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IGF-1等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瘦素(LEP)与细胞因子及骨密度的变化及其关联。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生化速率法检测65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LE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白细胞介索2(IL-2)、雌二醇(E2)、睾酮(T)和血脂水平,同时行骨密度检测。结果老年女性和男性骨质疏松组LEP水平均较青中年对照组和骨量减少组不同程度增高(P〈0.01,P〈0.05),两组患者IGF-1和IL-2水平均明显低:F青中年对照组(P〈0.05,P〈0.01);骨密度值亦明显低于青中年对照组(P〈0.01,P〈0.05)。相关实验显示,LEP与E2、T、骨密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IGF-1与E2、T、骨密度则呈正相关。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LEP与细胞因子的代谢紊乱是造成骨量减少和骨形成障碍的重要因素,LEP、IGF-1、IL-2与其他与骨代谢有关指标对辅助诊断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西宁地区老年健康人骨矿物含量正常值及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使用SD-1000单光子骨矿物测定仪,测试非优势(以左侧为主)桡、尺骨中下1/3处,获得骨线密度(BMC:g/cm^2)及均值。结果 (1)按低于同性别性成熟期骨密度2.5s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老年女性占35.48%,男性13.79%。(2)按低于同性别性成熟期骨密度1s作为观测标准,老年女性83.33%,男性51.19%。结论 中度高原地区老年骨代谢有如下特点:①男性骨密度比女性高,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②桡、尺骨均值与体重指数的关系符合胖者骨密度高,而瘦者骨密度低的一般原则。高原地区男性老人消瘦是罹患骨质疏松的另一独立危险因素。③按WHO标准,女性骨质疏松为男性4.9倍。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之高,可认为是高原地区骨密度流行病学特点。④以低于同性别性成熟期骨密度1s作为低骨量观测指标,女性高达83.33%,男性为51.19%。表明高原地区高危人群庞大,应该早期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与钙调节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90例老年男性Ward三角区骨密度(BMD)。用放免法测定睾酮、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骨钙素,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随年龄增加,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患者逐渐增加;(2)睾酮、降钙索随年龄增加而逐步减少,甲状旁腺激索逐渐增加,而骨钙索无明显变化;(3)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组睾酮、降钙素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甲状旁腺激素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骨钙索在骨质疏松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而骨量减少组则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结论增龄、钙调节激素异常是引致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武汉地区不同年龄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为武汉地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LUNAR PIXI骨密度检测仪,对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武汉市江汉区初次行骨密度检测的11559名体检者(年龄20~99岁,男6434名,女5125名)进行右侧足跟部骨密度检查,受试者按年龄、性别和骨量情况分组,计算各组受试者的BMD值以及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发病率。结果骨量正常者的比例从20~岁组的80.5%降至80~岁组的31%。在年龄60岁的人群中,女性骨量正常者的比例较同年龄组的男性明显减少,60~、70~和80~岁组女性骨量正常的比例为36.5%、26.7%和15%,相应年龄组男性骨量正常的比例为55.6%、46.2%和38.2%。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者的比例从20~岁组的18.7%和0.8%升至80~岁组的40.3%和28.7%,骨量减少的发生率从50~岁起明显升高,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从60~岁起明显增高。在年龄60岁的人群中,女性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者的比例较同年龄组男性明显增加。在60~、70~和80~岁组女性骨量减少的比例是男性的1.26、1.16和1.39倍,骨质疏松者的比例为男性的2.48、1.92倍和1.36倍。在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组中,男性与女性受试者BMD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BMD值均高于女性(均P0.05)。结论骨量正常者比例在20~岁组最高,并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者比例在20~岁组最低,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骨密度均较同年龄组女性高,女性比男性更易患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5.
多项骨代谢指标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发生有关的骨代谢指标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58例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和37例骨量减少患者进行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IGF-II),甲状旁腺素中段(PTH-M)和25-羟基维生素D(25-OH-D)的含量和骨密度检测,同时与青中年和老年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患者IL-1β和PTH-M水平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组(P<0.01),IGF-II和25-OH-D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随着年龄增长的病情加重,两组患者骨密度均明显低于青中年对照组(P<0.01),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组骨密度明显低于骨量减少组(P<0.05),结论:细胞因子等骨代谢指标紊乱是造成老年男性以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为特点的骨质疏松症的重要。  相似文献   

6.
