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报告299名3~53岁HBsAg阳性携带者以ELISA法检测抗—HBe的结果,总检出率为39.13%。在各年龄组中,<10岁组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经分别与40~岁和≥50岁组相比,差异均显著(P均<0.05)。不同HBsAg阳性滴度的各个抗—HBe检出率之间的变化粗粗看来似无明显的规律性,但高滴度组的抗—HBe检出率仍可见到下降趋势,经统计学处理,各组间的差异仍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27.23,P<0.01)。  相似文献   

2.
本文ELLSA检测,对55例HBV感染者血清中的抗-HBcIgM随访研究其动态变化。结果发现,急性乙肝35例抗-HBcIgM的阳性率在入院时,6个月,12个月分别为100%(35/35),86%(31/36),及34%(6/18),提示抗-HBcIgM在6个月大都保持阳性,至12个月大部分消失;“无症状”携带者20例抗-HBcIgM阳性率在首检时,6个月,24个月都为100%(各为20/20,17/17,及10/10),提示“无症状”携带者的抗-HBcIgM很难自然消失,同时把抗-HBcIgM和HBsAg检测对比,提示HBsAg阴性不能排除急性乙肝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IL-18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转归过程中自细胞介素-18(IL-18)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2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在抗病毒治疗前及治疗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IL-18水平.另选取同期接受治疗的2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作为对照.结果 2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和27例CHB患者外周血中IL-18分别为(343.846±200.828)pg/ml、(208.662±116.062)pg/ml,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IL-18水平较CH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9,P<0.01).在抗病毒治疗的50 d内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死亡组与存活组第一次检测的IL-18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随访过程中发现死亡组患者IL-18水平随着病情的恶化呈上升趋势,存活组患者则随着病情的好转呈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HBV-DNA为(6.68±6.97)log10 copies/ml,CHB组HBV-DNA为(6.91±7.17)log10 copies/ml,两组无统计学差异(t=-0.913,P>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CD4+计数与CH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CD8+计数与CH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L-18可能参与了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调节,在本病转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应用敏感的单克隆抗体捕获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02例各型HBV感染者血清IgA抗-HBc.在1∶1000稀释度,重肝、肝硬化、慢活肝、急乙肝、肝癌、慢迁肝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IgA抗-HBc阳性率分别为100%、89.47%、89.19%、87.5%、85%、77.5%、和67.5%在1∶5000稀释度,急乙肝的S/N值(X±SD)是7.59±3.40,显著高于慢活肝(5.62±3.93)、慢迁肝(5.05±3.19)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1.99±2.74)(P<0.05).结果提示IgA抗-HBc与肝损害程度密切相关;对急乙肝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多数无症状HBsAg携带者有肝损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317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分成三组,即慢性乙型肝炎组111例、肝硬化组108例、肝癌组98例,将排除慢性肝肾病史的健康体检者11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均作CHE、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和胆固醇(Chol)水平测定.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的CHE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肝硬化和肝癌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Child-Pugh C级的肝硬化患者CHE水平最低,与Chid-Pugh A级和B级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碱酯酶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损害程度较敏感,动态观察胆碱酯酶的变化对判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乙型肝炎5项检测用于健康体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体检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5346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体检者均接受ELISA法乙型肝炎5项检测.5346例患者经ELISA法检测后高度疑似者通过复查和随访确定最终...  相似文献   

8.
