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TACE联合抗血管生成疗法治疗兔VX2肝移植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应用血管生成抑制剂内皮抑素(endoststin,ES)对兔VX2肝移植瘤疗效的影响.材料与方法30只兔VX2肝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TACE组(碘油+阿霉素)和抗血管生成组(碘油+阿霉素+Es),每组10只.种植后3周行TACE术,术后1周获得病理标本,分别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所有标本的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agculac density,MVD)及残瘤细胞的增殖、凋亡情况,并分析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和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术前、术后行MSCT和超声检查并计算肿瘤增长率(growth rate GR).结果 三组肿瘤GR(%)分别为270.86±148.94、-8.91±21.77和-20.40±36.07,治疗后TACE组和抗血管生成组肿瘤体积均减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MVD值分别为80.00±17.14、84.22±16.45、57.00±13.26,抗血管生成组最低,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TACE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PI值(%)和AI值(%)分别为52.84±7.37、84.53±5.31、79.98±8.38和3.58±0.066、12.28±0.85、14.39±1.32;PI值对照组最低,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血管生成组低于TACE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AI值抗血管生成组最高,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兔VX2肝移植瘤介入治疗中应用ES可直接减少肿瘤微血管的生成,间接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两种疗法均可抑制肿瘤的生长,联合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体部成像(MR DWIBS)在经静脉注射血管生成抑制剂内皮抑素治疗兔肝VX2肿瘤移植模型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荷瘤兔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对照组经耳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d,连续应用12d;内皮抑素组经耳缘静脉每日注射内皮抑素0.7mg/kg体质量,连续应用12d。2组均于治疗前后行MRDWIBS检查,分别测量各组肿瘤组织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观弥散系数,并评价DWIBS及DWIBS原始图经3D MIP重建及黑白翻转获得类PET图像的图像特征。结果:ADC值从治疗后第3天起即有变化,在治疗后第3、7、13天内皮抑素组的ADC值均高于对照组,且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BS可以在治疗早期动态评价静脉注射血管生成抑制剂内皮抑素对兔肝VX2肿瘤移植模型的疗效。DWIBS结合ADC值的定量测量及类PET大范围成像,可以无创性活体评价药物抗肿瘤的治疗反应,为肿瘤的诊断、分期、疗效评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奥沙利铂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经肝动脉灌注(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4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TACE术中经肝动脉灌注奥沙利铂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并根据肿瘤血管丰富程度分组,术后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并定期行实验室指标及肝脏CT/MRI/DSA评价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富血管肿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乏血管肿瘤组患者(85.7%比33.3%,P<0.05),临床随访数据表明多数富血管的患者通过联合药物灌注治疗有效,生存时间6个月以上者达57.1%(16/28),对于乏血管肿瘤患者的治疗中病情进展的仅为26.7%(4/15).结论 TACE术中经肝动脉灌注奥沙利铂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选取7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按患者治疗意愿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给予TACE治疗,观察组在TACE基础上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为85.