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人体骨骼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的组织,据调查,成年人每年大约有10%的骨骼会发生骨重建~([1]),骨重建主要涉及骨吸收和骨形成两个方面,二者保持动态平衡维系着骨的正常代谢,如果二者失去平衡将会引起相应的骨骼疾病~([2-5])。骨质疏松症和关节假体周围骨溶解均是常见的骨代谢性疾病,主要原因就是由骨吸收功能强于骨形成,二者失去平衡引起。破骨细胞是人体惟一的具有骨吸收功能的细胞,因此研究破骨细胞的分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大鼠破骨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为体外研究破骨细胞骨吸收机理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出生24h内的Wistar大鼠,从其四肢长骨中分离出破骨细胞,与盖玻片、骨磨片共同培养,观察破骨细胞的形态结构及体外骨吸收活性。结果 相差显微镜及光镜观察到分离的细胞含多个核,能够移动,胞浆有伪足样突起,这些细胞用目前公认的鉴定破骨细胞的标志—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反应,扫描电镜观察到这些细胞能在骨片上形成典型的骨吸收陷窝。结论 用此方法分离培养的细胞为具有骨吸收活性的破骨细胞。  相似文献   

3.
OPG RANKL和RANK在肿瘤骨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正  卢奕  姚智 《中国肿瘤临床》2004,31(22):1316-1318
健康的骨骼依靠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动态平衡来维持完整性.其发生和重建过程分别由破骨细胞(osteoclast OC)介导的骨吸收和成骨细胞(osteoblast OB)介导的骨形成来完成.在疾病过程中,吸收与形成的平衡被打破,导致骨骼形态结构的异常,出现成骨性损伤、溶骨性损伤或混合损伤.肿瘤骨转移后可出现压迫、疼痛、骨折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认为,肿瘤骨转移发生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在转移部位的骨溶解过度.OPG RANKL和RANK作为骨吸收的重要调节因子,在肿瘤骨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下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应用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时,实现骨与血供联合重建的方法及影响因素。方法 广泛查阅近期有关组织工程骨修复中骨与血供联合重建的献,归纳已报道及可能实施的方法,评价各自的优点。结果 目前主要方法有:(1)血管内皮细胞与成骨(成骨诱导潜能)细胞联合应用;(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骨诱导因子联合应用;(3)显微外科血供重建与组织工程骨联合应用。材料结构因素和细胞接种密度影响联合重建效果。结论 通过显微外科技术提供血运,利用基因治疗的策略实现骨诱导因子的局部稳定释放及应用适当的支架材料,可能是实现骨与血供联合重建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骨松康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乳鼠颅骨成骨细胞,加入中药骨松康吸收后血清,流式细胞仪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骨钙素免疫组化染色、矿化结节计数分析其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以含药血清培养的成骨细胞,S期细胞比例增多,说明细胞DNA的合成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表达增强;形成矿化结节数及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血清组(P〈0.01)。结论 骨松康含药血清能直接促进体外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分泌和矿化,提高了成骨细胞骨形成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和评价椎体切除术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按WBB分区范围进行部分或全椎体切除术,4例行植骨融合加内固定,1例单纯植骨融合。结果 4例行植骨融合加内固定,1例单纯植骨后发生植骨块部分吸收、塌陷、成角畸形,无1例肿瘤复发。结论 椎体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椎间大块植骨融合配合的坚强内固定,是治疗脊柱骨巨细胞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其主要发病机制是骨组织内的破骨细胞(osteoclast,OC)和成骨细胞(osteoblast,OB)的功能活动平衡被破坏,成骨细胞主要发挥骨重建功能,而破骨细胞是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具有骨吸收功能的一类多核细胞。破骨细胞的分化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现已证实集落细胞刺激因子(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和RANKL  相似文献   

8.
骨组织代谢活跃,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是骨代谢过程中重要的核心细胞。骨代谢过程中,破骨细胞吸收旧骨,成骨细胞形成新骨,这种骨质的新陈代谢称为骨转换(bone-turnover)。在骨转换过程中,成骨细胞被激活,其主要功能是合成、分泌胶原与糖蛋白,形成骨基质,并通过碱性磷  相似文献   

