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管自咽至胃,杨玄操称之为“胃之系”(《难经集注》),赵献可《医贯》指出“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柔空”反应了食管的解剖生理特点。诸凡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等因素,均可引起胃病,同样地也易导致食管疾患,包括器质性疾病或食管功能障碍。个人在  相似文献   

2.
周勤 《西部中医药》2002,15(1):41-41
梅核气属祖国医学“郁证”范畴,隶属六郁之痰郁。其临床表现以咽中不适,如有异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闷喘急为特点。在治疗上多数医家首推《金匮要略》之半夏厚朴汤。但笔者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其病程较长,并伴有胃部疾患者,收效往往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咽喉为胃系之口,与食道、胃相通,经络相联,共同完成水谷之摄入及营养全身的作用。《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曰:“地气通于嗌”。嗌即咽和食道。《医贯》“咽系柔腔,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说明胃为根本,咽为苗窍,本有病而上见于苗窍。纵观半夏厚朴汤在其组成中,以…  相似文献   

3.
三焦谷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雄志  陈丹 《陕西中医》2002,23(1):92-92
三焦学说古今颇多争议。《难经·三十一难》曰 :“三焦者 ,水谷之道路”:笔者求之《内经》、《难经》,提出三焦谷学道说 ,探讨如下。《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上焦出于胃上口 ,并咽以上 ,贯膈而布胸中”,《难经·三十一难》亦曰 :“上焦者 ,在心下 ,当胃上口 ,主内而不出”,故口、咽、食管皆属上焦 ,主受纳饮食 ,如雾露之降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上焦如雾”是也。《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中焦亦并胃中 ,出上焦之后所受气者 ,泌糟粕 ,蒸津液 ,化其精微 ,上注于肺脉 ,乃代而为血。《难经·三十一难》曰 :“中焦者 ,在胃中脘 ,不上…  相似文献   

4.
《四川中医》1984年2期发表的《脾阴探讨》一文(以下简称《脾文》),以“脾阴为营”,把“脾阴”与“营”视为一物,混为一谈,似乎欠妥。管见如下: 一、脾阴是营化生二者并非一物“脾阴”究系何物?比较公认的提法如《中医名词术语选释》:“指脾本脏的阴精”,《中医大辞典》:“指存在于脾脏的阴液(包括血液、津液等)”。关于“营”《素问·痹论》云:“营者,水谷之精气也。”《中医名词术语选释》认为是“指饮食所化生的精微物质”。众所周知,人体生命物质如气血津液的化生,皆以“营”为主要物质来源。“营”可化生脾本脏所藏之阴液即脾阴,而脾阴不能化  相似文献   

5.
食管位于咽与胃之间,质软而薄,凡血瘀、气郁、痰浊等病理因素累积食管,胃腑通降失常,肝胆失疏,逐渐形成噎膈之证。结合其"质软"的生理特点,临床应以"柔"字立法,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创新性地提出"四柔法"(柔咽化痰、柔管消滞、柔肝解郁、柔中降气)进行治疗,其在辨治反流性食管炎的独到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值得吾辈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脾阴,相当于现代医学脾胃消化功能,包括胰。广义:指濡润肌体的一切脾液;狭义:指脾藏营,营与血同行脉中,包括脾气。《难经》曰:“脾之大络,其系自隔正中,微著左肋。”《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生气通天论》“脾气不濡”笔者以此论述了脾的生理功能及脾阴虚的病机。1 脾阴的生理功能运化濡养:历代儿科医家均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其“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钱乙)。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营养物质,气血的来源在于脾,故脾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常易被饮食所伤,故有“脾常不…  相似文献   

