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斜视矫正手术(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5.肌延伸术(myolengthening) 肌延伸术的术式很多,前面所讲的肌肉或肌腱边缘切开术,实际上就是肌延伸术的一种。不过,其他类型的肌延伸术式,目前已很少采用,尽管如此,毕竟都是肌肉减弱的手术方法。故简要介绍如下: (1)Bishop Harman法(1913)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婴幼儿期发病的外斜视手术时机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3岁以内发病,外斜视术后随访2年以上的1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能影响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结果的因素,包括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斜视类型,术前远、近立体视功能,术后眼位。结果卡方检验及Spearman 相关分析显示:间歇恒定分组与术后远期眼位有关(χ²=4.125,P<0.05);间歇恒定分组(χ²=3.951,P<0.05)及术后眼位(χ²=4.269,P<0.05)与术后远立体视重建有关;间歇恒定分组与术后近立体视功能重建有关(χ²=6.988,P<0.01)。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间歇恒定分组与术后远期眼位有关(OR=0.445,P<0.05);术前远立体视功能是影响术后远立体视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OR=10.500,P<0.01);术前近立体视、间歇恒定分组与术后近立体视功能重建有关(OR=11.480、0.175,P<0.05)。结论婴幼儿期发病的外斜视应在双眼视功能破坏前尽早手术矫正。术前远、近立体视功能的损害和斜视融合控制能力的减弱可以作为判断手术时机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手术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的可行性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128例斜视随机分为两组,手术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70例为试验组,肉眼直视下传统斜视矫正手术58例为对照组.术后随访时间6 ~12个月,平均(8.20±2.41)月,观察患者眼位矫正情况及结膜切口瘢痕、肌肉缝线反应、结膜下囊肿、术后感染、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眼位矫正有效率97.14%,对照组眼位矫正有效率96.55%,两组眼位矫正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4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0.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8,P<0.05).结论 手术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是可行的,具有与传统斜视矫正手术相同的效果,显微斜视矫正手术具有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并分析各种斜视矫正手术后眼压的变化情况,评价可能引起眼压变化的各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17只斜视矫正术术眼,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直肌后徙组(112只眼)、部分截除组(73只眼)、直肌后徙 部分截切除组(32只眼),术前、术后3天内、术后7天分别测量术眼眼压,并记录患眼手术前后眼部体征及药物治疗情况。结果直肌后徙术、部分截除术、直肌后徙 部分截除术术后3天内眼压较术前、术后7天高,术后7天眼压与术前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斜视矫正手术可以引起短期内术眼眼压升高。  相似文献   

5.
十、先天性内斜的矫正手术先天性内斜有以下临床特征: 1.发病早,生后或生后早期即内斜。2.内斜度大,一般都在50~△以上,甚至超过80~△,而且斜度比较恒定。3.无双眼视觉或双眼视极差,决无中心立体视,至多可有较差的周边融合。4.有些病例呈交叉注视即双眼内斜视和假性外展麻痹即外展抑制。  相似文献   

6.
斜视手术2100例回顾分析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目的:探讨斜视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100例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特征、就诊季节、弱视治疗、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手术并发症等。结果:2100例斜视纳入研究(其中男1105例,女995例);各年龄段分别为:<10岁,684例(32.57%);11~20岁,895例(42.62%);21~40岁,432例(20.57%);>40岁,89例(4.24%);其中共同性内斜视882例(42.00%)、共同性外斜视845例(40.23%),非共同性内斜视172例(8.19%),非共同性外斜视130例(6.19%),先天性眼球震颤45例(2.14%),A-V征26例(1.24%)。共同性斜视早期采取水平直肌加强和减弱术,使患者建立同时视觉和治疗弱视;眼球震颤患者头位<30°的采用Parks法矫正,头位>30°者手术量增加40%~60%;A-V征斜视应针对病因,合理正确选择斜肌或直肌肌腱移位术式;急性眼外肌麻痹的病因诊断非常重要,Jensen联结术是有效的手术方式。结论:斜视和弱视并存的手术时机非常重要。复杂性斜视手术的成功率取决于术前的正确诊断、手术方案的制定、手术量的设计和术中的经验判断。  相似文献   