9.
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细胞凋亡与骨局部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绝经后雌激素低落引起骨形成、骨吸收脱偶联,这一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anopausal ostcoporosis,PMOP)的形成机制已为既往研究所证明,但骨形成、骨吸收脱偶联的确切原因及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为此,近年来学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Tobia(1989)较早将骨细胞凋亡概念引入骨质疏松研究  相似文献   

10.
细胞因子与OPG/RANK/RANKL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骨骼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骨形成与骨吸收贯穿于骨代谢的全过程,二的平衡维持着骨量稳定。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是骨形成与吸收的执行体,受循环激素及细胞因子的凋控。而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核因素子.K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appa]B)、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appa]B ligand)系统即OPG/RANK/RANKL系统,  相似文献   

11.
组织工程学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原理 ,研究开发修复、改善损伤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生物替代物的一门科学。其基本原理和方法是 ,将体外培养扩增的正常组织 ,吸附于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并可被机体吸收的生物材料上 ,形成复合物 ,再将细胞 生物材料复合物植入机体组织 /器官病损部位 ,细胞在生物材料逐渐被机体降解吸收的过程中 ,形成新的具有形态和功能的相应组织、器官 ,达到修复创伤和重建功能的目的。组织工程学的核心是建立由细胞和生物材料构成的三维空间复合体 ,即优化选择细胞和细胞外基质 (ECM)及两者的相互作用。除了细胞和基…  相似文献   

12.
 骨桥蛋白(OPN)是一种磷酸化糖蛋白,是骨骼和牙齿矿化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组成成分。它不仅参与骨的吸收与形成,而且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甚至有人认为,它既是肿瘤诊断的标志物,又可作为监测肿瘤预后的指标。对骨桥蛋白与肺癌的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联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囊性纤维性骨炎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囊性纤维性骨炎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组织学特征为:富细胞的纤维组织及多核巨细胞和富含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结节,其中伴有较多的新鲜和陈旧性出血及新生血管。在增生的纤维组织中有较多的胶原纤维,多核巨细胞较小,分布不均,有的聚集成堆。在病灶周围见有新骨形成。成排的骨母细胞及较多的破骨细胞骨吸收现象。大小不等的囊腔形成,囊壁为纤维组织。结论:囊性纤维性骨炎是由于骨状旁腺肿瘤或增生所引起的内分泌障碍性骨的瘤样病变。在临床上多因缺乏特殊症状而被误诊。常由病理检查诊断后再提示临床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移植后并发炎症感染时引起骨吸收的细胞成分。方法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光镜扫描电镜对比(LM/SEM)的方法,对10例感染骨标本进行观察,同时利用染菌和掺入内毒素的骨标本植入大鼠肌内进行验证。结果利用LM/SEM方法能在那些看似只有炎症细胞的骨吸收区发现破骨细胞,只是因其形态模糊而被光镜忽略。结论植入骨的吸收来自破骨细胞而不是炎症细胞。由于辐照灭菌不能消除染菌样品引起的炎症反应,辐照不能使内毒素灭活,因此控制骨产品的初始菌量是保证骨产品质量和降低植骨后出现炎症反应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骨肉瘤患者同种异体骨植骨愈合与吸收的形态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例骨肉瘤患者临床移植的大段异体骨标本,通过大体、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观察,探讨移植骨愈合和吸收的形态学特点。结果例1观察到新骨的形成,植入骨与宿主骨发生骨性结合,在结合部位观察到骨爬行替代的演变过程。扫描电镜下看到愈合处多为松质骨,有形成面和吸收面及不同阶段的成骨细胞和各种形态的破骨细胞。例2植入骨和宿主骨发生自然离断,两端均吸收破溃,无愈合。宿主骨端有较多的破骨细胞和吸收窝,看不到形成面和成骨细胞。结论植骨方法、对接情况、固定方式、年龄及不同部位的供体骨均影响植骨愈合。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药的研制、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的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人口的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明显。上世纪末全世界人口约为53亿,而65岁以上老人就占6.2%,其中发达国家占12.1%,发展中国家占4.2%。1996年我国人口统计显示60岁以上的人口为1.3亿,约占总人口的10%左右。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也随之增加,特别是老年女性在绝经后卵巢功能的下降引起了雌激素水平的降低,使得在原来生理条件下维持骨量的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平衡被打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而引起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是骨折。  相似文献   

