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不同厚度Ceramage聚合瓷材料透射率的测定,分析Ceramage聚合瓷材料的透射率随厚度变化的规律。方法制作Ceramage聚合瓷试件16个,分为2组(A3和C1色调),厚度控制在0.4~1.0 mm,采用PR 650光谱光度/色度仪对试件的透射率进行测定。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0.0分析厚度和透射率的交互作用对值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A3体瓷随着厚度的增加,透射率逐步减小,两者呈负相关(r=-0.935,P<0.05),其在0.48~0.82 mm区间内变化较快,厚度超过0.82 mm时透射率的变化较小;C1体瓷随着厚度的增加,透射率逐步减小,两者呈负相关(r=-0.871,P<0.05),其在0.4~0.72 mm区间内变化较快,厚度超过0.72 mm时透射率的变化较小。结论制作Ceramage聚合瓷贴面时在保证贴面强度的情况下也应尽量减小贴面的厚度,特别是薄型贴面(厚度为0.5 mm以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牙美容修复中采用树脂贴面与瓷贴面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在我院行前牙美容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树脂组和瓷贴面组,每组30例,树脂组采用树脂贴面治疗,瓷贴面组采用瓷贴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满意度。结果:瓷贴面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树脂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瓷贴面组的治疗满意度为93.33%,明显高于树脂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牙美容修复中采用瓷贴面治疗的效果优于树脂贴面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和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薄型帽状瓷贴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于华西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要求前牙美容修复的患者20例共32颗前牙,通过改良设计包绕型瓷贴面的切端,临床观察其良好的美学和固位效果,进行薄型帽状瓷贴面修复。随访观察一年,采用美国CDA标准进行评价修复效果。结果20例患者修复1年后贴面完整、颜色匹配,边缘适合,术后敏感及牙龈炎症的自我评价满意率与医生专业评价满意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薄型帽状瓷贴面对前牙美学修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前牙美容治疗是口腔治疗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以往一般采用光固化树脂或烤瓷全冠,瓷贴面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的治疗方式。2005年5月至2006年3月,作者对53例患者(96颗前牙)行瓷贴面美容治疗,并对临床效果进行跟踪随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PS e.max Press瓷贴面修复治疗的护理配合措施。方法:口腔修复科护士积极参与IPS e.max Press瓷贴面修复治疗全程,配合医师开展四手操作,并协助医师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和心理疏导,完成10例患者共24颗瓷贴面的修复治疗。结果: 24颗瓷贴面除1颗脱落外,其余23颗瓷贴面在随访期内均未发生损坏、脱落,患者对瓷贴面修复效果满意。结论:口腔修复科护理人员积极学习并掌握新材料、新技术的特点和应用方法,具备熟练的四手配合操作技能,掌握与医师、患者沟通的技能和健康宣教技能,对于保证IPS e.max Press瓷贴面修复治疗的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超薄铸瓷贴面修复前牙缺陷的临床美容效果。方法选择因前牙过小、轻度扭转牙、四环素牙、釉质发育不全、牙外伤等原因需行前牙美容修复的患者16例156颗牙,用超薄铸瓷贴面进行修复,术后6、12、24、36个月评价修复完整度、边缘适合度、颜色匹配、牙龈健康情况及舒适度。结果经过3年的临床观察,156颗铸瓷贴面中有2颗贴面脱落,修复成功比98.7%。结论超薄铸瓷贴面具有磨除牙体组织少,颜色、形态能超越天然牙的美观效果。  相似文献   

8.
姚莉 《天津护理》2021,29(1):92-93
总结138例瓷贴面粘接的护理配合.操作前护士充分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和治疗配合程度,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适时鼓励,得到患者信任,积极完成诊疗.操作中护士熟练配合,严格执行操作步骤,遵守操作时间,迅速、准确地传递器械和材料,是高质量完成瓷贴面粘接技术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姚莉 《天津护理》2019,27(1):86-87
总结138例瓷贴面牙体预备的护理配合。治疗前充分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及治疗配合程度,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治疗中熟练地护理配合,协助医生高效的完成治疗,提高修复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基牙牙周膜厚度不同时固定桥应力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固定桥基牙牙周膜厚度不同对双端固定桥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螺旋CT扫描获取健康人下颌骨、牙齿及牙周支持组织的二维图像,通过图像合成软件建立三维数字模型,并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生成下颌后牙固定桥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在相同垂直载荷和水平载荷情况下,分析基牙牙周膜厚度不同时固定桥的应力分布。结果:当基牙牙周膜厚度小于0.1mm时固定桥基牙与牙槽骨表面应力大小相当;当基牙牙周膜厚度大于0.1mm小于0.4mm时固定桥牙槽骨表面应力随牙周膜厚度增大而减小但非线性关系;基牙牙周膜厚度大于0.4mm时固定桥牙槽骨表面应力不随牙周膜厚度增加而变化。结论:下颌后牙固定桥的应力分布与基牙牙周膜厚度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关性,表现为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11.
