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草豆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草豆蔻乙醇提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理化及光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草豆蔻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7个化合物,分别为:1,7-双苯5-羟基-4,6-庚烯-3-酮基(Ⅰ)、1,7-双苯-4,6-庚烯-3-酮基(Ⅱ)、松属素(Ⅱ)、小豆蔻明(Ⅳ)、山姜素(Ⅴ)和7,4'-二羟基-5-甲氧基二氢黄酮(Ⅵ)、β-谷甾醇(Ⅶ)。结论:化合物Ⅰ、Ⅱ和Ⅶ为首次从该植物果实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Ⅰ和Ⅱ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2.
藏药镰形棘豆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对藏药镰形棘豆Oxytropis falcata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反相色谱分离﹑纯化,用NMR,MS鉴定结构。结果:从镰形棘豆的氯仿萃取部分分离鉴定了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2′,4′-二羟基-4-甲氧基查尔酮(1),2′,4′-二羟基查尔酮(2),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醇(3),7-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4),3′,7-二羟基-2′,4′-二甲氧基异黄烷(5),2′-羟基-4′-甲氧基查尔酮(6),2′-甲氧基-4′-羟基查尔酮(7),2′,4′-二羟基二氢查尔酮(8)。结论: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青叶胆-酮类化合物的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郭爱华  李军  付宏征  林文翰 《中草药》2003,34(2):107-109
目的:分离鉴定青叶胆Uwertia mileensis全草的山酮类成分。方法:95%乙醇浸提,经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UV,IR,MS,^1H和^13CNMR波谱方法确定化学结构。结果:分得12个酮成分,分别为1-羟基-2,3,4,5-四甲氧基山酮(1-hydrox-2,3,4,5-tetramethoxyxanthone,Ⅰ);1-羟基-2,3,7-三甲氧基山酮(1-hydroxy-2,3,7-trimethoxyxanthone,Ⅱ);1-羟基-2,3,5,7-四甲氧基山酮(1-hydroxy-2,3,5,7-tetramethoxyxanthone,Ⅲ);1,5-二羟基-2,3-二甲氧基山酮(1,5-dihydroxy-2,3-dimethoxyxanthone,Ⅳ);1,5-二羟基-2,3,7-三甲氧基山酮(1,5-dihy-droxy-2,3,7-trimethoxyxanthone,Ⅴ);1-羟基-2,3,5-三甲氧基山酮(1-hydroxy-2,3,5-trimethoxyxanthone,Ⅵ);1,5-二羟基-2,3,4,7-四甲氧基山酮(1,5-dihydroxy-2,3,4,7-tetramethoxyxanthone,Ⅶ);1,8-二羟基-2,3,6-三甲氧基山酮(1,8-dihydroxy-2,3,6-trimethoxyxanthone,Ⅷ);1-羟基-2,3,4,7-四甲氧基山酮(1-hydroxy-2,3,4,7-tetramethoxyxanthone,Ⅸ);1,2,3,5-四甲氧基山酮(1,2,3,5-tetromethoxyxanthone,Ⅹ);1-羟基-2,3,4,6-四甲氧基山酮(1-hydroxyl-2,3,4,6-tetramethoxyxanthone,Ⅺ);1-羟基-2,3,6,8-四甲氧基山酮(1-hydroxyl-2,3,6,8-tetramethoxyxanthone,Ⅻ)。结论:化合物Ⅰ,Ⅲ,Ⅳ,Ⅴ,Ⅶ-Ⅶ为首次从青叶胆中分得。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20,(1)
目的:研究藏药镰荚棘豆Oxytropis falcata Bunge中的黄酮类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超导核磁共振波谱和X-ray单晶衍射等现代谱学技术分析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镰荚棘豆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6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1)、7-羟基二氢黄酮(2)、5,7-二羟基二氢黄酮(3)、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4)、7-羟基-3′,4′-亚甲二氧基异黄酮(5)、7,5′-二羟基-3′-甲氧基异黄酮(6)、5,7,2′-三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7)、苜蓿内酯(8)、5,2′,4′-三羟基-7-甲氧基异黄酮(9)、7,3′-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10)、5,7,2′,4′-四羟基异黄酮(11)、7,5′-二羟基-2′-甲氧基异黄酮(12)、2′-甲氧基-4′-羟基查尔酮(13)、2′,4′-二羟基查尔酮(14)、4,4′-二羟基-6′-甲氧基查尔酮(15)、4,4′-二羟基-2′-甲氧基查尔酮(16)。结论:其中,化合物9、11~13、15、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毛莲蒿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毛莲蒿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和聚酰胺柱层析进行分离,运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谱与标准品对照的方法鉴定15个化合物。结果:分离鉴定了3个倍半萜类:taurin(1)、1,11-bis-epi-artesin(2)、yomogin(3);3个黄酮类:5,7,3′,4′-四羟基-6,8-二甲氧基黄酮(4)、5,7,3′,4′-四羟基-6-甲氧基黄酮(5)、5,6,3′,4′-四羟基-7-甲氧基黄酮(6);3个三萜类:蒲公英赛醇乙酸酯(7)、木栓酮(8)、α-香树脂醇(9);2个甾体类:β-谷甾醇(10)、胡萝卜苷(11),2个香豆素类:莨菪亭(12)、7-羟基-6,8-二甲氧基香豆素(13);2个有机酸类:异阿魏酸(14)、咖啡酸(15)。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6.