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9%(P<0.05);治疗后,两组AF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观察组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后对照组VEGF水平升高,而观察组则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可以有效提高疗效,且不增加毒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多普勒超声研究TACE联合内皮抑素栓塞治疗后兔VX2肝移植瘤及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20只荷瘤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抗血管生成组,每组10只,抗血管生成组经兔肝动脉给予内皮抑素+超液化碘油+阿霉素栓塞治疗,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1周后多普勒超声观察肿瘤血供及肝动脉、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检测结果与治疗前相应血管的多普勒血流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治疗后肝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增大(P〈0.05),肝动脉阻力指数和门静脉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P〉0.05);抗血管生成组栓塞后肝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降低(P〈0.05),阻力指数增大(P〈0.05),门静脉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前所有病灶内及其周边多普勒超声均可检测出较丰富血流信号,治疗后显示抗血管生成组瘤内及瘤周血流信号均明显减弱,部分消失。结论 TACE联合内皮抑素可有效地阻断兔VX2肝移植瘤供血,多普勒超声可显示该血流的变化,便于对其疗效进行及时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兔VX2肿瘤模型,采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技术探讨兔门静脉VX2种植癌栓灌注参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8只实验兔经门静脉内接种VX2肿瘤,成瘤后行MSCT灌注扫描,测量并比较门静脉癌栓、近瘤灶和远离瘤灶肝脏的肝血流灌注量(HBF)、肝血容积(HBV)、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及平均通过时间(MTT);摘取门静脉移植VX2癌栓,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癌栓组织VEGF表达,分析肝脏灌注参数与VEGF的相关性。结果近瘤灶和远离瘤灶肝脏各CT灌注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癌栓区HBF、HBV及PS均较近瘤灶区和远离瘤灶区增高(P<0.05),MTT较近瘤灶区和远离瘤灶区降低(P<0.05)。门静脉VX2种植癌栓区HBF、HBV、PS与VEGF表达均呈正相关(r=0.711、0.646、0.626,P<0.05),MTT与VEGF表达呈负相关(r=-0.565,P<0.05)。结论兔门静脉VX2种植癌栓MSCT灌注参数与VEGF表达具有相关性,MSCT能够评价门静脉种植VX2癌栓的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兔VX2肝癌血管造影表现.方法34只新西兰大白兔开腹直视下肝左中叶瘤组织块接种VX2肿瘤,接种后第3周直视下穿刺右侧股动脉进路行腹腔动脉-肝动脉造影.结果6只兔数字电影方式(DC)腹腔动脉造影不能清晰显示肿瘤血管与肿瘤染色征象;28只兔数字减影方式(DSA)腹腔动脉造影,都能清晰显示肿瘤血管与肿瘤染色征象.兔肝VX2肿瘤典型血管造影征象表现为肿瘤呈膨胀性生长,供血动脉环绕肿瘤呈握拳状、抱球状、环圈状,从环绕的肿瘤主干血管上发出或长或短的细小芽状、根状、丝状的增生血管从周边向中心推进,显影的周边血管密度明显大于肿瘤中心,形成薄壁、厚壁、玉佩状等形状的圆形或椭圆形周边深染中心相对淡染的肿瘤染色结节;≥1cm的肿瘤结节染色完整、边缘清晰,当肿瘤较小时结节呈团片状染色,边缘欠清晰.结论兔肝VX2肿瘤为富血供性肿瘤,肿瘤周边部血供比中心部丰富,腹腔动脉造影足以显示清晰典型征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血管内皮抑素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20例为TACE联合重组人内皮抑素经动脉灌注,对照组20例为单纯TACE,所有患者术后1年内每2月复查彩超检查,观察肿瘤控制情况、新生血管抑制情况,并观察1年内生存率。结果治疗组1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35),治疗组肿瘤新生血管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5),治疗组疾病控制率(DC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8)。结论内皮抑素联合TACE治疗肝癌,患者1年生存率显著提高,肿瘤新生血管、转移抑制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索(内皮抑素)联合肝动脉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4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常规TACE加重组人内皮抑素-碘化油乳剂栓塞;对照组单纯给予常规TACE.所有患者术后1年内不定期复查CT或MRI,以及DSA检查.观察肿瘤复发或转移情况以及有无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比较瘤体缩小情况,AFP变化,6个月、1年的生存率以及生活质量.同时比较两组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1年生存率、AFP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75%(15/20)和60%(12/20);AFP下降值平均差为300μg/ml;肿瘤新生血管、转移抑制明显.结论 内皮抑索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1年生存率显著提高,AFP下降明显,肿瘤新生血管、转移抑制明显,且安全,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血管生成抑制剂TNP-470与碘化油混合栓塞对兔VX2肝癌的治疗作用及不同给药途径之间的疗效差异.