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重视腔隙性脑卒中的诊断"一文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读者来信(苏镇培’)去年贵刊第7期发表了题为“重视腔隙性脑卒中的诊断”的专论(以下简称专论)。作者及时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论题,这是非常难得的。确实,腔隙性梗死的正确诊断在我国特别重要。首先,因为它是中国最常见一种脑梗死的临床类型,大约占脑梗死的40%~50%。而在西方人只占15%~28%。其次,它是一种轻型脑梗死,不用特殊治疗,大多恢复良好,早期正确诊断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治疗,避免轻病重治,加重患者的负担。在医疗体制改革的今天,有重大现实意义。第三,它常常又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严重的一个标志,是更大、更多次卒中的前兆。正确诊断有利于医生和患者对二级预防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并分析脑梗死发生的原因。方法对10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年龄30~82岁,男女比例为1.68:1;梗死发生的部位以基底节区最多,占56.9%,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占60.8%;在发病因素中,以合并高血压者最多,为84例,占82.4%;血管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多存在颅内或颅外动脉粥样硬化,且以颈内动脉系统多见。结论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表现多样,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在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腔隙性脑梗死1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腔隙性脑梗死是由高血压病、小动脉硬化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复杂,有时很难确诊,随着影象学的不断发展,该病的诊断正确率也明显提高。本文收集我院1997年7月~2002年7月符合Fisher提出的腔隙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的住院病例1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15例)占我院同期住院缺血性脑血管疾病2126例的18.4%,绝大部分病例均有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4.
高胰岛素血症与腔隙性脑梗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 60年代 Fisher报道了一系列重要的临床病理发现 ,从而确立“腔隙假说”以来 ,腔隙性脑梗死作为一种重要的卒中类型而为人们认识。对其危险因素的研究日益加深 ,并为进一步理解腔隙性脑梗死的起病提供了线索。近年来 ,高胰岛素血症作为高血压、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被广泛认同 ,其在腔隙性脑梗死发病中所起的作用亦渐为人们重视。1 发病机制1.1 高胰岛素血症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类以累及脑内深穿支微小血管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特殊脑梗死 ,约占全部缺血性脑卒中的 2 0 %。大量实验资料表明高胰岛素血症是血管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5.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深穿枝动脉及分支闭塞引起大脑半球白质和脑干缺血性病变。自从CT问世以来 ,经CT证实的腔隙性脑梗死越来越多 ,现将我院经头颅CT证实的 3 0 8例腔隙性脑梗死进行临床分析 ,以探讨其发病病因及危险因素。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我院自 1997~ 2 0 0 1年 4月共收治脑梗死病人2 3 86例 ,其中腔隙性脑梗死 3 0 8例 ,占脑梗死病人的 12 9% ,男2 12例 ,女性 96例 ,年龄 5 4~ 82岁 ,平均 68岁。有高血压病 2 0 9例 ,占 67 86% ;有糖尿病 94例 ,占 3 0 5 % ;有高血脂 119例 ,占3 8 64 % ;有血流变异常 67例 ,占 3 1 …  相似文献   

6.
再谈腔隙性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是一种临床比较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随着影像学检查手段的不断进步,特别是MRI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率大大提高。而且通过对其不断深入的研究,发现腔隙性脑梗死,特别是多发的、无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可能是局限性卒中、血管性痴呆和认知能力下  相似文献   

7.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抑郁状态及其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梗死后抑郁状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发生率为 3 4 .2 %~ 56% [1,2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预后。随着 CT和 MRI等神经影像学的广泛应用 ,腔隙性脑梗死(L I)的检出率逐渐增高 ,约占脑梗死的 2 0 %。本文对 12 6例老年 L I患者的抑郁状态进行了临床分析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12 6例 ,年龄 60~ 82岁 ,平均 68.2± 5.7岁。男 84例 ,女 42例 ,按照 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提出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3 ],并经头部 MRI或 CT证实 ,均为腔隙性脑梗死 ,其中单发灶 74例 ,多发灶 52例。首发卒中者78例 ,…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经CT证实100例腔隙性脑梗死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57例,女43例,年龄32~93岁,平均65岁;既往有高血压史81例,脑梗死病史10例(非腔梗),糖尿病史9例,冠心病史6例,脑出血病史1例.有高血压史患者中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脑梗死5例(非腔梗),合并冠心病3例,合并脑出血1例.冠心病合并脑梗死1例(非腔梗).  相似文献   

9.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由Fisher在1965年首先提出,是指穿支动脉闭塞急性坏死所致小的深部脑梗死.LI起初是病因学的诊断名词,指"小动脉闭塞"所致脑梗死.随着CT及MRI的问世,LI被引用到影像学,泛指直径小于1.5 ~2.0 cm的梗死灶.除小动脉硬化外,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所造成的小动脉血流灌注减低和微栓子也是可能的发病机制[1].目前倾向于将伴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腔隙性病灶称为LI[2-3].一般认为,LI临床预后优于其他类型脑梗死.然而20% ~ 30%的LI患者起病后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加重,造成临床预后不良,称为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progressive lacunar infarction,PLI) [4-6].我们就PLI的发病机制、临床预测及治疗3个方面进行综述,增加临床上对PLI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梗死好发部位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占69.2%,临床表现单纯运动障碍占50.7%,病灶好发于基底节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是危险因素.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对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将有助于预防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从而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约占缺血性卒中的1/4,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主要原因是大脑深部的小动脉硬化、闭塞.目前认为大血管狭窄和栓子脱落也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之一[1],颈动脉超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故成为探索脑血管病变的早期观察指标,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92例患者颈部血管超声资料,分析腔隙性脑梗死和血管病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论“腔隙性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山 《中国卒中杂志》2011,6(5):343-350
当有人在说"腔隙性脑梗死"的时候,我们能确切地明白他在说什么吗?①他可能在说是因为穿支动脉自身病变引起的、发生在脑深部的、直径<1.5~2.0 cm的、有临床卒中事件的脑梗死;②也可能仅仅在说发生在脑深部的、直径<1.5~2.0 cm的、有临床卒中事件的脑梗死;③还可能是在说从未发生过临床卒中事件的、偶尔在影像学上发现的[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ed tomography,CT)低密度,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长T2]点片状直径<1.5~2.0 cm的病灶.  相似文献   

