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瓣式小梁切开术治疗青光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庆新 《眼科新进展》2002,22(2):118-119
目的 评价活瓣式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48例52眼原发性青光眼施行活瓣式小梁切开术。对术后降压眼效果及并发症等进行了观察。全部病例随访37-68个月(平均4a)。结果 近期降眼压成功率为100%,远期随眼压成功率为90.38%,术后无1例发生前房延缓形成。结论 该术式安全,并发症少,可促进前房早日形成,降眼压效果满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青光眼滤过性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活瓣式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远期疗效。方法:对48例52眼原发性青光眼施行活瓣式小梁切开术,对术后降眼压效果及并发症等进行了观察,全部病例随访37个月-68个月(平均4年)。结果:近期降眼压成功率为100%,远期降眼压成功率为90.3%,术后无1例发生前房延缓形成。结论:该术式安全,并发症少,可促进前房早日形成,降眼压效果满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青光眼滤过性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84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35例(41眼),单纯小梁切除术35例(43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其他手术操作步骤与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基本相同。比较分析2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滤过泡等情况。结果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2眼(4.88%)在拆除可调节缝线后出现浅前房,单纯小梁切除术组有12眼(27.91%)发生浅前房,2组浅前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出院时眼压均控制在21mmHg(1kPa=7.5mmHg)以下;术后6个月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眼压<21mmHg共38眼(92.68%),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共29眼(67.44%),2组眼压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出院时均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术后6个月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37眼(90.24%)形成功能性滤过泡,单纯小梁切除术组30眼(69·77%),2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在控制远期眼压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方面疗效显著,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3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6例(36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包括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抗代谢药物的联合应及可拆除的调整式缝线。术后观察前房形成、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 术后3眼发生浅前房,发生率为8.33%,经调整缝线后前房深度恢复正常。随访3~12月,眼压控制在9~17mmHg(1mmHg=0.133kPa)。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可有效地控制滤过量而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应用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青光眼6例(11眼)。结果:术后7天,11眼眼压均降至正常。术后随访观察平均20个月,10眼眼压控制正常,手术成功率为90.9%。术中常见并发症为小量前房出血,一般在术后1-5日内完全吸收,对手术效果无影响。结论: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青光眼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方法,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应用可拆除巩膜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87只眼)闭角型青光眼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拆除巩膜缝线,术后观察前房、滤过泡形成情况,测量眼压、视力。结果术后Ⅰ度浅前房4只眼,Ⅱ度浅前房1只眼,其发生率是5.75%;术后随访3~16个月,眼压的控制率是97. 70%。结论术后加用可拆除巩膜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可降低术后前浅房的发生,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显微镜下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显微镜下小梁切除术远期疗效。方法:对实施小梁切除术31例(37眼)进行临床总结,术后的早期散瞳,术中精确定位,巩膜瓣缝合适中,对术前眼压控制不良,做前房穿刺口。结果:随访2a,手术成功29例(35眼),失败2例(2眼)。结论:显微镜下小梁切除术并发症少,手术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8.
两种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苏玉英  袁昱  马宁 《国际眼科杂志》2008,8(9):1920-1921
目的:单纯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的比较。方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182例(226眼),其中实验组98例(130眼),对照组84例(96眼),实验组单纯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对照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采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并对手术疗效,手术并发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术后眼压控制理想,但术后浅前房、低眼压、前房出血的发生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疗效确切,但术后浅前房、低眼压与前房出血的发生率较高,而单纯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不仅疗效确切,且术后浅前房、低眼压与前房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传统小梁切除术在治疗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的疗效差别。方法:回顾比较我院2006/2009年的103例103眼术前眼压控制不良的青光眼患者,这些患者分别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59眼和传统小梁切除术44眼,比较这两种术式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情况及滤过泡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103例103眼手术顺利完成,均未出现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玻璃体脱出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24mo,复合小梁切除组中不用任何药物眼压控制在10~21mmHg共49眼;传统小梁切除术组中不用任何药物眼压控制在10~21mmHg共31眼。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2<0.05),即复合小梁切除术比传统小梁切除术疗效好。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多种类型青光眼的近、远期效果好,并发症少,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应用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7例(14眼)。结果:术后7d,14眼眼压降至正常。术后随访平均18mo,13眼眼压控制正常,手术成功率92%,术中常见并发症为少量前房出血,一般存术后1~4d完全吸收,对手术效果无影响。结论: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各型青光眼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各种类型青光眼、控制眼压及改善视力的疗效差异.