7.
李建华 《中医杂志》2003,44(1):74-74
咽异感症是患者自觉咽部不适,有灼热感、疼痛感、粘腻感、异物感,甚至感到咽喉部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但进食无梗阻感的一组症状。检查可发现咽喉粘膜充血水肿、淋巴滤泡增生、扁桃体肿大等。中医学在《内经》中就有“咽喉为肺之关、胃之门”,“咽者,胃脘、水谷之道路”等认识。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胃食管反流病是咽异感症最常见的病因,食管、胃、十二指肠、胆和直肠病变也可引起咽异感症。笔者在临床上发现许多因胃痛就诊的患者大多合并有咽异感症,治疗胃痛病的同时从咽异感症入手加减用药,可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宣清降浊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远国 《四川中医》2005,23(4):25-26
分析了咽、食管、贲门为清浊交会处,肺气不宣则清阳不升,胃气不降则浊阴不降,清浊相干则乱于水谷之道(咽、食管、贲门)。指出胃食管反流病属于中医乱气病范畴,清浊相干为其主要发病机理,宣清降浊、开上畅下为其基本治疗原则。临床分为二型:湿热郁遏,升降失司者治以宣清降浊汤;中虚失运,阳痹阴滞者治以开宣通痹汤。  相似文献   

9.
阳痿之治,前贤或主张以补肾壮阳为主,或提倡以清热利湿是务,鲜有论及养胃者。笔者根据“治痿者,独取阳明”(《素问·痿论篇》)的理论,认为养胃亦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治痿独取阳明,以往认为只为足痿而设,实乃诸痿治疗通则,阳痿之治亦不例外。盖“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素问·厥论篇》)《临证指南》云:“阳明虚则宗筋纵,盖胃为水谷之海,纳食不旺,精气必虚。况男子外肾,其名为势,者谷气不充,欲求其势之雄壮坚举者,不亦难乎?”阳痿既源乎胃虚,其治必当养胃,使胃虚得复,精气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病因复杂,其主要发病机制是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反流物对食管黏膜造成伤害。传统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多从“脾胃”入手,治疗上大多以益气健脾、和胃降逆为法。天水市中医院杨建新主任医师深入研究《金匮要略》,对胸痹理论有独到的见解。他凭借多年临床经验,巧妙运用“胸痹”理论以理气化痰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他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肺脾阳亏虚,标实则为痰湿内生、乘虚上犯。所选处方由枳实薤白桂枝汤与理中汤加减而成。此方运用于临床,能快速、高效地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症状。文章总结了杨建新主任的临床经验,为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单兆伟教授提出"脾胃虚弱,情志失调,湿热内蕴,日久化瘀,本虚标实"的病机观点,诊疗中重视舌诊,结合内镜辅助辨证,同时提出"通降、柔空、濡润、抑酸"的治疗理念。附验案3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2.
梅核气之特点,正如《医略存真》所言:“如会厌梗硬,咽中似有物塞,言语咽唾妨碍,饮食则如常”。此疾之预后虽无不良,但患者常因久治不愈而苦不堪言。周夕林教授诊治此病效果甚佳、经验独到,现介绍如下。1 辨证论治 11 脾胃虚寒、湿浊阻咽:多因中阳亏虚、胃蓄寒湿,致胃失和降、湿浊之气上逆、阻凝于咽而成。故此类患者多有慢性胃疾,常脘嘈泛酸。周老多治以健脾温胃、降气化浊,少佐利咽。  相似文献   

13.
胃腑与五脏相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所以五脏六腑中皆有脾胃之气。凡脏腑、声色、舌脉、形体无不皆有胃气。正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所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的病变多影响五脏,而五脏病变又多与胃腑相关.正如李东垣所云:“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临床中因胃气虚弱,营血亏乏而发生心病者屡见不鲜;土壅木郁而致肝病者亦比比皆是;胃弱,土不生金,肺失所养,常可致肺病;胃虚,土不制水,则水泛又多致肾病。等等。故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着重提出了“胃虚…  相似文献   

14.
李慧 《江苏中医药》2005,26(11):60-61
“受如持虚”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即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内经选读》(供中医药类专业用)对“受如持虚”的解释为:招致疾病就像拿着空虚的器皿受纳东西一样容易。其中“受”为“遭受”之意,“虚”指空的器皿。笔者认为“受如持虚”应与“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作为一条完整的句子来分析和理解,当译为:受纳水谷后胃像拿着空的器皿一样不实反虚。句中的“受”是指胃的“受纳”,为“接受”之意,“虚”是指胃的反常状态。“受如…  相似文献   