胡桃楸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胡桃楸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技术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胡桃楸根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分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齐墩果酸(2)、1,8-二羟基-3,7-二甲氧基口山酮(3)、1-羟基-3,7,8-三甲氧基口山酮(4)、α-乳香酸(5)、1,7-二羟基-3,8-二甲氧基口山酮(6)、1,5,8-三羟基-3-甲氧基口山酮(7)。结论:化合物2-7首次从胡桃属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千里香中多甲氧基黄酮类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芸  李军  周思祥  屠鹏飞 《中国药学杂志》2010,45(15):1139-1141
 目的 研究千里香叶及其嫩枝中多甲氧基黄酮类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对千里香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谱学方法及其理化性质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从千里香叶及其嫩枝中分离鉴定了7个多甲氧基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5,3′-二羟基-6,7,4′,5′-四甲氧基黄酮(1),5, 4′-二羟基-7, 3′-二甲氧基黄酮(2),5-羟基-7, 3′, 4′-三甲氧基黄酮(3),(2S)-5, 6, 7, 3′, 4′-五甲氧基二氢黄酮(4),5, 6, 7, 8, 3′, 4′, 5′-七甲氧基黄酮(5),5-羟基-6, 7, 3′, 4′-四甲氧基黄酮(6),(2S)-5, 6, 7, 3′, 4′, 5′-六甲氧基二氢黄酮(7)。结论 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镰形棘豆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镰形棘豆的化学成分。方法:90%乙醇冷浸提取,所得浸膏经柱色谱分离,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甲氧基-二氢黄酮[(-)-7-methoxy-dihydroflavone,1],(-)-5-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5-hydroxy-7-methyoxy-dihydroflavone,2],(-)-pinocembrin(3),(-)-7-羟基-二氢黄酮[(-)-7-hydroxy-dihydroflavone,4],4′-甲氧基-2′-羟基-查耳酮(4′-methoxy-2′-hydroxy-chalcone,5),2′ ,4′-二羟基-二氢查耳酮(2′,4′-dihydroxy-dihydrochalcone,6),2′,4′ -二羟基查耳酮(2′,4′-dihydroxy-chalcone,7),(-)-maackiain(8),tetrahydroflemichapparin-B(9),dalbergin(10),N-苯甲酰基-2-苯基乙胺(N-benzoyl-2-phenylethylamine,11),rhamnocitrin-3-O-β-neohesperidoside(12)。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藏药小叶毛球莸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法提取,色谱方法分离化学成分,并用理化和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藏药小叶毛球莸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乙基桂皮酰胺(1),1羟基2,3,4,5四甲氧基酮(2),1羟基2,3,5三甲氧基酮(3),(2S)5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4),2′,4′二羟基二氢查耳酮(5)和芦丁(6)。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小叶毛球莸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中草药》2019,(7)
目的研究巴西甘菊花Achyrocline satureioides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巴西甘菊花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光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巴西甘菊花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树脂醇(1)、豆甾-4,6,8,22-四烯-3-酮(2)、豆甾-4-烯-3,6-二酮(3)、clovandiol(4)、caryolane-1,9β-diol(5)、lepidissipyrone(6)、5,7-二羟基-3,6-二甲氧基黄酮(7)、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8)、5,7-二羟基二氢黄酮(9)、二氢槲皮素(10)、槲皮素-4′-O-β-D-葡萄吡喃糖苷(11)、helichrysetin(12)、3-[5,7-dihydroxy-2,2-dimethyl-8-(2-(S)-methyl-butanoyl)-2H-chromen-6-yl-methyl]-6-ethyl-4-hydroxy-5-methyl-pyran-2-one(13)、槲皮素(14)、原儿茶酸(15)、(+)-(3R)-3-hydroxyl-4,4-dimethyl-4-butyrolactone(16)、(4S,5R)-5-(4′-methyl-3′-pentenyl)-4-hydroxy-5-methyldihydrofuran-2-one(17)、芫花素(18)、槲皮素-3-甲醚(19)、高良姜素(20)、新野樱苷(21)。