行肾输尿管全切加膀胱输尿管口袖状切除.结果 8 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165~280min,平均210min,术中出血100~1300mL,1 例输血,住院9~14d,平均11d,术后常规膀胱灌注吡柔吡星30mg,预防肿瘤复发,随访1~l5 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后腹腔镜手术联合经尿道电切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具有痛苦小、康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40岁以下患者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以判断其预后和肿瘤生物学特性。方法回顾性总结1997年7月至2004年7月收治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116例,其中11例患者<40岁(9.5%),105例≥40岁(90.5%),分析比较其肿瘤分化、分期等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11例<40岁患者中,4例为TaG1,4例为T1G1,2例为T1G2,1例为T2G2;随访4个月至7年,仅1例复发(9.1%)。而同期105例≥40岁患者中,15例为TaG1,11例为T1G1,38例为T1G2,12例为T2G1,29例分期分级为T2G2或更高;术后复发率为40%。结论<40岁膀胱移行细胞癌多为低分级和低分期,具有较低的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尿管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和减少手术前误诊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1~2004年收治的16例原发性输尿管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原发性输尿管恶性肿瘤术前均明确诊断,术后生存10年以上1例,5年以上2例,5例于术后1~3年死于肿瘤局部复发或转移。结论:影像学检查及器械检查为主要诊断手段,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部分切除术仍为主要术式,低期和低级肿瘤采用输尿管部分切除端端吻合、输尿管膀胱再植及输尿管镜电切、激光等综合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常规膀胱药物灌注可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膀胱癌术后再发上尿路肿瘤的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发生上尿路癌的临床资料,原膀胱癌单发5例,多发6例,分级G1~G29例,G2~ G32例;分期T1N0M0~ T2N0M010例,T3N0M01例.结果 行根治性患侧上尿路全切术10例,输尿管部分切除膀胱部分切除输尿管再植术1例.3例膀胱癌再发,其中1例行TURBt,2例因膀胱癌再发行膀胱全切及输尿管皮肤造瘘.11例随访6个月~10年,1例术后2年因肾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膀胱癌多源性可能为再发上尿路肿瘤的危险因素,再发与肿瘤分级、分期无关.B超、CT检查应作为诊断首选方法.根治性上尿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泌尿系统损伤的预防及治疗。方法系统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的20例妇产科手术引起泌尿系器官损伤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5~50岁,平均38岁。损伤发生原因:子宫切除术10例,剖宫产术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卵巢癌腹膜后清扫术5例。损伤器官及部位:输尿管下段9例,膀胱6例,输尿管下段合并膀胱5例。结果输尿管膀胱再植术9例,膀胱修补术6例,经损伤段切除输尿管端端吻合术5例。术后均痊愈。结论妇产科手术是泌尿系器官医源性损伤的主要原因,多导致阴道尿瘘和输尿管等损伤。早期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尿管息肉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原发性输尿管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原发性输尿管息肉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结果27例患者中7例开放手术行输尿管息肉切除,10例行内镜下息肉钬激光电灼,4例行输尿管下段切除+输尿管膀胱再植,4例行病变段输尿管切除+输尿管端端吻合,2例行患侧肾及输尿管切除。27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输尿管息肉,术后随访6~12个月,未发现息肉复发和恶变,1例出现输尿管狭窄。结论原发性输尿管息肉为输尿管的良性病变,极少发生恶变,手术是治疗输尿管息肉主要且有效的手段,术后并发症少,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泌尿系小细胞癌3例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泌尿系小细胞癌的诊治疗效。方法对3例泌尿系小细胞癌的病理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患者,男性1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71岁,位于膀胱2例,输尿管1例。分期T2N0M02例,T2N1M01例。2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化疗,1例行肾、输尿管及膀胱袖套样切除术+放疗+膀胱灌注。3例均获随访,1例术后9个月死于肺转移,2例无瘤生存至今,继续随访中。结论泌尿系小细胞癌恶性度高,预后差,手术联合放化疗可能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刘国林  查金智  吴博 《安徽医药》2016,20(10):1937-1939
目的 总结回肠代输尿管术治疗孤立肾并输尿管癌的经验,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方法 分析1例功能性孤立肾合并输尿管癌患者接受回肠代输尿管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术中切除全段右侧输尿管及袖状切除输尿管入口处膀胱壁后切取25 cm 回肠替代右侧输尿管。 术后夹闭肾造瘘管后早期出现轻度肾功能不全,2周后恢复正常。术后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积极予以口服碳酸氢钠后得以纠正。术后1个月行右侧上尿路顺行造影示回肠输尿管通畅,各吻合口无狭窄,肾盂轻度扩张。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排尿正常,肾功能正常,一般情况良好。未见肿瘤复发征象。结论 对于孤立肾合并输尿管癌患者回肠代输尿管术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法,能够去除肿瘤、恢复尿路的连续性、避免永久性肾造瘘、 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输尿管肿瘤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尿管肿瘤早期诊断的途径,以提高早期诊治率。