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VEGFR-3、LYVE-1、Podoplanin和Prox 1等的发现,对于角膜新生淋巴管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角膜新生淋巴管是如何生成,其与新生血管之间的关系,新生淋巴管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VEGFR-3、LYVE-1、Podoplanin和Prox 1等的发现,对于角膜新生淋巴管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角膜新生淋巴管是如何生成,其与新生血管之间的关系,新生淋巴管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麦洁英  唐先玲  刘平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2):2168-2171
角膜新生淋巴管构成了角膜免疫反应的传入弧,在免疫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新生淋巴管的出现破坏了免疫机制使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升高。随着淋巴管内皮标记物的相继出现和对淋巴管生成因子的研究深入,众多学者对角膜淋巴管在角膜免疫排斥反应机制、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抑制新生淋巴管提高植片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刘法  刘平 《眼科研究》2014,(9):852-854
角膜新生淋巴管作为角膜免疫反应的传入弧,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角膜新生淋巴管与角膜新生血管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他们共同破坏了角膜的免疫赦免机制.因此,深入研究角膜新生淋巴管的作用机制,探讨相关眼科疾病的治疗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角膜新生淋巴管与感染、角膜移植术后的并发症、干眼、翼状胬肉等疾病的关系展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角膜新生淋巴管构成了角膜免疫反应的传入弧,它与角膜新生血管的协同作用是破坏角膜免疫赦免机制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淋巴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相继发现,有关角膜淋巴管生成因子的生物学特性、调节机制及临床意义等方面的研究有很大进展.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免疫调节作用及与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为此,本文结合角膜免疫赦免特点对角膜新生淋巴管生成的调控机制及其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角膜淋巴管新生在眼部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角膜是一种无血管、无淋巴管的组织,这种无血管、无淋巴管的状态对角膜的透明性和功能性至关重要。然而,一些疾病或创伤可能引起角膜血管和淋巴管的新生,从而破坏角膜的结构和功能。尽管已有多种针对角膜血管新生的药物在临床应用,但尚无特异性针对角膜淋巴管新生的药物。因此,本综述将介绍与角膜淋巴管新生相关的因素,探讨与之相关的眼部疾病,同时对目前的治疗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淋巴管新生相关的眼部疾病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为基于角膜淋巴管新生的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动态检测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的角膜新生淋巴管和血管的变化,并阐明二者之间的关联。方法制备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于碱烧伤后1周、2周行角膜组织电镜检查,检测角膜新生淋巴管与新生血管。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5’-nase-alkaline phos-phatase,5’-NA-ALP)双重酶组织化学染色及全角膜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碱烧伤后6h、1d、3d、1周、2周、3周、4周、5周、6周、7周、8周的角膜新生淋巴管和新生血管的动态变化,并进行淋巴管计数(lymphatic vessels counting,LVC)和血管计数(blood vessels counting,BVC)比较。结果电镜观察结果:角膜碱烧伤后1周,角膜基质层出现新生血管,未见淋巴管;碱烧伤后2周,新生血管和新生淋巴管均出现。酶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碱烧伤后6h有新生血管,1周时角膜基质层存在新生淋巴管,2周时LVC和BVC均达到高峰,分别为(16.41±1.00)个和(50.40±1.56)个;以后逐渐下降,5周时LVC为(0.33±0.50)个,BVC为(12.52±2.51)个;8周时均为0。碱烧伤后,新生淋巴管和新生血管呈显著性正...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与新生血管间关联。方法:人角膜取自行二次角膜移植的19名患者。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5-nase-Alkaline phosphatase,5-NA-ALP)双重酶组织化学染色及淋巴内皮细胞受体(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receptor,LYVE-1)、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decule-1,PECAM-1)双重免疫组化法标记角膜中的新生血管和淋巴管,并进行淋巴管计数(lymphatic vessels counting,LVC)和血管计数(blood vessels counting,BVC),比较BVC与LVC之间的关联。结果:角膜中存在角膜新生血管12例(63%),存在角膜新生淋巴管5例(26%)。角膜新生淋巴管仅出现在血管化角膜中。角膜移植后BVC与LVC间呈显著性正相关(r=0.725;P<0.01)。结论:人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与新生血管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9.
正常角膜无血管和淋巴管。角膜感染、化学烧伤、移植排斥反应等病理性刺激可破坏促淋巴管生成因素与抗淋巴管生成因素间的平衡,致使淋巴管从角膜缘向角膜中央延伸。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形成与多种调控因素及细胞信号通路密切相关,深入研究并阐明角膜淋巴管生成的机制将为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炎症性疾病、干眼症和肿瘤转移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开辟新的方向。本文综述了角膜淋巴管生成的内源性调控因素及新生淋巴管相关眼表疾病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0.
角膜新生淋巴管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敏  刘恒明 《眼科研究》2006,24(4):441-444
角膜新生淋巴管(CL)存在于血管化角膜上,常引起并加重角膜混浊和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是重要的致盲原因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成员之一,是VEGFR-2和VEGFR-3受体的配体。VEGF-C通过与VEGFR-3结合促进淋巴管增生,是一个特异性的淋巴管生长因子,在CL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就近年来CL研究进展及与VEGF—C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西兰大白兔角膜碱烧伤后及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新生淋巴管(CL)上VEGFR3、LYVE-1及CD4的表达及意义,从而进一步证实角膜碱烧伤和高危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存在及与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饲养96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将其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24只,选取实验1组24只右眼,不做手术;实验1组24只,左眼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实验2组24只,左眼进行钻取自体角膜后再缝合;实验3组24只,左眼进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实验4组24只,左眼进行高危(角膜碱烧伤后)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第1、3、7、14天各组分别处死6只兔,进行大体观察、裂隙灯、组织学、电镜检查及免疫组化测定LYVE-1、VEGFR3及CD4的表达情况.结果 (1)空白对照组在术后不同时间LYVE-1、VEGFR3和CD4均无表达.(2)实验1、2、3组:LY-VE-1、VEGFR3和CD4分别于术后第1天未出现表达,第3天出现表达,第7、14天表达增高;(3)实验4组:LYVE-1、VEGFR3和CD4分别于术后第1天开始出现表达,第3、7、14天表达逐渐增高.(4)实验1、2、3组术后第3、7、14天LYVE-1、VEGFR3和CD4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5)实验4组术后第1、3、7、14天LYVE-1、VEGFR3和CD4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6)实验3组较实验1、2组术后14天LYVE-1、VEGFR3和CD4表达增高.(7)实验4组较实验1、2、3组术后同时期LYVE-1、VEGFR3和CD4表达均增高.结论 角膜移植术后存在CL,且在术后2周内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CL可能直接参与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标记大鼠全角膜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的方法。方法应用心脏灌注荧光联合全角膜免疫荧光法.共焦显微镜下区分并标记全角膜的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结果适度的抗体浓度和灌注时间下可标记出全角膜新生血管和淋巴管。血管呈黄绿色,淋巴管呈红色。结论心脏灌注荧光联合全角膜免疫荧光法可用于标记大鼠全角膜新生血管和淋巴管。  相似文献   

