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回顾,对右胸前外侧小切口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右胸前外侧小切口行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120例,所有患儿均行右胸前外侧小切口,长度7~13 cm,经右第三或四肋间进腔,其中78例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42例行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结果120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顺利康复,治愈出院,术后无残余漏及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右胸前外侧小切口适用于诊断明确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与传统正中开胸相比,切口隐蔽,美观,同时保留了胸骨的连续性,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较轻、恢复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正中胸骨下段小切口与常规切口小儿心脏手术的结果。方法 68例小儿分为两组,均在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一组采用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一组为常规正中切口。结果 无死亡病例,从切口长度、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引流量、抗生素使用时间比较,小切口组明显优于常规切口组,而体外外循环时间及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与常规组无差别。结论 胸骨中下段小切口对小儿先心病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右腋下小切口剖胸心内直视手术对婴儿室间隔缺损围术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手术矫治的5 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病例198例,手术入路包括右腋下小切口剖胸85例(右侧组)和正中切口开胸113例(正中组).比较围术期资料和呼吸参数(气道峰压、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肺泡-动脉氧分压差)的差异.结果 右侧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正中组短[(144±22)min比(152±23) min,(7.1±2.6) d 比(8.9±3.7)d,均P〈0.05],其他围术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死率均为0,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侧组3.5%(3/85),正中组5.3%(6/113)](P>0.05).2组病例麻醉后、手术后、入重症监护病房时、拔管前4个时间点的气道峰压、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腋下小切口剖胸心内直视手术不加重婴儿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呼吸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4.
徐燕  陈红 《安徽医药》2014,(5):983-985
目的研究比较右腋下直切口,右胸小切口,右胸骨旁小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术后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随机抽取该科2011年1月—2013年8月经小切口行瓣膜置换术64例,其中经右胸小切口二尖瓣置换(MVR)术40例,经右腋下直切口二尖瓣置换术20例,经右胸骨旁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AVR)术4例,并随机抽取同期经胸骨正中切口瓣膜置换术65例,其中二尖瓣置换术35例,主动脉瓣置换30例。对比分析小切口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术后各种观察指标和护理特点。结果小切口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相比,术后切口长度,引流量,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鸡胸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与传统胸骨正中切口瓣膜置换术相比,小切口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刀口隐蔽,符合美容要求,同时减少了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5.
赵永峰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6):177-178
目的:在基层医院中开展经右侧腋下小切口,直视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体会,并对比右胸小切口与正中切口的预后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者13例,行右经胸小切口房室间隔缺损修补,其中房间隔缺损5例,室间隔缺损8例,房间隔缺损合并鸡胸采用右经胸直视手术1例,正中切口手术患者未选择,仅选择1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合并胸部畸形正中劈开胸骨术后对比。13例手术均采用右侧腋下第3肋间进胸,行房室间隔缺损直视下修补手术。结果:术后引流量少,术后胸廓畸形无加重,无心脏功能及呼吸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围手术期无死亡。结论:右侧腋下经胸小切口,行简单的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切口小、隐蔽性强,有较好的美容效果。此方法在基层心胸外科医生中逐步推广,但要注意提高手术技巧及患者的选择。此方法不适合较复杂的心脏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右外侧小切口剖胸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近远期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14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3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开胸矫治手术;观察组患儿采用右外侧小切口剖胸。比较两组患儿的近期效果及随访1年后的远期效果。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胸液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1年后发现,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右外侧小切口剖胸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较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痛苦小,术后并发症少,创口小,符合患儿及家属的审美,近远期效果好,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右腋下小切口手术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治疗成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1999年1月至2005年5月84例成年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经右腋下小切口组及正中胸骨劈开组并进行比较分析。观察主动脉阻断时间、关胸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气管插管带管时间、胸腔引流量、出血量、疼痛分级、镇痛药物用量。结果42例患者全部经右腋下小切口顺利完成心内直视手术。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气管插管带管时间、住院时间与正中胸骨劈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均关胸时间、疼痛分级、镇痛药物使用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出血量与正中胸骨劈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对成人房、室间隔缺损患者应用良好且与胸骨正中切口直视手术相比,有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瘢痕小且隐蔽性好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8.
