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通过构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模型,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COPD气道重塑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2005年7月至8月,于广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将40只8周龄、雄性、平均体重为(220±15)g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COPD组(A组)、COPD bFGF组(B组)、COPD anti-bF-GF组(C组)和对照组(D组),每组10只。A、B、C3组COPD模型制备:经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PS)和反复烟,复制成。A组为COPD对照组;B组:每周1次经尾静脉内注入0·1μgbFGF;C组:每周1次经尾静脉内注入0·1μganti-bFGF;D组:舱外饲养4周。4周后对各组大鼠气道进行病理学评分;检测并比较各组支气管平滑肌指数(平滑肌厚度/气道内径)及胶原指数(胶原厚度/气道内径);用免疫组化法观察bFGF在支气管肺内表达。结果与D组相比,A组、B组、C组大鼠的小气道都存在不同程度病理改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与A组比较,B组肺组织病理评分显著增高、平均肺泡面积显著扩大、支气管平滑肌指数和胶原指数显著增高、bFGF吸光值均显著增高,而C组肺组织病理评分显著降低、平均肺泡面积显著缩小、支气管平滑肌指数和胶原指数显著降低、bF-GF吸光值均显著减少。结论bFGF参与了大鼠COPD模型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过程,而anti-bFGF可以抑制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2.
生长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气道重塑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宋一平  崔德健  茅培英 《中华内科杂志》2000,39(11):751-754,I025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1、表皮生长因子 (EGF)及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大鼠模型肺内表达与分布的变化 ,探讨其与气道重塑的关系及药物干预的影响。方法 两次气管内注入脂多糖及熏香烟法建立大鼠COPD模型 (B组 )。C组于制作模型后雾化吸入肝素溶液。D组于制作模型后静脉注射 2次TGF β1单抗。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支气管平滑肌及胶原厚度 ,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法检测各生长因子蛋白和基因表达的相对含量。结果 与A组 (对照组 )相比 ,B组大鼠支气管平滑肌及胶原纤维显著增厚 (P <0 0 1) ,三种生长因子在支气管黏膜上皮、肺小动脉内皮和肺泡巨噬细胞的表达显著增强 (P <0 0 0 1~ 0 0 5 )。D组TGF β1较B组显著减少 (P <0 0 1) ,C组各生长因子有减少趋势。支气管上皮细胞三种生长因子与平滑肌厚度、TGF β1与胶原厚度、肺小动脉内皮细胞TGF β1及bFGF与平滑肌厚度之间均呈正相关 (P <0 0 5~0 0 1)。结论 TGF β1、EGF及bFGF在气道重塑和肺小动脉重建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 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1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35例COPD稳定期患者,26名正常对照者,采用微量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IgA,IgM,IgG,套式聚俣酶链反应检测痰中的肺炎衣原体DNA。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急性肺炎衣原体的感染率为31.1%,明显高于COPD稳定期和且(P<0.05)。COPD急性加重期组和稳定期组的慢性肺炎衣原体感染率分别为21.3%和31.4%,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同时IgA的几何平均滴度在COPD急性加重期中最高(20.5),COPD稳定期组中次之(10.8),对照组最低(3.6),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急性肺炎衣原体感染为COPD急性加重的一个重要诊因,慢性肺炎衣原体感染可能参与COPD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大鼠模型,探讨Hp感染在C()PD进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Wistar大鼠均分为双重造模组(Hp感染、烟熏、气管内滴入脂多糖)、COPD组(烟熏、气管内滴入脂多糖)、Hp感染组及对照组.检测各组大鼠肺功能、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支气管肺组织Hp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并进行支气管肺组织Hp分离培养.