13.
除结膜外眼部组织一直被认为没有淋巴管,但随着淋巴管内皮标记和淋巴管生成因子领域的研究进展,最近发现角膜缘、睫状体、泪腺、视神经鞘膜和眼外肌含有淋巴管,并且脉络膜含有淋巴管样系统.另外,新生淋巴管在角膜移植排斥和眼肿瘤等病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在炎症性或者水肿等眼部疾病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清楚.因此,关于眼部淋巴管和新生淋巴管方面的更深入研究,可以为致盲眼病提供新的治疗机会.  相似文献   

14.
步建平  周善璧 《眼科新进展》2006,26(12):942-94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是目前发现的作用最强的角膜新生血管形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而新生血管和眼前段炎症反应是角膜植片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2个主要诱发因素。本文就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的表达与炎症反应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与新生血管和炎症的关联。方法:人角膜取自行二次角膜移植的患者19例。淋巴内皮细胞受体(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LYVE-1)和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adhesion modecule-1,PECAM-1)双重免疫组化法标记角膜中的新生血管和淋巴管,进行淋巴管计数(lymphatic ves-sels counting,LVC)和血管计数(blood vessels counting,BVC),比较BVC、炎症指数(inflammation index,IF)、移植历史(transplantation history,TH)与LVC之间的关联。结果:角膜移植后BVC,IF与LVC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而TH与LVC间呈显著性负相关。角膜移植后新生淋巴管、血管、眼表炎症间大致成平行发展,新生淋巴管最先退化,其次是眼表炎症,新生血管最后消退。结论:人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与新生血管、眼表炎症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生长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角膜新生血管(CNV)多见于感染、炎症、外伤或角膜手术后。CNV是眼表疾病的显著特征之一,血管化的角膜不但严重影响视力,而且是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对CNV的深入研究,在血管的形成机制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就CNV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角膜新生血管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多种病理因素可以导致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化的角膜常导致视力严重下降、角膜移殖术失败。近年来,国内外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在药物治疗、光动力疗法、眼表重建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迅猛发展。本文综述了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角膜新生血管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9.
碱烧伤人角膜组织新生淋巴管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角膜碱烧伤后新生淋巴管的生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5年1至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因角膜碱烧伤住院手术治疗的22例(22只眼)患者.记录患眼的烧伤时间(IT)和损伤等级(ID),并测量炎性反应指数(II)和角膜新生血管的相对面积(BVA);应用双重酶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测角膜标本的新生淋巴管(LVC)和血管(BVC);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检测多形核白细胞(PMN)浸润情况.结果 采用配对Student t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及Stepwise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2例患者观测结果 IT为(57.62±31.72)个月、ID为(12.00±2.76)分、II为(2.32±2.63)分、BVA为29.79%±18.61%、BVC为(14.45±9.29)个、LVC为(2.73±4.57)个、PMN为(13.45±13.09)个,其中7例(占32%,IT<64个月)同时存在角膜新生淋巴管(8.6±3.8)个和血管(22.3±11.1)个,LVC总数为60个,占发生新生淋巴管的角膜中总管腔数(BVC和LVC,378个)的16%.LVC与IT、ID、BVA、PMN、I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3、0.604、0.755、0.806、0.873,均P<0.05;进一步回顾分析得出LVC近似等于II和BVA分别和特定的常数相乘后取和所得的淋巴管指数(LI).透射电镜从微观上证实了碱烧伤人角膜组织中存在具有典型结构特征的新生淋巴管和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碱烧伤后部分角膜组织存在新生淋巴管,通过II和BVA可间接估计其发生情况.LI是一项评估碱烧伤角膜新生淋巴管的有用临床参数.(中华眼科杂志,2009,45:115-121)  相似文献   

20.
角膜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晔  王哲 《眼科研究》2003,21(2):206-208
角膜新生血管(CNV)多见于感染,炎症,外伤或角膜手术后,CNV也是角膜移植失败的首要原因。可显著增加角膜移植片排斥反应的危险性。尽管药物治疗,同位素治疗及手术治疗能不同程度地抑制CNV形成,但CNV的治疗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近年来,由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进展,CNV生成抑制剂的研究也取得了突飞猛的发展,就重要的CNV生成抑制剂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