覃保瑜 《内科》2008,3(5):681-682
目的 探讨伊班膦酸钠联合钙尔奇D治疗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对32例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患者年龄60~85(平均71±8.3)岁,每日服钙尔奇D0.6g,每隔3个月静脉滴注1次伊班磷酸钠2mg,疗程12个月,对比治疗前后的骨密度变化。结果治疗12个月后,患者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三角骨密度显著增加(均P〈0.001),增幅分别达6.6%、2.4%、2.3%及3.5%。结论伊班磷酸钠联合钙尔奇D治疗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有效且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我院自2005年1月15日至2006年12月12日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老年组159例(≥60岁)和非老年组121例(〈60岁),分析两组在性别等各方面的差异。结果老年组男女发病率接近,非老年组男性显著多于女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中发病时有胸痛者48例(30.2%),无胸痛者111例(69.8%);非老年组中有胸痛者87例(71.9%),无胸痛者34例(2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梗死部位基本相似(P〉0.05),以广泛前壁和下壁较多。老年组有20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非老年组有60例接受PCI。结论老年男女心肌梗死发病率相近,症状不典型,临床叙述不准确,合并症多,临床极易误诊,延误早期溶栓及急诊PTCA较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世界卫生组织骨折风险因子评估工具(FRAX)识别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方法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进行骨密度测量的绝经后女性103名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4.1±9.8)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计算骨折风险(不应用骨密度)和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指数。结果共检出骨质疏松症患者43例,骨质疏松组年龄明显高于非骨质疏松组(P〈0.01)。骨质疏松组OSTA指数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10年髋部骨折风险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明显高于非骨质疏松组(P〈0.01)。OSTA指数识别骨质疏松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4(P=0.000),准确性中等。10年髋部骨折风险识别骨质疏松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6(P=0.000),准确性中等。结论FRAX工具同样可用于识别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但并不优于OSTA指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用亚洲骨质疏松自我评估工具指数与双能x线诊断骨质疏松症的-致性。方法对1131名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测量体重、身高及骨密度,计算OSTA指数。按OSTA〈-4、-4~-1和〉-1分将受试者分为骨质疏松高、中、低风险组,并按T值≤-2.5、-2.5〈T值〈-1、T值≥-1分为骨质疏松、骨量减少、骨量正常的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判断OSTA指数预测骨质疏松的价值。结果(1)腰椎T值(r=0.34,P〈0.001)、髋部T值(r=0.601,P〈0.001)与OSTA指数呈显著正相关。(2)同一年龄受试者中,男性OSTA指数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比男性提前10年进入骨质疏松风险。(3)低风险组占总人群的40.2%,中等风险组为32.5%,高风险组为27.3%。低、中、高3种不同风险程度人群骨质疏松症发生率分别为26.4%、58.3%和84.5%。(4)以OSTA指数与腰椎T值、髋部T值预测骨质疏松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8、0.858和0.963,三者均有统计学意义。OSTA取值越大,其敏感性越高,特异性越低,准确性相似。结论骨质疏松预防重于治疗,选择敏感性高的截点值能筛选出更多的骨质疏松危险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中国成年人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规律,根据变化规律研究建立各自的参考范围。方法选取健康成人616例,年龄30-85岁,其中男性306例,女性310例,各分三个组:中青年组(30~44岁),老年前期组(45-59岁),老年组(60~85岁),分别检测十项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结果男性各年龄组差异无显著意义,女性老年前期组、老年组与中青年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男女比较中青年组差异无显著意义,老年前期组、老年组与中青年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应根据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建立男性,女性45岁以上组的各自参考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宁波地区51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为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治疗的51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男158例,女357例,年龄60岁~96岁)纳入本研究。按5岁为1个年龄段进行分组,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类型,受伤时间、治疗方式、伴随疾病、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冬季(10月至1月)是老年人髋部骨折高发时期,老年女性髋部骨折病例数为男性的2.25倍,显著高于男性,男性患者髋部骨折发病的年龄高峰为70~80岁,女性发病高峰在75~85岁。51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股骨粗隆间骨折236例,占45.8%;股骨颈骨折279例,占54.2%。跌倒是骨折主要原因,占89.3%。51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率为78.3%,1年死亡率为3.2%。手术组1年死亡率低于保守治疗组的9.9%(P=0.004)。骨密度检测率为58.8%,其中T值-2.5SD者占48.5%。结论跌倒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主要原因;骨质疏松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骨代谢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检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患者(正常尿蛋白组25例,微量白蛋白尿组25例,临床蛋白尿或肾功能不全者组20例)与正常同龄者(对照组40例)的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比例(65.7%)高于同龄对照组(32.5%);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与骨密度存在相关关系;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和糖尿病病程有关,随着病程的延长,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降低明显;临床有蛋白尿或肾功能不全者组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降低(P〈0.05或P〈0.01),微量白蛋白尿期的骨密度也呈下降趋势。