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目的 观察脑囊尾蚴病患者抗囊尾蚴治疗前后脑功能和病理形态学改变。 方法 方法 对412例脑囊尾蚴病患者抗 囊尾蚴治疗前后的脑电图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结果 412例脑囊尾蚴病患者中, 脑电图检查示轻、 中、 重度异 常分别占40.53%、 45.63%、 13.84%; 脑电波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和局限性慢波活动, 或在异常背景上有少量散在或阵发 性棘、 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脑CT、 MRI检查示单发小囊型占23.54%, 多发小囊型占44.42%, 脑炎型占13.59%, 大、 小囊 并存型占4.85%, 钙化型占2.18%, 混合型占11.41%。脑囊尾蚴病患者经过3个疗程抗囊尾蚴治疗后复查, 脑电图恢复正常 和明显好转分别占79.85%和20.15%; CT、 MRI检查发现77.18%的患者病灶全部吸收, 20.63%的患者大部分病灶吸收, 2.18%的患者病灶无变化, 均为钙化型。脑内囊尾蚴感染处于急性期的单发和多发小囊型、 脑炎型和大、 小囊并存型抗囊 尾蚴治疗效果好, 混合型抗囊尾蚴治疗效果较差, 处于钙化期的脑囊尾蚴病患者仅需进行对症治疗。结论 结论 脑囊尾蚴病 患者脑电图表现为轻度至重度异常, 脑CT、 MRI检查以多发小囊型为主。经抗囊尾蚴治疗后, 多数患者脑电图逐渐恢复正 常, 病灶全部吸收, 但部分患者会留有少量钙化灶。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目的 探讨不同分型脑囊尾蚴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方法 对166例经临床确诊的脑囊尾蚴病患者的CT及MRI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结果 166例脑囊尾蚴病患者中, 脑实质型108例, 脑室型15例, 脑膜型3例, 混合型40例。各型 脑囊尾蚴病CT、 MRI特点: ① 脑实质型脑囊尾蚴病可分为急性期型 (囊泡型、 脑炎型、 多发环形或结节状强化型) 和慢性 钙化型。囊泡型: 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囊状影, 边界清楚, 囊内可见高密度头节; MRI表现为类圆形长T1、 长T2信号, 囊 内可见偏心附壁的点状影, 囊壁及头节为等信号, 增强后无明显强化; 脑炎型: CT呈散在低密度灶, MRI表现为斑片状稍 长T1、 长T2信号, 多数无明显强化或不规则强化; 结节状或多发环形强化型: CT平扫为多发结节状低密度灶, 增强扫描 呈多发结节或环形强化; 慢性钙化型: 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圆点状高密度影, MRI上表现为等或长T1、 短T2信号。② 脑室型: 常发生于第三、 四脑室, 可并发阻塞性脑积水。③ 脑膜型: 脑脊液间隙局限性扩大且不对称, 可出现交通性脑积 水, 增强扫描后可出现软脑膜强化。④ 混合型: 表现为上述2种或以上类型并存, 急、 慢性期影像混合存在。结论 结论 不同 分型脑囊尾蚴病影像学表现各不相同, 分析这些独特的影像学特征对脑囊尾蚴病患者的临床诊治及预后评判具有重要 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多发小囊型脑囊尾蚴病的临床特点,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其相应的处理措施。方法收集大理州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2007-2009年122例小囊型脑囊尾蚴病住院患者资料,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愈107例,占87.4%;好转10例,占8.2%;无效5例,占4.4%;总有效率为95.6%。结论多发小囊型脑囊尾蚴病患者采用丙硫咪唑(阿苯达唑)与吡喹酮联合病原治疗,疗效好,不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吡喹酮(PQT)对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的诊疗作用。方法先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抗体,并采用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循环抗原,再应用大剂量PQT[50 mg/(kg.d)×12 d]对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进行诊断性治疗。结果93例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诊断性治疗后有38例确诊患脑囊尾蚴病,42例基本确诊患其他脑部疾患,13例仍诊断不明。38例脑囊尾蚴病患者有27例服吡喹酮后出现杀虫反应,其中治疗后有17例患者复查脑CT或MR I,结果显示病灶缩小、周围水肿吸收或消失;有2例患者复查脑CT显示病灶增多,且呈囊性影像学表现;另11例确诊为脑囊尾蚴病的患者服药期间未出现杀虫反应,根据治疗后复查CT或MR I,病灶较治疗前吸收或消失而确诊。确诊的38例脑囊尾蚴病患者再经过1~2个疗程抗囊尾蚴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其中31例患者复查脑CT,病灶完全吸收者26例,病灶出现钙化者5例。