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索坐骨神经损伤后睫状节神经营养因子CNTF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抗CNTF抗体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损伤两周坐骨神经远侧端和正常神经中CNTF表达。结果:正常神经组织中在22kD处有特异性CNTF阳性反应条带,在损伤两周的坐骨神经远侧端中尚未出现CNTF阳性反应条带。结论:正常成年鼠坐骨神经中CNTF表达处于一定的水平。神经损伤两周后的坐骨神经远侧端中CNTF表达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SD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组织中43kD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周围神经43kD蛋白单克隆抗体,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损伤坐骨神经中相应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与大鼠损伤后2周的坐骨神经远侧端组织,在43kD处均有免疫反应阳性条带,在大鼠损伤后2周的坐骨神经远侧端组织中阳性反应产物着色较深。结论: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有43kD蛋白的表达,而损伤神经远侧端43kD蛋白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3.
以成年SD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的远段为材料,以λgt11为载体,构建了SD大鼠损伤性坐骨神经的cDNA基因文库。将文库以5*10^4/120mm培养皿的密度铺皿培养,8h后将印迹的砂酸纤维索膜与特异性65KD单克隆抗体混合物4℃孵育过夜。行免疫组化ABC反应,筛选4*10^5克隆后得到3个阳性信号点。挑出相应的克隆。进行第2、 筛选,得到表达65KD化学诱向因子的单克隆。该实验为基因水平研究周围神经  相似文献   

4.
BCG 65KD热休克蛋白的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卡介苗(BCG)65KD热休克蛋白的提纯方法。方法:BCG经37℃恒温振荡培养两周,42℃热休克处理2h,培养液经离心、抽滤、盐析沉淀、SDS-PAGE分离、电泳洗脱等步骤纯化。结果:提纯产物经SDS-PAGE分析,其电泳区带在65KD位置,经抑制试验表明具有较高抗原活性。结论:流程方法简单、实用,有助于对IDDM的诊断及其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在损伤后远侧端生长相关蛋白(GA9-43)的表达。方法:切除SD大鼠-侧坐骨神经5mm,造成坐骨神经缺损伤模型,两周后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损伤远侧端神经组织中GAP-43的表达,结果:损伤神经远侧端雪旺细胞表可见棕色阳性产物,而正常神经组织中未见阳性反应产物。结论:损伤神经远侧端雪旺细胞中可见GAP-43表达,在正常神经组织中GAP-43低表达或无表达。  相似文献   

6.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大鼠周围神经再生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是否参与了再生中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调节。方法: 将48只成年SD大鼠在右侧坐骨神经压榨损伤术后随机分为TGFβ1组和生理盐水(NS)组。TGFβ1组在坐骨神经压榨损伤近心端注射TGFβ1 50μL(0.1μg/mL),术后隔日在右侧下肢后群肌内注射TGFβ1 50μL, 对照组同样方法注射等量NS。实验动物分别存活3,7,14和21d后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GFβ1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bFGF蛋白的表达变化。存活21d的实验动物还用半薄切片和Fast Blue逆行荧光示踪方法观察TGFβ1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远端的再生情况。结果:TGFβ1组脊髓前角bFGF蛋白的表达高于NS组(P<0.05);损伤远侧端再生轴突数目、直径与髓鞘厚度TGFβ1组均明显好于NS组(P<0.05); TGFβ1实验组脊髓和背根节内荧光标记细胞数量明显多于NS组(P<0.01)。结论:外源性TGFβ1可以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TGFβ1上调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bF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GAP-43基因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GAP-43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RT-PCR法,半定量分析坐骨神经横断后1d、2d、4d、1W、2W、4W远侧端组织中GAP-43m.RNA含量的变化。结果:大鼠正常坐骨神经中存在NGF mRNA,但表达量较低。坐骨神经横断后,其远侧端组织中GAP-43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1周达到高峰,两周开始下降,4周则降至一般水平。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GAP-43基础的表达呈现出增高现象,提示OAP-43 mRNA的表达和蛋白质合成与神经损伤再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NMDA受体NR2B亚单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人胚脑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NMDA受体NR2B亚单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对人胚脑皮层NR2B的表达作免疫印迹分析。方法:制备NR2BC末端934-1457氨基酸与GST的融合蛋白,并以此作为免疫的,经常规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用该抗体对不同周的人胚脑皮层的NR2B蛋白作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本研究制备的NR2B单克隆抗体能特异地识别180kDa的NR2B蛋白,并首次发现人胚脑皮层NR2B亚单位蛋白的表达。结论:成  相似文献   

