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以及不同TOAST分型复发情况,为预防 缺血性卒中复发提供依据。方法 连续收集2014 年10 月1 日—2015 年2 月1 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 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首次发作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人口学 资料、既往疾病史、化验结果、影像学资料等信息,将患者发病入院作为起始事件,采用电话联系方式对 患者跟踪随访1 年,以卒中复发、失访、死亡为终点事件,随访内容包括复发情况、口服药物服用情况等。 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501 例,其中资料不全者28 例,失访23 例,最终450 例纳入研究。男性306 例,女 性144 例;年龄16~81 岁,中位年龄59.5 岁;复发组76 例,未复发组374 例;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 化型327 例(72.7%),小动脉闭塞型92 例(20.4%),心源性栓塞型18 例(4.0%),其他明确病因型5 例(1.1%), 不明病因型7 例(1.5%)。随访3 个月卒中复发率4.9%,6 个月累积复发率8.4%,1 年累积复发率16.9%。 回归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复发危险因素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2.376,95%CI=1.349~4.183)、TIA 史(OR=2.791,95%CI=1.538~5.066)、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不好(OR=1.941,95%CI=1.116~3.374)、心源 性栓塞型(OR=6.639,95%CI=2.322~18.982)。结论 缺血性卒中具有一定的复发率,高同型半胱氨酸、 TIA、颈动脉斑块形成、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不好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TOAST分型可以作 为卒中复发的预测因子,其中心源性栓塞型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查缺血性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并评估复发风险。方法采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ESRS)评价17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首次发作96例、复发80例)复发风险,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缺血性卒中复发危险因素。结果缺血性卒中首次发作组与复发组患者年龄和75岁患者比例、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周围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饮酒、ESR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首次发作组ESRS评分0分1例(1.04%)、1分8例(8.33%)、2分39例(40.63%)、3分44例(45.83%)、4分4例(4.17%),复发组ESRS评分3分2例(2.50%)、4分20例(25%)、5分37例(46.25%)、6分18例(22.50%)、7分3例(3.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376,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ESRS评分3分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324,95%CI:3.934~249.430;P=0.001)。结论 ESRS评分3分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对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的评估,筛查并控制危险因素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疼痛(poststroke pain,PS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卒中严重程度增加、年龄、女性、饮酒、抑郁症、高脂血症、糖尿病7个危险因素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严重程度增加及抑郁症为PSP发病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卒中严重程度增加及抑郁症患者更易患PSP,应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首发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且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好的患者近期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复发的危险因素。 方法 连续入选1978例发病7 d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血管病危险 因素和发病时的主要症状及体征,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结果,包括梗死灶的部位、数量、急 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及责任动脉、责任动脉有无严重狭窄、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随访患者1年内 有无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复发,通过多元Cox回归分析缺 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 95例(4.8%)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缺血性卒中病 史、缺血性卒中发病前3个月内反复TIA、责任脑动脉狭窄程度≥70%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是1年内复发 的危险因素。 结论 后循环梗死、有责任脑动脉严重狭窄及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病史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复 发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6.
住院患者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运用埃森卒中风险评分(ESRS)对我院住院患者进行评估,观察2001-2008年间卒中复发风险变化趋势,同时调查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在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中的运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01-2002年、2005年和2008年期间在我院住院的1008例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2001-2002年377例,2005年315例,2008年316例).卒中复发高危风险定义为ESRS≥3,分别计算3组患者ESRS的平均分值和卒中复发高危患者(ESRS≥3)的比例,通过比较3组患者ESRS评分的变化来观察卒中复发风险变化趋势.同时,分析卒中复发高危风险患者中强化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的使用情况.结果 3组患者ESRS评分分别为2.67±1.47(2001-2002年),3.55±1.40(2005年)和3.93±1.48(2008年),ESRS评分呈上升趋势(F=150.85,P=0.000).ESRS≥3的患者比例也呈显著升高趋势,分别为51.64%(2001-2002年),77.19%(2005年)和85.45%(2008年,x2=98.30,P=0.000).在构成ESRS的参数中,除年龄因素外,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史、既往心脏病史、吸烟、外周血管病和既往卒中史等几项危险因素的比例均显著升高.强化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的使用率显著增加,2008年达到25.63%,但低于同年缺血性卒中复发高危风险患者85.45%的比例.结论 本项研究显示,在2001-2008年期间,我院住院患者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呈升高趋势.在卒中二级预防中,运用复发风险分层,对卒中复发高危风险患者采用强化的抗血小板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进展性缺血性卒中(SIP)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41例SIP患者的入院时血压、血糖、体温、同型半胱氨酸、周围血白细胞、血脂、血沉、高敏C反应蛋白、梗死部位、动脉狭窄及既往病史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IP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入院时体温、白细胞计数、同型半胱氨酸及脑梗死部位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P多与入院时体温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及分水岭区脑梗死相关。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卒中后痉挛发生情况及预测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国人缺血性卒中6个月后肢体痉挛的发生情况与危险因素。 方法 连续选取2013年4月1日-7月31日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在缺血性卒中 后6个月时评估其痉挛情况。痉挛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所 有患者的痉挛评定均由同一人进行。 结果 纳入患者185例,完成随访114例,32例发生痉挛,上下肢均发生痉挛的有22例。最易受累的是 肘关节(26例),其次为踝关节(22例)、指关节(20例)、腕关节(19例)、膝关节(18例)、肩关节(15 例)和髋关节(7例)。