17.
骨癌痛(cancer induced bone pain,CIBP)是由原发性或转移性骨肿瘤及抗癌治疗或合并症如关节炎、痛风、脊椎关节强直等引起的骨疼痛,是中晚期癌症常见的症状之一,目前多以局部放疗、双磷酸盐及三阶梯镇痛处理, 但尚缺乏更精准的靶向治疗方法。研究表明,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aN)/活化T细胞核因子(Nuclear factor-activated T cell,NFAT)通路与骨吸收重建及骨微环境的改变密切相关,尤其是NFATc1作为OPG-RANK-RANKL系统下游的信号分子,其对破骨细胞的分化发挥着重要的转录调节作用,分化后的破骨细胞可实现骨吸收导致骨密度 降低,破坏骨结构,引起CIBP。本文就破骨细胞中CaN/NFATc1通路与CIBP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为今后骨癌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同种异体骨与带血管自体骨镶嵌式复合骨移植修复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健康6月龄山羊12只于尺桡骨中段建立尺桡骨双缺损动物模型。实验组6只:将自体截取的带血管蒂尺骨与同种异体骨镶嵌后,嵌插入桡骨缺损处,用外固定架加石膏固定。对照组6只:仅将同种异体骨植入骨缺损区,同法固定。术后12、24周分别行X线片、Micro CT及组织学观察。结果X线示实验组较同时期对照组新骨形成明显,第24周实验组骨缺损愈合率达100%,对照组骨缺损未愈合或愈合不良。Micro CT重建后显示,实验组可见骨缺损区远近端已完全修复,骨性连接,植入异体骨与带血管自体骨间形成大量新生骨,与异体骨形成新的管状骨和髓腔,对照组缺损区异体骨骨密度下降,吸收明显。组织学观察:实验组较同期对照组成骨活动显著,实验组骨缺损远近端及中间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新骨爬行替代,对照组异体骨吸收明显,新骨形成很少。结论大段同种异体骨复合带血管自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效果良好,带血管自体骨在快速愈合的同时能促进大段同种异体骨的爬行替代过程,加快骨折愈合。此方法有望应用于骨肿瘤切除后遗留大段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9.
乳腺癌骨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慧  沈赞 《中国癌症杂志》2009,19(12):963-968
乳腺癌是一种容易发生骨转移的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乳腺癌细胞的特异性、骨微环境及两者间相互作用是形成骨转移的共同因素。乳腺癌细胞表达的趋化因子受体、整合素、溶骨因子和成骨因子等使肿瘤细胞易于扩散到骨,而骨微环境可以为肿瘤细胞的生长提供丰富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一旦乳腺癌细胞侵入骨质,肿瘤细胞分泌的因子就会作用于骨的外在结构和内在结构(如造血干细胞、T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等),使骨质破坏且分泌相关因子反作用于癌细胞,从而引起转移的级联反应和恶性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20.
双膦酸盐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董梅  冯奉仪 《癌症进展》2006,4(4):366-369
转移性骨病是晚期肿瘤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肿瘤转移到骨时,骨吸收和新骨形成之间的动态平衡被破坏,引起肿瘤生长和骨破坏,导致骨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以及神经表现(脊髓压迫)等骨相关事件(SREs)发生;双膦酸盐的治疗在于降低SREs发生的风险,以缓解骨痛、恢复正常功能、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是其他治疗转移性骨病的主要措施之一;常用的和新一代双膦酸盐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肾细胞癌以及其他实体瘤所致的转移性骨病已被证明是有效、安全和可耐受的,并广泛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