结果 COPD组和双重造模组大鼠肺组织均符合COPD病理表现,且后者病理改变更为明显.COPD组、双重造模组大鼠肺功能均较对照组及Hp感染组显著下降(P值均<0.05),且双重造模组肺功能改变较COPD组更为明显(P值均<0.05).随胃内Hp定植密度增加,双重造模组大鼠吸气阻力、呼气阻力上升(r值分别=0.785和0.905),动态肺顺应性、呼气峰值流速、0.3s呼气容积占肺活量的比例下降(r值分别=-0.975、-0.959、-0.976).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其中双重造模组升高最明显(P值均<0.05).仅部分双重造模组大鼠支气管肺组织中扩增出Hp尿素酶相关蛋白(UreC)基因,各组均未分离培养出Hp及可疑菌落.结论 Hp不直接定植于支气管肺组织,而是通过提高COPD模型大鼠血清及支气管肺泡中细胞因子水平而加重炎性反应,并由此导致COPD模型大鼠肺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研究噻托溴铵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血清及肺组织中肺表面活性蛋白-D(pulmonary surfactant protein D,SP-D)水平的影响,探讨噻托溴铵治疗COPD的新机制.方法 采用烟熏加气管内注入内毒素法建立大鼠COPD模型.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PD组和噻托溴铵干预组,每组10只.HE染色观察大鼠肺、支气管的病理改变,测定肺平均内衬间隔及平均肺泡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SP D的含量.Western-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肺组织中SP D的含量变化.结果 COPD组大鼠肺、支气管的HE染色符合COPD的病理改变;COPD组大鼠出现明显肺气肿,噻托溴铵组也出现肺气肿,但程度较轻.COPD组大鼠血清及肺组织中SP-D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噻托溴铵干预组与COPD组相比血清及肺组织中SP-D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噻托溴铵可以降低COPD大鼠血清及肺组织中SP-D水平,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减轻气道炎症及肺气肿的程度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制备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模型 ,探讨气道细胞外基质 (ECM)重塑的病理特点及其在气流阻塞中的作用 ,以及不同干预因素的影响。方法 熏香烟加气管注入小量内毒素法建立大鼠COPD模型 ,观察气道重塑的病理特点 ,测定肺功能及血气、气道各层横截面积 ,支气管肺组织匀浆羟脯氨酸 (Hy)含量 ;粘膜下成纤维细胞 (Fb)、淋巴细胞及肺泡巨噬细胞计数 ;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透明质酸、层粘连素含量。观察蛋白激酶C抑制剂H7、氧自由基清除剂N 乙酰半胱氨酸(NAC)和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单抗干预对大鼠模型气道重塑的影响。 结果 所建模型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改变基本符合人类COPD特点 ,I型胶原为主的ECM气道壁过度沉积 ;小支气管上皮层、平滑肌层截面积 (各为 2 1114 μm2 、16 0 6 1μm2 )与对照组 (各为 130 5 6 μm2 及 6 6 92 μm2 )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0 1)。NAC组、H7组及TCF β单抗组上皮层截面积分别为 12 70 1μm2 、11836 μm2 及112 4 4 μm2 ;平滑肌层截面积分别为 70 5 1μm2 、6 4 2 6 μm2 及 6 4 2 0 μm2 ,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 <0 0 0 1)。模型组粘膜下Fb数为 13.6± 4 .2 ,对照组为 6 .8± 1.4 ,且功能活跃 ,淋巴细胞及肺泡巨噬细胞数亦显著增高。NAC组及TGF   相似文献   

7.
目的:动态观察比较2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模型气道炎症及重塑的特点。方法:根据熏香烟天数与反复气管内注入少量内毒素次数不同建立2组COPD大鼠模型,运用HE染色及半定量图像分析法对比研究2组模型肺组织及小支气管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2组COPD大鼠模型均符合人类COPD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模型Ⅱ组的气道慢性炎症、重塑改变及气流阻塞情况均较Ⅰ组严重;模型Ⅰ组、Ⅱ组各时间段管壁及平滑肌层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厚(P均<0·01),模型Ⅱ组管壁及平滑肌层均较Ⅰ组显著增厚(P<0.05及P<0·01),造模第20天时模型Ⅱ组管壁及平滑肌层均较Ⅰ组显著增厚(P均<0·05),而第40天及60天时模型Ⅱ组仅管壁较Ⅰ组显著增厚(P<0·05)。结论:慢性气道炎症的反复刺激引起管壁纤维性增生增厚及平滑肌层增厚,即气道重塑,最终导致气流受限;模型Ⅱ组的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均较Ⅰ组显著。  相似文献   

8.
