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额外侧入路切除鞍区占位病变技术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介绍经额外侧入路及显微手术技术切除1例颅咽管瘤,20例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的经验。方法 所有病人均采用经额外侧入路。垂体腺瘤切除的要点:(1)先切除鞍内鞍上的大部分肿瘤;(2)电灼并切断来视神经、视交叉、颈内动脉及硬脑膜等处的肿瘤新生血管,切断一切供瘤及引流血管;(3)分片切除鞍上的瘤壁,电灼鞍内的瘤壁,同时全切残作的肿瘤;(4)保护好垂体柄。结果 1例颅咽瘤壁,予以全切;2例大型、巨大型垂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鞍内病变的疗效与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鞍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其中垂体腺瘤116例,Rathke囊肿16例,颅咽管瘤4例,均采用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鞍内切除病变。结果垂体腺瘤116例,肿瘤全切90例(77.6%),次全切26例(22.4%);Rathke囊肿16例,均全切16例(100%);颅咽管瘤4例,全切1例(25%),次切3例(75%)。术后视力及视野改善83例,内分泌指标恢复正常95例。脑脊液鼻漏7例,2周后自愈;一过性尿崩25例。本组无死亡病例,无颅内出血等其他并发症。结论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切除鞍内病变具有安全、视野清晰、术时短、肿瘤切除更为彻底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较理想的经蝶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3.
内镜眶上锁孔与经鼻蝶联合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框上锁孔入路及经鼻-蝶窦入路的内镜局部解剖学并测量有关解剖数据,探讨二者联合应用于治疗巨大鞍山区占位性病变的可行性,为颅底外科手术提供相关形态学参考数据。方法 测量100例成人颅骨标本额骨颧突距同侧和对侧前后床突的距离和角度。通过25例成人尸头,模拟内镜眶上“锁孔”入路和经鼻-蝶窦入路,观察所能达到 解剖部位,测量相关的解剖数据。结果 眶上锁孔入路可以从前方和上方达到鞍区及斜坡上段,清晰地显露垂体、垂体柄、视交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等结构;经鼻-蝶窦入路可从下方显露垂体及鞍膈等鞍区结构。结论 内镜眶上锁孔与经鼻-蝶窦联合入路是一种微创外科手术,二者联合应用可完成巨大鞍区占位性病变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4.
5.
听神经瘤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改良听神经瘤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方法,预防并发症,减少手术损伤。方法 对12例听神经瘤采用单侧枕下乳突后小“J”形皮肤切口,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后颅窝开颅术改咬骨窗为开骨瓣术。结果 10例肿瘤全切除,1例全切除;面神经解剖保留9例,术后2-9个月复查面神经House-Brackmann(H-B)Ⅰ-Ⅱ级、Ⅲ-Ⅳ级,Ⅴ级1例。术后见明显并发症。结论 改良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是一种有效、安全、便捷的微创手术入路。它的优点是解剖复位、创伤小、并发症少,并有利于美容。 相似文献
6.
环钻在锁孔入路开颅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1年以来,环钻应用于垂体腺瘤和听神经鞘瘤的锁孔入路手术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垂体腺瘤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18~56岁.肿瘤最大直径20~55 mm,其中泌乳激素细胞腺瘤3例,生长激素细胞腺瘤1例,无功能性腺瘤3例,多激素细胞腺瘤15例.听神经鞘瘤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7~57岁,肿瘤最大直径(不包括内听道内肿瘤)30~50 mm. 相似文献
7.
MRI对鞍区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MRI对鞍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7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病变的MRI征象,结果 垂体腺瘤37例,动脉瘤190例颅咽管瘤12例,鞍区脑膜瘤9例,鞍区星形细胞瘤2例。结论 MRI能正常显示鞍区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范围及周围结构的受累情况。对鞍区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治疗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症的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行内镜扩大经鼻蝶手术切除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5例颅咽管瘤患者中,肿瘤部分切除11例,近全切除4例.术后主要并发症:腺垂体功能减退(11/15),尿崩症(8/15),鼻出血(3/15),脑脊液... 相似文献
9.