方法 39只兔VX2肝癌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14只,生理盐水1 ml经肝动脉注入作为对照组;B组13只,经肝动脉灌注超液态碘化油0.6 ml栓塞加TNP-470静脉注射(10 mg/kg,每日1次,连续3 d);C组12只,TNP-470(30 mg/kg)与超液态碘化油0.6 ml混合乳化行肝动脉栓塞.术后1周称体重后处死制备标本,观察以下指标:测量肿瘤的体积并计算抑瘤率,计数肺内转移灶数量(肺表面及5个冠状切面上结节计数),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以及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2个实验组的肿瘤平均体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抑瘤率分别为41.31%和34.01%.A组转移率64.28%(9/14),B组转移率38.46%(5/13),C组转移率8.33%(2/12),经X2检验,3组肺转移率不完全相同,两两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VEGF的表达阳性率A组78.57%,B组84.61%,C组83.33%,X2=0.96,P>0.05,三者间无统计学差异.A组MVD值为56.1±9.5,B组MVD值为40.1 ±11.2,C组MVD值为29.7±10.1,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NP-470与碘化油混合经肝动脉栓塞对兔VX2肝癌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经静脉注射给药.  相似文献   

11.
兔VX2脑瘤血管生成的灌注CT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实验性兔VX2脑瘤的灌注CT改变,并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结果对照,检验灌注CT反映脑瘤血管生成的效能.方法20只VX2脑瘤荷瘤兔按随机数字表分成3周以下组和3周以上组行灌注CT检查,测量肿瘤、瘤周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血容量(bloodvolume,BV),血流量(bloodflow,BF)和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大体标本观察肿瘤伊文思蓝染色级别.免疫组化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率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肿瘤区BV、BF和PS值[分别为(13.25±4.58)ml·100 g-1、(166.14±69.62)ml·100 g-1·min-1、8.01 ml·min-1·100 g-1]均明显高于瘤周[分别为(2.38±0.80)ml·100 g-1、(62.49±25.83)ml·100 g-1·min-1、0.03ml·min-1·100 g-1]及对侧正常脑组织[分别为(2.24±0.75)ml·100 g-1、(55.72±21.24)ml·100 g-1·min-1、0.04ml·min-1·100 g-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0).3周以上组肿瘤区BV、BF和MVD[分别为(16.41±4.12)ml·100 g-1、(208.77±63.00)ml·100 g-1·min-1、(61.20±12.93)个/高倍视野]均明显高于3周以下组[(10.09±2.27)ml·100 g-1、(123.51±47.18)ml·100 g-1·min-1、(41.40±7.34)个/高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肿瘤区MVD与BV(r=0.915,P=0.000)和BF(r=0.901,P=0.000)呈显著正相关,与PS(r=0.459,P=0.042)呈正相关;肿瘤蓝染级别与PS(rs=0.861,P=0.000)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灌注CT可明确区分肿瘤与瘤周和正常组织,准确反映肿瘤的血管生成情况,为脑瘤评价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兔VX2肝移植瘤经介入治疗联合应用内皮抑素(endostatin,ES)治疗后,残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icmvagcular density,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 建立兔VX2肝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组(碘油+阿霉素,n=10)和TACE联合抗血管生成组(碘油+阿霉素+ES,n=10),术后1周取出病理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检测残瘤组织VEGF和MVD的表达,3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对照组、TACE组和TACE联合抗血管生成组的VEGF平均吸光度值(A)分别为0.130 ±0.038、0.200±0.049和0.120±0.047(F=9.42,P<0.01),TACE组表达水平最高,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4.93、5.63,P<0.01),TACE联合抗血管生成组VEGF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70,P>0.05);各组MVD值分别为(80 ±17)、(84±16)和(57±13)个/高倍镜(F=8.70,P<0.01),TACE联合抗血管生成组MVD值最低,与其余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4.63、5.48,P<0.01),对照组和TACE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85,P>0.05).