邵有和  陈昌枝  冯洁美 《内科》2014,(5):597-59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由不同的炎性细胞、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介导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炎症所涉及的部位包括呼吸道、肺血管及肺实质,气道炎症的持续存在、肺组织结构的破坏、气道的重塑、肺功能的下降都与炎性介质有关。本文就炎症反应与COPD肺功能关系作一综述,揭示炎症反应对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戒烟对被动吸烟所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大鼠肺组织病理及肺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选用Wistar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PD组、COPD戒烟1、2、3个月组,光镜下观察肺组织HE染色切片并进行病理学评分,检测各组大鼠肺功能。结果 COPD模型大鼠成功复制,可见气道壁炎性细胞浸润及杯状细胞增生、平滑肌和纤维组织明显增多,黏膜脱落、管腔狭窄,严重肺气肿形成。而在给大鼠戒烟后,上述病理变化不明显,仅见气道黏液细胞渗出在戒烟后第3个月内略有减少,但炎症细胞浸润仍在加重。而COPD模型大鼠在戒烟后肺功能指标仍有下降趋势,每分钟静息通气量(VE)指标在戒烟后第1、2、3个月内及呼吸峰流量(PEF)、第0.3秒用力呼气容积(FEV0.3)指标在戒烟后第2、3个月下降明显。肺功能在戒烟后下降速度仍有所减慢。结论戒烟不能使吸烟所致COPD病情立即缓解,但可延缓病程,故建议及早戒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动态观察不同烟熏时间建立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肺功能和病理的改变,为成功建立COPD大鼠模型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30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6周实验组(E1组)及6周对照组(C1组),12周实验组(E2组)及12周对照组(C2组),间隔实验组(烟熏12周后正常饲养6周,E3组).Buxco小动物肺功能仪检测肺功能、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①与C1组相比,E1组FRC、IC、VC和TLC增高(P<0.05),FEV100/FVC和FEV200/FVC分别降低22%和11%(P<0.01);②与C2组相比,E2组FRC增高,IC、VC和TLC降低(P<0.05),FEV100/FVC和FEV200/FVC分别降低28%和21%(P<0.01);③与C2组相比,E3组IC、VC和TLC升高(P<0.05),FEV100/FVC和FEV200/F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E1组肺泡间隔变窄,呈轻度肺气肿表现,局部可见炎症细胞浸润;E2组呈典型肺气肿表现,细支气管、血管周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E3组肺气肿表现明显,但未见明显炎症;C1、C2组气道上皮结构完整,肺泡间隔完整.结论 烟熏时间对大鼠肺功能和病理改变的程度有显著影响,烟熏6周出现早期COPD表现,烟熏12周出现典型COPD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单纯香烟刺激诱导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模型,并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在香烟刺激COPD大鼠、戒烟1个月COPD大鼠中血、肺组织、支气管灌洗液中的表达变化。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PD组、戒烟1个月COPD组,采用6个月单纯香烟刺激建立COPD大鼠模型。通过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检测大鼠肺功能、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行分类计数评估COPD动物模型。并测定3组血、肺组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NGF蛋白、NGF mRNA表达。结果COPD组、戒烟1个月COPD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均显示肺气肿形成明显,相比正常对照组,肺顺应性和每分钟通气量均明显下降,气道阻力明显升高(均P<0.05)。COPD组、戒烟1个月COPD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巨噬细胞总数显著多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这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中N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戒烟个1月COPD组肺组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NGF蛋白、NGF 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但这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6个月单纯香烟刺激成功建立COPD大鼠模型,并且戒烟1个月后,停止造模干预,COPD病变仍持续存在。NGF持续性参与COPD的发生发展,即使戒烟,NGF仍参与肺局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各阶段的肺血流动力学及右心室壁厚度影响。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八个组,分别纳入实验组及药物干预组,每组6只。实验组包括:A、B、C、D。正常对照组(A):正常饲养4周;慢支组(B):于实验第1、14天经气道内注入脂多糖(LPS),200μg/次,4周后检测;COPD组(C):第1、14天经气道内注入LPS,200μg/次,熏香烟1h/天,共4周;COPD并肺动脉高压组(D):第1、14天经气道内注入LPS,200μg/次,熏香烟1h/天,共6周,实验的最后两周在熏香烟的同时,给予18%低氧8h/天。PDTC药物干预组为:A1(空白对照组)、B1(慢支干预组)、C1(COPD干预组)、D1(COPD并肺动脉高压干预组)。动物模型制作同各对应组,从第3周起给各药物干预组腹腔注射PDTC,剂量100mg·kg-1.d-1。A1组从第三周起腹腔注射同PDTC剂量相同的生理盐水。各组测定气道阻力、肺血流动力学和右心室肥厚指数,对肺组织行HE染色,观测气道的病理学改变,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肺组织中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 C、D组RVSP、mPAP和RV/LV+S都明显高于A组(P〈0.05)。C1、D1组RVSP、mPAP较C组、D组明显降低(P〈0.05)。D1组的RV/LV+S值较D组有所降低(P〈0.05)。C、D组NF-κB蛋白表达强于A、B组(P〈0.05),C1、D1组较实验组C、D组NF-κB蛋白含量下降。