颅咽管瘤是一种少见的颅内良性肿瘤,占颅内原发件肿瘤的1%~3%,手术是治疗此肿瘤的首选方法。以往采取经颅或经蝶入路显做镜下切除肿瘤,近年来随着颅底内镜外科技术的发展,有学者应用内镜经鼻蝶鞍膈上入路进行鞍上池、鞍区和第三脑室颅咽管瘤切除,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但后颅窝斜坡区颅咽管瘤是否适合经鼻内镜手术切除?目前少见文献报道。近期我们应用内镜采取鼻中隔经蝶入路的手术方法切除1例后颅窝斜坡区颅咽管瘤并获得成功。现就此病例的手术方法,手术中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枕下极外侧入路切除颅颈交界区腹侧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枕下极外侧入路切除颅颈交界区腹侧病变的效果,并对一些手术技巧加以改进和讨论。方法 采用枕下极外侧入路对8例颅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病变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本病8例病 ,6例痊愈,2例好转。7例肿瘤病人,5例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面瘫1例,后组脑神经轻度麻痹1例,脑脊液漏1例。结论 枕下极外侧入路可以满足颅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病变手术野的显露,是切除该部位病变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枕下骨瓣开颅术在后颅窝病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40例后颅窝病变患者采用骨瓣开颅25例,骨窗开颅15例。手术入路包括枕下正中入路、枕下正中向外的钩型切口入路及小脑半球外侧钩型切口入路。结果骨瓣开颅组术后CT显示骨瓣复位良好,术后无脑脊液漏,无皮下积液,颅内感染1例。骨窗开颅组术后脑脊液漏1例,皮下积液2例,颅内感染1例。骨窗开颅组术后有不同程度的皮瓣区下陷。结论骨瓣开颅术后复位保持了解剖层次的完整性,避免了对患者的不良心理影响,减小了残腔,减少了皮下积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14.
Akina Tamaki Berje Shammassian Abhishek Ray Warren R. Selman Kenneth Rodriguez 《American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2017,38(5):645-647
Steroid-releasing sinus stents have emerged as a safe and effective tool in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In this case report, we present two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cystic sellar masses.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was used to access the sella. Following resection and drainage of the cystic pathology, a Propel (Menlo Park, CA) stent was placed through the corridor of the resection site to stent the cavity open.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where a steroid-releasing sinus stent wa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a sellar lesion. It supports that this technology is safe and effective for use in skull base surgery.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及总结经皮低位切口鼻内镜下治疗甲状腺及甲状旁腺肿瘤的可行性及手术疗效.方法 2005年7月至2007年9月期间治疗的36例患者中,女34例,男2例;年龄18~65岁,中位年龄32岁.甲状腺瘤3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甲状腺癌2例,甲状旁腺囊腺瘤1例.用鼻内镜经上胸部切口,局部牵拉形成操作腔,鼻内镜下行甲状腺肿瘤切除术32例,甲状腺部分切除术1例,甲状腺叶切除2例,甲状旁腺肿瘤切除术1例.结果 36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喉返神经麻痹.随访2~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4个月,无肿瘤复发.术后疼痛轻,美容效果满意.结论 经胸骨鼻内镜下甲状腺和甲状旁腺肿瘤手术,操作简便,颈部无瘢痕. 相似文献
16.
17.
经鼻内镜下摘除蝶鞍占位性病变(附7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下蝶鞍手术方法的适应证、应用价值及应用前景,并探索性提出经鼻-经鼻中隔-经筛-经蝶入路摘除蝶鞍巨大肿块,方法:蝶鞍占位性病变病人共7例:垂体微腺瘤5例、巨大垂体腺瘤1例、鞍区炎性坏死性肉芽肿1例。6例采用经鼻-蝶入路;1例采用经鼻-鼻中隔-筛-蝶入路。结果:术前症状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除1例前有一眼失明者外),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6例蝶鞍占位获得全切;1例获得次全切,结论:经鼻内镜下摘除蝶鞍占位性病变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内镜下经鼻-鼻中隔-筛-蝶入路为蝶鞍巨大肿块的切除提供了一条较佳的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蝶窦鞍内手术发生严重与罕见并发症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分析196 2~ 2 0 0 1年 3月间 2 0 0例经蝶窦鞍内手术 ,发生严重和罕见并发症的 16例临床资料 ,探讨其发生原因与预防方法。结果 16例发生严重和罕见并发症 (8% ) ,其中死亡 4例 (4% ) ,严重出血 8例 (4% ) ,视力恶化 2例 (1% ) ,精神障碍 2例 (1% ) ,癫痫持续状态 1例 (0 5 % ) ,剧烈头痛 1例 (0 5 % ) ,脑组织损伤 2例 (1% )。结论 经蝶窦手术与经颅手术相比损伤明显减少 ,但仍可发生多种并发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仔细阅读CT片、熟悉鞍区解剖、熟练掌握经蝶手术技术会明显减少经蝶窦鞍内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经蝶窦鞍内手术严重和罕见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经蝶窦鞍内手术严重和罕见并发症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分析1962-2001年3月间200例经蝶窦鞍内手术,发生严重和罕见并发站的16例临床资料,探讨其发生原因与预防方法。结果 16例发生严重和罕见并发症(8%),其中死亡4例(4%),严重出血8例(4%),视力恶化2例(1%),精神障碍2例(1%),癫痫持续状态1例(0.5%),剧烈头痛1例(0.5%),脑组织损伤2例(1%)。结论 经蝶窦鞍手术与经颅手术相比损伤明显减少,但仍可发生多种并发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细胞阅读CT片、熟悉鞍区解剖、熟练掌握经蝶手术技术会明显减少经蝶鞍内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