结论 TACE联合应用内皮抑素治疗较单纯化疗栓塞可以明显降低肿瘤VEGF的表达,并可显著减少肿瘤微血管的形成,影响肿瘤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皮抑素在兔VX2肝移植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建立兔肝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S,10只),TACE组(Lipiodol+ADM,10只)和内皮抑素组(Lipiodol+ADM+ES,10只),多排螺旋CT测量肿瘤大小,计算肿瘤增长率(GR);术后1周取出病理标本,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半定量RT-PCR法分别检测残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 3组肿瘤增长率分别为对照组(270.86±148.94)%,TACE组(-8.91±21.77)%,内皮抑素组(-20.40±36.07)%,3组间相互比较,对照组呈明显正增长,与其余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TACE组与内皮抑素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MVD值分别为80.00±17.14(对照组)、84.22±16.45(TACE组)和57.00±13.26(内皮抑素组),内皮抑素组MVD值最低,与另外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TACE组之间差异性不明显(P>0.05);VEGF165 mRNA:对照组为(0.85±0.056),TACE组为(1.10±0.087),内皮抑素组为(0.72±0.065),TACE组表达水平最高,与其余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兔VX2肝移植瘤的介入治疗中应用内皮抑素后,肿瘤明显缩小,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减低,MVD的分布减少,提高了肿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兔VX2肝移植瘤模型TACE治疗前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ADC值与细胞密度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建立兔VX2肝移植瘤动物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TACE组(n=10)。接种后用二维超声监测肿瘤生长至1~2cm大小,对照组经肝动脉插管给予生理盐水10ml;TACE组给予超液化碘油2mg/kg和阿霉素2mg/kg。介入术前和术后第7天(处死动物前)行DWI检查,观察介入治疗前后肿瘤的磁共振信号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变化情况。据常规HE染色计算细胞密度,分析肿瘤治疗前后的ADC值和细胞密度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对照组不同b值所对应正常肝组织的ADC值明显高于肿瘤组织的ADC值(P〈0.05),对照组在注人生理盐水前后的ADC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的ADC值与细胞密度呈负相关关系(P〈0.05)。TACE组介入治疗前ADC值高于治疗后的ADC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TACE术后ADC值与细胞密度存在负相关性(P〈0.05),且介入术后TACE组肿瘤细胞密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肿瘤组织与正常肝脏ADC值存在显著差异,ADC值能反映出肿瘤治疗前后组织微观结构的改变,可用于评估肿瘤增殖情况及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VX2肿瘤生长过程中微血管生成情况,以及肿瘤微血管密度与MSCT灌注值之间的变化关系。方法:8只荷瘤大白兔分别于肿瘤生长第7、14、21、28天行MSCT灌注扫描,分别测量肿瘤血流量(BF)、最大强化指数(PEI)、峰值到达时间(TTP)及血容量(BV)作为灌注指标。于第7、14、21、28天肿瘤组织行免疫组化CD34染色,进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不同时间段灌注值比较行方差分析SNK均数比较,各项MSCT各灌注指标与MVD计数之间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肿瘤生长大小分别为(14.1±2.9)mm、(27.7±4.5)mm、(39.5±8.3)mm和(52.5±7.8)mm,第7天MSCT灌注值BF为(135.10±13.08)ml/100g/min,其余灌注参数分别为PEI(73.11±5.25)HU,TTP 18.57±1.38,BV(45.0±2.53)ml/100g,至第28天,相应灌注值为BF(46.05±7.55)ml/100g/min、PEI(70.25±6.25)HU、TTP(35.90±1.90)s、BV(51.63±4.77)ml/100g,第7、14天的CT灌注值与第21、28天灌注值中的BF和TTP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4次灌注中的BV和PEI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T灌注值中的BV与MVD存在相关性,PEI与MVD存在弱相关,BF、TTP与MVD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兔VX2肿瘤灌注值BF在生长早期较高,随肿瘤生长灌注值BF下降。肿瘤BV值和PEI值与VX2肿瘤血管生成存在相关关系,MS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VX2肿瘤微血管生成特征以及肿瘤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微血管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7.
