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黄临床外用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imatum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大黄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主要功效为泻热通腑、凉血、解毒、逐淤、通经等。实验证明大黄不仅有导泻、利肝保肝、抗病毒、抗菌、抗炎,还有降低尿素氮和肌酐含量的作用,外用可直接作……  相似文献   

2.
大黄的药理研究概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景 一、大黄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大黄的泻下作用及其泻下机理 (1)大黄粗制剂及其不同制剂的泻下作用 (2)炮制对大黄泻下效力的影响 (3)大黄的泻下成分及其泻下效力的比较 (4)大黄的泻下机理 2. 大黄的保肝和利胆作用 3. 对胰腺分泌及其对胰酶的影响 4. 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仓子  钟宝源 《陕西中医》1990,11(5):233-234
<正> 大黄具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行瘀通经的功效。凡属热属实,大便秘结或瘀血阻滞而成的壮热、谵语、甚至吐血、衄血等疾患,都可配合其它药物而治之。有的认为只注意大黄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行瘀通经的功效是不够的,还要充分认识到它的补益功效。现在,根据临床观察、动物实验、科学研究等有关资料,就大黄的补益功效加以概述。1.大黄可不致泻而补益有人认为,大黄峻猛攻下,药性苦寒,能伤元气,耗损阴血,而不能用于体虚者。事实上大黄攻泻之力虽猛,然有病则病当之,恒有多用不妨者,盖用药以胜为准,不如此则不能胜病,不得不放胆多用之。甚至有些久病体虚者(包括消化系统的癌瘤在内),用了大黄根本不泻,反而见到病情好转,体力恢复,体重增加,象服了补  相似文献   

4.
5.
许敬生 《河南中医》2008,28(9):16-16
姚僧垣,字法卫,吴兴郡武康县人。梁武帝大同九年(公元543年),在宫中担任殿中医师。当时武陵王的生母葛修华,长期患积滞病,多方治疗无效。梁武帝于是让僧垣诊治。回宫后,僧垣详细述说了病人的症状,并记载了用药治疗后证候变化的情况。梁武帝听后,感叹地说:“爱卿用意详慎绵密,竟  相似文献   

6.
我用大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神农本草经》早有载述,谓其功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认为“人参、附子、熟地、大黄为药中四维”,更推“人参、地黄为良相,大黄、附子为良将”。可见大黄一药,是历代医家所推崇。在临床上我对大黄甚为赏用,认为能够促进新陈代谢,确是一味“出将入相”的好药。大黄有两种主要成分,一是大黄泻素,一是鞣酸。用生大黄导泻,煎药时要“后入”,使大黄泻素分析出来;要是煎煮时间过长,则大黄泻素被破坏,鞣酸分析出来,反而起止泻的作用。此外,大黄还有活血祛瘀的功效。作者在临床上使用大黄,基本上有四种用法:生大黄(生军)导泻;熟大黄(制军)活血祛瘀;大黄炭止血;清宁丸(大黄制剂)用于白细胞减少症以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获得了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杨璇,字玉衡,号栗山老人,清代著名医家治疗温病擅用大黄。其名作《伤寒疫病条辨》中有治温方剂共十五首,应用大黄者就占八首。杨氏认为“大黄味辛气大寒,气味俱厚,阴中之阴,降也;推陈致新,走而不守”,既能除胃肠瘀热燥结;又可抑亢盛之壮阳,以苦补虚;还可降阴中之浊阴,定乱致治。归纳杨氏治疗温病应用大黄机理有三:  相似文献   

8.
僧垣用大黄     
南北朝名医姚僧垣用药精当,注重因人因病而异,从其对梁朝武帝萧衍、元帝萧绎父子是否使用大黄,便可足见。姚僧垣年轻时即有医名,深得梁武帝赏识。武陵王所生葛修华曾患宿积,诸医莫效,武帝令僧垣诊视,僧垣逐一说明疾病的本末增损。武帝因而赞叹说:“卿用意绵密,乃至于此!以此候疾,何疾可逃?”后武帝发热,欲服大黄。僧垣说“:至尊年高,大黄快药,不宜轻用。”武帝或因热昏,竟然不从,遂至危笃。梁元帝曾有心腹疾,诸医都说至尊至贵,不可轻脱,宜用平药,可渐宣通。姚僧垣依据洪实脉象,认为内有宿食,“非用大黄,必无差理”。元帝幸得听从,因而痊愈。…  相似文献   