7.
8.
对间歇性斜视的手术矫治报道不多。作者自1984年以来,对10例间歇性外斜视病人进行手术矫正,效果满意。现作初步报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斜视的种类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将我院5年间收治的269例各种类型的斜视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同性内斜视占34.2%,共同性外斜视占44.61%,先天性麻痹性斜视占13.39%,其他占3.71%。手术后完全功能治愈56例,占20.82%,不完全功能治愈106例,占40.52%。临床治愈98例占36. 43%,无效6例,占2.23%。结论斜视手术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外观美容,更重要的是恢复双眼视功能。因此,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在儿童斜视矫正手术中采用全身麻醉后的护理质量,防止术后意外的发生。方法:全麻下进行斜视矫正手术,对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并进行分析找出相关因素。结果:在本组统计共136例中,术后出现2例窒息,1例舌后坠,7例体温升高,25例清醒后因术眼疼痛,需要止痛处理,33例苏醒后未进食就出现呕吐,1例出现烦躁,用手撕掉术眼敷料,通过及时,有效处理,儿童斜视矫正手术后得到顺利康复。结论:对儿童斜视矫正手术前后的观察,护理做到认真仔细。并有预见性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可使斜视矫正手术的儿童避免意外发生,得以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11.
眼科手术后斜视和复视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Xia Q  Huang Z  Shen DA  Dai H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12):727-730
目的 探讨眼科手术后继发性斜视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方法。方法 检查 79例不同眼科手术后发生继发性斜视患者的眼位、眼球运动、复视及预后情况 ,并进行牵拉试验。对部分患者行斜视矫正术 ,术中观察眼部受累组织的情况。结果 在全部患者中 ,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占 38 0 %(30 / 79) ,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患者占 31 7% (2 5 / 79) ,眼眶手术后患者占 13 9% (11/ 79) ,其他为青光眼、翼状胬肉及上睑下垂术后患者。视网膜脱离手术和白内障摘除手术后部分继发性斜视症状持续时间 >6个月的患者 ,受累肌纤维化并 (或 )与结膜、巩膜及外加压物广泛粘连 ,牵拉试验呈阳性 ;眼眶手术后患者眼球主要表现为牵制性运动障碍 ;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患者内直肌及其周围组织损伤明显 ;抗青光眼手术后患者继发性斜视症状于术后 2~ 14d自行缓解。结论 内眼和外眼手术均可导致继发性斜视的发生 ;斜视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眼肌损伤、限制及机械压迫 3个因素。眼科手术医师应高度重视 ,积极采取针对性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3580例斜视手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斜视的种类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为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将我院8年问收治的3580例各种类型的斜视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同性内斜视占20.95%,共同性外斜视占58.35%,麻痹性斜视占10.20%,特殊类型斜视占10.50%。斜视患者发病年龄早,而就诊年龄较晚。绝大多数斜视患者术前无双眼单视功能。手术后完全功能治愈724例,占20.21%,不完全功能治愈1422例,占39.72%,临床治愈1434例,占40.07%。结论斜视手术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外观美容,更重要的是建立双眼单视功能。因此,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儿童各种斜视手术的疗效。方法:对102例患者施行手术,随访1-2年,手术方法包括双侧外直肌缩短术,双侧内直肌徒后术;单眼内直肌徒后和外直肌缩短术,双眼内直肌徒后并附着点下移,或行双眼外直肌缩短并附着点上移,或单眼内直肌徒后并附着点下移加外直股缩短附着点上移,双眼外直肌徒后并附着点上移,或行单眼外直股起诉一并附着点上移加内直股缩短并附着点下移,如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者,则行下斜肌徒后术。结果:术后95例斜视均明显改善,随访1-2年的102例斜视患者占,78例(76.47%),斜视得到治愈,17例(16.675)斜视得到美容治愈,7例(6.86%)手术失败。结论:各种类型斜视通过各种手术方法后,均能得到良好的矫正而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调整缝线在复杂性斜视手术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改良Jampolak调整缝线,单条或多条使用。结果62例复杂性斜视,经术中调整缝线应用60例一次手术正位,手术正位率高达96.77%。结论复杂性斜视中应用调整缝线安全有效,避免多次手术。  相似文献   

