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 基于菌-脑-肠轴观察理肠饮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脑肠肽、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疗效机制。方法 纳入66例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以2∶1比例随机分为中药组44例和西药组22例,中药组予理肠饮口服,西药组予培菲康联合得舒特口服,疗程均为4周,评估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2组患者的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变化,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检测血清脑肠肽指标[血清P物质(Substance P,SP)及5-羟色胺(Serotonin, 5-HT)]表达水平及肠道菌群的组成情况。结果 (1)治疗2周、治疗4周,2组IBS-S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1);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1),且中药组临床愈显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西药组(P<0.05,P<0.01)。(2)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SP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中药组血清5-HT含量显著下降(P<0...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白术芍药散合归脾汤加味治疗以慢性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方法:使用白术芍药散合归脾汤加味治疗76例,1剂/d,连续6个月后判定疗效。结果:显效46例,好转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达86.8%。结论:白术芍药散合归脾汤加味治疗以慢性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肠道功能紊乱综合征,表现为腹泻、便秘、下腹胀、腹痛。无细菌感染。一般治疗方法多,花费不小,但效果不大。 相似文献
5.
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慢性功能性肠道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交往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并直接或间接地消耗大量的公共卫生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人们对于IBS的病理生理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新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作者就近年来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7.
肾囊封闭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5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院采用肾囊封闭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 15例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15例 ,女 11例 ,男 4例 ,年龄 2 8~ 6 6岁 ,平均 4 1岁。诊断标准 :在近 1年内出现腹部不适或腹痛至少 12周伴以下 3种情况中的2种 :(1)排便后缓解 ;(2 )病初起时排便频率改变 (每天超过 3次或每周少于 3次 ) ;(3)病初起时粪便性状的改变。支持诊断的症状 :排便每周少于 3次 ;每天多于 3次 ;硬球便 ;稀水样便 ;用力排便 ;排便紧迫感 ;便排不尽感 ;排粘液便 ;腹胀。上述患者均符合诊断 ,且经过多家医院多次诊治无明显效果。1 2 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8.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病因素和胃肠道动力、脑肠轴、基因、内脏敏感性等因素有关。其中胃肠动力异常和内脏高敏性被认为是肠易激综合征主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脑肠肽的异常表达可以通过影响内脏的感觉、分泌和运动,从而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该文从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神经肽Y、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胃动素、生长抑素、胆囊收缩素等脑肠肽入手,探讨脑肠肽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性,为明确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与精神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排便异常、腹痛、腹胀,但缺少形态学和(或)生化异常改变,其病理学基础为胃肠动力异常.过去曾被称为"过敏性结肠"、"易激结肠"或"粘液性结肠炎"等.据流行病学调查,世界范围内普通人群中有典型IBS症状的高达5% ~15%[1] . 相似文献
10.
1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一组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对IBS的认识已从严格意义的胃肠道疾病(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更复杂的多症状的脑-肠轴紊乱(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本文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IBS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七味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疗效。方法:67例D-IBS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n=34)与对照组(n=33)。观察组给予七味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1剂/d;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50 mg,3次/d;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2、4、8周后腹痛评分、腹泻评分、症状总评分及总有效率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腹痛、腹泻评分及症状总评分在治疗2、4、8周后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腹泻评分及症状总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4、8周后,观察组的腹痛、腹泻评分及症状总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8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七味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18-23