宋哲  郭梅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4):3631-3632
HBsAg和抗HCV是血站提供临床用血的必检项目,自2004年我站实行血液标本集中检测后,大部分下属县级血库尽管基本上天天采血,但并不每天送检,而是保存数日后再将血样集中送检,为探讨标本保存条件及时间等因素对检测结果是否存在影响,本文对总计39例弱阳性献血者血样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街头流动采血车CPDA-1方抗凝无偿献血者血样,经ELISA法鉴定HBsAg阳性24例、抗HCV-IgG阳性15例(二者皆为弱阳性,S/CO<3),离心后取血浆分装备用,目测无脂血、溶血现象。1.2分组同一份血浆标本根据保存条件不同分为3…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一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HB_c-IgM的方法,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共调查各类肝炎及携带者109例,抗HB_c—IgM检出率急肝为15/57,迁肝16/24,慢活肝8/14,携带者7/14,抗-HB_c-IgM的阳性平均滴度急性早期乙肝(10≥10~(-5))>迁慢肝(10~(3·1))>携带者(10~(2.45))。把抗HB_c-IgM血清稀释度类型分为三类:Ⅰ急性早期乙肝,O,D最高值在10~(-3)至10~(-5)成以上仍为阳性,Ⅱ迁慢肝,O,D最高值常在10~(-2),可达10~(-3)或10~_(-4),Ⅲ携带者,与Ⅱ相似,但下降更迅速。作者对抗HB_c-IgM在诊断急肝,迁慢肝携带者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指出了高滴度的的抗HB_c-IgM的意义,同时强调动态观察及HBV指标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0.
1562例六项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情况和六项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模式特征。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1 562例非肝炎病区及门诊患者和门诊健康体检者血清HBV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及其抗体(HBsAb)、e抗原(HBeAg)及其抗体(HBeAb)、核心抗体IgG(HBcAb-IgG)和HBcAb-IgM六项HBV血清标志物(HBVM)。结果: 837例为全阴性,占总数53.6%;725例为HBVM六项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为阳性,总阳性率为46.4%;模式共有18种,分为感染期模式组和恢复期模式组,感染期模式组以"145"和"135"模式为主,恢复期模式组以"2"模式为主。结论: 虽然人们已重视对乙型肝炎的免疫预防,但乙肝的总感染率仍较高;HBVM六项的血清模式较为复杂,了解这些模式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提高ELISA法对HBV检测的准确性,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1.
采用ELISA双夹心法检测患者及健康人220例血清抗-HBcIgM。结果阳性率在HB患者中为78.8%,HA患者为阴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为60.0%,慢性HBsAg携带者为38.9%,献血员为3.4%;在HBsAg阳性与阴性HB患者中分别为78.8%与78.6%(P>0.05)。本文还通过血清抗-HBcIgM的检测对HB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供血员的筛选及肝癌的病因研究等价值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PCR与ELISA法在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中的差异。方法:用PCR和ELISA法对803例疑似乙肝者做了HBVDNA和乙肝五项指标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在HBsAg(+)的736例中HBVDNA阳性率58.77%。HBeAg(+)的353例中HBDNA阳性率为96.3%。HBeAg(-)的408例中HBVDNA阳性率为23.0%。HBsAg和HBeAg均(-)的25例中HBVDNA阳性率  相似文献   

13.
将陶氏免疫沉淀法加以变更,测定83例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人及 50倒无症状HBsAg 携带者血清DNAP 活力,结果 DNAP活力增高的百分率是:急性乙型肝炎59.9,慢性活动性肝炎57.6,重症肝炎56.3,慢性迁延性肝炎 28.6,无症状携带者26.0。对一例携带者血清作免疫电镜观察,发现三种颗粒均存在。对HBeAg、抗-HBe 的产生与 DNAP活力增高的不一致性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肺结核病人疱疹病毒感染的检测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结核病人疱疹病毒活动性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2例肺结核病人和43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人巨细胞病毒(HCMV)和单纯疱疹病毒(HSV)特异性IgM抗体以及EB病毒(EBV)衣壳抗原(VCA)IgM抗体. 同时,采用PCR-Southern检测肺结核病人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EBV DNA表达.结果 肺结核组血清HCMV-IgM和HSV-IgM阳性率分别为19.4%和12.9%,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7% 和0,肺结核组HCMV-IgM和HSV-IgM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χ2=4.75、4.31,P<0.01).