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明显增高;血糖控制不良、体重指数偏低是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骨质疏松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病程及肾脏功能不全是加重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钠治疗老年严重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收集老年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平均67.6岁),给予钙尔奇+阿法D3+唑来膦酸钠;对照组(60例,平均66.4岁),给予钙尔奇+阿法D3。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周以后疼痛程度进行评判;测定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髋部及腰椎骨密度;检测治疗前后血钙、磷、碱性磷酸酶(AKP)水平;治疗过程中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排除治疗中3例脱落患者后,治疗组(57例)骨痛缓解快,骨密度改善程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53例)(P〈0.05)。治疗组AK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95.2±11.2)VS(147.3±16.1)IU/L;P〈0.05]。两组血钙、血磷及对照组AKP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唑来膦酸钠能显著缓解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痛,提高骨密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老年男性血脂水平与腰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根据BMD将232名中老年男性分为3组: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血脂谱的差异,对其BMD和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有氧运动等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骨质疏松组TC和LDL-C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BMD情况的独立因素有TC和有氧运动,其中前者为危险因素,后者为保护因素.结论 血脂异常促进骨质疏松的发展,而有氧运动能减缓骨量丢失.预防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应采用综合干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患者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并探讨骨容积改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47例老年T2DM患者的腰椎L2-4骨密度(BMD),参照WHO规定的OP诊断标准来判定其有无合并OP,并测定血生化指标(血清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甲状旁腺素、I型胶原c端肽、25羟维生素D、血钙、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2h血糖、胰岛素等),同时应用容积定量CT(volumetricquantitativeCT,vQCT)测定腰椎L3的骨容积,并分析其与血生化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老年T2DM患者OP发生率为46.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餐后2h血糖是O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空腹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骨碱性磷酸酶等与OP发生无关。相关分析显示,容积定量CT测量所得L3每单位高度容积(cm3/cm)与年龄和骨碱性磷酸酶呈负相关(r=-0.343,P〈0.05;r=-O.466,P〈0.05),与BMI和血钙呈正相关(4=0.403,P〈0.01;r=0.376,P〈0.05o结论老年T2DM人群有较高的OP患病率,低体重指数、餐后高血糖都是OP发生的高危因素,而骨小梁容积改变与年龄、BMI、血钙、骨碱性磷酸酶等因素相关。因此在对老年T2DM患者的诊治中,要注意稳定体重、控制餐后血糖以及补充钙等要点,对进一步延缓骨质量改变及预防OP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腹主动脉瘤(AAA)在老年冠心病人群中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86例冠心病及60例未患冠心病的老年患者(65岁),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常规超声心动仪检查AAA发病情况,并对冠心病组AAA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的AAA发病率明显高于无冠心病组(15.1%vs3.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OR=4.79;P0.01)和颈动脉狭窄(OR=3.29;P0.05)与AAA发病密切相关,糖尿病与AAA呈负相关(OR=0.15;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AAA发病率高,两者间有着部分相同的危险因素,但不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2006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1284例老年STEMI行PCI治疗的患者,年龄≥60岁,分为两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患者(前壁组)643例;其他部位AMI患者(对照组)641例。记录并分析两组住院及随访期间(1年)有关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1)两组的基本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前壁组脑血管疾病史、心肌梗死疾病史及高血压病史所占比例低(P<0.05,P<0.01),而男性、KILLIP≥Ⅱ级及入院时心率〉90次/min患者所占比例高(P<0.05,P<0.01),其他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前壁组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及利尿剂的药物应用更多(P<0.01),并且接受PCI治疗中多支病变比例高,平均支架长度、个数均显著增高(P<0.01)。(2)两组住院及随访期间MACE发生情况:前壁组心源性死亡明显高于对照组[6.8%(43/632) vs 3.5%(22/629),P<0.01],而随访期间(1年)靶血管血运重建率低[4.7%(30/632) vs 9.4%(59/629),P<0.01],且年龄≥75岁患者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年龄<75岁患者[25.4%(30/118) vs 15.8%(81/514),P<0.05]。结论老年急性前壁STEMI患者中男性高发,心功能差、多支病变比例高,病情重,PCI中植入支架多,远期靶血管血运重建率低,≥75岁患者MACE发生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龄和非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的差异。方法将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年龄≥75岁的46例患者(高龄组)与〈75岁的308例患者(非高龄组)进行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危险因素和采用的治疗措施。结果与非高龄组比较,高龄组患者以呼吸困难、疲乏等心功能不全为首发症状者多见(39.1%vs16.6%,P〈0.01),女性(56.5%VS29.2%,P〈0.05)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45.7%w28.2%,P〈0.01)多见。高龄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60.9%W47.1%,34.8%Ⅷ15.6%,P〈0.05)比例高,而血脂异常、吸烟比例低于非高龄组(32.6%VS52.3%,34.8%VS63.6%,P〈0.05)。高龄组从出现症状到入院时间更长(P〈0.05),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再灌注治疗者少于非高龄组(78.2%VS95.8%,71.8%VS94.8%,P〈0.05。高龄组肾功能恶化者更多见(6.5%VS0.3%,P〈0.05)。结论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典型临床症状多见,而且接受再灌注治疗者的比例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