目的:系统评价参苓白术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VIP)自建库到2015年7月,公开发表过用参苓白术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通过Rev Man5.1统计学软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及Meta数据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15项研究,其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比较危险度(RR)的95%可信区间(CI值)为1.24(1.18,1.31);症状及体征积分中胃肠道症状、食欲不振、倦怠疲乏、情志、排便急迫感、血液流变、随访记录的比较均数差(MD)的95%CI数值分别为-0.71(-0.90,-0.52)、-0.79(-1.04,-0.54)、-0.74(-0.98,-0.51)、-0.98(-1.26,-0.70)、-2.07(-2.49,-1.65)、-2.04(-2.56,-1.52)、0.13(0.02,0.68)。结论:参苓白术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与西药相比,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性,且在症状体征改善及后期随访记录等方面具有显著优越性,但所纳入的临床研究质量相对偏低,使该评价的可靠性受到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性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兆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24(2):120-12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部不适和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用于评估IBS患者内脏高敏感性的研究方法包括:内脏感知、反射反应和中枢反应,作为评估胃-肠通路上的内脏感觉传导异常的依据。目前证明内脏敏感性增高是其特征性的病理生理基础。IBS内脏高敏感性确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包括肠道局部机械性受体和神经末稍的超敏感,神经通路及中枢神经短暂或长期的功能异常。其中异常的中枢兴奋性和神经-肥大细胞联系是IBS患者内脏高敏感的重要解发点。总之,脑-肠轴上有多种机制单独或共同作用形成内脏感觉的异常。上述部分发病机制已在动物高敏感模型中得到证实,而近年来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提示在脑-肠轴的各个层面有不同的神经介质发挥作用,为IBS内脏高敏感性形成的机制提供了新思路。相信今后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入研究,最终有助于我们认识IBS内脏高敏感性确切的发生机制,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缺乏明确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指标,目前主要以排除性诊断为主。不少患者因此而难以及时获得确诊和治疗。应当正确认识罗马Ⅱ等标准的诊断价值及其局限性,抓住腹痛与排便有关、排便后腹痛缓解、便意不尽、黏液便和腹胀等表现,如有“红色信号”,则应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手段排除器质性疾病。IBS发病机制的研究在不断进步。肠道感染的先驱病史可能改变肠黏膜免疫系统,使传入神经兴奋性增高,进而导致肠道动力异常。严重的生活事件或慢性精神抑郁也显著影响IBS蝗发病方式和严重程度,也与肠道感染后IBS的发病有关。在上述因素的背后,可能存在着与患者发病相关的特异性遗传素质。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符合罗马Ⅲ标准的50例IBS患者和体检中心25例健康志愿者,采集新鲜粪便标本应用光冈法对肠道厌氧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和2种常见的需氧菌肠杆菌、肠球菌分别进行定性定量培养,同时计算肠道定值抗力B/E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BS组肠杆菌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均明显减少(P<0.05),B/E值明显减低(P<0.05);而肠球菌和拟杆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亚型IBS与对照组相比,腹泻型IBS肠杆菌明显增加,双歧杆菌、乳杆菌及B/E值均明显减低(P<0.05);便秘型IBS拟杆菌明显增加(P<0.05),其他无统计学意义;交替型IBS肠杆菌明显增加(P<0.05),乳杆菌及B/E值明显减低(P<0.05)。结论 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的失调,表现为肠道定值抗力受损,肠杆菌增加,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减少。不同亚型IBS存在不同的肠道菌群变化。 相似文献
18.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0)是指远端肠道内菌群因各种原因移位进入小肠,引起小肠内厌氧菌过度孳生而表现为营养吸收不良、腹泻、腹胀及小肠动力异常等症状的临床综合征.SIB0与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症状重叠.相关研究表明SIB0与IBS具有相关性;推测SIB0可能是IBS发生的一种潜在的病原性因素.该文就近年来SIB0在IBS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沈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7):852-855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0)是指远端肠道内菌群因各种原因移位进入小肠,引起小肠内厌氧菌过度孳生而表现为营养吸收不良、腹泻、腹胀及小肠动力异常等症状的临床综合征.SIB0与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症状重叠.相关研究表明SIB0与IBS具有相关性;推测SIB0可能是IBS发生的一种潜在的病原性因素.该文就近年来SIB0在IBS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结肠黏膜血管活性肠肽(VI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肥大细胞(MC)的变化,以及它们在IBS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参照罗马Ⅲ标准,选择腹泻型IBS(D-IBS)、便秘型IBS(C-IBS)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每例各取回盲部、乙状结肠黏膜4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VIP和CGRP;MC检测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结果 IBS患者结肠黏膜VIP、CGR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及MC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增粗、阳性增强(P<0.01);而C-IBS患者回盲部CGRP、MC与乙状结肠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VIP、MC可能参与IBS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