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雌二醇鼻用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性质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雌二醇壳聚糖纳米粒的理化性质及鼻黏膜吸收动力学.方法 以三聚磷酸钠(TPP)为交联剂,用生物降解聚合物材料壳聚糖(CS)制成纳米粒,通过离子凝胶化法制备雌二醇(E2)壳聚糖纳米粒,分别用动态光散射法仪测定了纳米粒的粒径,高速离心法测定其包封率,透析袋法对其体外释放过程进行了研究,采用大鼠在体灌流模型,考察了质量浓度分别为3.86、7.20、24.75、32.74、51.62 mg·L-1的雌二醇壳聚糖纳米粒的鼻黏膜吸收动力学.结果 当m(CS):m(TPP)在3:1~7:1之间时,可以形成壳聚糖纳米粒,5:1时得到得纳米粒最佳,平均粒径为(279.1±7.2)nm.随着E2质量浓度的增加,包封率有降低的趋势;E2在前2 h内发生突释现象,12 h释放量达80%以上.在循环液体积为5 mL、流速为2.5 mL·min-1下,不同质量浓度的雌二醇壳聚糖纳米粒鼻黏膜吸收速度常数不同,且随药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结论 通过离子凝胶化法制备的壳聚糖纳米粒外观呈半透明状,粒径较为均一,有一定的缓释效果,鼻黏膜吸收具有浓度依赖性,一定质量浓度条件下的吸收动力学过程为符合零级动力学.  相似文献   

2.
胰岛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影响包封率因素的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妍  郝劲松等 《中国药学》2002,11(3):97-100
采用离子感胶化法制备亲水性壳聚糖纳米粒。该法制备条件温和,是在下将两种水相混合而形成纳米粒。混合的两相中,其中一相含有壳聚糖和聚氧乙烯,另一相含有聚阴离子三聚磷酸钠。该纳米粒的粒度大小及ζ电位可以通过控制制剂处方组成及工艺进行调节。采用该法制备的胰岛素壳聚糖纳米粒,实验结果表明,胰岛素的包封率可高达90%,且制剂处方及工艺各因素对该纳米粒的包封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该亲水性纳米粒可作为蛋白质或其它能与壳聚糖相互作用的大分子类药物给药系统的载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并对其体外相关性质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复凝聚法制备载基因纳米粒;用纳米粒度仪测量粒度分布,分散性和Zeta电位;用透射电镜观察粒子的形态;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比色法测定包封率和载药量,并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用凝胶阻滞分析和电性结合分析对载药方式进行初步推测。结果:所制备的载基因纳米粒形态规则,大多呈球形,纳米粒平均粒径为263.2nm,粒径分布较窄,多分散度为0.213,Zeta电位为19.8mV;包封率大于90%,载药量约30%;凝胶阻滞和电性结合分析结果表明,非甲基化胞嘧啶鸟嘌呤的寡核苷酸链(CPG-ODN)与壳聚糖分子间可通过电性结合作用而完全结合。结论:采用复凝聚法可制备粒度分布均匀,形态规则,具有较高包封率和载药量的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电性结合作用是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载药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相关性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制备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并对其体外相关性质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复凝聚法制备载基因纳米粒;用纳米粒度仪测量粒度分布、多分散性和Zeta电位;用透射电镜观察粒子的形态;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和比色法测定包封率和载药量,并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用凝胶阻滞分析和电性结合分析对载药方式进行初步推测。结果所制备的载基因纳米粒形态规则,大多呈球形,平均粒径约150nm,PDI<0.2,Zeta电位约20mV;包封率大于90%,载药量约30%;凝胶阻滞和电性结合分析结果表明,pDNA与壳聚糖分子间可通过电性结合作用而完全结合。结论采用复凝聚法可制备粒度分布均匀,形态规则,具有较高包封率和载药量的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电性结合作用是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载药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壳聚糖-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纳米粒。方法用自由基聚合法合成壳聚糖-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该聚合物在水中形成具有疏水核心、亲水表面的纳米粒。测定纳米粒的形态、粒径和表面电位(Zeta电位),并研究了壳聚糖含量、聚合物总浓度和引发剂浓度对纳米粒粒径的影响。以胰岛素为模型药物,研究纳米粒的包封和释药性能。结果纳米粒呈球形,粒径均匀,表面荷正电。胰岛素的包封率可达90%以上。pH 5.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胰岛素的释放较慢,16 h释放量为66.8%。结论该纳米制剂具有较好的物理性能和体外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负载胰岛素壳聚糖-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纳米粒并研究其性能。方法:用自由基聚合法合成壳聚糖-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该聚合物在水中形成具有疏水核心、亲水表面的纳米粒。采用正交设计试验研究了投料比、引发剂浓度和反应时间对纳米粒粒径的影响。结果:对纳米粒进行了热重分析和红外表征。测定纳米粒的形态、粒径和表面电位(Zeta电位),以胰岛素为模型药物,研究纳米粒的包封和释药性能。结论:纳米粒呈球形,粒径均匀,表面荷正电。胰岛素的包封率可达90%以上。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胰岛素释放较慢。结论:该纳米制剂具有较好的物理性能和体外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7.