曹彬  王东进  陈宝俊 《江苏医药》2006,32(9):846-848
目的探讨右腋下直小切口心脏微创手术的操作规范和适应证。方法随机选掸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病人200例,分为研究Ⅰ组(右腋下直小切口)150例和对照Ⅰ组(胸骨正中切口)50例。随机选择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200例,包括二尖瓣置换术和主动脉瓣置换术,分为研究Ⅱ组100例和对照Ⅱ组100例。结果除对照Ⅱ组手术后二次开胸止血5例外,无手术死亡。研究Ⅰ、Ⅱ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但术后胸腔引流血量和输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随访2个月~2年,患者均恢复良好,无远期死亡。结论右腋下直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的适应证为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和二尖瓣置换术。该术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安全可靠、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点。但对主动脉瓣置换术及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应慎用本术式。  相似文献   

9.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通常是以胸正中切口,建立体外循环后直视进行的。此种人路虽然疗效确切,但有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恢复时间长及术后遗留胸正中疤痕等缺点。因此,为了避免胸正中切口手术的并发症,在保证医疗效果的基础上,降低创伤,减少住院时间,减少围手术期输血量以及异物滞留体内,满足患儿对疤痕美观、隐蔽的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正中切口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式与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依照入院顺序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分别予以后正中切口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和后正中切口传统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50.3±8.1)min,短于对照组的(70.2±11.5)min,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88.7±16.7)mL、(38.6±4.8)mL,均少于对照组的(355.7±28.9)mL、(148.0±33.4)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后正中切口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全胸腔镜下与右侧开胸小切口房间膈缺损修补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成人房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全胸腔镜组(28例)和右侧开胸小切口组(22例)。结果两组均无死亡。全胸腔镜组与右侧开胸小切口组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125+41)min和(55±8)min(P〈0.05);升主动脉阻闭时阃分剐为(34±16)min和(19±5)min(P〈0.05);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分别为(6.4±1.6)h和(6.8±1.7)h(P〉0.05);术后胸液引流量分别为(102±20)mL和(133±28)mL(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9±1.15)d和(5.8±2.1)d(P〉0.05)。结论早期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较侧开胸小切口手术操作时间稍长,但患者术后恢复无差异。  相似文献   

12.
季巍  周晓辉  王水云  魏志凌  崔鹏  方丹 《中国医药》2013,8(8):1066-1068
目的 分析经胸骨上段小切口(SPMS)行心脏瓣膜手术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由北京市海淀医院门诊收治的病例中,经SPMS完成心脏瓣膜手术20例作为小切口组,平均年龄(51±15)岁,平均体重(66±11)kg.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同期行常规胸骨正中切口手术的20例心脏瓣膜病例作为常规切口组,平均年龄(57±10)岁,平均体重(65±12)kg.观察2组患者的围术期数据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小切口组无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术后24h胸液量为(345±160)ml,较常规切口组的(436±101)ml明显减少(P =0.036),术后红细胞用量为(1.6±1.4)U,较常规切口组的(3.2±2.7)U明显减少(P =0.029).结论 经SPMS行心脏瓣膜手术安全可靠,创伤小,出血少,早期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不同麻醉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高州市人民医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A组(氯胺酮组)和B组(丙泊酚组)各34例,观察比较术中各项指征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氯胺酮组)手术时间为(103.21±4.25)min,术中SPO2为(89.46±5.12)%,B组(丙泊酚组)手术时间为(102.54±6.21)min,术中SPO2为(88.95±4.28)%,两组比较差异不大(P>0.05),而清醒时间中A组(氯胺酮组)为(49.35±6.85)min,B组(丙泊酚组)为(15.26±3.54)min,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A组(氯胺酮组)麻醉后总计发生不良反应8例,占23.5%;B组(丙泊酚组)麻醉后总计发生不良反应3例,占8.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选用丙泊酚进行麻醉与氯胺酮相比清醒更快,不良反应更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剂量西地兰在婴幼儿重症肺炎心力衰竭前期给药的临床意义. 方法 将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医院儿科48例重症肺炎心力衰竭前期患儿按入选单双日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5例).2组均给予氧疗、监测生命体征、抗炎、抗病毒、止咳平喘、化痰、限制入量等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小剂量西地兰干预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儿的心率及呼吸转正常的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及转旧.结果 观察组心率及呼吸转正常的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0.8±0.3)d比(3.8±0.7)d、(1.0±0.5)d比(3.6±0.6)d、(7.1±0.5)d比(8.0±0.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23/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0%(14/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7例患儿发展为典型心力衰竭.结论 早期应用小剂量西地兰干预婴幼儿重症肺炎能安全有效地防止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不同入路创伤,疗效,愈后以及临床指导。方法 对40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行左腋下小切口;41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鲁三联症患者行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手术;36例瓣膜置换,法鲁四联症,心脏粘液瘤等患者行胸骨下段小切口;与常规左胸后外侧切口36例及胸骨正中切口43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1.左腋下小切口与常规左胸后外侧切口相比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创伤、痛疼程度、出血量、住院天数、切口愈合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2.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组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组相比:创伤、体外循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疤痕等,有不同程度差异。3.胸骨下段小切口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组相比:创伤、出血量、住院天数、胸廓畸形、疤痕程度也有差异。结论1.左腋下小切口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具有切口小、不去肋骨、出血少、不输血、创伤轻、不放胸腔引流管、痛疼轻、恢复快、刀口隐蔽、美观等优点。2.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具有切口小、无骨损伤、体外循环时间短、出血少、心脏不停跳、心肌损伤轻、恢复快、切口隐蔽、美观等优点。3.胸骨下段小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具有出血少、胸廓稳定、恢复快、切口隐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朱新华  刘德新  赵奎  王彪  丁涛 《淮海医药》2012,30(3):213-214
