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机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收集长期接受透析的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有无透析低血压分为低血压组(29例)及对照组(37例),比较两组病因、年龄、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透析中超滤量(UFV)、超滤率(UFR);血钠(Na )、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合并糖尿病、左室肥厚及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易发生透析低血压(P<0.01);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透析中UFV、UFR有统计学差异(P<0.01);Na 、Alb、Hb有统计学差异(P<0.05);BUN、Scr无差异(P>0 05).结论: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减慢超滤速度,改变血液净化方法,采用序贯钠透析、低温透析,适当用药,改善心功能,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等可防治透析中低血压.  相似文献   

2.
透析低血压是血液透析的常见并发症,透析低血压使血液透析不能顺利进行,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害患者的生命。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改进,透析患者老龄化和糖尿病肾病在透析人群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增长,将来这个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因此如何预防老年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使血液透析能够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有报道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存在明显的左卡尼汀的缺乏,血液透析患者的左卡尼汀缺乏与血液透析患者的一些并发症密切相关。本文就左卡尼汀对老年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影响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血液透析是目前我国治疗尿毒症的最主要方式,血液透析过程中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是低血压发生.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多数患者无力承受通过增加透析频率、改变血液净化类型(如:做透析滤过、使用高通量透析器等)来提高透析充分性.因而将每一次来之不易的透析发挥到极限成为医生和患者的共同要求.常常面对这样的问题:一个透析间隔时间1周甚至更久的浮肿患者,如何通过一次透析让患者维持更长时间?显然,这类患者的脱水量是最重要的.已经很难用理想干体重来满足他们的要求,因为这样的患者很难通过一次透析达到理想干体重.因而,透析过程中的血压成为最重要的观察指标.必须在血压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接近理想干体重.为此,我们对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压的临床先兆进行了统计研究,以早期发现、预防、治疗低血压.  相似文献   

4.
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综述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诱因及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治疗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一种重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措施。然而,当透析过程中液体的去除速度过快,超过血浆补充的速度以及相关的心血管、神经、激素等代偿反应的速度时,就会发生透析中低血压(intradialytic hypotension, IDH),其可造成全身多处器官、系统的损害,甚至危及MHD患者生命。但随着对IDH发生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低温透析、生物反馈透析、间歇补充型血液透析滤过等措施的出现,降低了IDH的发生,改善了MHD患者的预后。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IDH相关的研究进行探讨和概述,为IDH防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Agarwal等报道86%的MDH患者合并高血压,解放军肾脏病专业协作组调查了我国28个省市的2001例血液透析患者,结果表明高血压发病率为81.52%,控制率为58.98%。高血压使MHD患者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病死率增加,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l3l。而单次血液透析过程中透析相关性高血压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和额外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血液透析相关低血压的防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透析低血压(intradialytic ypotension,IDH)是血液透析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20%~30%。IDH常导致患者难以达到干体重,并可引起透析充分性降低和众多心血管事件,从而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血液透析低血压的防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析低血压是血液透析过程中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发生机制较复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透析低血压的防治进展.  相似文献   

9.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微炎症状态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进步,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已显著提高,但心脑血管疾病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MHD患者心血管疾病病死率是普通人群的30倍,除外年龄、性别、糖尿病等因素影响后仍高达10-20倍。根据1999年全国透析移植登记报告显示,我国透析患者死亡原因主要为心力衰竭和脑血管意外,分别占32%和19%。  相似文献   

10.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作为临床上一种替代疗法,现已广泛应用于终末期肾病患者,但与此同时各种并发症也随之而来,其中以透析过程中低血压(intradialydic hypotension,IDH)最为常见。IDH发生率为20%-30%[1],虽经西医干预后,仍不能缓解,导致中断透析,长期低血压患者透析不充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危机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1.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并发症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老龄化,接受血液透析的老年人比例在全球也呈快速增长趋势.但老年人存在着与年龄相关的生理特殊性,从而增加了透析治疗的困难,目前老年患者血液透析已经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本文将110例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提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中常见问题及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透析中低血压( IDH )是指血液透析中收缩压下降大于20 mmHg或收缩压小于 90 mmHg 或平均动脉压降低大于10 mmHg,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抽搐等低血压症状[1] ,其发病率高达25. 0% ~50. 0%,是透析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之一[2].近年来,中医药在改善血透患者透析低血压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  相似文献   

13.
14.
随着透析技术不断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急性并发症的病死率已明显降低,但是营养不良已成为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左卡尼汀治疗40例MHD营养不良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引进血液净化技术并得到普及和发展,对延长尿毒症患者的生命做出不少贡献,但目前很多血液透析中心仅停留在延长患者生命上,对于如何控制各种并发症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存在或多或少的管理缺失。很多长期透析患者存在面色晦暗、皮肤瘙痒、高磷血症、肾性骨病、肌肉痉挛等并发症,我们的研究旨在阐述高通量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一般身体状况及各种并发症的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16.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高血压较常见且不易控制。MH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疾病,而高血压是左心室肥大、缺血性心脏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发现,透析前平均动脉压每增加1.0mmHg,患者的病死率可增加3.9%。  相似文献   

17.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3%~76%,营养不良患者常常发生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成为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体重指数与营养状况直接相关。体重指数的高低与机体的肌肉容积、脂肪组织的含量等成正比,因而影响着尿毒症患者的并发症、合并症和透析疗效,为此我们观察了体重指数对透析充分性的影响。资料与方法1病例资料选择本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113例,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3组:高体重指数组(A组)23≤BMI≤30,正常体重指数组(B组)18.5≤BMI≤23,低体重指数组(C组)15≤BMI≤18.5。其中男69例,…  相似文献   

18.
不宁腿综合征(RLS)又称下肢不宁综合征,Ekbom第一次对本病予以全面描述,故又称Ekbom综合征[1],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休息和睡眠的神经系统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以双下肢异常不适感觉如酸痛、刺痛、深部发痒、蚁行感为主要症状,亦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常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微炎性反应状态、肾性贫血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改用超纯透析液进行透析治疗,观察其对微炎性反应状态、肾性贫血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低血压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了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低血压的原因,通过改变透析模式、改善心脏功能、减少超滤、主张短时多次透析,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增加营养,提高血红蛋白,避免透析中进餐,透析过程中,护士要加强责任心,勤巡视,勤测血压,发现低血压先兆,即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采用低温、可调钠、序贯透析、短时多次透析,同时提高患者血浆蛋白,提高血浆渗透压,可减低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结论:改变透析模式,护士要加强责任心,勤巡视,勤测血压,发现低血压先兆,即时处理,从而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保证透析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