壳聚糖纳米粒制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载药纳米粒作为药物、基因传递和控释的载体,是近年来出现的药物控释和缓释的新剂型。壳聚糖具有较好的生物黏附性、促吸收效应和酶抑制载体作用等特性。壳聚糖纳米粒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开发的热点。本文就壳聚糖纳米粒制备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费轶博  邬晓岚  李玲  胡晋红 《药学服务与研究》2013,13(4):260-260,281,299
壳聚糖纳米粒是一种生物相容性好、生物可降解的新型给药制剂,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壳聚糖纳米粒能延长药物在吸收部位的滞留时间,还可以瞬时打开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促进大分子药物通过组织上皮的转运作用,改善药物特别是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口服吸收,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N-三甲基壳聚糖盐酸盐(N—trimethyl chitosan chloride,TMC)为材料制备新型纳米粒(nanoparticles,NPs),包裹卵清蛋白(ovalbumin,OVA),以提高卵清蛋白的包封率。方法:利用TMC与三聚磷酸钠(tripolyphosphatesodium,TPP)之间的离子胶凝作用制备纳米粒;用纳米粒度及表面电位分析仪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及zeta电位;探讨OVA溶液的pH值及浓度,TMC溶液的浓度,TPP溶液的浓度等因素对OVA包封率的影响;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丙烯酰胺明胶电泳(Soldium Dodeoyl Sulfate—Polyacrylamide,SDS-PAGE)检验OVA在纳米粒制备及体外释放过程中有无降解。结果:本研究制备的TMC/OVA纳米粒为紧密球形,分布均匀,粒径约为135.4nm,zeta电位约为+20mV;OVA的pH值及制备工艺是影响包封率的主要因素;SDS-PAGE电泳证实在纳米粒的制备及释放过程中OVA没有降解。结论:用离子胶凝法制备载蛋白多肽类疫苗的纳米粒,操作简便,采用合适的制备方法,调整处方可将包封率提高到90%以。  相似文献   

10.