结论 COPD早期已出现肺血流动力学和右心室壁厚度的变化,PDTC干预后可抑制NF-κB蛋白表达,降低早期升高的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和右心室收缩压(RVSP),减轻肺血管的重构,阻止右心室壁厚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Smoking is the major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but epidemiological data suggest that other etiological factors may also be involved. Chlamydia pneumoniae (Cpn) is an established cause of acute and chronic upper an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Data obtained from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indicate that Cpn infection can be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small airways disease and emphysema, the two major components of COP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association between chronic Cpn infection and COPD. The study population was comprised of 199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bronchoscopy due to longstanding airway symptoms and for whom spirometry and serum samples for serology were available. Acute and convalescent sera were analysed for specific IgG and IgA Cpn antibodies using microimmunofluorescence. Chronic Cpn infection, defined as persistent elevated titres of IgA > or = 1/64, was present in 85 patients. Chronic infec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smoking and higher age, but no gender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Thirty patients had COPD, defined as FEV1/FVC < 70% without any features of asthma. Patients with COPD were older than those without, and there was no association with gender in this group.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remaining after correction for smoking, was observed between chronic Cpn infection and COPD, and there was a trend for decreasing lung function with increasing antibody titr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hronic Cpn infection may be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PD.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不同人群小气道功能水平的差异.方法 分别检测健康非吸烟者(A组)、肺通气功能正常的吸烟者(B组)、限制性通气功能减退者(C组)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D组)小气道功能水平并对比分析.结果 健康非吸烟者及限制性通气功能减退者小气道功能水平优于其他两组.结论 小气道功能水平的下降可能能够作为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高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Lao QF  Zhong XN  He ZY  Liu GN  Lü ZL  Wan P 《中华内科杂志》2011,50(10):839-844
目的 研究肺功能正常吸烟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腺泡动脉炎症的病理特点。方法 取手术切除的远离周围型肺癌的正常肺组织,分肺功能正常不吸烟组(A组,10例)、肺功能正常吸烟组(B组,13例)、吸烟COPD稳定期组(C组,10例),比较3组肺腺泡动脉病理结构改变、炎性细胞在非肌型动脉(NMA)、部分肌型动脉(PMA)外膜,肌型动脉(MA)内、中、外膜的浸润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1)B组(32.7±7.7)、C组(37.4±4.5)较A组(24.4±5.0)MA比例增高,MA内、中膜增厚,C组MA外膜胶原纤维增生,面积明显增大。(2)B组和C组CD+45白细胞、CD3+总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在各型肺腺泡动脉表达的范围和程度均较A组增高,以CD8+T淋巴细胞增高为主,炎性细胞浸润以肺腺泡NMA最为明显,在MA以外膜最显著,且C组较B组明显;而CD4+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在3组各型肺腺泡动脉浸润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CD45+白细胞、CD3+总T淋巴细胞、CD8+T 淋巴细胞在MA的浸润程度与MA管壁厚度、吸烟指数呈正相关,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呈负相关,CD3+总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与BODE指数呈正相关,CD8+T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与6 min步行距离呈负相关。结论 肺功能正常吸烟者和COPD患者均已出现以CD8+T 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同性质炎症反应,炎症累及各型肺腺泡动脉,肺动脉炎症是影响COPD临床病程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构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大鼠模型,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在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血管重塑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将8周龄、雄性、体质量(220±15)g 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组(A组)、bFGF干预组(B组)、anti-bFGF干预组(C组)和对照组(D组),每组10只.A组:经血管内注入脂多糖和反复烟熏复制成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模型;B组:每周一次经尾静脉内注入0.1 pg bFGF,其他制备方法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组;C组;每周一次经尾静脉内注入0.1μg anti-bFGF,其他制备方法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组;D组:舱外饲养4周.4周后处死动物,取肺组织切片后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对各组小血管及肺泡组织进行病理学评分和比较;检测并比较各组肺小动脉平滑肌指数及胶原指数;测定并比较各组支气管平滑肌bFGF的相对含量.