肺结核组和正常对照组均未检测到EB病毒VCA-IgM,肺结核组EBV DNA阳性率(48.4%)高于正常对照组(4.7%),差异有显著性(χ2=22.92,P<0.01).继发性肺结核疱疹病毒感染率(39.6%)高于原发性肺结核(7.1%),差异有显著性 (χ2=3.84,P<0.05).结论 部分肺结核病人存在HCMV、HSV以及EBV的活动性感染,人疱疹病毒感染可能影响肺结核病情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HBVDNA与血清标志物前S1抗原(Pre-S1)和HBeAg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FluorescencequantitativePCR,F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931份HBV-M不同阳性模式及35份HBV-M全阴模式血清进行HBVDNA及其标志物检测。结果在931例不同阳性模式乙肝患者中,HBeAg阳性总检出率为20.7%,Pre-S1抗原阳性总检出率为30.2%,HBVDNA阳性总检出率为45.3%。在422例HBVDNA(+)乙肝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检出率为57.3%,HBeAg阳性检出率为44.1%。在281例Pre-S1(+)乙肝患者中,HBVDNA阳性符合率达86.1%,在Pre-S1(-)组HBVDNA阳性率仅为27.7%。结论HBVDNA检测是反映HBV复制最直接的分子生物学指标;Pre-S1抗原和HBeAg是反映HBV复制的血清学指标,Pre-S1抗原甚至比HBeAg更灵敏地反映HBV复制。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各种肝病时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E,apoE)变化的临床意义。采用ELISA双抗法检测22例急性肝炎,41例慢性肝炎,33例肝硬化,24例肝细胞性肝癌及21例脂肪肝患者血清apoE浓度及血脂水平。结果:急性肝炎急性期,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血清apoE浓度均升高,而脂肪肝与正常对照无差异;急性肝炎急性期apoE浓度高于恢复期,而黄疸型又高于无黄疸型,两者有显著差异。肝硬化时,平衡淤胆因素,apoE总胆汁酸比率与Child-pugh分数呈反比。结论:提示血清apoE浓度的测定对反映肝细胞功能及淤胆程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体外用乙型肝炎病毒(HBV)攻击人骨髓细胞。可引起骨髓粒系祖细胞(CFU-GM)集落形成抑制,其抑制程度与病毒含量呈正相关,加热灭活病毒可消除抑制作用。骨髓细胞内HBVDNA的POR分析显示:40%骨髓细胞感染了HBV,提示骨髓细胞为HBV复制的另一汤所,HBV可直接抑制骨髓细胞的分化增殖。  相似文献   

18.
采用RPHA 法和ELISA 法对7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26例胃癌患者做了HBsAg、HBcAg 和抗-HBc 三项指标的检测,并且以胃癌患者为对照组,就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各项感染指标做了比较,发现原发性肝癌与HBV 的感染有密切关系。文章就这一关系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定量PCR检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 HBV DNA含量与乙肝标志物 (HBVM)和肝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分别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PCR)法和酶标法 (EL ISA)检测 2 0 7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血清 HBV DNA含量与乙肝病毒血清标记物(HBVM)。结果 :HBs Ag(+) ,HBe Ag(+) ,抗 - HBc(+)患者血清 HBV DNA含量 (10 7.4 0 70± 2 .3830 拷贝 / m l)显著高于 HBs Ag(+) ,抗 - HBe(+) ,抗 - HBc(+)患者的含量 (10 5.1 2 51± 3.4 797拷贝 / ml) (P <0 .0 0 1) ;不同临床类型 HBV感染者 HBV DNA含量 :慢性肝炎轻、中、重度 ,肝炎后肝硬化 ,慢性重症肝炎 5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HBV DNA含量与 HBe Ag密切相关 ;HBV DNA复制水平与慢性肝病的病期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53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和患者预后、AFP、HBV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0例肝细胞癌和20例肝良性肿瘤标本p53的表达;结合肝细胞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门静脉癌栓、术后生存期、血清甲胎蛋白(AFP)、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细胞癌的p53阳性率显著高于肝良性肿瘤(P<0.01);p53阳性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肝硬化、临床分期均无显著性相关(P>0.05);包膜不完整、并有门静脉癌栓、分化未成熟及血清AFP阳性的肝细胞癌组织的p53阳性率明显高于有完整包膜、无门静脉癌栓、分化较成熟及血清AFP阴性的组织(P<0.05) ;HBsAg阳性的肝细胞癌p53阳性率显著高于HBsAg阴性者(P<0.01);p53阳性的肝细胞癌患者术后2年存活率显著低于阴性者 (P<0.01).结论:p53是评价肝细胞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一个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它的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的血清AFP水平及HBV感染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