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不同剂量组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经皮冠脉介入疗法(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血清黏附因子值的变化。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ACS患者6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为33例,PCI治疗前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对照组患者为32例,经PCI治疗前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比较两组患者阿托伐他汀PCI治疗后不同时间段血浆黏附因子(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测定值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PCI治疗前血浆sICAM-1和sVCAM-1测定值,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CI治疗1周和2周后血浆sICAM-1和sVCAM-1测定值均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2周后血浆sICAM-1和sVCAM-1测定值均低于治疗后的第1周,经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降低PCI术后炎症的发生程度,血浆sICAM-1和sVCAM-1测定值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将ACS患者48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3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行血清IL-6及TNF—α检测。结果ACS患者治疗前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IL-6(0.67±0.05)μg/L、TNF-μ(65.1±13.2)μg/L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但仍高于对照组(均P〈0.05)。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0.74±0.08)μg/L、TNF—±(73.6±12.0)μg/L降低不明显(P〉0.05)。结论IL-6、TNF-α水平升高与ACS发病密切相关,阿托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IL-6、TNF—α水平,具有减轻病变部位炎性反应和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应用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患者减少炎症反应、稳定斑块的作用。方法选定ACS患者60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3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随机将ACS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比较各组间血清白介素石(IL-6)、白介素-8(IL-8)及超敏C反应蛋白(sCRP)的水平变化。结果ACS组与SA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血清IL-6、IL-8及sCRP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6、IL-8及sCRP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清IL-6、IL-8及sCRP水平,减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基质成分的降解和炎症反应,从而起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hs-CRP、sICAM-1和sCD40L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老年ACS患者随机分3组:烟酸肌醇脂组、阿托伐他汀10mg和20mg治疗组,每组20人。以2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做为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及ELISA法测定这3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者血浆中hs.CRP、sICAM-1和sCD40L的水平。结果①用药前ACS组hs—CRP、sICAM-1和sCD40L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三个治疗组治疗4周后hs.CRP、sICAM-1和sCD40L水平比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阿托伐他汀10mg治疗组或20mg治疗组的hs-CRP、sICAM-1和sCD40L下降程度均大于烟酸肌醇脂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阿托伐他打10mg治疗组与20mg治疗组的hs-CRP、sICAM-1和sCD40L下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10mg治疗4周后可以显著降低血浆中炎症反应标志物hs-CRP、sICAM-1和sCD40L的浓度,与每天20mg口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观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5.
尤书德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2909-291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120例ACI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另选同期健康查体正常人35名为健康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20mg/次,1次/d,连服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IL-6、IL-8及TNF-α水平的变化情况,并与健康组相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IL-6、IL-8及TNF一仅水平较健康组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及对照组IL-6、IL-8及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IL-6、IL一8及TNF-α水平,具有减轻炎性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6.
吴娟  杨朋康  张家豪 《安徽医药》2015,19(12):2406-240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清中脂联素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含量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该院2013年12月—2015年6月诊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2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脂联素以及TNF-α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升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相比于对照组效果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脂联素(APN)表达水平升高,血清TNF-α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变化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积分低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斑块积分降低更明显,且实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TNF-α水平降低,而APN水平升高,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试验组45例,对照组45例,试验组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d,共4周,分别于服药前后测定2组患者血清IL-6、TNF-α的活性水平。结果用药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清IL-6、TNF-α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4周后,试验组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IL-6、TNF-α的产生,干预原发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 选择9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汀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5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分别测定血清IL-6、TNF-α和ET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前IL-6、TNF-α和E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IL-6、TNF-α和ET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的发生发展与炎性反应有关;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在ACS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氧自由基丙二醛(MDA)的影响及其疗效。方法本院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5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组,n=25)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25)。阿托伐他汀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口服阿托伐他汀0.02g/次,每1天服用1次,连续服用14d。采集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外周血血清,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TNF-α、IL-1β和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MDA表达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eurological deficiency score,NDS)测定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TNF—α、IL-1β、MDA浓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阿托伐他汀组临床治疗效果NDS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中TNF-α、IL-1β和MDA水平,阿托伐他汀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途径对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发挥治疗和保护脑神经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开放法将62例ACS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常规对照组进行为期4周的干预,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患者血浆CRP和IL-6的浓度变化,比较治疗前后的血浆CRP及IL-6水平变化。