统计分析发现,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痉挛组(4.64,0~23分)显著高于无痉挛组(2.41,0~7分,P =0.001);入 院时NIHSS评分中瘫痪评分(3,2~6分)痉挛组明显高于无痉挛组(1,0~2分,P <0.001);出院时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 Index,BI)痉挛组(71.2分,5~100分)明显低于无痉挛组(91.7分, 45~100分,P <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入院时NIHSS评分中瘫痪评分及出院时BI评分与痉挛的 发生存在相关性。 结论 缺血性卒中后,痉挛在上下肢同时发生最常见,上肢较下肢更易发生痉挛,其中肘关节最易受 累,入院时NIHSS评分中瘫痪评分与出院时BI评分有助于预测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卒中再发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195例,收集患者资料:年龄、既往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史,入院后检测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颈动脉超声等。对病例进行随访2年,患者分为缺血性卒中再发组和缺血性卒中无再发组2组,分析以上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195例患者入选,3例因其他系统疾病死亡失访,192例参加随访的缺血性卒中病例中52例再发,再发率27.1%。单因素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再发组的年龄、hsC-RP、Fg水平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无再发组;糖尿病、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也明显高于缺血性卒中无再发组。多因素分析显示,hsC-RP>3mg/L[比值比(odds ratio,OR)=2.72;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5~5.46;P=0.005)、Fg>4g/L(OR=2.31;95%CI 1.16~4.58;P=0.017)与缺血性卒中再发独立相关。结论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hsC-RP、Fg增高是缺血性卒中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卒中具有较高的病残率、病死率和复发率。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系指经治疗后症状好转或痊愈的患者再次出现新的症状,其病残率和病死率显著高于首次发作患者。为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率,为其二级预防提供相关依据,本文拟对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5 2 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化验血脂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结果 有高血压、糖尿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 ,其相对危险度、卡方值、P值分别为 1 6 0 7、2 0 97;7 0 97、11 183;0 0 0 8、0 0 0 1。颅内动脉狭窄更常见于既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者 ,其相对危险度、卡方值、P值分别为 2 197、9 6 0 6、0 0 0 2。颅内动脉狭窄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mmol/L) (1 0 9± 0 32 )比非狭窄组 (1 2 3± 0 4 0 )低 (t检验 ,P =0 0 4 2 )。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等 ,保护因素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及干预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进一步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和干预措施。方法对525例缺血性脑卒中在院患者(复发组110例,对照组41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吸烟、饮酒及脑卒中家族史等危险因素方面。复发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另发现在复发组中,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应降压调脂而未坚持降压、调脂或治疗不规则的患者;未或未坚持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患者;首次卒中后未或未坚持康复治疗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所占百分率较高。结论充分认识和积极干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复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并在入院后10 d内行头颅CT复查,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205例,女140例,101例发生出血性转化。出血性转化组的年龄、脑梗死体积、脑卒中史或TIA史、高血压病、糖尿病、抗凝药和房颤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非出血性转化组(P<0.05),而2组抗血小板聚集药、他汀类、高脂血症史、吸烟或饮酒史无明显差异(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68,95%,CI=1.059~3.412; P=0.021)、梗死体积(OR=3.461,95%C1=1.317~6.270; P=0.044)和房颤(OR=1.284,95%C1= 1.117~2.903; P=0.015)为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为29.3%,年龄、脑梗死体积和房颤为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绝大多数出血性转化不会加重临床症状,临床症状加重的患者主要是脑实质血肿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的影响因素,建立发病概率预测模型,为加强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36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及145例对照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发病概率预测模型并利用ROC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进行评价。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的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三酰甘油(TG)和胆固醇(TC)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糖尿病、TG及TC等为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为0.96,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吸烟、糖尿病、TG、TC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概率模型评价效果较好,能较为准确地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概率。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病变及其危险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究和病例-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全国12家医院2004年5月至12月连续就诊的1~6个月内脑梗死患者720例的临床资料.分别对头MRI显示的脑梗死部位、大小、血管分布、血管类型做出判断,用年龄相关性白质改变评分法(Age-Related White Matter Changes Scales,ARWMC)测量脑白质病变,阅片者不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检验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MRI图像质量完好700例[平均年龄(59.93±9.86)岁,男/女为481/219],WML患病率77.4%,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和病变严重程度增加.额叶病变最多,程度最重.Logistic回归显示高龄(OR 1.09,95% CI 1.067~1.114)、舒张压升高(OR 1.039,95% CI 1.018~1.06)、基底节梗死(OR2.244,95% CI 1.609~3.708)与WML存在独立相关.结论 脑梗死患者WML普遍存在.病变以额叶最明显.高龄、舒张压升高、基底节梗死是发生WML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型与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与不同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登记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其危险因素,并按急性卒中治疗试验(TOAST)标准将缺血性卒中分为5种类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其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在纳入分析的205例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100例(48.9%)、心源性卒中(CE)17例(8.3%)、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AO)38例(18.5%)、其他原因所致卒中(SOE)12例(5.8%)、不明原因卒中(SUE)38例(18.5%)。分析显示,高血压与LAA的发生有关(OR=2.40,P=0.0028);心房颤动对CE发生有显著作用(OR=365.90,P〈0.0001);饮酒与SAO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联(OR=2.73,P=0.036),而白细胞则在CE患者显著升高(OR=8.00,P=0.0013)。结论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与不同的危险因素有关。该结果对临床个体化预防与治疗有一定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