结论化合物1、4、5、16、17、2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2、16~18、2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苣荬菜的甾体和酚类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苣荬菜的甾体和酚类化学成分,为阐明其有效成分和植物化学分类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LH-20及Rp-18等柱层析色谱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应用波谱解析和理化常数对照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麦角甾-6,22-二烯-3β,5α,8α-三醇(1),豆甾-5-烯-3β,7α-二醇(2),豆甾-5,22-烯-3β,7α-二醇(3),豆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4),豆甾-6β-羟基-4,22-二烯-3-酮(5),谷甾醇(6),胡萝卜苷(7),异东莨宕葶(8),七叶内酯(9),大黄素(10),洋芹素(11)。结论:化合物1-5,8-10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此类甾体和酚醇可作为该属植物化学分类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密花樫木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阐明密花樫木(Dysoxylum densiflorum(Blume)Miq.)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多种层析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化合物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β-白檀酮(β-amyrenone,1)、richenone(2)、β-谷甾醇(β-sitosterol,3)、cabraleadiol(4)、β-香树脂醇(β-amyrin,5)、龙脑香醇酮(hy-droxydammarenone-Ⅱ,6)、cabraleadiol monoacetate(7)、ocotillone(8)、3β-hydroxy-5-pregnen-20-one(9)、3β-hydroxy-5α-pregnan-20-one(10)、cabraleahydroxylactone(11)、川楝子甾醇B[(3α,20S)-dihydroxy-5α-pregnan-16-one,12]、表儿茶素[(-)-epicatechin,13]。结论:甾体、三萜和黄酮类化合物是密花樫木根的主要成分。化合物1-13为首次从密花樫木中分得,化合物12为首次从该属中得到。  相似文献   

13.
海南狗牙花化学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海南狗牙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柱层析方法分离和纯化化合物,用光谱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其化学结构鉴定为:8-羟基-6-甲氧基-3-正戊基异香豆素(1),环阿尔廷醇(2),23-环木菠萝烯-3β,25-二醇(3),钝叶甾醇(4),α-香树脂醇(5),α-香树脂醇乙酸酯(6),11-氧代-α-香树脂醇乙酸酯(7),β-香树脂醇乙酸酯(8),豆甾醇(9),[24S]-豆甾-4+烯-3-酮(10)。结论:化合物1,4,9和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1和4为首次在该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研究蜈蚣藻的活性成分。方法:使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 和 HPLC 分离、纯化, 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 15 个化合物, 分别为 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1), 4-羟基-3, 5-二甲氧基苯甲醛(2)、3-溴-4, 5-二羟基苯甲醛(3)、2-溴-4, 5-二羟基苯甲醛(4)、3-溴-5-羟基-4-甲氧基苯乙酸(5)、24-羟基-乙烯基-胆甾醇(6)、3-吲哚甲酸(7)、尿嘧啶(8)、尿嘧啶核苷(9)、岩藻甾醇(10)、植醇(11)、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12)、硬脂酸(13)、软脂酸(14)和甘露醇(15)。结论:1~15 均为首次从蜈蚣藻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薄叶红厚壳根的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各种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 用理化方法和波谱数据解析其化学结构。结果:分离得到 11 个呫吨酮,结构分别为 1, 7-二羟基-3-甲氧基呫吨酮(1), 1, 5, 6-三羟基呫吨酮(2), 1, 3, 6-三羟基-5-甲氧基呫吨酮(3), 1, 3, 7-三羟基呫吨酮(4), 1-羟基-6, 7-二甲氧基呫吨酮(5), 3, 5-二羟基呫吨酮(6), 4-羟基-3-甲氧基呫吨酮(7), 1, 2-二甲氧基呫吨酮(8), 1, 3, 5-三羟基呫吨酮(9), pyranojacareubin(10), 1, 4, 5-三羟基呫吨酮(11)。结论:所有的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其中 1, 3-7, 9 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大高良姜的根茎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采用硅胶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运用UV、IR、^1H—NMR13C—NMR、MS等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4-[(E)-3-hydroxyprop-1-enyl]phenylacetate(1),反式对羟基桂皮醛乙酯(2),5-hydroxy-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3-heptanone(3),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hep-4-en-3-one(4),[1′S]-1′-乙酰氧丁香酚乙酯(5),反式对羟基桂皮醛(6),对羟基苯甲醛(7),1-(4-hydroxyphenyl)propan.1-one(8),高良姜素(9),trans—P—coumaryl diacetate(10),β-谷甾醇(11)。