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准确的预测钩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预防工作者有效地控制钩体病发生与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过去我省对本病的流行作过许多的因素分析和单因素预测,结果不很理想。本文利用湖南省各地区1985~1995年1...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野鼠、耕牛和猪的钩端螺旋体带菌情况,探讨减少钩端螺旋体病发病影响因素。方法:对野鼠鼠肾、耕牛牛尿和生猪猪肾进行钩端螺旋体菌株的分离培养。结果:在野鼠鼠肾和水牛牛尿中分离出钩端螺旋体菌株。结论:野鼠仍是我省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水牛为七日热群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源。初步发现近年我省钩端螺旋体病发病减少可能是由于野鼠种群变化带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钩端螺旋体病的实验室诊断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文英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0):4053-4055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问号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它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我国本病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4.
在菲律宾,钩端螺旋体病广泛分布在许多动物中,诸如鼠、狗、猪、马和水牛等。本文则首次报道自当地森林捕获的猴子体内获得了患有钩端螺旋体病的血清学依据。从职业性的钩端螺旋体病已经在菲律宾屠宰工人、农民、渔民、清洁工人和杂务人员中发生的事实,说明无论农村和城市人民均可直接或间接受到来自森林的钩端螺旋体病动物宿主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1990~2001年广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与控制本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90—2001年广西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报告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广西钩端螺旋体病主要在农村流行,以青壮年多发,男性高于女性,7~9月是本病流行季节,稻田型是主要流行形式。结论 做好高危人群的预防工作和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1960~1983年顿河罗斯托夫和诺沃契尔卡斯等医疗机构治疗的钩端螺旋体病进行了研究,以确定目前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因结构和流行病学特点。本病的诊断,以地区防疫站、罗斯托夫流行病学研究所和北高加索兽医研究所等进行的血清学钩端螺旋体微量凝集反应滴度升高确定。病原体的血清型:34.3%为黄疸出血型,26.1%为七日热  相似文献   

7.
钩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类季节性人畜共患病。该病型别较多,临床症状复杂,危害较大。自从1886年Weil医生首次报导本病以来.各国学在钩体病原学、病理学、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疫苗的研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迅速,特别是八十年代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许多新方法用于钩体病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  相似文献   

8.
苄青霉素原是最早发现的用于钩端螺旋体病治疗的有效药物,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疗效不理想的报道.此外,四环素族抗菌素也没有显示出比苄青霉素更好的疗效.氨苄及羧苄青霉素是对许多固紫反应阴性微生物有效的抗菌素,对钩端螺旋体有很强的抑杀作用.据匈牙利研究工作者的最初研究报道,上述两种抗菌素对32个血清型钩端螺旋体的最小抑杀浓度分别为O.007~O.03微克/毫升及0.0017~O.007微克/毫升.鉴此,作者在1969~1974年间,对28例钩端螺旋体病患者,进行了上述两种药  相似文献   

9.
邓秋云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463-4464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世界五大洲均有本病发生,我国亦是受钩体病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大多发生在秋收水稻和暴雨或洪水泛滥之后。自1955年,我国将钩体病列入法定传染病报告以来,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概况和防制对策龚震宇傅桂明赵芝雅我省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疫区分布广泛。为进一步掌握全省钩体病的流行特征和规律,我们分析了全省疫情状况,探讨了防制对策,以进一步控制本病的流行。1资料来源全省各县市调查上报资料、疫情报告、监测...  相似文献   

11.
李忠 《山东卫生》2005,(3):59-61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急性人兽传染病。鼠类和猪为主要的传染源。本病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较严重我国31个省(包括台湾)、市、自治区均发现本病。尤以西南和南方各省多见,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钩端螺旋体病后发脑动脉炎148例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东省钩端螺旋体病后发脑动脉炎148例调查分析山东省卫生防疫站(济南250014)王丽娟,林孔翊,陈志林,冯开军钧端螺旋体(钩体)病后发脑动脉炎是钩体感染后发生的神经系统后发症.80年代以来,山东省每年都有此类患者发生。为探讨本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了掌握宾阳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和规律,探讨防制措施。方法 对1993-2003年宾阳县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病在宾阳县分布广泛,菌群复杂,病死率高,病例主要分布在10.45岁,农民和学生为主要发病人群。结论 通过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加强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的建设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疫情,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近五年来广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与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医学统计学技术对2007-2011年广西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报告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结果 2007-2011年广西钩端螺旋体病共报告病例259例,死亡9例,病死率为3.47%,年均发病率为0.11/10万。6-9月是本病流行季节,发病人数占全部病例的69.11%,8月是发病高峰。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其发病人数占全部病例的83.01%。病例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2.28:1。流行的主要菌群是黄疸出血群,主要流行形式是稻田型。结论采取包括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及接种菌苗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以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和流产为主要症状的人畜共患病,对畜牧业的危害很大。 [病原] 钩端螺旋体根据生物学特点不同,可分为双曲钩端螺旋体和问号状钩端螺旋体两大群,前者为非致病性或腐生性钩端螺旋体,后者为致病性钩端螺旋体。  相似文献   

16.
自1958年8月在黄陵庙发现首例钩端螺旋体病人以来,三峡库区一直是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的自然疫源地.建坝前许多学者对库区钩体病的感染、发病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随着三峡工程开始蓄水投入使用,生态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鼠类种群密度重新分布,对钩体病的流行规律造成了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78~1992年广东省钩端螺旋体病地理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何剑峰,冯邦强,杜志明,陈成申,张万里为了解不同时期我省钩端螺旋体病(下称钩体病)疫区范围、流行强度、形式及地理分布特征,掌握疫情发展的可能趋势,现将1978年以来钩体病的有关资料收集整理,并...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1991~1994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郭万申,李林村,张彦平,余福勋,韩唤霞,曾贵金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钧体病)是由钧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河南省自1957年证实有本病存在,于60年至70年代先后发生8次大的流行。1976年...  相似文献   

19.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世界各地都有本病流行。本文扼要介绍了数年来国外钩体的研究动态。一、钩端螺旋体的分类多年来钩体被分为两大群,即寄生性钩体(致病性钩体)与腐生性钩体(非致病性钩体、水生钩体或双曲钩体)。1965年钩体分类委员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钩体分为两个种,一为“存疑”钩体(L.interrogan),代表寄生性钩体,另一为双曲钩体(L.bif-  相似文献   

20.
乌拉特前旗牧区人群钩端螺旋体抗体调查特孟,金焱,刘清淮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病。内蒙古呼盟曾从犊牛中分离出一株钩端螺旋体。1965年又在哲盟从患者、野鼠、井水、河水及冰下河水中分离到钩端螺旋体;1975年包头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