9.
生大黄的临床应用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大黄治病疗效及原理概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黄是临床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现代科学方法,探索大黄疗效原理,无疑会对今后临床上大胆准确应用大黄,进一步提高其疗效和适应症范围起到指导作用。本文仅就近些年一些学者研究的结果,作一概述,以求对临床工作者有裨益。 1 大黄止血 祖国医学有“瘀血出血”之说,并指出见血休止血,首当祛瘀,瘀血不去,则血不归经而外溢,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由此确定活血止血的方法和原则。而大黄苦寒,具有下瘀血、降气泻火坚阴之功效。唐容川云:“大黄一味,即是气药,止血不留瘀,尤为妙药”。 1.1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十二指肠出血(肝硬化引起出血者例外),单纯应用大黄不同制剂(汤、散、丸、  相似文献   

11.
大黄是一种世界公认的天然药物和食品.为了深入研究大黄和大黄属植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经国家科委批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第一届国际大黄学术会议,于1990年5月29日至31日在承德召开. 1.围场大黄的生药学研究围场大黄历来被视为大黄的次品或伪品,其根部在民间偶有药用,其原植物通常以为是华北大黄,但鲜时根内色白为异,  相似文献   

12.
大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应用情况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一山 《山西中医》2003,19(1):48-49
大黄味苦性寒 ,现代《中药学》把它列入泻下药中。其实 ,大黄也是中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药物之一 ,早在明代就有“用单味大黄水泛为丸 ,名将军丸 ,治疗吐血”的记载 ;清唐容川称赞大黄“止血不留瘀 ,尤为妙药”。近 10年来 ,大黄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报道颇多 ,且取得了显著疗效 ,综述如下。1 止血机理大黄具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逐瘀通经之效。上消化道出血急性阶段 ,血热瘀滞为其基本病机特点 ,故宜用大黄止血 ,急则治其标 [1 ]。大黄具有缓泻作用 ,主要是大黄内含有蒽醌化合物成分所致 ,这可促进停积在胃肠道的瘀血排出 ,…  相似文献   

13.
大黄小方三用笔者临证喜用大黄,或攻下热结、消积化痞,或消痈散肿、和血祛瘀,或清热退黄、泻火凉血,或降胃止呕、荡实止利。在剂型运用上,可汤可散,可内服外敷,多获良效。试举三用:用一胃出血男,40岁,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0年。近两天疼痛加重且伴有黑便,实...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各地应用大黄治疗急症,作用突出,主要用于卒中风,肝性昏迷,休克,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化脓性扁桃腺炎,烧烫伤,毒蛇咬伤等,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用大黄不拘年老体弱付玉凤,王丽华亦峰市红山区医院(024000)1994年8月4日收稿笔者近两年体会,使用大黄不拘年老体弱,有是证用是药,关键在于辨证准确。例1:李某,女,72岁,1991年6月14日诊。主因胃脘痛反复发作5年,加重2天就诊。1年前曾...  相似文献   

16.
<正> 血证,尤其是大量的咯血、吐血、便血等,轻则耗气伤血,重则发生血脱而危及生命。如能及时制止出血,则危重急证,自可出险入夷。笔者体会,这一止血重任,非大黄莫属。《血证论·吐血》条云:“止血之法虽多,而总莫先于降气……而大黄一味,既是气药,又是血药,止血而不留瘀,尤为妙药”。此说诚是。笔者认为,大黄性专沉降,对于齿  相似文献   

17.
<正> 自《神农本草经》称大黄为“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療、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以来,它就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不仅创制了诸如三承气汤之类名方,而且成功地被用于治疗多种疑难危急重症,从而引起国际医药界的普遍关注。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大黄的各种作用,笔者觉得有必要专就历代医家中应用大黄最有显著成就的三位名医作一概  相似文献   

18.
大黄在炎症中的临床应用概述山东潍坊市政府机关门诊部(261041)杜进香,冯进华主题词大黄/治疗应用,大黄/药理学,肝炎/中医药疗法大黄是中医临床的常用药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对大黄的临床药理学研究,发现大黄的临床应用日趋广泛,本文就大黄在某些炎症中的...  相似文献   

19.
全国首届大黄学术研讨会文献概述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1987年11月于上海召开了我国首届大黄学术研讨会,现就会议收到的225篇论文概述如下。一、文献研究最早记载大黄的医籍是《神农本草经》,大黄入药可能是西域民族的用药经验,后流传入内地的。公元  相似文献   

20.
龙丽明  宁在兰 《江西中医药》1999,30(1):13-13,15
大黄,效峻而力猛,正如《汤液本草》所云:“大黄,阴中之阳药,泄满,推陈致新,去陈垢而安五脏,谓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无异,所以有将军之名。”以大黄为主组成的名方如大小承气汤、无极丸、泻心汤、大黄牡丹汤、凉膈散等,都是治疗急性痛证的方剂。近年来,运用大黄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