结论:化合物1是首次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苯丙素类化合物,化合物3和4是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双苯庚烷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半红树植物黄槿中的三萜和甾醇成分(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半红树植物黄槿(Hibiscus tiliaceus L.)的化学成分。方法:分离纯化采用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结构鉴定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与文献对照确定。结果:从黄槿中共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木栓酮(1)、粉蕊黄杨二醇(2)、β-粘霉烯醇(3)、羽扇豆醇(4)、日耳曼醇(5)、豆甾-4-烯-3-酮(6)、豆甾-4,22-二烯-3-酮(7)、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8)、β-谷甾醇(9)和豆甾醇(10)。结论:化合物3~5和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秃叶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var.glabriusculum Schneid)果实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对秃叶黄皮树果实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进行色谱分离,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8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piscidinol A(1),phellochin(2),niloticin(3),dihydroniloticin(4),21,23-epoxy-21α,24,25-trihydroxytirucalla-7-en-3-one(5),2a,25-dimethylmelianodiol-[(21R,23R)-epoxy-24-hydroxy-21a,25-methoxy]tirucalla-7-en-3-one(6),boujotinoloneA(7),3-ketooleanane(8)。结论:化合物5~8为首次从秃叶黄皮树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采自我国南海的蓖麻海绵Biemna fortis Topsent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寻找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用硅胶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对蓖麻海绵的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化学性质,结合现代波谱技术(MS,NMR等),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9个甾体、2个邻苯二甲酸酯、1个长链脂肪醛类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melithasterolB(1),(24R)-ergosta-7,22-diene-3,5,6.triol(2),(24R)-er-gosta-4,6,8(14),22-tetraene-3-one(3),(24R)-ergosta-4,7,22-triene-3-one(4),(24R)-ergosta-6,22-diene-5,8-epidioxy-3-ol(5),6-hydroxy-cholest-4-en-3-one(6),cholest-4-ene-3,6-dione(7),cholest-4-en-3-one(8),cholest-5,22-diene-3-one(9),bis-(2-ethylhexyl)phthalate(10),bis-diisobutylphthalate(11)和hexaldehyde(12)。结论:化合物1-4,6.10,12系首次从蓖麻海绵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不但对T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抑制活性,而且对Ⅱ型糖尿病靶标分子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酯酶PTPIB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其IC50为1.6mol·L^-1。  相似文献   

20.
高良姜根茎中一个新的二芳基庚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根茎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多种层析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解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5个二芳基庚烷类化合物,分别为:5-乙氧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3-庚酮(1),5-羟基-1,7-二苯基-3-庚酮(2),5-羟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3-庚酮(3),5-甲氧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3-庚酮(4),(E)-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4-烯-3-庚酮(5)。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二芳基庚烷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