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和胃良性病变中端粒酶的活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6例胃癌组织,20例胃溃疡组织,10例胃炎组织和20例正常人胃黏膜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结果:胃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80.6%(29/36),胃良性病变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10%(其中2例胃溃疡和1例胃炎组织标本检测到端粒酶活性),正常人胃黏膜组织未检测到端粒酶阳性.胃癌组织与胃良性病变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端粒酶活性是判断胃良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胃良性病变患者端粒酶检测阳性者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以探讨胃癌的辅助诊断指标。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癌标本60例,并将胃腺瘤性息肉12例、慢性胃炎20例作对照研究,用TRAP-PCR银染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60例胃癌标本的端粒酶阳性率为85.0%(51/60),12例胃腺瘤性息肉端粒酶阳性率为16.6%(2/12),20例慢性胃炎端粒酶阳性率为5%(1/20)。胃癌组与胃腺瘤性息肉相比、胃癌组与慢性胃炎相比,端粒酶阳性率均有高显著性差异,胃腺瘤性息肉与慢性胃炎相比端粒酶阳性率亦有显著性差异,而不同组织学分型的胃癌的端粒酶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大多数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显著升高,而绝大多数胃良性病变无端粒酶活性升高,故端粒酶可作为胃癌辅助诊断的一种肿瘤标记。  相似文献   

3.
端粒酶活性与胃癌关系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端粒酶与胃癌的发生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的PCR技术(PCR TRAP)检测了 6 4例胃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χ2 =81 78,P <0 0 1)。低分化及未分化胃癌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显著高于高度分化及中度分化胃癌 (χ2 =7 96 ,P <0 0 1)。结论 端粒酶活性增高可能是导致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胃癌诊断和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4.
端粒酶活性在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组织细胞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坚  屠政良  孙鹂  倪一鸣  李任远 《浙江医学》2003,25(10):583-584,587
目的 对比研究端粒酶活性在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癌旁组织、血液及痰液中的表达 ,以了解其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聚合酶联反应 -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PCR -TRAP)检测30例肺癌手术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血液及痰液中的端粒酶活性 ,并以25例肺部良性疾病手术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肺癌患者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83.3% (25/30) ,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阴性 ,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33.3 % (10/30) ,痰液标本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56.7% (17/30)。对照组正常肺组织标本和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均阴性 ,痰液标本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24.0% (6/25) ;两组病变组织、血液和痰液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均P<0.05)。 结论 (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肺癌组织、血液及痰液中均有端粒酶活性表达 ,其活性表达强度依次为肺癌组织、痰液、血液。 (2)痰液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肺部良恶性疾病的鉴别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肿瘤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甲状腺肿瘤组织以及同组织细针穿刺标本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结合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TRAP -PCR -ELISA)半定量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 12例甲状腺癌、12例甲状腺腺瘤、8例甲状腺增生性结节、12例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及其细针穿刺标本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 甲状腺癌组织及其细针穿刺标本中端粒酶活性水平和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腺瘤、增生性结节和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细针穿刺标本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和阳性率 (P <0 .0 1)。结论 端粒酶活性在甲状腺癌中高度表达提示其可能是一个特异性较强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标记物 ,甲状腺细针穿刺标本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助于手术前鉴别诊断甲状腺瘤的良恶性 ,对临床诊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9例膀胱癌组织、25例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89.7%(35/39)。癌旁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20%(5/25),正常组织中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结论: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预测膀胱癌复发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胆囊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TRAP-PAGE-银染法检测22例胆囊癌及28例慢性胆囊炎新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 28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无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22例胆囊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者18例,阳性率为81.