15.
斜视术后并发复视5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斜视矫正术后复视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西安市中心医院眼科收治的5900例斜视矫正手术病例,对斜视术后并发复视的发生率、手术年龄、斜视类型进行分析,并总结手术原则和方案设计思路.结果 手术方案设计:①儿童内斜、外斜手术做到角膜映光正位,保留少量内隐斜;②成人内斜视手术做到角膜映光正位,保留少量内隐斜,不要过矫;③成人外斜视手术做到角膜映光正位,保留少量外隐斜,不要过矫;④获得性麻痹性斜视手术量宁欠勿过;⑤垂直斜视均做到少量欠矫为宜;⑥成人超过40°以上的大角度外斜视,术后保留5°外斜视,外观较满意;⑦一条肌肉不要承担过大的手术量,以避免引起眼球运动受限,造成非共同性斜视,向肌肉运动方向出现复视.术后常规用同视机进行双眼单视功能训练.5900例斜视手术病例中,术后仅有555例(9.41%)患者诉复视,其中短暂性复视患者552例(9.36%),复视症状分别于术后3 d、1周或1个月完全消失;持续性复视患者有3例(0.05%),术后复视症状持续半年或两年半不等.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复视的发生率较高,达12.58%(433/3443),占总发生率的78.02%.年龄对复视的发生率影响不大.结论 斜视术后复视不可避免,一般以短暂性复视为主,只要手术设计合理,术后经 同视机训练后均能消失,持续性复视的发生率极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TAO)导致的限制性斜视的的手术治疗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9年6月进行斜视矫正术的15例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对牵拉限制作用最强的眼外肌行后徙术或断腱术,手术前、后检查患者的眼位、眼球运动和双眼视功能等情况。结果术后7例达到正位,复视消失;6例术后斜视度小于或等于5△,2例有小度数斜视但复视明显改善;2例患者恢复三级立体视功能。结论手术治疗TAO性斜视,可达到功能性治疗和美容的效果;手术应以解除限制因素为主,采用纤维化眼外肌后徙术或断腱术,手术治疗的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3 124例各类斜视手术的分布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卢炜 《眼科》1999,8(4):209-210
目的:了解临床各类斜视手术的分布情况,以掌握最常见斜视手术分布数据。方法:3年3124例斜视手术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共同性斜视的手术2629例占84.2%。麻痹性斜视的手术495例占15.8%。共同性外科视的手术1779例占67.7%。先天性麻痹性斜视手术中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量占第一位。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手术中外直肌麻痹手术量占第一位。结论:最常见的斜视手术是共同性斜视。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量最大  相似文献   

18.
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 1993年 1月到 1999年 12月施斜视矫正术的 2 0例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患者。其中男 14例 ;女 6例 ;年龄 2 8 0~ 67 0岁 (平均 5 0 2岁 )。手术方式包括下直肌后退术 (12条 ) ,上直肌后退术 (7条 ) ,下直肌缩短术 (4条 ) ,上直肌缩短术 (2条 ) ,上直肌断腱术 (2条 ) ,内直肌后退术 (1条 ) ,外直肌缩短术 (1条 )。术后平均随访 1年。结果 :术后 9例达到正位 ,复视消失 ;7例术后斜视度小于或等于 5° ,4例有小度数斜视但复视明显改善 ;手术并发症为 :肌肉缝线撕脱 2例 ,过矫 3例 (肌肉缝线撕脱 ) ,欠矫 4例 ;轻度眼睑退缩 5例。经手术探查肌肉复位后眼位矫正满意。结论 :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总结伴有中枢性疾病的婴幼儿斜视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和斜视类型。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患有中枢性疾病合并斜视患儿(2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52%),女11例(48%)。对患儿发病年龄、就诊时年龄、斜视类型、屈光状态、眼底及视力等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儿均在生后6个月内发现斜视,患儿就诊时的年龄为6个月至8岁,平均(3.8±2.1)岁。外斜视18例(78%),水平外斜视的度数为-30△~-120△,平均(-73.6±30.6)△。内斜视5例(22%),其中部分调节性内斜视1例,非调节性内斜视4例;水平内斜视度数为+25△~+35△,平均(+29.0±4.2)△。合并A型斜视5例,合并V型斜视4例,合并DVD 4例,合并隐性眼球震颤1例。能够进行视力检查的7例患儿,无一例最佳矫正视力在0.8以上。术前能够配合同视机检查的12例患儿中无一例有同时视。患儿中脑瘫15例(65%),脑积水3例(13%),脑发育迟缓3例(13%),癫痫1例(4%),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4%)。共有22例患儿行手术治疗,手术量的设计按照常规手术量计算,其中11例患儿(占50%)手术涉及3条直肌,且均为外斜视。随访3~15个月,平均(9.6±3.6)个月。术后正位20例;能够配合同视机检查12例患儿中,7例无同时视,3例有同时视,2例有融合视。结论 伴有中枢性疾病的婴幼儿斜视表现为共同性的先天性斜视,且以大角度的外斜视居多;中枢性疾病中以脑瘫居多。多数患儿伴有一定程度的弱视以及双眼视功能的破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Praks切口在斜视手术中的应用及对患者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250例斜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125例,采用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观察组125例采用改良Praks切口,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及患者泪膜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治愈125例,治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治愈率(105例,8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9, P =0.00);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干眼症状评分均升高后再恢复至术前水平,但对照组升高程度高于观察组( P <0.05);观察组术后7 d和10 d的干眼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术前,两组患者泪膜功能参数(Slt、BUT和CFS值)无统计学差异( P >0.05);手术后,两组患者术后7 d时的泪膜功能参数(Slt和CFS值)均显著增加( P <0.05),BUT显著降低( P <0.05);但观察组术后7 d时的Slt和CFS值低于对照组( P <0.05),BUT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两组患者术后28 d的泪膜功能参数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睑裂外观良好、术后炎症反应小、干眼情况少和患者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结论改良Parks 切口斜视手术能够有效矫正患者斜视症状,临床疗效好,且对患者泪膜功能影响小,最大范围地达到了患者治疗和美容的共同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