壳聚糖纳米粒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介绍壳聚糖的应用及其作为新型药物载体材料制备纳米粒的技术研究进展,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和分类完成资料整理。结果:壳聚糖研究历史悠久,用于纳米粒制备的工艺方法较多,尤其用其包载基因、多肽及某些抗肿瘤药具有独到优势。结论:壳聚糖作为可生物降解的纳米粒载体材料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甲磺酸二氢麦角毒碱溶液鼻黏膜吸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甲磺酸二氢麦角毒碱溶液鼻黏膜吸收规律。方法:考察甲磺酸二氢麦角毒碱在大鼠鼻腔洗出液中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以大鼠在体鼻循环为实验模型,研究甲磺酸二氢麦角毒碱溶液的鼻黏膜吸收规律。结果:甲磺酸二氢麦角毒碱在鼻黏膜洗出液中稳定性良好,当循环液体积为5 mL,流速为2.5 mL·min-1时,甲磺酸二氢麦角毒碱溶液鼻黏膜吸收速率常数K不随药物浓度发生变化。结论:甲磺酸二氢麦角毒碱溶液鼻黏膜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其鼻黏膜平均吸收速率常数K为5.94×10-3min-1。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依托度酸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运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技术考察依托度酸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灌流液中依托度酸的含量;从药物质量浓度、吸收部位、灌流速度、pH值4个方面对依托度酸的各肠段吸收特性进行考察;利用重量法计算动力学参数。结果灌流速度和一定范围内的pH值(5.4~7.4)对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影响显著;一定范围内的药物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影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ka值分别为(0.082 7±0.003 8)、(0.077 5±0.004 5)、(0.073 3±0.006 4)、(0.064±0.009 3)min-1。结论依托度酸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呈现一级动力学特征,且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依托度酸在整个肠道均有吸收。  相似文献   

13.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nhancing effects of chitosan with or without enhancers on nasal recombinant hirudin-2 (rHV2) delivery in vitro and in vivo, and to evaluate the ciliotoxicity of these formulations. METHODS: The permeation-enhancing effect of various chitosan formulations was estimated by using the permeation coefficient of 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recombinant hirudin-2 (FITC-rHV2) across the excited rabbit nasal epithelium in vitro. The effect was further evaluated by measuring the blood concentration level after nasal absorption of FITC-rHV2 in rats. The mucosal ciliotoxicity of different formulations was evaluated with an in situ toad palate model. RESULTS: Chitosan at a concentration of 0.5% with or without various enhancer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P) and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Fr) of FITC-rHV2 compared with the blank control. The addition of 1% sodium dodecylsulfate, 5% Brij35, 5% Tween 80, 1.5% menthol, 1% glycyrrhizic acid monoammonium salt (GAM) or 4% Azone into the 0.5% chitosan solution resulted in a further increase in absorption (P<0.05) compared with 0.5% chitosan alone. But co-administration of chitosan with 5% hydroxyl-propyl-beta-cyclodextrin (HP-beta-CD), 5% lecithin or 0.1% ethylenediamine tetraacetic acid (EDTA) was not more effective than using the 0.5% chitosan solution alone. Chitosan alone and with 5% HP-beta-CD, 0.1% EDTA, 1% GAM or 5% Tween 80 was relatively less ciliotoxic. CONCLUSION: Chitosan with or without some enhancers was able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nasal absorption of recombinant hirudin, while not resulting in severe mucosal ciliotoxicity. A chitosan formulation system would be a useful approach for the nasal delivery of recombinant hirudi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概述肌醇的研究背景以及在药学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综述肌醇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方法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专利,对肌醇的研究背景和肌醇的制备方法的进展进行了整理和归纳。