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5)。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胆囊癌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 检测端粒酶活性对胆囊癌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TRAP -PCR -ELISA方法检测3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相应的 32例癌旁组织 ,9例肺良性病变组织和 9例正常肺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 :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 75 % (2 7/ 36 ) ,癌旁组织为 6 .2 5 % (2 / 32 ) ,肺良性病变组织为 11.1% (1/ 9) ,正常肺组织为 0 % (0 / 9)。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肺癌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原发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 :端粒酶在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作为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房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的表达 ,端粒酶与肿瘤病理行为学的关系以及与其他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关系。方法 :应用端粒重复扩增方法对 6 0例乳房良恶性肿瘤组织、配对癌旁组织及非癌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 ,并同时进行 P1 6缺失分析及 C-erbβ-2蛋白表达的检测 ,结合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乳腺癌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达 80 %。在乳癌中 P1 6基因缺失、C-erbβ-2蛋白阳性表达同时 ,端粒酶活性检测分别达 92 .3 %和 91.3 %。结论 :说明端粒酶活性和肿瘤的关系密切 ,可作为乳腺癌诊断与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肾细胞癌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改良TRAP法对 32例肾细胞癌组织及正常肾组织和可疑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 ,同时了解其与临床生物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32例肾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强阳性 17例 ,阳性 12例 ,阴性 3例 ,阳性率 91% ;32例正常肾组织中端粒酶弱阳性者仅 2例 ,阳性率 6 % ;可疑癌旁组织阳性者 6例 ,阳性率 19%。三组端粒酶活性比较 ,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肾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出率高 ,特异性强 ,无假阳性和假阴性。提示端粒酶活检测可作为判断肾肿瘤恶性程度的标记物 ,并可能成为判断肾肿瘤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1.
端粒酶逆转录酶在原发性结肠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索胃癌组织中端粒酶可能的激活途径。方法 利用BoehringerMannhei公司TelomerasePCR ELISAKit测量端粒酶活性 ;利用RT PCRELISA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mRNA表达水平。共检测了 84例胃癌及其相关性的组织标本。统计分析利用STATISTICA/W 5 0软件进行。结果 周期蛋白D1异常高表达在胃良性疾病、胃癌前期病变和胃癌组织中均可检出。而端粒酶活性仅在胃癌前期病变和胃癌组织中检出。胃癌前期病变和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周期蛋白D1表达程度明显正相关 (r =0 .713,P <0 .0 5 ,n =5 0 )。结论 至少在胃癌组织中周期蛋白D1异常高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皮肤肿瘤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扩增TRAP及PCR方法,检测28例皮肤肿瘤(包括良性、癌前病变及恶性肿瘤)及15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 15例正常皮肤中端粒酶表达仅为13.3%。28例皮肤肿瘤中有端粒酶表达的为82.1%,其中恶性肿瘤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良性、癌前病变者。结论 端粒酶可能是皮肤肿瘤癌变中的一个早期事件,与皮肤癌变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一定关系,可以反映组织的增生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腹腔灌洗液中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学检测游离癌细胞及预测腹膜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端粒重复扩增(TRAP)-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ASA)法检测52例胃癌和12例胃溃疡患者腹腔灌洗液中的端粒酶活性,同时对52例胃癌患者行腹腔灌洗液脱落细胞学(peritoneallavage cytology,PLC)检测.结果12例胃溃疡患者腹腔灌洗液中端粒酶活性均为阴性.胃癌患者腹腔灌洗液中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随侵袭深度、病期进展而增加(P<0.05).TRAP-ELISA方法的阳性率比脱落细胞学检测显著增高(48.1%比25.0%,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适用于胃癌腹腔脱落癌细胞的诊断或腹膜转移的预测.但对微量癌细胞检出的灵敏度,以端粒酶活性检测为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良恶性胃病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方法 TRAP法测定端粒酶活性。结果 胃癌组端粒酶阳性率为80 8%(2 1/2 6 )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端粒酶阳性率为 44 4 %(8/18) ,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无端粒酶表达 (0 /13) ,三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胃癌端粒酶活性高度表达 ,癌前病变组已有表达端粒酶活性 ,而正常组织不表达端粒酶活性 ,提示端粒酶可作为胃肠道肿瘤诊断的有力生物标志 ,对端粒酶活性阳性癌前病变进行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胃癌。  相似文献   

16.