结果 A组肺组织病理评分、肺小动脉平滑肌指数、胶原指数和bFGF吸光值分别为362±31、0.5125±0.0256、25.79±0.8854和38.14±1.012.B组分别为453±24、0.6536±0.0356、35.13±0.7687和63.33±2.048,与A组比较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分别为306±28、0.4171±0.0133、18.53±0.6321和26.38±1.102,与A组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FGF参与了大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模型血管重塑过程,而anti-bFGF可以抑制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程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64只大鼠随机分为8组各8只,其中A组和B组分别于第1、14天气道内注入生理盐水及脂多糖(LPS)溶液;C组同上注入LPS溶液,同时采用香烟暴露法制备COPD模型,共1个月;D组同上注入LPS溶液并行香烟烟雾暴露及18%氧气吸人制备COPD并肺动脉高压(PAH)模型;B1组、C1组、D1组分别按B、C、D组造模,并腹腔注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Al组处理方式同A组,并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采用肺动脉插管法测定各组肺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ELI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情况,采用RT-PCR法、Western-blot法检测肺组织匀浆中VEGF mRNA及蛋白表达,分析VEGF表达与肺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C组和D组右心室收缩压(RVSP)、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均明显高于A组,Cl、D1组此三项指标均较对应C、D组下降(P均〈0.05);C组和D组BALF中VEGF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A组,Cl、D1组VEGF蛋白表达较对应C、D组显著下降(P均〈0.05);B组、C组和D组肺组织中VEGF mRNA及蛋白表达逐渐增强,B1、C1、D1组VEGF mRNA表达显著低于B组、C组和D组,C1、Dl组VEGF蛋白表达显著低于C组和D组(P均〈0.05);肺组织中VEGF mRNA及BALF中VEGF蛋白水平均与RVSP、mPAP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可延缓COPD病情进展,可能机制为下调VEGF表达;此为COPD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道炎症的作用与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0只,分为对照组(A组)、COPD组(B组)和1,25(OH)2D3+COPD组(C组),每组10只,用熏香烟加气管注内毒素法建立大鼠COPD模型,在C组腹腔注射1,25(OH)2...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测定COPD大鼠血清及肺组织中CC16的水平,探讨烟熏在COPD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烟熏加气管内注入内毒素法建立大鼠COPD模型。HE染色观察大鼠肺、支气管的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中CC16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CC16的含量变化。结果 COPD组大鼠血清及肺组织中CC16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1);内毒素组大鼠血清及肺组织中CC16含量较对照组低,但差别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香烟烟熏造成COPD大鼠血清及肺组织中CC16的含量降低,这一改变可能是吸烟所致COPD形成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早期(非低氧血症期)肺动脉重构中的作用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的抗氧化作用对其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假吸烟组(A组)、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组(B组)、NAC预防组(C组)、NAC治疗组(D组),B、C及D组采用两次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PS)及烟熏4周法制备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大鼠模型,C组在烟熏及气管内注入LPS前每天给予NAC(50mg/只)灌胃,D组在第15~28天烟熏前每天给子NAC(50mg/只)灌胃。各组作血气分析、对肺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维多利亚蓝+VG(Van—Gieson)染色观察气道炎症、肺泡面积改变、肺血管改变及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组各大鼠小气道出现组织细胞损伤、管壁炎症细胞浸润及平均肺泡面积增大(P〈0.05),符合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的病理改变;B组动脉氧分压、氧饱和度及二氧化碳均在正常范围。与A组比较,B组肺血管管壁增厚、管腔缩小(P〈0.01),且肌化动脉、部分肌化动脉比率增加(P〈0.01),VEGF在肺动脉周围表达增多(P〈0.01)。而C组及D组经NAC抗氧化干预后肺血管管壁增厚及管腔缩小减轻(P〈0.05),并且肌化动脉、部分肌化动脉比率减少(P〈0.01),肺动脉周围VEGF表达比B组减少(P〈0.01)。结论由吸烟及LPS诱导的大鼠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早期(非低氧皿症期)VEGF表达增多参与了肺动脉重构,NAC可抑制肺动脉重构与其通过抗氧化作用降低VEG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