15.
食海泛舟     
粳 米 有哪 些 保 健作 用 芽 粳 者 硬 也。 本 品 性 刚 少 黏 ,故 名 。六 七 月 收 割 为 早 粳 , 八 九 月 收 割 为 迟粳 ,十 月 收 割 为 晚 粳 。 含 有 淀 粉 、蛋 白质 、维 生 素 等 营 养 物 质 。 煮 成的 粥 饭 是我 国 及 东南 亚 等 地 人 民 的 主 食 ,为 机 体热量 的 主 要来 源 。 中 医 认 为 粳 米 主 养 脾 胃 , 补 中 益气。张耒 的 《粥 记 》中 说:“每 日 起食 粥 一大 碗 ,空 腹 胃 虚 ,谷 气 便 作 ,所 补 不 细 ,又 极 柔 腻 ,与 肠 胃 相 得 ,最 为 饮 食 之 妙诀。 ” 王 好 古 的 《汤 液 本…  相似文献   

16.
宋国平 《河南中医》2007,27(8):75-76
甘温除热,指用味甘性温的方药治疗因虚发热的一种治法。金元医家李东垣所创的以益气升阳治法为代表方剂的补中益气汤,开创了后世治疗内伤发热的先河。甘温除热理论渊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理论。李东垣根据先贤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和经验,在《睥胃论》中对饮食、劳倦等伤气而致的发热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本来“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甘温何以除热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其机理与治法。1血虚发热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说:“脾胃气虚不能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营血大亏,……故加辛甘、微温之剂以…  相似文献   

17.
脾胃虚寒型胃痛证治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表现看 ,虽病在胃 ,但病机却以脾虚为主。因饮食不节 ,过食寒凉辛辣或过度思虑劳倦 ,使胃气受损 ,受纳腐熟水谷功能障碍。久之精微之气不能上输于脾 ,影响脾生化气血之权 ,脾气受损。李东垣指出 :“若胃气本弱 ,饮食自倍 ,则脾胃之气既伤 ,……” ,说明脾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胃气不足 ,可导致脾虚。脾伤则阳气虚 ,阳气虚则生内寒。面色萎黄少华 ,四肢欠温 ,怠倦懒言均系脾阳虚的临床见证。《内经》还指出 :“实则阳明 ,虚则太阴” ,说明临床中胃以实热证为多 ,脾以虚寒证多见。本证的临床表现特点是 :多在早春冬令、…  相似文献   

18.
业师龚去非主任医师,系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从医刀余载,学验俱丰,尤长于脾胃病的治疗。他认为脾胃以通为顺,贵在升降格司,纳化有常,治在调和为其要。《内经》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龚老认为,脾胃病多由脏腑生理功能虚衰,傅志所伤,疾病影响,劳倦太过,饮食不慎等引起。因而脾胃病患者,本虚标实者居多,虚在脾为本,实在胃为标,与仲景“虚则太阴,实则阳明”之论相符。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肝主流泄,协助脾胃纳化。脾胃与肝,三者一气相通,则升降有度,细…  相似文献   

19.
食管癌是发生于食管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中医称为“噎膈”,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梗噎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形成以内虚为本,脾胃气虚、七情所伤而引起人体内部环境失调所致,与脾、胃、肝、肾关系比较密切。“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脏腑功能正常人体才能健康。故笔者认为肿瘤的治疗原则首要在于尽可能恢复患者的脏腑功能,尤其是晚期肿瘤病人。食管癌晚期最常见的症状在于饮食不下,隔咽不通。证属阳气亏虚,痰瘀互结,治疗当以通畅食道,使饮食得下,气血津液才能有化生之源。故治疗选择温阳益气、活血化痰为法。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年来,中医期刊论述脾阴虚者逐渐增多,论述脾阴虚生湿泄泻者,却少有报道。笔者对此治疗略有心得,浅述于下。1 对病机的认识 脾虚,一般多责之脾阳(气)虚;脾失健运,一般也多责之脾阳(气)虚。据临床观察,并不尽然。脾的生理功能,由脾阴与脾阳(气)协同完成,缺一不可。脾阴,包括营血、津液之类;脾阳(气),包括卫气、中气之类。脾主运化,多指脾阳(气)的作用而言,但必有脾阴的参与,二者相辅相成。如《养生四要》中说:“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