This case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conducting an in‐depth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examination before treating a single discolored tooth and proves the effectiveness of porcelain laminate veneers in masking intrinsic teeth discoloration.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审美标准及科技水平的提高,患者对于前牙修复的目标不仅局限于功能方面,而更多的希望达到天然牙的色泽及外观。临床上多采用贴面或全冠来修复前牙变色、少量缺损、扭转歪斜等。全瓷贴面修复体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美学性和牙体预备量少等优点,所以越来越成为人们不断探索的方向。本文就全瓷贴面的修复特点、临床应用以及修复后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等作一综述,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3.
背景:股骨颈保留型(Col um Femoris Preserving,C.F.P)假体为意大利骨科医生Pipino与德国LINK公司联合设计开发。该假体手术操作手册中推荐截骨平面是否适合国人股骨结构特点以及所采用截骨方式是否会引起假体以及股骨应力发生变化,目前尚未见研究报告。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回顾和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股骨颈保留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以及应力分布变化。方法:①回顾分析36例股骨颈保留型全髋关节置换及36例普通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临床资料,通过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置换前后偏心距变化、IDES-Engh放射学及并发症等指标评价疗效。②建立两种不同截骨平面股骨颈保留型全髋关节置换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股骨转子间窝上1.5 cm及头颈交界处为截骨平面带来的偏心距差异、股骨以及假体应力分布变化。结果与结论:①头颈交界处为截骨平面的股骨颈保留型全髋关节置换,短期随访临床疗效优良,与普通生物型无明显差别。②有限元分析显示:头颈交界为截骨平面与转子间窝上1.5 cm为截骨平面比较,偏心距增大,假体及股骨所受应力增大,但应力分布相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固定桥基牙牙周膜厚度不同对双端固定桥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螺旋CT扫描获取健康人下颌骨、牙齿及牙周支持组织的二维图像,通过图像合成软件建立三维数字模型,并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生成下颌后牙固定桥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在相同垂直载荷和水平载荷情况下,分析基牙牙周膜厚度不同时固定桥的应力分布。结果:当基牙牙周膜厚度小于0.1mm时固定桥基牙与牙槽骨表面应力大小相当;当基牙牙周膜厚度大于0.1mm小于0.4mm时固定桥牙槽骨表面应力随牙周膜厚度增大而减小但非线性关系;基牙牙周膜厚度大于0.4mm时固定桥牙槽骨表面应力不随牙周膜厚度增加而变化。结论:下颌后牙固定桥的应力分布与基牙牙周膜厚度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关性,表现为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波  李志伟 《中国临床康复》2014,(11):1765-1773
背景:颅内动脉瘤病死率高,有限元分析预测其破裂风险目前成了一个热门课题。有限元分析需要可靠的流固耦合模型,动脉瘤的血液模型很易得到,而血管壁模型无法直接获得,只能人为设置,这可能对计算结果造成影响。目的:探讨有限元建模时血管壁厚度的设置对复杂颅内动脉瘤流固耦合分析的影响,为颅内动脉瘤的数值模拟研究提供更可靠的建模方法。方法:通过3D脑血管造影取得一67岁男性患者左侧颈内动脉颅内段串联动脉瘤的三维数值模型。术后通过管壁增厚的方法构建出血管壁模型,人为设置的壁厚为0.3,0.4,0.5,0.6 mm,得到4个流固耦合模型。根据术中测得的数据,利用有限元法模拟分析流固耦合作用下颈内动脉串联动脉瘤的血液动力学特征,比较4个模型计算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与结论:4个模型的血液流线图、血液压力降图、血管内壁壁面切应力均无差异(P<0.05)。4个模型血管壁变形最明显处均在颈内动脉C 2段,但血管壁越厚者最大变形量越小(P<0.01)。4个模型血管壁Von Mises应力均在I,J两点处达到局部最大值,血管壁越薄者局部最大值越大(P<0.01)。证实血管壁厚度的设置会对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流固耦合分析结果造成影响,欲得到准确计算结果需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合适厚度。  相似文献   

16.