结论大剂量吡喹酮对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具有较好的诊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胸腺肽联合阿苯达唑和/或吡喹酮两联驱虫药物治疗2例顽固多发性脑囊尾蚴病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分析2例顽固多发性脑囊尾蚴患者的临床资料,动态追踪观察患者的疗效。结果单用及合用两种驱虫药物并延长疗程治疗效果不佳。检测免疫球蛋白IgM、IgA、IgG,淋巴细胞CD3+、CD4+、CD4+/CD8+、NK均低于正常范围,加用胸腺肽免疫增强治疗3个月后上述指标升高,影像学示颅内病灶明显减少,患者症状消失。结论免疫功能低下是顽固多发性脑囊尾蚴病驱虫治疗应答不佳的重要原因,加用免疫增强药物可提高患者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提高驱虫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脑型和混合型猪囊尾蚴病患者脑脊液(CSF)中特异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进行了检测,其结果与患者CT表现及吡喹酮治疗第一个疗程过程中患者出现的高颅压情况存在一定联系。人工免疫复合物(IC)对BALB/c鼠作用后进行病理检查,发现脑实质和肾脏小血管均出现充血现象.部分小血管内皮细胞遭到破坏。因此认为特异循环免疫复合物可能是脑型、混合型猪囊尾蚴病患者在第一疗程中出现高颅压反应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猪囊尾蚴特异循环免疫复合物致病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脑型和混合型猪囊尾蚴病患者脑脊液(CSF)中特异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进行了检测。其结果与患者CT表现及吡喹酮治疗第一个疗程过程中患者出现的高颅压情况存在一定联系。人工免疫复合物(IC)对BALB/c鼠作用后进行病理检查,发现脑实质和肾脏小血管均出现充血现象,部分小血管内皮细胞遭到破坏。因此认为特异循环免疫复合物可能是脑型、混合型猪囊尾蚴病患者在第一疗程中出现高颅压反应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囊尾蚴病患者抗囊尾蚴治疗期间脑CT影像变化。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380例脑囊尾蚴病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给予3阶段阿苯达唑、吡喹酮抗囊尾蚴化疗,治疗前后均行头颅CT扫描,其中210例行增强扫描,对治疗不同阶段患者脑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脑囊尾蚴病患者治疗前CT影像显示有单个或多个小囊状低密度,囊内可见小结节状高密度头节影,伴周围水肿;治疗后脑CT复查显示81.58% (310/380)的脑囊尾蚴病患者低密度灶完全吸收,16.32% (62/380)病灶大部分吸收,2.11%(8/380)CT影像显示为钙化灶。患者一般于服用抗囊尾蚴药物2~3 d后出现杀虫反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抗囊尾蚴药物反应逐渐减轻,在第3阶段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病灶吸收或钙化。结论 CT检查可明确脑囊尾蚴病病变部位、范围,并可对脑囊尾蚴病进行分型,还能根据抗囊尾蚴治疗期间影像学变化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300例脑囊虫病影像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脑囊虫病患者抗囊虫治疗后的疗效以及囊尾蚴在脑CT影像上的转归。方法 根据抗囊虫治疗前脑囊虫病患者脑CT影像表现进行分型,与抗囊虫治疗后囊尾蚴在脑CT影像的表现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抗囊虫治疗前脑CT表现为不同类型的脑囊虫病患者治疗后脑组织内囊尾蚴在CT影像上出现不同的转归。Ⅰ型大部分患者抗囊虫治疗后病灶完全吸收,小部分出现钙化,临床显示几乎全部治愈;Ⅱ型患者治疗后病灶吸收较好,CT显示小部分患者病灶完全吸收,大部分患者见1—2个或多个钙化灶,治疗效果良好;Ⅲ型和Ⅳ型患者治疗后病灶吸收稍差,治疗效果也相对较差。结论 各型脑囊虫病患者抗囊虫治疗后囊尾蚴出现不同程度的吸收、钙化等影像变化,对预测病人预后及指导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062例脑囊尾蚴病的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南省周口地区及毗邻地区为囊尾蚴病的高发区 ,其危害较大 ,为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临床情况复杂。我院自 1990年 8月~ 1998年 8月共收治 10 6 2例脑囊尾蚴病患者 ,其中 474例曾做过一次以上CT检查 ,分析结果表明 ,颅脑CT对该病的诊断极为重要 ,可作为疗效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现将其临床与CT检查在诊断中的作用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按照全国囊虫病专家指导组提出的“脑囊虫病诊断标准”[1] 诊断为脑囊尾蚴病者。1 2 资料分析1 2 1 一般资料 :10 6 2例患者中 ,男性 72 3例 (占 6 8 1% ) ,女性 339例 (χ…  相似文献   

11.
