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析疑二则     
<正> 最近,笔者对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许叔微“补脾不若补肾”之说作了考证,发现上述两说皆非出自朱、许之口,乃后人所言也。朱丹溪《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说:“人受天地之气所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可见丹溪虽然提出了“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但并未直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然而明代医家虞搏在其《医学正传·医学或问篇》中说:“丹溪先生《格致余论》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相似文献   

2.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元代著名医家朱震亨提出来的。他所论述的是因相火妄动,煎熬真阴,阳易动,阴易损所致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其论据归纳起来有三:一是发自对天象的观测,认为天地之间,天为阳,地为阴,而天大地小,是阴不足;日为阳,月为阴,日恒园,月常缺,是阳有余;二是出自经旨,就人身而论,《内经》曰:“年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阳道实,阴道虚”。说明阳有条而阴不足;三是实践体验,人之相火易动,则阴精泄泻,促成阳有余而阴不足。  相似文献   

3.
补肾是辨证论治中的重要治疗法则,它涉及各个系统的虚损性疾病,然其理论来源则以阴阳互根为依据。兹结合临床实践,阐述中医温补学派在补肾领域巾的学术思想。朱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张景岳则曰:“阳非有余,阴常不足”。对于“阴常不足”,具有共同的语言,谈起“阳常有余”,却有分歧的看法,谁是谁非,众说纷纭。滋阴论者推崇丹溪说,温补学派偏好景岳理论。根据丹溪和景岳的学说,阴是以虚为主,即所谓“阴常不足”。《内经》说:“阳以阴为  相似文献   

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文中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正因为他的重要所以关于阴阳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阴阳有余于不足的看法也是百家争鸣。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和张介宾的“阳常不足,阴非有余”理论。  相似文献   

5.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小议刘小平(广东省大埔县人民医院大埔514200)关键词“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探讨元代著名的医学家,养阴学派的代表朱丹溪提出了对人体阴阳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人体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就存在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  相似文献   

6.
<正> 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有所创见的医家.他力倡“阴血”的医学思想,并力行于临证实践而取得成就,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张氏倡“阴常不足”而重在脾胃;以肝脾为中枢,重在阴血.此说实本于《内经》,融丹溪、东垣及诸家之说而独具一帜.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张氏“阴血”医学思想之中心.“阳常有余”指阳邪盛,“阴常不足”指阴血虚;一指病邪,一指人体正气.系于《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相似文献   

7.
历代以来,不同医家对中医人体阴阳学说各有论述,其中以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和明代张介宾的“阳非有余,阴常不足”学说最具代表性和争议性。仔细分析这两种观点,笔者发现其可相互补充,相互结合,对临床诊疗和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源于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经典的理论总结。1.观察天象,阳多阴少。朱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日属阳而常满,月属阴而常亏,联系到人体的生理变化,即为“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  相似文献   

8.
失眠在老年人十分多见,且常常顽固难愈。笔者从阴虚火旺论治老年人失眠,常收到满意疗效,现总结心得一二,以赐同道。1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人的睡眠活动由心神所主,是人体阴阳之气转化的结果。如阳藏于阴,阴能潜阳,阴阳相交则寐,反之则不寐。人至老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阴虚不受阳纳,阳亢不入于阴则失眠。早在《灵枢.大惑论》云:"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又《古今医统》谓:"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火独亢,不得寐者。"《景岳全书》谓:"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而神不安其室耳。"又如清《冯氏锦  相似文献   

9.
吴海滨  熊文生 《新中医》2011,(4):130-131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邙日有余阴不足论》中谓“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为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常行疏泄功能,居阳动之态,肝体精血易耗散而常虚致肝之阴血耗损,就会发生肝系的病理变化而出现相关的临床证侯。笔者就肝脏“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生理病理及临床应用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自刘完素创火热论,立寒凉之法后,朱丹溪承之,并有创进,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至张景岳,立“阳非有余,阴常不足”,对脏腑阴阳调摄渐臻完备。在小儿生命的调护方面,《景岳全书》提出自胎孕就须注意调养,  相似文献   

11.
刘亚 《四川中医》1993,11(7):10-11
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行医初年对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颇为信服,随着学验俱进,四十年后,转而对张元素、李东垣益气补脾诸说深为崇信,力倡“阳非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制左归饮、丸,右归饮、丸诸名方,而成为阴阳两补之巨匠。一、本于《内经》,立论阴阳张介宾对阴阳的概念,是以《内经》  相似文献   

12.
戴思恭在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有余便是火”之论的基础上,对气血生理、病理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指出气血之失常与某些疾病的关系,并对气血盛衰的病机统于阴阳之变,对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进行了补充,使之更为全面而具体,对后世气血理论的发展也很有影响。1  相似文献   

13.
《素问·金匮真言论》[1]曰:"阴中之至阴,脾也。"《脾胃论》[2]中又说:"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据此,笔者提出"脾之阳常不足而阴常有余"的观点,并试从脾之生理、病理角度阐述其机理。  相似文献   

14.
明代医家万全,受《内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一水不胜二火”的启示及丹溪学说的影响,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及治疗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就“脾常不足”之说,聊陈管见。  相似文献   

15.
一、养阴法的确立养阴理论首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阳盛则阴病,”“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素问·调经论》谓:”阴虚则内热……。”《灵枢·决占》篇谓:“精脱者,耳聋……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这些论述,为养阴法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汉·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指出误汗,误下或妄用灸法、火针,可耗伤人体阴液而造成“坏病”,创立了“急下存阴”,“釜底抽薪”等法以保存阴液,设立了炙甘草汤以补心营之不足,黄连阿胶汤治阴虚阳亢之证,竹叶石膏汤治气阴两虚之证等,至今仍被视为养阴法之楷模。金元时期,朱丹溪从相火立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相似文献   

16.
明代医家万全受《内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一水不胜二火”的启示及丹溪学说的影响,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及治疗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就“肝常有余”之说,浅述己见。  相似文献   

17.
浅谈朱丹溪、张景岳之阴阳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虎 《国医论坛》2004,19(4):46-47
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历史上人们对人体阴阳的认识却众说纷纭,其代表者有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以及张景岳的“阳常不足,阴本无余”论,二者对“阴常不足”的认识基本一致,但对人体之阳的理解似乎不同,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正常人体温为36~37℃左右,可因测量方法不同而略有差异。中医认为阳盛则热是发热的基本病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适应外界环境变化、抵抗外邪入侵的能力较成人弱,因而容易出现发热症状。正如《温病条辨·解儿难·儿科总论》云:"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  相似文献   

19.
火神派研究的现代意义(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5过度劳倦烦劳伤阳 《内经》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不妄作劳,"形劳而不倦",故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后人则难以做到这样,祝味菊认为:"吾人仆仆终日,万事劳其形,百忧感其心,有动必有耗,所耗者阳也.物质易补,元阳难复,故日'阴常有余,阳常不足',非臆谈也.《经》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阴精之所以力能为奉者,阳之用也.阳精所降其人天者,阳衰而阴精不能上奉为寿也"(《伤寒质难卷七》.  相似文献   

20.
笔者认为,妇科瘙痒症的发生与肝肾功能密切相关,因妇女一生经、孕、产、乳,数伤于血,易处于"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阴阳之根,而妇科瘙痒症的发生多与妇女"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有关,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