13.
疏血通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我们采用疏血通对 6 8例腔隙性脑梗死 (LI)患者进行了治疗 ,以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12 9例LI患者均为我院 1999年 8月~ 2 0 0 1年 7月神经内科住院病人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 ,从发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为 6 .5~ 36小时 ,平均 2 0 .6小时。随机分为两组 :(1)治疗组 6 8例 ,男 45例 ,女 2 3例 ,年龄 47~ 77岁 ,平均6 7.2岁。合并高血压病 46例 ,糖尿病 2 0例。 (2 )对照组 6 1例 ,男 36例 ,女 2 5例 ,年龄 49~ 80岁 ,平均 70 .1岁。合并高血压病 43例 ,糖尿病 2 1例。1.2 方法1.2 .1 治疗方…  相似文献   

14.
腔隙性脑梗死(LAC)是脑梗死的常见亚型之一,由于临床表现较轻,近期预后较好,因此不太为临床所关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远期复发率和死亡率与非LAC差别不大[1],因此,充分了解LAC的发病情况、占脑梗死的比例及其变化趋势,对于脑梗死二、三级预防以及准确评估脑梗死的疾病负担都有重要意义。1965年,Fisher的病理研究确立了现代LAC的概念,他将LAC定义为“小的深部脑梗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 NOS1)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8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313例对照组人群,以位于NOS1基因的rs9658281和rs2682820位点为遗传标记,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NOS1基因的多态性。结果:Cocaphase 分析表明腔隙性脑梗死组rs9658281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x2 =4.135,P=0.042,OR=1.422,95% CI 1.013~1.997),这种差异在女性患者更加明显(x2=9.522,P=0.002,OR=2.502,95% CI 1.398~4.479)。卡方检验表明腔隙性脑梗死组rs9658281位点的GG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x2=5.862,P=0.015,OR=1.579,95% CI 1.091~2.286),这种差异在女性更加明显(x2=13.641,P<0.0001,OR=3.501,95%CI 1.800~6.810)。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调整了传统危险因素的影响后,两组间的差异仍有显著性(P=0.014)。腔隙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的rs2682820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显著性(P>0. 05)。结论:NOS1基因rs9658281位点G等位基因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葛根素具有抗血栓、改善微循环、提高缺血区血流量作用[1].本院采用葛根素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系2010年本科收住的36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影像学检查证实.随机分为两组,(1)葛根素组:182例,男96例,女86例;年龄42~ 71岁,平均(63.4±13.1)岁;病程13~ 37 h,平均(22.2±9.5)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8~ 17分,平均(13.2±1.4)分.(2)对照组:178例,男93例,女85例;年龄41 ~72岁,平均(63.3±13.1)岁;病程12 ~36 h,平均(22.1±9.4)h;NIHSS评分7~17分,平均(13.2±1.4)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被认为是腔隙性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据Sacco等进行的大样本临床试验结果显示,81%的腔隙性脑梗死患有高血压病史。但亦有研究报道15%-30%的腔隙性脑梗死患并无高血压病史翻。笔通过对无高血压性腔隙性脑梗死患与高血压性腔隙性脑梗死患在一般特性、血管危险因素、腔隙性脑梗死部位及腔隙性脑梗死类型的比较,说明无高血压性腔隙性脑梗死患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8.
大面积脑梗死通常是指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质支的完全性卒中。我国脑梗死患者占卒中的60%~80%,是重要的致残、致死原因。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梗死,发病率为10~20/10万,约占脑梗死的10%。其起病急、进展快,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福建医科大学莆田市第一医院教学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11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19.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智能障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对18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腔隙性脑梗死损害部位不同,其智能损害程度差异较大。左侧半球病变更易造成智能障碍,尤其左侧基底节及颞叶;多发病灶者其智能损害较单发病灶者重,单发的皮质下腔隙性梗死也可造成明显智能缺损。性别、年龄、职业与腔隙性脑梗死后引发的智能障碍无相关性,但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智能障碍的程度呈负相关。笔者认为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积极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是减少和防治脑血管性痴呆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穿支动脉病变引起的腔隙性脑梗死形态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3年9月广西脑卒中中心通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确诊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并根据DWI特征,把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梗死形态分为椭圆形和串珠形。对两种形态脑梗死患者的人口形态特征、危险因素、入院和出院时的NIH卒中评分以及出院3个月后Ranking评分进行评估,同时分析其卒中机制。结果共纳入189例患者,其中串珠状脑梗死69例(36.5%),而椭圆形脑梗死120例(63.5%)。两组患者的基线无差别。然而串珠形梗死组最大梗死直径较椭圆形组大(13.8±2.3 mm vs.10.6±3.2 mm,P=0.006)。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同样在串珠形脑梗死组较椭圆形组更常见(24.6%vs.5.0%,P=0.009)。早期神经功能恢复在串珠形脑梗死患者更差(30.5%vs.10.8%,P=0.01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串珠形脑梗死病灶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有关(OR=7.55,95%CI:1.73~33.25,P=0.010),而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不良有关(OR=5.75,95%CI:1.53~28.70,P=0.030)。结论在穿支病变引起的腔隙性脑梗死中,串珠状脑梗死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早期神经功能恢复不良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