A 28-year-old woman presented with signs of relapsing meningeal inflammation 5 months after immigration from Chile. Cerebral cysticercosis was diagnosed with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showing signs of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and cystic lesions, and was confirmed by serological investigation. After treatment with praziquantel all clinical symptoms disappeared. A CT scan obtained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showed almost complete resolution of the cystic changes in the brain.  相似文献   

12.
Albendazole therapy for neurocysticercosi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Seve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renchymal brain cysticercosis were treated with albendazole for one month at daily doses of 15 mg/kg of body weight. Computed tomographic follow-up studies were made at the following times: a mean of 16 months before the trial; the beginning of treatment; the end of treatment; and three months afterward. Computed tomographic studies at the beginning of treatment showed a total of 157 cysts, the last day of treatment the number had decreased to 39 cysts, and three months later, the total number of lesions was 22; this represents 86% improvement in the number of cystic lesions. Control studies in the same group of patients had shown chronic persistence of lesions without spontaneous improvement in most cases. Two patients had been treated with praziquantel previously with partial response; in both cases albendazole therapy was effective with 100% and 77% improvement. We conclude that albendazole is highly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renchymal brain cysticercosis. It is also effective in patients who had shown poor therapeutic response to praziquantel.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患者经吡喹酮、阿苯哒唑剂量递增法治疗后CT影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将380例脑囊虫病患者疗前CT影像表现分为单发小囊型、多发小囊型、炎症型和混合型,对比各型患者抗囊治疗后CT影像变化,并与其杀虫反应和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不同类型脑囊虫病患者治疗后CT影像呈现程度不同的吸收、钙化等病理变化.单发小囊型大部分患者治疗后病灶完全吸收,小部分患者出现钙化,疗效最佳,并且治疗时仅有小部分患者出现轻微杀虫反应.多发小囊型患者治疗后病灶吸收较好,CT显示小部分患者病灶完全吸收,大部分患者见1个或多个钙化灶,治疗效果良好,但该型患者杀虫反应较重,需给予积极的辅助治疗.炎症型和混合型患者杀虫反应较重,虽给予积极的辅助治疗,病灶吸收仍较差. 结论各型脑囊虫病患者经吡喹酮、阿苯哒唑剂量递增法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吸收、钙化等影像变化,对病人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循环抗原(circulating antigen, CAg )和特异性IgG4在脑囊尾蚴病诊断和生存状态、 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依据CT和MRI的影像表现将68例脑囊尾蚴病患者分为活虫期、变性死亡早期、变 性死亡后期及钙化期四个病期组,检测各病期患者血清中囊虫CAg和IgG4;分别对38例活虫期患者治疗前 ,治疗中,治疗后血清中CAg和特异性IgG4进行检测和比较分析。结果不同病期患者血清CAg阳性率、IgG4 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38例活虫期患者血清CAg、IgG4阳性率分别为100%和98%,随疗程进展,CAg、 IgG4阳性率逐渐降低,不同疗程间CAg阳性率差别有显著性意义,而IgG4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g和特异性IgG4能较客观地反映人体内脑囊尾蚴的生存状态,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两者的特异性及敏 感性无显著差异;对远期疗效评估可以优先选用CAg。  相似文献   

15.
231例脑囊虫病患者脑脊液中循环抗原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应用抗猪囊尾蚴单克隆抗体4F8-ELISA对231例脑囊虫病患者脑脊液中循环抗原检测的结果。经与患者病史、临床分型和脑CT检查结果比较,发现脑脊液中CAg与有无绦虫史无关。脑型合并皮下结节患者脑脊液中CAg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纯型脑囊虫病和皮下结节消失组的患者。CAg检测的结果与囊尾蚴和脑部寄生的数量,病灶的新旧与部位等病理情况有关。表明McAb(4F8)-ELISA不仅可用于脑囊虫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脑囊虫病160例的CT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为正确诊断脑囊虫病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 160例脑囊虫病 CT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 CT检查结果将脑囊虫病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和混合型等 4型 ;其中脑实质型又分轻度、中度、重度 3类 ,轻度预后好 ,重度预后差。结论 :脑囊虫病病灶的部位和数量与病情的轻、重及预后有关。 CT检查对脑囊虫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