结果肌醇可通过提取水解、化学制备和微生物酶解的方法制备获得。结论在肌醇的制备方法中,微生物酶解法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制备薄荷脑鼻用原位凝胶剂,并对其进行安全性考察。方法 采用去乙酰结冷胶为材料制备离子敏感性原位凝胶。考察鼻腔原位凝胶对蟾蜍鼻黏膜纤毛的毒性及大鼠鼻黏膜的影响;并进行家兔皮肤刺激实验和豚鼠皮肤过敏实验,观察皮肤反应并评分。结果 薄荷脑鼻用原位凝胶剂对蟾蜍鼻黏膜纤毛无显著毒性,对大鼠鼻黏膜形态及细胞分化无显著影响;对家兔完整皮肤无刺激作用,豚鼠皮肤无过敏反应。结论 薄荷脑鼻用原位凝胶剂具有制备工艺简便、纤毛毒性低、生理相容性好的优点,开发为经鼻给药系统可行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空白交联糊精微球作为载体制备交联糊精-碘微球,作为敷料用于慢性有渗出物伤口的治疗。方法使用吸附载药法,考察母液中乙醇含量、碘溶液浓度、微球吸水度对交联糊精-碘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以蒸馏水、生理盐水和模拟渗出液为释放介质,考察微球的体外释放,并对释放曲线进行方程拟合,预测释放机制。结果与结论在载药过程中,随着母液中乙醇含量的提高,载药量和包封率降低;乙醇含量一定的溶液中,碘浓度变大载药量提高,而包封率变化不大;吸水度高的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较吸水度低的微球高。交联糊精-碘微球体外释放符合Pep-pas方程(n=0.43),游离碘通过F ick扩散机制释放。在生理盐水和模拟渗出液中碘的释放进一步减缓,为交联糊精-碘微球作为敷料用于渗出性伤口的治疗时达到缓释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不同粒径的多西他赛(docetaxel,DTX)固体脂质纳米粒,考察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理化性质,研究粒径对体外释放行为以及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通过热熔超声法制备不同粒径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观察纳米粒形态,测定其包封率、粒径、Zeta电位。考察粒径因素对固体脂质纳米粒体外释放行为、体外细胞毒性的影响。结果制备的纳米粒均为球形及类球形,3种粒径的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平均粒径分别为(83.7±8.4)、(162.7±11.9)、(232.1±26.4)nm;Zeta电位分别为-24.19、-23.67、-23.19 mV;包封率分别为98.03%、97.84%、97.92%。60 h粒径分别为83、16、232 nm的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在释放介质中分别累计释放86.34%、76.98%、67.14%。3种不同粒径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DTX-SLN-83,DTX-SLN-162,DTX-SLN-232),多西他赛原料药(DTX solutions)以及空白SLN溶液与多西他赛的混合溶液(physi-calm ixture)对MCF-7细胞作用24 h的IC50值分别为3.36、6.20、9.74、13.15、12.92 mg.L-1;48 h的IC50值分别为0.93、2.01、4.35、9.48、9.21 mg.L-1;72 h的IC50值分别为0.30、0.91、1.67、7.36、7.82 mg.L-1。随着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粒径的减小,其肿瘤细胞杀伤力逐渐增强。结论热熔超声法可用于制备不同粒径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降低固体脂质纳米粒粒径有利于药物更完全地释放,同时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相似文献   

18.
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研究莪术油磷脂复合物的肠吸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莪术油磷脂复合物在大鼠肠内的吸收情况。方法选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模型,以莪术油为对照组,采用HPLC法,以莪术油中主要活性成分呋喃二烯和牻牛儿酮为检测指标,同时测定复合物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吸收。结果莪术油磷脂复合物中的呋喃二烯和牻牛儿酮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分别约为6×10-5 cm.s-1和1×10-4 cm.s-1,莪术油中的呋喃二烯和牻牛儿酮的有效渗透系数分别约为1×10-5 cm.s-1和2×10-5 cm.s-1,说明莪术油磷脂复合物在大鼠肠内的吸收比莪术油提高了5倍。结论应用磷脂复合物技术可显著改善莪术油的两亲性,提高莪术油在大鼠肠内的吸收。莪术油磷脂复合物的吸收无自身浓度抑制作用,在肠黏膜的转运为被动扩散过程;呋喃二烯和牻牛儿酮均无特殊的吸收窗;在各个肠段均属于高渗透性药物。本实验为莪术油口服剂型的研究提供了有效数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非球形纳米粒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体内药动学行为及制备方法进行综述。方法参考近年来国内外的23篇文献,根据纳米粒形状对体内药动学影响及非球形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分类并总结。结果形状这一影响因素同聚合物种类、颗粒大小和表面化学等一样影响着纳米粒子在体内的吞噬、转运、吸附等药动学行为,因此,可以根据需要将纳米粒设计成不同形状以达到缓释、靶向等作用;可以采用"PRINT"技术、介孔硅技术、膜拉伸技术等或联合应用多种技术制备非球形纳米粒;可以根据要求的不同,把制备的非球形纳米粒制成注射剂、肺部吸入剂及口服制剂等等。结论纳米粒的形状对体内药动学有着重要影响,并且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制备非球形纳米粒的方法也在不断地涌现。在今后的研究中,仍需开发大规模且高效生产非球形纳米粒的方法,以及对粒子形状在生物学相关领域的影响上做系统性的研究,使非球形纳米粒在药物传递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