CT引导下兔VX2肝癌模型的制作及综合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兔VX2肝癌模型的制作及影像学和组织学评估.方法 选择新西兰大白兔29只作为实验动物(前期9只.后期20只).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瘤组织块种植于兔肝左中央叶.前期从左侧肋缘进针,术后未予抗感染;后期从剑突下最大层面进针,术后抗感染3 d.分别于接种后1、2、3和4周行CT增强扫描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前期实验移植模型成瘤率为88.9%,腹壁种植转移率为62.5%,50%并发胸腔积液.后期实验肝癌移植模型成功率为95%,腹壁种植转移率为10.5%,无并发胸腔积液.CT平扫瘤体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均匀强化(2周)或环状强化(3周、4周);静脉期、延迟期呈低密度,但CT值较动脉期无明显下降.组织学上VX2为血管丰富的低分化鳞状细胞癌,2周出现点灶状凝固性坏死,3周出现肝内转移.4周出现大量凝固性坏死.自然生存时间为5~9周,死亡原因主要为广泛肺和腹腔转移伴全身衰竭.结论 CT引导下兔VX2肝癌模型的制作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进行兔VX2肝癌模型介入治疗实验研究宜选择2周为宜.  相似文献   

18.
19.
肝细胞癌CT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的CT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18例行CT灌注扫描检查并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的患者为研究对象。CT灌注扫描计算的血供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流量(HAP)、门静脉灌流量(PVP)、肝总灌流量(TLP)、肝动脉灌流指数(HAI)、门静脉灌流指数(PVI)。病理组织切片经HE及CD34染色,确定癌细胞分化程度及测定组织MVD。分析CT灌注参数与肿瘤恶性程度及MV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8例中,高分化HCC5例,中分化HCC7例,低分化HCC6例。MVD分别为高分化组736个/mm2,中分化组1667个/mm2,低分化组2382个/mm2。各组灌注参数HAP、PVP、TLP、HAI、PVI分别依次为高分化组0478ml·min-1·ml-1、0441ml·min-1·ml-1、0918ml·min-1·ml-1、052、048;中分化组1216ml·min-1·ml-1、0587ml·min-1·ml-1、1803ml·min-1·ml-1、067、033;低分化组1103ml·min-1·ml-1、0473ml·min-1·ml-1、1576ml·min-1·ml-1、071、029。结果表明,高分化HCC的MVD、PVP、TLP、HAI最低,PVI最高(P值均<001);中分化HCC的PVP、TLP最高(P<001);低分化HCC的MVD、HAI最高,PVI最低(P<005)。结论CT灌流指数是反映肿瘤恶性程度及肿瘤血管生成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在兔肝VX2肿瘤射频消融(RFA)后残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制备兔肝VX2肿瘤模型,在进行射频不完全消融治疗后第3、7、14、21天行CT灌注成像检查,然后处死模型兔,进行病理检查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7d内各灌注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第14天时炎症反应带的血流量(BF)、表面通透性(PMB)的均值分别为(32.37±3.30) mL·min-1·100 g-1、(16.35±2.86)mL· min-1·100 g-1,残癌的对应参数均值分别为(60.77±8.25) mL·min-1·100 9-1、(33.13±6.29)mL· min-1·100 g-1,2组的BF比较有显著差异(t=9.31,P=0.01),PMB比较有显著差异(t=9.12,P=0.00);其他参数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d2组的BF、血容量(BV)、PMB、肝动脉灌注量(AL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比较P<0.05,统计学有差异.门脉灌注量(PVP)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能为RFA术后提供有价值的血流动力学信息,有助于兔肝VX2肿瘤RFA治疗后残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