9.
周围神经65KD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化学诱向生长的研究是神经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以自然系统聚丙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提取坐骨神经损伤后的远侧端中具有诱神经生长作用的65KD蛋白。以该蛋白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技术获得一株(VI5E)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免疫印迹法表明,该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地与65KD区带结合。免疫组化法显示,在损伤后的坐骨神经远侧端组织中的雪旺氏细胞呈阳性反应。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为进一步阐明该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丙戊酸钠对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凋亡及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清洁级SD大鼠30只,行右坐骨神经横形切断后即刻原位吻合术,制成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丙戊酸钠口服组(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分别于术后1,4,7,14,28 d取材,应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数,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脊髓运动神经元Bcl-2的表达,并对脊髓凋亡细胞以及阳性运动神经元进行计数。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后4,7,14 d,实验组脊髓运动神经元Bcl-2吸光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坐骨神经切断后7,14 d,实验组脊髓神经元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戊酸钠对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细胞培养的方法证明了在周围神经再生过程中,远侧端即轴突衍生的靶器官,很强地诱导着神经轴突的定向生长。进而采用了自然凝胶电泳系统,分析了与神经诱向再生相关的活性因子,其结果提示在远侧端组织中,出现的18KD和89KD因子具有很强的诱向性作用,诱导轴突在再生的过程中准确到达靶器官;并很强地提示雪旺氏细胞在神经再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2.
探索大鼠损伤神经组织中CNTF基因表达,方法采用RT-PCR,半定量分析大鼠正常坐神经与坐骨神经横断损伤1周、2周、4周远侧端中CNTF的基因表达。结果在正常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CNTF基因呈低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损伤近端神经组织中胞外基质分子TNC(tenascin-C)的表达变化及初步功能分析。方法:采用冰冻切片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神经缺损0d(对照组),4d(实验组)损伤近端神经组织TNC的表达变化及表达位置;并利用体外共培养施万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细胞划痕实验初步研究TNC的作用。结果:免疫荧光染色发现TNC在损伤后4d处于高表达状态,并在神经外膜处与波形蛋白(Vimentin)共定位状况良好;体外细胞共培养实验发现下调成纤维细胞中的TNC可以降低与之共培养的施万细胞的迁移速度。结论:在神经损伤后成纤维细胞分泌TNC并比对照组表达大幅上调,且体外实验发现TNC可促进施万细胞的迁移速度。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交变磁场对大鼠坐骨神经横断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影响,切除24只大鼠双侧坐骨神经股部的一部分,用硅管桥接神经两断端,其间距6mm,术后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置于强度为0.5mT的交变磁场中饲养,分别于术后2、4、16周观察神经再生状况。结果显示,术后2周可测出实验组再生神经冲动传导潜速率;用CB-HRP逆行示踪在相应脊髓节段能标记出神经元胞体;术后4周和16周,实验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潜速率明显快于对照组(P<0.001)。图像分析显示,实验组的再生神经轴突直径、髓鞘厚度和再生神经血管面积明显优于对照组;电镜下见实验组再生神经比对照组有较多的微丝、微管和线粒体。表明交变磁场可促进大鼠缺损的坐骨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神经移植对脊神经节的P物质阳性神经元的影响。方法:SD大鼠15只,切除右侧坐骨神经1cm,在手术显微镜下将异体或自体右侧坐骨神经1cm移植于神经缺损处。对照组只切除右侧坐骨神经1cm,不进行神经移植。术后12周取两侧脊神经节,冰冻切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P物质(SP),对SP阳性神经元进行图像分析。结果:SP阳性神经元为中、小型细胞,分散于大的脊神经节细胞中。手术侧与  相似文献   

16.
Zhao FQ  Zhang PX  Jiang BG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5):1043-1047
目的证实周围神经横截面不对等修复时神经纤维数量的放大效应。方法选用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50只,分为A、B、C、D、E5组。A、B、C3组将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A组近端保留完整断端与远端坐骨神经用甲壳质套管留置2mm间隙套接,B组在近端5mm处将坐骨神经中的腓总神经束结扎切断,将胫神经束与远端坐骨神经套接,C组在近端5mm处将坐骨神经中的胫神经束结扎切断,将腓总神经神经束与远端坐骨神经套接;D、E两组将胫神经在分叉处远端5mm组将胫神经切断;D组结扎切断2/3近端纤维,将剩余神经纤维与远端胫神经进行甲壳质套管套接,E组将全部近端纤维与远端胫神经进行甲壳质套管套接。1、2、4、12周后分别取材进行组织学和电生理研究。结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周后电生理检查发现,各组诱发出的最大波幅下面积B、C两组小于A组(均P〈0.05),D组小于E组(P〈0.05)。A组与B、C组之间,D、E组之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相近。锇酸染色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各组远端均大于近端:A组远端比近端增加34.4%,B组增加39.6%,C组增加80.4%,D组增加101.1%,E组增加48.9%(P〈0.05)。结论在周围神经桥接后,远端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大于近端,存在神经纤维数量的放大;同源的神经桥接的放大效应大于非同源的神经。临床上较细神经修复远端粗大神经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