方法回顾分析28例输尿管肿瘤临床资料,比较超声检查、静脉尿路造影(IVU)、逆行尿路造影检查(RU)、螺旋CT、MRI、微创腔镜检查、尿液脱落细胞检查等诊断意义。结果阳性率较高的术前检查有RU、螺旋CT、MRI、腔镜检查。28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以肾、输尿管全长加膀胱袖状或膀胱部分切除为主,共19例。术后病理报告移行细胞癌27例,腺癌1例,其中TI-2肿瘤8例。获得随访25例。1990年至1999年14例存活1、2、3、4、5、6年者分别为1、5、3、2、2、1例。2000年至2007年14例,失访4例,术后存活1、3年者各2例,6例未满5年者仍在随访中。结论早期联合超声、IVU、RU、螺旋CT三维重建、MR]等检查分析是提高早期诊断率的有效途径。一经诊断,尽快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urner-Warwick切口治疗小儿输尿管下段结石合并膀胱结石开放手术的方法。方法:本院在2006~2010年收治的4例输尿管下段结石合并膀胱结石患儿,年龄4~8岁,平均5.8岁,其中3例男孩,1例女孩,输尿管下段结石合并膀胱结石2例,双侧输尿管下段结石1例,一侧输尿管下段结石1例,均采用Turner-Warwick切口,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术联合膀胱切开取石术,均行膀胱造瘘术,不放置双"J"管,均于输尿管内放置硬膜外导管经膀胱造瘘管引出体外。结果:4例均成功取出结石,7~9d拔除膀胱造瘘管和硬膜外导管,无尿外渗及切口感染,随访无复发。结论:对8岁以下小儿不适合行输尿管镜碎石及ESWL的输尿管下段结石合并膀胱结石的患者,本术式是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吴育栋  李刚  王江  王勇  牛远杰 《天津医药》2016,44(6):748-751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小肾癌不良预后的高危因素, 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4 年 1 月— 2015 年 7 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 18 例特殊小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术前均行 B 超、 CT 平扫及增强检查, 并进行手术治疗。分析肿瘤直径、 病理类型、 病理分期、 Fuhrman 分级等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术前 CT 检查示 18 例患者肿瘤直径 2.0~4.0 cm, 平均 (3.1±0.6) cm。术前诊断 T1aN0M0 分期患者 5 例、 T1aN0M1 患者 4 例(肺转移 3 例、 脑转移 1 例)、 T1aN1M0 患者 3 例(CT 检查均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T3aN0M0 患者 6 例 (均有肾静脉侵犯或肾静脉瘤栓)。术后病理示 FuhrmanⅡ级 12 例、 Ⅲ级 5 例、 Ⅳ级 1 例; 透明细胞癌 15 例、乳头状癌 1 例、 混合细胞型 1 例(肾恶性横纹肌样瘤伴肉瘤样变)、 肾肉瘤样癌 1 例(Fuhrman Ⅳ级)。4 例(T3a, FuhrmanⅡ级)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 其余行后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随访 6~48 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 22.5 个月, 死亡 4 例 (2 例初诊肿瘤直径分别为 3.8 cm 及 4.0 cm、 1 例肾肉瘤样癌、 1 例脑转移), 失访 1 例, 其余患者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小肾癌伴肿瘤直径≥ 3.0 cm、 Fuhrman Ⅲ/Ⅳ级、 肉瘤样癌、 转移等高危因素者为高危小肾癌。高危小肾癌具有异质性, 可表现为侵袭性生长、 早期侵犯肾周组织甚至转移。应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术后病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李喆  张鹏  钟伟  祝志臻 《中国医药》2011,6(11):1387-1388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输尿管先天性畸形的最优治疗手段.方法 回顾性分析119例输尿管先天性畸形的治疗,其中开放手术85例(其中11例为双侧病变,其他为单侧病变,共计96例次),输尿管成形术58例,端端吻合术3例,输尿管膀胱再植术25例,输尿管囊肿扩张切除1例,巨输尿管裁剪术9例;内镜下手术15例,其中输尿管扩张6例,输尿管囊性扩张裁剪4例、电切5例.结果 119例患者中111例(93.3%)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11年,其中开放手术97例次,成功92例,失败5例.输尿管成形、输尿管膀胱再植术一次性成功率分别为94.3% (55/58)和93.3%( 24/25);输尿管端端吻合、囊性扩张裁剪及电切后均获满意效果;巨输尿管裁剪术后有94.1% (8/9)效果满意.结论 开放手术目前仍是输尿管先天性畸形的主要治疗手段.腔内镜下治疗具有简单、痛苦小等优点,更适用于输尿管出口囊肿治疗,而对于输尿管狭窄治疗的远期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诊断和治疗问题进行讨论。结果本组21例患者随访4—72个月。其中9例5年内死亡,3例5年内发生膀胱移行细胞癌及远处转移,9例存活至今。结论静脉和逆行尿路造影,CT、磁共振成像、内窥镜检查对诊断很有价值。早期明确诊断并及时手术治疗是关键。卡介苗、丝裂霉素或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对预防输尿管癌术后发生膀胱癌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分析经腹膜外途径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手术经验及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4月至2011年11月12例经腹膜外途径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64~72岁,平均年龄66.7岁;Gleasnon评分为6~7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0.7~24.5ng/mL;肿瘤临床分期:T1a~1b2例(17%),T1c4例(33%),T2a~2b4例(33%),T2c2例(17%)。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或前列腺电切术后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结果 12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60~340min,术中出血:500~1000mL。术后病理均诊断为前列腺癌,切缘阳性1例,其余均为阴性。患者4~6d拔除引流管,14d拔除导尿管。术后1例出现尿漏,9天后消失。3例出现尿失禁,经提肛训练及辅助治疗后恢复。8例患者3个月后阴茎能正常勃起,性生活满意者3例。术后随访3~18月,PSA:0.01~0.08ng/mL。结论经腹膜外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