背景:成人髋臼发育不良髋臼小而浅,臼内有大量骨痂和瘢痕组织等都为人工髋关节置换臼杯安装带来极大困难。臼杯安装后局部的力学变化关系到置换后假体松动的发生及使用寿命。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力学分析方法,对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采用不同直径臼杯置入,观察对髋臼假体-骨界面间应力分布情况的影响。 方法:选取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骨盆为试验对象,用螺旋 CT 做全长连续扫描,然后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 CT 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建立髋关节发育不良骨盆模型。在计算机环境中对重建模型进行不同直径臼杯置入的模拟手术,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重建模型进行有限元网格化及力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对于髋臼发育不良的病例,选择小直径臼杯可应对髋臼浅平、骨床骨量不足的缺陷而达到较好的臼杯骨床包容,但臼杯直径小致接触面小使单位面积应力升高;另一方面,大直径臼杯置入扩大磨锉髋臼骨床可引起髋内壁破损突破,导致应力(包括压应力及剪切力)增大及集中。由此推断,髋臼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时应在保证骨床包容的前提下选择较大直径的臼杯,有利于应力的良好分布,但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扩大磨锉髋臼骨床所致髋臼内壁的穿破。  相似文献   

17.
釉牙本质界潜行性破坏对牙颈部硬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对釉牙本质界缺损的下颌前磨牙进行有限元接触分析,为楔状缺损的预防及咬合治疗提供生物力学依据。 目的:分析釉牙本质界潜行性破坏对牙颈部硬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 方法:在下颌前磨牙沿釉牙本质界建立三角形缺损设计楔状缺损模型,模拟紧咬和咀嚼运动中牙的受力情况,对下颌前磨牙颈部硬组织进行非线性接触分析。 结果与结论:模拟紧咬和咀嚼运动中牙的受力情况,釉牙本质界缺损的下颌前磨牙缺损区均存在明显应力集中。随着缺损高度的增加,应力值增大,应力集中程度也增加。可见釉牙本质界破坏改变了缺损区牙颈部的应力分布,临床上楔状缺损应及时充填治疗。  相似文献   

18.
背景:课题组总结发现,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后出现髋内翻的病例中,除小部分由于股骨转子部粉碎性骨折和个别存在复位问题之外,绝大多数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术后复查X射线片可见,2枚头颈拉力螺钉位置均位于股骨颈中上部。 目的:通过有限元计算,验证股骨近端髓内钉头颈拉力螺钉不同置入位置的生物力学性能,从而指导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以减少置入后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利用MIMICS中的布尔运算将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骨折模型,建立三维模型。实验分为2组:中下组股骨近端髓内钉头颈拉力螺钉置于股骨颈中下1/3处;中上组股骨近端髓内钉头颈拉力螺钉置于股骨颈中上1/3处。利用有限元软件计算头颈拉力螺钉于不同方向置入时股骨及股骨近端髓内钉的应力分布情况。 结果与结论:骨折断端应力分布结果显示,中下组小转子处所受压应力小于中上组,并且中下组股骨近端髓内钉各钉所受最大应力平均值大于中上组。骨折断面张开角测量结果显示,加载后中下组骨折断面张开角小于中上组。载荷与位移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加载后中下组股骨上部合位移小于中上组。说明2枚头颈拉力螺钉置入股骨颈中下1/3处时,生物力学性能更好,结构相对更稳定,受力更合理,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三种固定方式修复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修复方案包括后侧钢板螺钉、外侧钢板螺钉和前后拉力螺钉内固定;选择何种内固定方法主要是靠医师的临床经验,研究结果也大多是临床报道,缺乏力学实验的依据。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比较外侧钢板螺钉组、后侧钢板螺钉组、前后拉力螺钉组3种固定方式修复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采用6具成年男性防腐尸体胫骨标本共12个进行干骺端骨密度测定。电动摆锯建立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模型,模型随机分3组进行前后拉力螺钉固定、外侧钢板螺钉固定、后侧钢板螺钉固定。利用有限元法和生物力学方法在250,500,1000 N的轴向载荷下测试骨折块的轴向位移值及最大位移值分布区。结果与结论:3组标本干骺端平均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轴向载荷为250 N时,有限元实验中骨折块的位移值,前后拉力螺钉组最小,为0.013521 mm;后侧钢板螺钉组居中,为0.016991 mm;外侧钢板螺钉组最大,为0.138200 mm,在500,1000 N时情况类似。实验生物力学结果显示,前后拉力螺钉组的位移值明显小于外侧钢板螺钉组和后侧拉力螺钉组(P〈0.05);后侧钢板螺钉组与外侧钢板螺钉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种测试方法最大位移值分布区域都在近侧胫腓关节交界区。提示在生物力学稳定性方面,前后拉力螺钉组最具优势,外侧钢板螺钉组较差。临床可以考虑将前后拉力螺钉固定作为修复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