人脑胶质瘤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PCR-ELISA)检测了32例人脑胶质瘤组织、5例正常脑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结果:32例人脑胶质瘤中有26例端粒酶表达为阳性(81.3%),而正常脑组织中无端粒酶活性的阳性表达(P<0.005),不同恶性程度胶质瘤中端粒酶活性表达有 差异(P<0.01)。结论:端粒酶活性可以作为脑胶质瘤的恶性标记之一,测定胶质瘤端粒酶活性对其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端粒酶活性在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及正常组织的表达 ,以探讨端粒酶活性对恶性肿瘤检测的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分析法 (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assay ,TRAP)检测 87例恶性肿瘤和 4 7例对照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结果 :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 85 .0 6 % (74 / 87) ,明显高于对照组织 ,(P<0 .0 1) ;端粒酶活性与组织类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与对照组织相比 ,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明显升高 ,端粒酶活性可能作为恶性肿瘤检测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脑瘤组织、瘤周组织和脑脊液中的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颅内肿瘤组织、瘤周脑组织和脑脊液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情况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 4 6例颅内肿瘤病人 (恶性 2 3例 ,良性 2 3例 ) ,术中取肿瘤组织和瘤周组织 ,术前 1~ 3d和术后 3~ 5d腰穿取脑脊液 (CSF) ,应用PCR -TRAP法检测其端粒酶活性 ,以 χ2 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恶性肿瘤组瘤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为 95 .6 % (2 1/ 2 3) ,瘤周组织为 2 1.7% (5 / 2 3) ,术前CSF为 6 2 .5 % (10 / 16 ) ,术后CSF为 4 0 %(2 / 5 ) ;良性肿瘤组瘤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为 6 5 % (15 / 2 3) ,瘤周组织为 2 1.7% (5 / 2 3) ,术前CSF为37.5 % (6 / 16 ) ,术后CSF为 0 (0 / 5 ) ;肿瘤全切后脑脊液端粒酶活性阳转阴率 87.5 % (7/ 8) ;恶性肿瘤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 (χ2 =4 .6 ,P <0 .0 5 )。结论 :颅内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均有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其表达率后者明显高于前者 ;术前脑脊液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用于脑肿瘤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瘤周组织和术前脑脊液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尤其是术前术后CSF中端粒酶活性阳转阴有望成为评估肿瘤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大肠癌及其转移淋巴结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肠癌、癌旁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端粒酶的活性表达 ,探讨其与大肠癌的生物学特性及预后诸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 ELISA法定量检测 34例大肠癌组织、2 0例癌旁组织及 1 6例转移淋巴结中端粒酶的活性 (TA)。结果  34例大肠癌组织中 ,端粒酶阳性表达 31例 ,阳性率 91 2 %。 2 0例癌旁正常粘膜组织中 ,仅 2例为阳性 (1 0 % )。 1 6例转移淋巴结中 ,1 3例检出端粒酶活性表达 ,阳性率为 81 3 %。淋巴结转移“ +”的大肠癌组织与淋巴结转移“ -”的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A值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大肠癌组织与癌转移淋巴结中端粒酶活性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P <0 .0 1 )。端粒酶的活性表达与大肠癌的部位、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分期及侵袭范围等临床病理因素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端粒酶的活性水平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是一种特异性很强的恶性肿瘤标志物 ,有可能成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0.
周峻  金岩  何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8):102-103,106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方法检测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标本中的病变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 ,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73.3% (2 2 / 30 ) ,而 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无 1例表现出端粒酶阳性。T1~T2 期 2 1例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6 1.9% (13/ 2 1) ;T3 ~T4期 9例均为端粒酶阳性表达 (10 0 % )。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样本中Ⅰ级17例 ,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5 8.8% (10 / 17) ;Ⅱ级 8例 ,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87.5 % (7/ 8) ;Ⅲ级 5例 ,均表达出端粒酶阳性 (10 0 %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P <0 .0 5 ) ,且端粒酶活性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恶性肿瘤的整个病程有关 ,与其恶性程度、浸润能力有相关性 ,可作为判断预后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