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RP及IL-6水平明显升高,治疗4周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血浆CRP及IL-6水平均明显下降,而常规对照组CRP和IL-6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ACS的发生与机体炎症反应激活有关。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血浆CRP和IL-6水平,在ACS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β)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卡维地洛对其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62例CHF患者和3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清TNF-α和IL-1β浓度。62例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2例.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两组治疗3个月。结果:CHF组TNF—α和IL-1β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HF患者TNF-α和IL-1β治疗后心功能均有改善.而B组治疗后TNF—α和TL-1β下降明显(P〈0.01)。结论:TNF—α、IL-1β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有关,卡维地洛可降低CHF患者的TNF-α、IL-1β.从而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方法:将14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治疗16周,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情况及血清中hs-CRP和TNF-α。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都有所降低(P<0.05),治疗组血压降低更为明显。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中hs-CRP和TNF-α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血清中hs-CRP和TNF-α水平,起到抑制炎症反应和降血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2例CHD患者和20例对照组的hs-CRP水平。同时将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4周后再次测定血清hs-CRP水平。结果 (1)hs-CRP水平在UAP组、AMI组较SAP组、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2)4周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较常规治疗组治疗4周后亦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ACS早期治疗中可降低ACS患者hs-CRP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炎症因子(MIF、IL-6、CRP)水平及短期临床预后的作用。方法:选择12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n=60)和阿托伐他汀组(n=60)。两组均给予ACI常规治疗。联合组给予黄连素(300 mg tid)+阿托伐他汀(40 mg qd),阿托伐他汀组仅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 qd)。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清MIF、IL-6、CRP水平(入院第1、14天)及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入院第1、14、90天)。结果:入院第1天及第14天,两组患者血清MIF、IL-6、CRP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入院第1天,两组间患者的MIF、IL-6、CRP水平及NIHS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4天较第1天,两组患者的血清MIF、IL-6、CRP水平及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入院第14天,联合组较阿托伐他汀组血清MIF、IL-6、CRP水平及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随访第90天,联合组较阿托伐他汀组mRS评分显著偏低(P<0.05),短期预后良好率显著偏高(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ACI急性期血清炎症因子MIF、IL-6、CRP水平,并显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ACS(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粘附分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入选8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A常规治疗组30人,B阿托伐他汀标准剂量组29人,C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组29人。三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7、14天抽血,用ELISA法测定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molecule-1,s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80mg,d组在治疗第7天,两种血清粘附分子水平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10mg/d组,两组sICAM-1分别是(68.35±23.80)μg/L和(131.45±29.12)μg/L、sVCAM-1分别是(251.65±36.61)μg/L和(334.87±32.98)μg/L。此外,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剂量均显示可以显著减少两种粘附分子的水平(P〈0.05),观察时段内各组对血脂水平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可以显著降低粘附分子水平,其中阿托伐他汀术后负荷剂量冲击治疗,较标准剂量更能显著降低血清粘附分子水平,从而抑制PCI术后的炎症反应的发生,减少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减少炎性反应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 mg治疗组(n=30)和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组(n=30),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其hs-CRP水平.结果 经阿托伐他汀治疗2周后血清hs-CR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1);20 mg治疗组较10 mg治疗组血清hs-CBP水平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 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应用阿托伐他汀可减少ACS患者血清中的hs-CRP水平,应用较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降低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常规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80例ACS患者随机分2组:常规治疗组(对照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观察组)。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测定这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患者血清中hs-CRP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4周后hs-CRP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小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血浆中炎症反应标志物hs-CRP的浓度,具有可观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勤 《北方药学》2011,8(10):4-5
目的:观察泰脂安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7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36例)和泰脂安组(36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氟伐他汀组口服氟伐他汀40mg,天,泰脂安组口服泰脂安9粒,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CRP、TNF—α和IL-6浓度显著下降(P〈0.05),氟伐他汀组CRP浓度下降较泰脂安组显著(P〈0.05),TNF-α和IL-6两组浓度下降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泰脂安胶囊具有抗炎和稳定斑块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过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阿托伐他汀对ACS的治疗保护作用。方法 5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量阿托伐他汀20mg/d,实验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用ELISA法分别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月后患者血清CRP浓度。结果强化他汀治疗组CRP浓度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 CRP是ACS的炎症标志物,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可迅速、明显地抑制炎症因子CRP,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和稳定斑块的作用,且剂量偏大可能获得更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2例冠心病(CHD)患者和20例对照组的hs-CRP水平。同时将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4周后再次测定血清hs-CRP水平。结果①hs-CRP水平在UAP组、AMI组较SAP组、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②4周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血清hs-CR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较常规治疗组治疗4周后亦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ACS早期治疗中可降低ACS患者hs-CRP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