方法 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122例(132只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术中使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抑制滤过区瘢痕形成,并采用巩膜瓣可拆除缝线控制术后浅/或无前房,以获得功能性滤过泡和理想的眼压控制.随访半年.结果 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率低.术后半年,120只眼眼压控制在10.3~17 mm Hg,且术后全部形成功能性滤泡,手术成功率为98.48%.另将术前组(药物控制后)、术后组(手术后、出院前)眼压比较,行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均未发现前房消失或变浅和低眼压等并发症.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多种类型青光眼的近、远期效果好,并发症少,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用青光眼复合小梁切除术54例(54眼),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及前房形成情况,随访3~24个月。结果54眼分别于术后3~15d拆除可调整缝线,术后发生浅前房3眼,发生率5.56%,眼压在18mmHg以下者52眼,控制率96.30%。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既可避免术后早期滤过过强、眼压过低引起的并发症,又可安全的改善滤过,减少滤过区瘢痕形成,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小梁切除术中无暴露线结的巩膜瓣可拆除缝线法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小梁切除术中应用无暴露线结的巩膜瓣可拆除缝线法与传统的小梁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疗效进行分析。方法71例(80眼)首次行小梁切除术患者分为2组,可拆除缝线组35例(40眼),术中应用双臂一体无暴露线结的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对照组36例(40眼)行传统的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可拆除缝线组7.5%(3眼),对照组27.5%(11眼)(P<0.05)。随访至术后6个月,2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87.5%和85%(P>0.05),但可拆除缝线组术后眼压比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该技术能在小梁切除术后早期灵活地控制滤过量,明显减少了术后因滤过强所致的浅前房,可将术后眼压控制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难治性青光眼68例(95眼)均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术后1wk,1mo及1a,检查记录术眼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情况。结果:术后近期和远期眼压降低良好、视力明显改善并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术后1wk,I度浅前房3眼,2例前房积血;1mo后随访,浅前房消失,积血吸收。随访1a,全部病例无滤过泡漏、伤口漏,前房形成良好。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可有效降低眼压、改善视力、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控制术后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不同类型青光眼50例67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20眼进行原因分析及治疗效果观察统计。结果本组67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20眼,占29.85%。浅前房的主要原因是术前高眼压和眼部炎症反应。经过非手术综合治疗,均在术后7~15天前房逐渐形成,随访3~30月,眼压控制理想,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降压效果肯定,但浅前房发生率高,注意术前降眼压,减轻炎症反应,术中操作准确,可减少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完善小梁切除术,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途径。方法在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前房穿刺术,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术后3眼发生浅前房、发生率为4.5%,经治疗前房深度恢复正常。术后随访3~12月,眼压控制在10~17mmHg(1mmHg=0.133kpa)。结论前房穿刺术在小梁切除手术中应用,能有效地控制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发生,并有助于手术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复合小梁切除及术后眼球按摩治疗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合小梁切除及术后中、远期眼球按摩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观察组34例(36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术后中、远期进行眼球按摩;对照组26例(32眼)行标准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前房形成、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观察组36眼中2眼形成浅前房,对照组32眼中18眼浅前房,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压,观察组〉21mmHg者1眼,对照组〉21mmHg者5眼,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滤过泡,观察组功能滤过泡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合小梁切除及术后中、远期眼球按摩,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可有效控制滤过量而减少术后浅前房以及中、远期滤过道瘢痕化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袁铸  张贻转  高波 《国际眼科杂志》2007,7(4):1155-1157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经典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我院于2004-01/2006-12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口减小 丝裂霉素 前房穿刺)治疗青光眼56例68眼,术后随访3mo~2a,对比2002年以来所作的经典小梁切除术70眼,观察中和手术后的前房、瞳孔、滤过泡、眼压的情况.结果:术后浅前房发生率:A组7.3%,B组为38.5%;术后瞳孔:A组基本无变形,无虹膜前后粘连.B组有8眼瞳孔变形,4眼虹膜后粘连;术后滤过泡:A组后期有1眼滤过泡壁薄破裂行修补后完好,2例无功能滤过泡.B组10眼无功能滤过泡;术后眼压:A组2眼眼压控制不佳,B组8眼眼压需药物控制或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是青光眼手术治疗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改良可调整缝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65例70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对巩膜瓣采用改良可调整缝线缝合。观察术后眼压、前房、滤过泡、可调整缝线松脱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6~24(平均11)mo。可拆除缝线拆线时间1~14(平均7.4)d。拆线前眼压13.30~28.46(平均16.86)mmHg,拆线后眼压8.40~16.57(平均10.50)mmHg,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眼均无拆线并发症和滤过泡渗漏。术后70眼中Ⅰ度浅前房3眼,Ⅱ度浅前房2眼,浅前房发生率7%。70眼末次随访眼压9.00~16.80(平均11.45)mmHg,70眼形成扁平滤过泡55眼,微小囊样滤过泡15眼,功能性滤过泡100%。结论:改良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安全、术后有效,可有效控制术后房水滤过水平,有利于远期眼压的控制和功能滤过泡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青光眼小梁切除术47例(52眼)。术中前房穿刺维持安全眼压,并采用巩膜瓣调整缝线控制术后浅前房,获得功能型滤过泡和理想的眼压控制。结果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4.23%(23/52);其中浅前房12眼,虹膜睫状体炎5眼,前房积血2眼,脉络膜脱离1眼,结膜渗漏1眼。对其中22眼采取保守治疗,治愈19眼。结论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保守治疗效果显著。明确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处理,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