目的探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在ICU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性选择56例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需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根据气管切开方式的不同分为PDT组31例,OT组(开放性气管切开术)25例,观察2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缺氧时间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PDT组手术切口长度(15.0±1.6)mm、手术时间(9.9±3.4)rain、出血量(5.2±2.2)ml、术中缺氧时间(10.2 4~2.1)s,均小于OT组的(41.2±3.9)mm、(27.2±5.1)min、(18.2±3.5)ml、(31.1±6.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切口出血、皮下气肿等并发症显著降低(P值均<0.05)。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简单、快捷,并发症少,在危重症患者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80例择期行Lc的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观察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观察2组手术麻醉前后平均动脉压、HR的变化并加以比较,比较2组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以及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切皮后和术毕的平均动脉压和HR与诱导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切皮后、术毕的平均动脉压、HR高于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83±10)mmHg(1mmHg=0.133kPa)比(76±8)mmHg,(89±10)mmHg比(80±8)mm Hg;HR:(78±12)次/min比(704-8)次/min,(854-8)次/minE(76±6)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少于对照组[分别为(6±2)nlin比(11±2)min,(11±2)min比(16±2)min,均P〈0.05],且OA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3±1.6)分比(3.0±1.3)分,尸〈0.05]。结论与静吸复合麻醉比较,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维持平稳,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快,拔管早,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邬文伟  戴柯 《中国医药》2012,7(8):934-936
目的 探讨围术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大鼠心脏术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暴露心脏后于左心室沿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附近作一切口后立即缝合切口并关胸.对照组不使用G-CSF,仅完成手术过程;G-CSF预处理组术前通过鼠尾静脉注射G-CSF 5 d;G-CSF预处理+心内注射组除术前通过鼠尾静脉注射G-CSF 5 d外,手术过程中将G-CSF直接注射在心室切口周围.术后第7、28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心脏结构和心功能.结果 第7大时,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缩短分数(FS)分别为(52.8±2.9)%、(22.2±1.4)%,G-CSF预处理组和G-CSF预处理+心内注射组LVEF[分别为(56.5±4.3)%、(61.2±3.6)%]、FS[分别为(25.2±2.5)%、(29.5±2.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G-CSF预处理组和G-CSF预处理+心内注射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分别为(6.25±0.92)、(5.51±0.85)mm]和左心室收缩末容量(LVESV)[分别为(0.57±0.18)、(0.44±0.14)ml]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60±1.10)mm、(0.67±0.31)ml],G-CSF预处理+心内注射组LVESD和LVESV低于G-CSF预处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28大时G-CSF预处理组和G-CSF预处理+心内注射组的LVEF[分别为(59.6±4.7)%、(63.8±1.9)%]和FS[分别为(26.2±2.8)%、(30.9±1.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3.4±3.6)%、(23.6±1.7)%],LV ESD[分别为(5.92±0.72)、(5.35±0.54)m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分别为(7.48±0.61)、(7.26 ±0.55)mm] 、LVESV [分别为(0.49±0.14)、(0.41±0.08)m1]、左心室舒张末容量(LVEDV)[分别为(1.05±0.25)、(1.02±0.27)ml]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98±0.37)mm、(8.04±0.42)mm、(0.76±0.15)ml、(1.37±0.18)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G-CSF预处理+心内注射组LVEF、FS明显高于G-CSF预处理组,LVESD、LVEDD、LVESV、LVEDV明显低于G-CSF预处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围术期应用G-CSF可明显改善大鼠心脏术后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和研究产后抗支原体治疗对产科切口感染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产后(剖宫产或阴道分娩)有切口且孕期生殖道支原体检查阳性的产妇12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标记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产后依据药敏试验行抗支原体治疗,对照组不给予抗支原体治疗,观察两组产妇的产后切口感染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切口感染率为1.67%,对照组为15.00%,治疗组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切口愈合时间为(12.6±4.2)d,住院时间为(16.9±5.1)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8.5±5.4)、(22.6±4.9)d(P<0.05)。结论临床上对产后有切口且孕期生殖道支原体检查阳性的产妇,预先给予药敏试验后,行针对性抗支原体治疗,能有效降低其产后切口感染率,这对缩短产妇的住院时间,提升其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此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治疗是必要的,可作为临床指导抗生素使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