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是临床上一项极为有效的血流动力学支持手段。IABP的原理重在"反搏",即心室收缩时,球囊收缩,以减少左心室后负荷,而当心室舒张,主动脉瓣关闭即刻,球囊扩张,助血液回流,增加冠脉充盈。  相似文献   

2.
苏小艳 《现代医学》2011,39(5):603-605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总结2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护理。结果:22例患者中1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余20例顺利出院。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能降低病死率,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全面细致的护理可以协助患者度过危险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正1952年Kantrowitz实验发现将血液从股动脉吸出,舒张期回注入动脉可增加冠状动脉内血流灌注,随后,Clauss开始主动脉内反搏探索,在收缩期从主动脉内吸出血液,在舒张期打回主动脉内,1961年Clauss及其同事率先提出了体外反搏的概念,经不断研究改进,1962年Moulopoulos等完善了上述理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2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观察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急诊冠脉介入及IABP治疗后,23例主动脉内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显著增高,分别由术前(33.86±3.14)mmHg和(47.14±5.17)mmHg,上升至术后(106.13±10.62)mmHg和(87.13±9.25)mmHg(P<0.001).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联合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增加冠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降低病死率,减少血管再闭塞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ABP术在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心内科收治的25例应用IABP支持下行急症PCI治疗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确诊后,给予全部患者于心导管室行IABP置入术,再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介入治疗。结果:全部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逐渐消失,血压、心率、尿量等均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术前、术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2例患者术后合并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得到好转,2例患者死亡,临床有效率为92%。结论: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尽量应用IABP治疗。  相似文献   

6.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4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源性休克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42名接受IABP治疗的AMI心源性休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的转归,对不同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文患者总死亡率为52%.其中死于心源性休克者占50%;死于重症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者占36%。结论心源性休克及重症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应用IABP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约为7%~10%,多发生在心肌梗死面积超过40%的患者,其死亡率高达80%以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再灌注治疗AMI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治疗机理为IABP球囊在心脏舒张期充气,心脏收缩前放气,由此产生双重血流动力学效应,使心肌供血供氧增加,心肌耗氧量下降,同时增加冠状动脉血灌注以达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据文献报道,在使用IABP术中,约20%的患者会出现轻重不同的并发症,如出血、栓塞、感染及球囊破裂等,影响治疗,细致的护理可预防或及时发现并发症以作出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8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IABP。结果:8例患者有5例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1例合并泵衰竭维持3d后进行PCI;1例维持2d后冠脉造影血管狭窄〈70%,未行PCI;1例冠脉造影后于心外科进行了搭桥手术。8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对于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早期床旁应用IABP治疗,为患者赢得了再灌注治疗的时间,减少了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 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2例接受IABP治疗的AM I合并CS患者,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22例患者中,其中有20例接受急诊或择期PC I治疗,大部分患者经IABP治疗后,其血流动力学改善,平均动脉压从术前(57.97±8.36)mmHg升至术后(74.40±5.81)mmHg,临床症状好转,死亡6例,2例死于泵衰竭(其2例均未接受PC I治疗),2例死于心脏猝死,1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在IABP辅助治疗中出现血小板严重减少。结论:对AM I合并CS患者及时行IABP辅助治疗,尤其尽早联合应用PC I实现血流再灌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的效果。方法 分析13例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13例接受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其中的7例接受再血管化治疗,1例发生再梗死,2例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存活9例,死亡4例,存活率为69.2%。结论 IABP可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减少再梗死,为再血管化治疗赢得了时间,提高了生存率,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术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2 4例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常治疗下 ,其中 16例予IABP治疗。结果 :16例接受IABP治疗后 ,14例 (87.5 % )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 ,休克纠正 ;而对照组则只有 2例 (2 5 % )得以改善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IABP术是治疗AMI并心源性休克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23例,记录经IABP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和心脏指数,分析IABP的疗效.结果 应用IABP治疗4小时后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转归:死亡5例,自动出院4例,痊愈14例.结论 IABP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重要手段,能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3.
叶玲军  陈怡 《浙江实用医学》2005,10(2):90-90,105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常规治疗下应用IABP辅助治疗.结果接受IABP治疗后,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心指数及中心静脉压和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IABP可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为再血管化治疗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综合护理措施。方法对6例应用IABP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救护观察。术前熟悉球囊反搏仪工作原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球囊反搏仪工作状况,加强并发症和心理护理。结果6例患者应用IABP天数为3~8d,其中5例好转出院,1例死亡。结论采用IABP综合护理措施,对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辅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总结 2 7例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辅助治疗后 ,住院期间临床事件发生率和抢救成功率。结果 :治疗后 ,血流动力学稳定 ,12例接受再血管化治疗 ,存活 15例 ,存活率 5 5 6 %,死亡 12例。结论 :IABP可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 ,减少再梗死 ,为再血管化治疗赢得了时间 ,提高了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有效性.方法:选择同期71例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治疗组,其中40例为发病6h以内;另外53例未行IABP治疗作为对照组,其中33例为发病6h以内.所有患者均未行血运重建.结果:发病6h以内的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在血压、心率、射血分数、院内死亡率有统计学差异;发病6h以外的患者两组间无差异.结论:早期应用IABP治疗AMI伴心源性休克可改善患者血液动力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病情极其危重,虽经积极的内科治疗,死亡率仍可达80%~90%。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冠脉介入医学的发展,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球囊扩张+支架置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PCI)治疗的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技术作为急性泵衰竭的过渡治疗临床应用逐渐增多,正确使用这一技术直接关系到疾病愈后和患者的存活率。1资料与方法11.1临床资料1.1.1一般资料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18例患者,年龄  相似文献   

19.
1 引言及回顾心源性休克是左室衰竭最严重的临床表现。在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 ,80 %有心肌广泛损害。其余可能为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断裂等机械并发症或严重的右室心肌梗死。过去报道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 ,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可达2 0 % ,但从近期的溶栓治疗随机研究中 ,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已降至 7% [1 ] 。但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仍高达 80 %~ 1 0 0 % [2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 ,经过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中有 75 %经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n tra -aorticballoonpump ,IABP)辅助治疗可显著改善其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的效果.方法 分析49例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49例接受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存活38例,死亡11例,存活率为77.6%.结论 IABP可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